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句 >

秋水的寓意是什么意思

  • 金句
  • 2021-10-04

说到寓意,大家应该都了解,有朋友问庄子秋水的寓意,当然了,还有人问秋水的寓意是什么意思,这到底是咋回事?其实《秋水》揭示了什么道理?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水的寓意是什么意思,赶紧来学习一下吧~!

秋水的寓意是什么意思

1、寓意

《秋水》写的是河伯见识短浅,狂妄自大,看见河水暴涨淹没-切,就以为自己是天下最大最美的地方。但当他看到海更广大无边,自叹不如。海若的一席话颇具哲理,告诉人们看问题不能局限于某一点,应当全方位、多角度。这故事告诉我们须知河外有海,天外有天。

2、出处

出自《庄子·秋水》。

3、作品简介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架构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方才编定。

秋水的主题并不是很明确,因为它的内容比较庞杂,正像钱钟书先生的学问,不成系统,但却高深噢。不过随处可见的都有一种庄子精神,这当然只是姑妄言之,我感兴趣地是他对自由的追求。在专制体制下,对自由的向往往往是表现为对权贵和功名的蔑视,在这方面,好象还很少有其他书可以和庄子相比。鵷鶵从南海起飞,志在北海,不是梧桐不息,不是练实不食,不是醴泉之水不喝,竟有鸱鸟得一腐鼠而怕鵷鶵来抢食,岂不可笑,即使这个腐鼠是为一国宰相,又岂能在庄子眼中。这个庄子宁愿在烂泥中作拖着尾巴自由地行走的龟,也不愿作用竹箱盛着,手巾盖着位为庙堂之高的死龟。

莫言《秋水》有什么寓意

短篇小说《秋水》一如高密地方戏茂腔演唱时的凄凉悲戚,描绘了“高密东北乡”史前史。 莫言通过自己独特的创作,把高密东北乡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隐秘在胶东平原边缘的丘陵和平原过渡地带的微地,扩展为世界性的中心舞台。在这片普通而神奇的土地上,以“我爷爷”为代表的高密东北乡子民们上演了一出出慷慨激昂的人生大剧,他的作品,在这片充满想象力的土地上展开叙事,并向历史纵深挖掘,向广袤的中国乡村延伸。

秋水文章的寓意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此联乃清朝邓拓自题于书房的楹联

春风有包容接纳万物的博大情怀,文辞笔墨如秋水一般,不沾染半点世俗尘埃。

何等气度,何等清高。

“秋水文章不染尘。”在这如诗的意境中,蕴含了一种秋水无尘、与世无争、无市井之气、无嗔无怒、一派平和清淡的秋之况味!其文字本身的如诗意境之美,令人喜爱不已。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读天下书,写悦己文,修健康身,养雅致情。用文章对话心灵,以清新的笔调来书写人生境界与生活品位,抒发一种超越现实的内心世界,让文字超越功利主义的束缚,将自己真正快乐地进入一个现实里难以企及的境界,追求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追求脱尘的秋水文章之品质——高洁,清雅,宁静。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世间风云如何变幻,在如诗的秋水文章意境中,静静地望天上的云卷云舒,观秋水共长天一色。带一颗坦然的心,静静地面对红尘中的风霜雪雨,让生命的思绪变得宁静而淡然,千秋一生,如秋水流过,无声地划过记忆的痕迹,让心清澈透明,不惹半点俗世的尘埃。

庄子秋水的寓意

道家

秋水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庄子 秋水》的主旨就是通过海神和河伯的对话,借用了当时就很有名气的孔子和伯夷来让人明白永远不要自满、自得、自夸,而是要虚心好学,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对人类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大海的精神.

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客观意义: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

秋水在古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1.指秋天的水。王勃《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2指清澈的神色。杜甫《徐卿二子歌》“秋水为神玉为骨。”3指清澈的眼波。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4指镜面。鲍溶《古鉴》曾向春窗分绰约,误为秋水照蹉跎。

《秋水》揭示的道理以及现实意义

寓言的形式大大增加了《庄子》的文学性,可读性。写人叙事不是目的,故事和人物都是作为形象化的论据出现的。这就使深奥的道理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议论散文的形式,让人读起来兴味盎然。比如《秋水》,作者以超现实的想像,塑造了一个自满自足但在事实的教育下又提高了认识的河神形象与一个视野广阔、见解不凡的海神形象,并通过它们的对话,深刻地揭示了有关的哲理。寓言这种文体的创立,使庄子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

庄子的寓言集中地体现了道家的美学思想。“道”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道,化生万物,却自本自根,不仅是万物的母体,而且是一切观念的母体,可见,“道”是广大无垠的,也是最高最大最难达到的美。庄子对“道”的追求体现了一种开放的宏观意识,“道”与太空大地融为一体,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它们以宇宙的广阔时空展现出“大美”的境界。正是基于这种追求,《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塑造了许多壮阔高大超现实的寓言形象(如《逍遥游》中“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外物》中以“五十 以为饵,蹲乎会嵇,投竽东海”的任公子,《秋水》中“万川归之”而不以为大的海神等等),描绘了许多恢宏博大、浩渺无际、惊心动魄的场面(如《秋水》中对河海景象的描绘、海神为了阐述相对认识论借比喻创造的景象)。浪漫的想像、奇妙的夸张,诡谲的描绘,神话的表现方式,造营了一种极为深邃辽阔、玄妙莫测、变化无穷的散文意境,形成了庄子散文特有的阳刚豪迈之气、雄浑遒劲之美、汪洋恣肆的风格以及那种包容天地涵盖万物的宇宙情怀人生境界。而所有这些特点,也无不在《秋水》中得到体现。如文章开头以寥寥数语描绘了黄河惊心动魄的景象与沾沾自喜的神态,旋即又写它望洋兴叹。海神的一番话,境界也变幻莫测。一会儿万川归海,一会儿小石大山,一会儿 空大泽,一会儿 米大仓、一会儿谷食舟车,一会儿豪末马体,令人应接不暇,真正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秋水文言文揭示了什么道理?这种道理在客观上有何意义

你问的是《秋水》这篇文章揭示的是什么道理吧?它揭示的是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在客观上的意义是宇宙无限,人的认识和作用因为受客观限制是有限的,因此,人不能自满自足,要不断开拓进取.

《秋水》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秋水》是《庄子》一书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篇,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篇之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