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句 >

石灰吟古诗正确原文

  • 金句
  • 2021-10-06

说到古诗,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有朋友问正确的古诗《石灰吟》的诗句,事实上于谦的石灰吟的诗句,这到底怎么回事呢?事实上石灰吟石灰吟古诗原文呢,今天给大家说说石灰吟古诗正确原文,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石灰吟古诗正确原文

《石灰吟》明代: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作:千锤万击出深山 / 千鎚万击出深山)

(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 / 粉身碎骨浑不怕 / 粉身碎骨全不怕)

释义: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明)

古诗石灰吟原文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全文

石灰吟

[明] 于谦

qiān chuí wàn zaó chū shēn shān

千 锤 万 凿 出 深 山 ,

liè huǒ fén shāo ruò děng xián  

烈 火 焚 烧 若 等 闲 。

fěn shēn suì quan bu pà  

粉 身 碎 骨 全 不 怕 ,

yào liú qīng bái zài rén jiān  

要 留 清 白 在 人 间 。

于谦的《石灰吟》的全诗是什么?

于谦的《石灰吟》全诗如下: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如下: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

创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作品赏析

此诗借吟石灰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此诗通篇用象征手法,以物比人,把物的性格和人的性格熔铸成一体。言在物,而意在人,不言人而人在其中,似呼之即出。风格豪迈,气势坦荡、铿锵有力。

作者简介

于谦(1389~1457),明代大臣。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初任御史,历官兵部尚书。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为瓦剌俘去,于谦拥立明景帝,击退瓦剌的侵扰,捍卫了北京,功炳史册。后徐有贞、石亨等迎明英宗复位,将他杀害。明孝宗追谥肃愍,明神宗改谥忠肃。其诗多以忧国爱民和表达坚贞节操的内容为主。有《于忠肃公集》。

石灰吟古诗

一、石灰吟

朝代:明代

作者:于谦

原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二、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三、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浑:全。

5.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石灰吟译文

意思是: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原文为: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1、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也作“千锤万击”或“千鎚万击”;指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浑:亦作“全”。

5、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创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

思想主题:

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借吟石灰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作者简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明孝宗追谥肃愍,明神宗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

于谦诗作归隐情怀的表达与慷慨悲凉的风貌预示了诗坛风气的转向。其诗多以忧国爱民和表达坚贞节操的内容为主。在台阁体流行的高峰期,文人们是忌讳表达激烈的情怀与悲伤的情感的,从而保持了其创作风格的雍容,以便发挥其鸣盛的政治作用。

石灰吟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击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 。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石灰吟古诗的字写在田字格里

石灰吟全诗如下: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田字格写法请见图片:

带拼音的《石灰吟》古诗

1,

qiān chuí wàn jī chū shēn shān

千 锤 万 击 出 深 山 ,

liâ huǒ fãn shāo ruî děng xián

烈 火 焚 烧 若 等 闲 。

fěn shēn suì gǔ hún bù pà

粉 身 碎 骨 浑 不 怕 ,

yào liú qīng bái zài rãn jiān

要 留 清 白 在 人 间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