当前位置:首页 > 贷款 >

百分百通过审核的贷款app

  • 贷款
  • 2021-09-21

百分百通过审核的贷款app

了解“假贷款APP”诈骗,不做上钩的“鱼儿”

“裸贷”、“套路贷”是大家熟识的网上贷款犯罪常见手段,这类犯罪普通民众已有一定的认知和防范能力,但近期我市发生了多起“假贷款APP”诈骗,此类诈骗迷惑性更强,更容易上当,各类报道都有提及,然而并不系统,防范效果不佳。本文将对该诈骗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将此伎俩大白于天下。

发布知名公司贷款信息、坐等“鱼儿”上钩

嫌疑人通过电话,短信、QQ、微信、视频或游戏弹屏等方式发布可以贷款的信息,发布的内容中贷款公司通常是知名的大公司。如果你有贷款需要,刚好又看到贷款信息,一听知名大品牌公司,主动联系对方的可能性就很大。当受害人联系上“业务员”后,“业务员”会发给你一个链接,称下载此链接,安装贷款公司APP,利用APP进行贷款。APP名称通常为大公司名称,安装注册都超级简单,整个过程业务员都会耐心和热情帮助。当APP注册成功后,提供各类“合理”的贷款套餐,你可以随便选择并顺利操作完成贷款申请。

阶梯陷井、循序渐进

第一步:注册会员,需要钱

APP上申请贷款成功后,但上面的金额不能转帐或提现,业务员的解释是需要注册成会员才能提取APP上借到的钱,注册费用通常为几百元。眼看几万块钱即将到手,几百元的注册费用算什么,于是向业务员提供的帐号打款。

第二步:信息填写错误,激活账户需要钱

注册会员后,发现App中的钱还是动不了,这时业务员通过一翻检查后告诉你,原因在你,你注册时填写的银行卡写错了一位数字,借款不可能打到错误的卡上,需要修改卡号。修改完毕后,业务员会告知你,需要向指定的帐户转入一笔钱,此钱用于激活已改卡号,此笔款项在银行卡激活后存入到受害人的帐户。受害人查看时发现自已填写的银行卡确有一个数据写错(应为嫌疑人后台修改),自已的失误,没说的,自已承担,且钱只是用于激活卡,还在自已帐上,没有什么好担心,给了,通常3000至5000不等。

第三步:征信不足,包装征信需要钱

什么都做了,但还是无法提现或转账,业务员又一阵忙活后告诉你,你征信有问题,暂不能放款。解决方法同样是向指定的帐号打款,通过制造流水解决征信问题,钱当然还会打到你的帐户上。如果此时还未意识到被骗,再来10%的保证金,然后喜滋滋的等待借款到手,最后猛然发现已被拉黑。

案例警示

此类案件中,受害人安装的贷款APP不是经过正规渠道下载安装,而是由嫌疑人提供的链接下载,下载的App虽有某大公司名称,但实质只是名称相同而已,对重要的、涉及财务类的APP要在其官网和知名的应用市场下载,安装后要对其真实性进行多方核实。

驱逐不良网贷,大学生消费贷的“正门”朝哪开

“开正门,斩黑手”,日前,湖北省为引导大学生远离“非法校园贷”,将按照每个学生消费贷款5000元左右标准,向全省大学生投放80亿元至100亿元消费信贷,满足大学生正常消费信贷需求,“以正规金融供给驱逐不良网贷毒瘤”。

不良网贷毒瘤,已经让偌大的校园无法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湖北此番拟向大学生投放的百亿消费贷款,政策初衷与各地持续时间不短的“校园贷”整治一致,区别在于摸排、防范和打击之外的“开正门”思路。通过“加大正规金融服务主动供给”的方式驱逐不良网贷,初衷或值得肯定,但其在舆论场所引发的广泛热议也颇值得深思。

湖北银保监局面向大学生推出高达百亿的“消费贷”,可能也并非新的贷款政策,而只是对校园金融产品运行模式的一次整合与调整。据《湖北日报》报道,百亿“消费贷”是当地按照“小额、方便、快捷、高效”原则探索建立动态、持续、完善的校园金融服务产品体系,通过“再造校园信贷产品流程,取消或降低对大学生所在学校的资质要求”的方式来加大正规金融服务的主动供给。但小额、快捷的几千元贷款限额,与当下的一些常规银行金融服务(比如学生信用卡)具体差异还有待厘清,除了国家已经兜底保障的助学贷款,学生消费贷款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同样值得商榷。

必须要说,在一些银行机构的常规操作中,为学生提供贷款(或者办理可用于透支的信用卡)的动力不足,主要是基于对学生还款能力的现实评估。尽管大学生多已成年,但学生贷款或者信用卡的主要还款源依然是家庭和家长。不少地方的国家助学贷款,更侧重以生源地贷款的方式发放,可能也是在从还款源角度做考虑。

因为需要监护人以签字认可来放贷或者开卡,不少在校生的贷款(或者透支)消费的需求被压制,一些不良校园贷于是趁虚而入。基于此,湖北此次正规金融服务的“开正门”到底怎么开,颇值得审慎观察:如果是以降低资质审核标准的方式提供贷款,银行同样可能面临诸多还贷、还款的压力和难题;如果同样需要家长背书和提供还款保障,则是否依然无法与放款标准极低的网贷相抗衡与“竞争”,使驱逐网贷的初衷打折?

换个角度,将大学生“正常的消费信贷需求”做拆解,不免让舆论有所疑问:大学生需要以信贷来满足的消费需求是否还在正常、合理的范畴之内?在经济较好的家庭,大学生正常消费需求多可以得到认可而满足,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需要贷款解决的“正常消费需求”,则需要家庭对贷款必要性和还款能力有商讨有共识。事实上,目前爆出的校园贷悲剧中,也较少出现以满足基本学习、生活需求为目的的贷款,毋庸讳言,大学生贷款消费、透支消费的理念和态度并不值得鼓励。

更进一步说,此番地方银保监局牵头向大学生投放近百亿的“消费贷”,可能不仅需要为具体操作、运行的银行做还贷风险的预警和评估,还要警惕投放型政策语境下类似ETC办理的任务执行模式。在满足正常消费的初衷下,政策出台主体要有能力、有预案来切实避免出现客观上刺激甚至诱导大学生贷款消费的问题。

不良校园贷以放款门槛低、还款利息高甚至催缴手段恶劣而为人所知,对其中的诸多非法行为需要的是校园与社会力量的密切配合,需要加强执法并保持高压。以“开正门”的思路来改善校园金融供给服务或值得探索,但多元的校园金融服务也同样不能放松对金融风险的预警和对金融秩序的规范,对尚未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客观上这也有助于其养成健康的消费观念和健全的责任意识。

小夫妻遭遇“套路贷”

借2500元一个月后还有4万没还清

江苏徐州的小史和妻子都是90后,两人在徐州县城开了一家美甲店,虽然收入不高,但日子过得也算开开心心。但没想到的是,最近因为一笔还不清的网络贷款,让夫妻俩吃不好睡不香,特别是小史的妻子刚生了孩子,情绪受到很大影响。

图片存在马赛克,建议更换或删除×

原来今年8月初,因为要还信用卡,小史的妻子通过一款手机APP贷了2500块钱,可实际到款却只有1950元,余下的550元属于服务费和利息,还款周期是一个星期。

一个星期后,因为没有多余的钱归还,原先的APP平台向小史的妻子推荐了另外两个平台,让她借钱把之前的2500元还上。借款流程也十分简单,只需填上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通过人脸识别就可以直接贷款。

“下载了之后,贷出来还之前的钱,一个一个地填,填得越来越大。”到了今年9月3日,小史的妻子先后下载了30多个网贷APP,专门用于借款和还款,拆东墙补西墙。

“到手1500元,我们连本加利还3000元,就这样来回还。”小史说,这些网贷APP平台赚的就是高额利息和逾期费,一旦到期不还钱,有的平台一天就要收取500多元钱。

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夫妻俩已经千方百计地还了4万多元,目前依然还有4万多元欠款未还清

△其中一笔欠款借贷平台时常打来电话骚扰,催收欠款,还说各种侮辱性的话,让夫妻俩很崩溃。

网贷平台工作人员:

我们就是高利贷

由于实在还不清欠款,小史每次接到催款电话,都表示要报警。

没想到借贷平台的工作人员态度嚣张地表示,他们不怕报警,还说自己放的就是高利贷:“我们是高利贷,利息就是高的啊,不合法怎么了,本来就不是正规的啊。”

此外,这些工作人员打电话时用的都是网络号码,夫妻俩无法查询到号码归属地。

律师提醒:

遭遇“套路贷”可报警并暂停还款

律师说,小史夫妻俩遭遇的这种贷款,基本可以判断为国家严打的“套路贷”:一般7天到14天归还贷款金额,周利息达到了惊人的20%到30%,年利息甚至可能是本金的十几倍,远远高于受国家保护的36%的年利息,严重违法。

“套路贷”还有个特点,对方一般不采用向法院起诉的方式来追回款项,而是通过其他违法收贷的方式来收取贷款。

律师提醒:

市民应通过正规的金融机构借贷,勿轻信无金融资质的个人、公司以及五花八门的借款平台,借款时要保留日期、聊天内容、转账记录等有效信息。如果碰到上门泼油漆、电话骚扰等暴力催债行为,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并暂时停止归还未还的款项

“因为未还的款项里可能包含了高额的利息,高额的利息可能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律师解释。

图片含二维码,建议替换或删除×

在接到小史夫妻俩的报警后,徐州丰县警方已立案调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