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过桥,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有人问正宗云南过桥米线怎么样,另外,还有朋友想问云南过桥米线汤的做法,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实际上云南过桥米线汤料配方罂粟呢,小编为大家带来云南过桥米线的做法,一起细细了解。
云南过桥米线的做法
云南过桥米线的做法如下:
准备材料:汤料为猪脊骨,新鲜鸡,姜片,盐。米粉,煮熟鹌鹑蛋,鸡胸脯肉切片,牛肉切片,香菜,生菜,豆芽。
猪脊骨,新鲜鸡斩块,除去血水后,加干瑶柱和姜片小火煲两个小时,加盐调味。
鸡肉切薄片,青菜们洗干净。米粉单独煮熟捞起过凉水备用。鲜汤连汤带油用纱布过滤掉渣子备用。
吃之前,汤热到沸腾上桌,依次烫入肉片,米粉,青菜,鹌鹑蛋,搅拌均匀即可。
注意做过桥米线的碗要大,汤一定要宽,汤多热容大,肉和菜才会立刻烫熟。汤上面需要有一层油封住保住汤的温度。
注意肉片要新鲜,鸡肉尽量买新鲜的非冷冻的。肉切薄薄的才好烫熟。肉片不要下太多以免不熟。一次性把几片肉放进去,汤冷了点就不要再放肉了。
注意菜要选择容易烫熟或者生吃都可的,如果是不容易熟的菜,先汆烫熟备用。
汤是这道小吃的精华,猪脊骨,鸡肉和瑶柱加起来煲出的汤鲜甜极了,除了盐,什么其他调料都不需要。过滤一下汤渣子,过桥米线汤头味浓但是色清,滤出的肉渣也很好吃。吃米线的时候注意别烫到了,油层之下汤是滚烫的。如今过桥米线的花样很多,米粉的配料随自己喜欢搭配就可。可酌情加辣。
不管有多少配料
一般是按照先生后熟 先荤后素的顺序放,这里给您提供两个简单的资料,介绍一下过桥米线. 祝胃口好!
资料一:
过桥米线由汤、片和米线、佐料三部分组成。吃时用大磁碗一只,先放熟鸡油、味精、胡椒面,然后将鸡、鸭、排骨、猪筒子骨等熬出的汤舀入碗内端上桌备用。此时滚汤被厚厚的一层油盖住不冒气,但食客千万不可先喝汤,以免烫伤。要先把鸽鸡磕入碗内,接着把生鱼片、生肉片、鸡肉、猪肝、腰花、鱿鱼、海参、肚片等生的肉食依次放入,并有筷子轻轻拨动,好让生肉烫熟。然后放入香脆、叉烧等熟肉,再加入豌豆类、嫩韭菜、菠菜、豆腐皮、米线,最后加入酱油、辣子油。吃起来味道特别浓郁鲜美,营养非常丰富,常常令中外食客赞不绝口。过桥米线集中地体现了滇菜而丰盛的原料,精湛的技术和特殊的吃法,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过桥米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的起源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过桥米线最初起源于滇南的蒙自县城。相传在城外有一个南湖(现在犹存),湖水清澈如碧,湖畔垂柳成行。湖心有个小岛,岛上不公有亭台楼阁,而且翠竹成林,古木参天,景色优美幽静,空气清新宜人,是附近学子们攻读诗书的好地方,有个书生到湖心的小岛去读书备考,但因为埋头用功,常常忘记吃妻子送去的饭菜,等到吃的时候往往又凉了。由于饮食不正常,天长日久,身体日见消瘦,贤妻十分心疼。有一次,妻子杀了一只肥母鸡,用砂锅熬好后送去,很长时间仍角温热,便用当地人喜欢吃的米线和其他佐料放入,味道很鲜美,收生也喜欢吃,贤惠的妻子就常常仿此做好送去。后来,书生金榜题名,但他念念不望妻子的盛情,戏说是吃了妻子送的鸡汤米线才考中的。因为他妻子送米线到岛上要经过一道曲径小桥,书生便把这种做法的米线叫做"过桥米线",此事一时传为美谈。人们纷纷仿照书生妻的做法吃米线,过桥米线从此流传开来。经过后人的加工改进,过桥米线越做越好,越传越远。
资料二
过桥米线,是云南著名的风味小吃。过桥米线主要以汤、肉片、米线再加作料做成。汤用肥鸡、猪筒子骨等熬制以清澈透亮为佳,将鸡脯、猪里脊、肝、腰花、鲜鱼等切成薄片,摆入小碟,米线则以细白、有韧性者为好;同时备有豌豆尖、黄芽韭菜、嫩菠菜等。进餐时,以大"海参碗"盛汤,加味精、胡菽、熟鸡油。汤滚油厚,不冒一丝热气。汤上桌后,将鸽蛋磕入碗内,继而将肉片氽入汤中,轻轻一搅,霎时变得雪白、细嫩。然后再放入鲜菜、米线,配上辣椒油、芝麻油等,便可食用。
云南米线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大米经过发酵后磨粉制成的,俗称“酸浆米线”,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特点:米线筋骨好,滑爽回甜,有大米的清香味,是传统的制作方法。另一类是大米磨粉后直接放到机器中挤压成型,靠摩擦的热度使大米糊化成型,称为“干浆米线”。干浆米线晒干后即为“干米线”,方便携带和贮藏。食用时,再蒸煮涨发。干浆米线筋骨硬,咬口,线长,但缺乏大米的清香味。
不光如此,这吃法也大有讲究。第一次吃过桥米线一定要先学点常识,正确的吃法不但关系品尝到美味,更关系到食客的“人身安全”。过桥米线会同时上桌滚汤、荤料盘、素料盘和风味咸菜碟。万不可上来就先尝汤,因为表面上看起来的一碗不冒热气的滚汤温度达到170度,云南就曾发生过滚汤烫伤外国游客的事件。吃惯了过桥米线的云南人会不慌不忙地先端起荤料盘,按先生后熟的顺序把各种肉片一一入汤,并用筷子将肉片在汤内轻轻涮几下,顿时鲜活的肉片变成白色;之后放入鹌鹑蛋,接着放素料盘中的各种配料,先菊花后其它,可根据自己口味选择或放弃某些品种。这时,大海碗内已呈现出五色交映的动人景象,令人胃口大开、垂涎欲滴。
下面就该“过桥”了——把米线碗凑近汤碗,用筷子夹起米线向上提起放入汤内,米线在两碗之间搭起一座不断线的“桥”,如果一下把一碗米线囫囵倒进,不是不可以,只是辜负了“过桥”的意境。最后选几种自己中意的风味咸菜碟(多为酸辣口味),在云南不讲究的农家,这些小料全部都是摆在一边,客人随意选几种,而在城市的餐厅一般就只提供两种左右了。正所谓,小料不在多,意在提味。
吃到正宗道地的过桥米线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北京如此,在云南也是如此。虽是一道地方小吃,但是上好的过桥米线对原料和制作过程要求非常高,在北京或云南只外经营的商家,如果没有运输和采购上的能力,或者规模、档次上的经营能力,根本就不太可能做的出来。即使对于云南当地的厨师来说,料理出过关的过桥米线也需要多年的经验。
过桥米线的水准如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于汤。用的是老土鸡、老鸭、童子骨和宣威火腿骨(纯鸡汤太鲜,夺味)经六、七个小时熬制,之后再调好汤味待用。配汤的比例很关键,各家的好坏全在这汤上看高低。汤要滤过,使其清澈透亮,在我们的酒楼,师傅们都是每天半夜三、四点钟熬汤,当天熬当天用。
荤、素料盘里的大部分原料都是非常有讲究的,比如鱼片一定要用新鲜的生乌鱼片,火腿必须是云腿,豆芽要掐尖。尤其是荤料盘里的“香酥”,用的是农民家自养的吃粮食、菜叶的猪,精选五花肉切好腌制后,外裹豌豆粉小火慢炸。很多人想不到这么简单的一种小配料其实有挺大学问,就连猪肉的不同部位做出来的香酥味道都会不一样,所以行内有“一碟香酥,三年学徒”的说法。
才子佳人的俗故事
到云南吃过桥米线,几乎所有人都会同时听到这个闻名遐尔的有关过桥米线的传说,知道来历,吃起来会更添美妙滋味。
相传,清朝时滇南蒙自县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秀常到岛上读书,秀才贤慧勤劳的娘子常常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米线已不热。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那层鸡油有如盖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线等吃时再放,还能更加爽口。于是她先把肥鸡、童子骨等熟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
云南蒙自是过桥米线的发源地之一,那里的过桥米线正宗且味美,有四大特色。第一是碗大,据说最大的碗可以给小孩子洗脸!再说过桥米线有几十种配料,碗不大也着实装不下。第二是汤滚,高汤起锅后用油封住,上桌时看起来死水微澜,其实温度能把生肉烫熟。第三是用的是生肉,过桥米线的配料中荤菜几乎全是生的,用刀切得飞薄,全靠那碗汤烫熟。第四是料多,云南人把过桥米线叫作一套米线,稍有档次的一套米线配料就能有十几种,包含了许多云南的土特产。
建新园是国有老字号店,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经营的是老昆明口味过桥米线,采用无火烹饪艺术。虽然现在的客人多不太喜欢油腻,但建新园还是极力保持着过桥米线的传统口味,这也包括“油多”这一特点。
昆明有一家经营蒙自过桥米线的,光辣椒就有七八种之多,在滇池电影院和平村,店名不记得了,靠近旧铁路。
想看美景就去“滇阳六景”之一莲花池畔的“过桥都”,波光碧影、亭台楼榭的清幽环境,让人先有心旷神怡的心境。在传统口味的基础上,将云南特色的民族菜肴引入过桥米线,比如各种野生菌、乳扇、蜂蛹等特色菜。
有“云南麦当劳”之称的桥香园属于大众化的档次,把米线当成快餐来卖也就有快餐的标准了。优点是连锁店多、标准化管理,在昆明随处吃得到。
要吃真正的过桥米线,要到其发源地蒙自,那里曾是云南南部的文化中心,还保留了法国殖民时期的尺轨铁路。蒙自的米线用料好,柔糯适口,绝非干米线可比;配料考究,调味丰富,制作精细,汤味香醇。最经典的是“菊花过桥米线”,在蒙自的天马路上有家著名的过桥米线店,听说是蒙自过桥米线的鼻祖之一,也是滇南最大的过桥米线专卖店。每天十多个小时卖过桥米线,价格从十几元到百元。
云南过桥米线的传说
传说云南蒙自县城有一书生,很英俊,很聪明,但喜欢游玩,不愿下功夫读书。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和一个年幼的儿子。夫妇之间,感情很深。但妻子对书生喜游乐,厌读书深感忧虑。一日,对书生道:“你终日游乐,不思上进,不想为妻儿争气吗?”闻妻言,生深感羞愧,就在南湖筑一书斋,独居苦读,妻子也与生分忧,逐日三餐均送到书斋晌生。日久,生学业大进,但也日渐瘦弱。妻子看在眼里,很心疼,思进补之。一日,宰鸡煨汤,切肉片,备米线,准备给书生送早餐。儿子年幼,戏将肉片置汤中,生妻怒斥儿子的恶作剧,速将肉片捞起,视之,已熟,尝之,味香,大喜。即携罐提篮,送往书斋。因操劳过度,晕到在南湖桥上,生闻讯赶来,见妻已醒,汤和米线均完好,汤面为浮油所罩,无一丝热气,疑汤已凉,以手掌捂汤罐,灼热烫手,大感奇怪,详问妻制作始末,妻一一详道。良久,书生说道,此膳可称为过桥米线。书生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考取了举人,这事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从此,过桥米线不胫而走,竟成云南名膳。
在云南,米线是各族人民喜爱的风味小吃,真可谓风靡全省,遍及城乡。米线系选用优质大米通过发酵、磨浆、澄滤、蒸粉、挤压等工序而成线状,再放入凉水中浸渍漂洗后即可烹制食用。米线细长、洁白、柔韧,加料烹调,凉热皆宜,均极可口。
云南过桥米线的故事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位书生在云南南湖的湖心亭苦读书,他的妻子每天都要过一座桥给这个书生送饭。有一天,妻子觉得丈夫很辛苦就炖了只鸡放进土罐里准备送给丈夫吃,可是中途有事便耽搁了,等回来才发现土罐里的鸡还是热的,打开一看,发现上面有一层厚厚的黄油,于是就用鸡油烫米线给丈夫吃,书生吃后赞不绝口。因为妻子每天送饭都要从南湖的桥上过,所以书生起名为“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源于滇南蒙自。传说蒙自县城的南湖旧的风景优美,常有文墨客攻书读诗于此。有位杨秀才,经常去湖心亭内攻读,其妻每饭菜送往该处。秀才读书刻苦,往往学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饭凉菜,身体日渐不支。其妻焦虑心疼,思付之余把家中母鸡杀了,用砂锅炖熟,给他送去。待她再去收碗筷时,看见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动,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书。只好将饭菜取回重热,当她拿砂锅时却发现还烫乎乎的,揭开盖子,原来汤表面覆盖着一层鸡油、加之陶土器皿传热不侍,把热量封存在汤内。以后其妻就用此法保温,另将一些米、蔬菜、肉片放在热鸡汤中烫熟,趁热给丈夫食用。后来不少都仿效她的这种创新烹制,烹调出来的米线确实鲜美可口,由于杨秀才从家到湖心亭要经过一座小桥,大家就把这种吃法称之"过桥米线"。
经过历代滇味厨师不断改进创新,"过桥米线"声誉日著,享誉海内外,成为滇南的一道著名小吃。
云南过桥米线汤的做法
云南过桥米线的做法步骤
1
猪脊骨洗净,过水。
2
鸡肉洗净,过水。
3
将猪脊骨、鸡肉放入炖锅中加水、老姜熬汤。
4
炖2小时后,汤炖好,加盐、鸡精、白胡椒,备用。
5
云南米线用冷水泡1小时。
6
将猪肉、猪肝、乌鱼洗净,切片;将煮过的鸡肉、牛肉、香菇切片;韭菜、小白菜煮熟;酸菜切小节;鹌鹑蛋去壳,放入小碟中;小葱洗净,切葱花。
7
锅中烧开水将米线煮熟,装盘。
8
将炖好的汤盛入大碗中。
9
摆上桌,准备就绪,可以烫菜和米线了。猪肉片、猪肝、乌鱼片也可以在锅中开水里先过水烫一下。
10
将鹌鹑蛋、猪肉片、猪肝、乌鱼片倒入汤中,不断搅拌,至断生。将鸡肉、牛肉及韭菜、小白菜、酸菜、香菇倒入汤中。
11
再加入米线,继续搅拌。最后加入葱花,等汤凉点,就可以吃过桥米线了。
云南过桥米线的配料是什么!
过桥米线的做法一
米线配料:
米线200克,鸡脯肉 、猪肚头、猪腰子、乌鱼肉、水发鱿鱼、油发鱼肚、火腿、香菜、葱头、净鸡块各20克,水发豆皮、白菜心、碗豆尖、葱、豆芽菜、蘑菇各50克。
制作过程:
1.把肉料分别切薄片,有味的焯水后漂凉装盘;
2.其余各料另锅焯水,漂凉后切段装盘;
3.香菜、葱切碎和油辣椒及烫过的米线一同上桌;
4.鸡油烧至7成热时装入碗中,倒入烧开的清汤,加调料上桌;
5.食时先将肉片烫至白色,下绿菜稍烫,再下米线,撒少许葱花、香菜即成。
过桥米线的做法二
米线配料:
光肥母鸡半只(约750克),光老鸭半只(约750克),猪筒子骨3根,猪脊肉、嫩鸡脯肉、乌鱼(黑鱼)肉或水发鱿鱼各50克,豆腐皮1张,韭莱25克,葱头10克,味精1克,芝麻油5克,猪油或鸡鸭油50克,芝麻辣椒油25克,精盐1.5克,优质稻米400克,胡椒粉、芫荽、葱花各少许。
制作过程:
1.将鸡鸭去内脏洗净,同洗净的猪骨一起入开水锅中略焯,去除血污,然后入锅,加水2000克,焖烧3小时左右,至汤呈乳白色时,捞出鸡鸭(鸡鸭不宜煮得过烂,另作别用),取汤备用;
2.将生鸡脯肉、猪脊肉分别切成薄至透明的片放在盘中,乌鱼(或鱿鱼)肉切成薄片,用沸水稍煮后取出装盘,豆腐皮用冷水浸软切成丝,在沸水中烫2分钟后,漂在冷水中待用,韭菜洗净,用沸水烫熟,取出改刀待用,葱头、芫荽用水洗净,切成0.5厘米长的小段,分别盛在小盘中;
3.稻米经浸泡、磨成细粉、蒸熟,压成粉丝,再用沸水烫二三分钟成形,最后用冷水漂洗米线,每碗用150克;
4.食用时,用高深的大碗,放入20克鸡鸭肉,并将锅中滚汤舀入碗内,加盐、味精、胡椒粉、芝麻油、猪油或鸡鸭油、芝麻辣椒油,使碗内保持较高的温度,汤菜上桌后,先将鸡肉、猪肉、鱼片生片依次放入碗内,用筷子轻轻搅动即可烫熟,再将韭菜放入汤中,加葱花、芫 荽,接着把米线陆续放入汤中,也可边烫边吃,各种肉片和韭菜可蘸着作料吃。
米线特点:
汤烫味美,肉片鲜嫩,口味清香,别具风味。
过桥米线的做法三
米线配料:
排骨300g,鲜鸡1/2只,鲜鸭1/2只,云南火腿100g,老姜1块(50g),盐2茶匙(10g),熟米线200g,鲜草鱼80g,鲜猪里脊80g,鹌鹑蛋1枚,韭菜30g,香葱30g,榨菜30g,绿豆芽30g,盐1茶匙(5g),白胡椒粉1/2茶匙(3g)。
制作过程:
1.排骨、鲜鸡、鲜鸭洗净,斩成大块,分别放入沸水,滚去血沫,捞出冲洗干净;
2.把上面材料和拍散的姜块、云南火腿一同放入高压锅(或大砂锅),加入约为固体材料4-5倍的水,先大火烧开,再转为小火,煨制一小时以上;
3.调入盐,最后成品应该是浓浓白白的汤汁,表面飘着一层明油;
4.将鲜草鱼肉和鲜里脊肉,分别切成极薄的肉片待用(为防表面变干,可以先码好,蒙上保鲜膜);
5.将沸腾的浓汤盛入保温的大碗,依次平放入鲜鱼肉片、鲜里脊肉片、绿豆芽、榨菜和韭菜,放入生鹌鹑蛋,放盐和白胡椒粉;
6.放置2分钟后,再放入沸水烫过的米线,撒上香葱即可。
云南米线汤的做法?
操作方法
01
汤料配方:
母鸡2500克,老鸭1200克,猪筒子骨1000克,猪背脊骨1000克,香料包1个,汤料添加剂适量;
香料包配比:
花椒15克、山奈15克、草果50克、沙仁50克、香叶15克、小茴香50克、陈皮20克。
分别把母鸡、老鸭、猪筒子骨(敲破)、猪背脊骨洗净漂透捞出,盛入汤桶内,注入清水15000克,置于旺火上烧沸,舀去浮沫,放入姜块,移至小火上煮4小时,待汤还剩2/3时,用细箩筛将汤沥入另一只汤桶中,加入香料包、精盐150克、添加剂,置于小火上保持微开待用。
接着取出鸡鸭备用。在原汤桶中注入适量清水,继续煮熬即可。
02
做法。
准备好过桥米线。
03
准备好所有配菜。
04
把红薯去皮洗净切片,金针菇切掉根部撕开,小肠清洗干净,豆皮洗净切丝,小白菜洗净切段。
05
锅中放适量水烧开。
06
中小火放入米线和所有调料。
07
放进去后不用筷子搅拌,煮三分钟左右后,放入红薯片,小肠,豆皮。
08
再煮两分钟左右后,放入金针菇,用筷子把米线团搅开。
09
再煮几分钟后,放入小白菜,小白菜烫熟后即可关火。
云南过桥米线汤料配方
过桥米线的做法详细介绍 菜系及功效:云贵菜
过桥米线的制作材料: 主料:光肥母鸡半只(约750克),光老鸭半只(约750克),猪筒子骨3根,猪脊肉,嫩鸡脯肉,乌鱼(黑鱼)肉或水发鱿鱼各50克,豆腐皮1张,韭莱25克,葱头10克,味精1克,芝麻油5克,猪油或鸡鸭油50克,芝麻辣椒油25克,精盐1.5克,优质稻米400克,胡椒粉,芫荽,葱花各少许。过桥米线的特色: 汤烫味美,肉片鲜嫩,口味清香,别具风味。教您过桥米线怎么做,如何做过桥米线才好吃1、将鸡鸭去内脏洗净,同洗净的猪骨一起入开水锅中略焯,去除血污,然后入锅,加水2000克,焖烧3小时左右,至汤呈乳白色时,捞出鸡鸭(鸡鸭不宜煮得过烂,另作别用),取汤待用。 2、将生鸡脯肉、猪脊肉分别切成薄至透明的片放在盘中。乌鱼(或鱿鱼)肉切成薄片,用沸水稍煮后取出装盘。豆腐皮用冷水浸软切成丝,在沸水中烫2分钟后,漂在冷水中待用。韭菜洗净,用沸水烫熟,取出改刀待用)葱头、芫荽用水洗净,切成0.5厘米长 的小段,分别盛在小盘中。 3、稻米经浸泡、磨成细粉、蒸熟,压成粉丝。再用沸水烫二三分钟成形,最后用冷水漂洗米线。每碗用150克。 4、食用时,用高深的大碗,放入20克鸡鸭肉,并将锅中滚汤舀入碗内,加盐、味精、胡椒粉、芝麻油、猪油或鸡鸭油、芝麻辣椒油,使碗内保持较高的温度。汤菜上桌后,先将鸡肉、猪肉、鱼片生片依次放入碗内,用筷子轻轻搅动即可烫熟,再将韭菜放入汤中,加葱花、芫 荽,接着把米线陆续放入汤中,也可边烫边吃。各种肉片和韭菜可蘸着作料吃
云南过桥米线的正宗做法?
1.鱼豆腐切半,鲜冬菇 2两切片
2.米线放入滚水中
3.煮熟之后备用
4.锅中放入水3碗
5.煮滚后加入鲜香浓汤料
6.煮滚以后加入鱼豆腐
7.鲜冬菇 姜片再煮5分钟
8.再加入米线,
9.稍煮片刻即可
注意:米线是用大米加工而成,煮制前需要浸洗漂净
鲜味浓汤料,可以吊出一锅好汤底,让米线更具有醇厚的滋味
滇味云南米线的高汤怎么做的??
高汤一般是用猪骨或者鸡架熬出来的,饭店里基本会用五十斤水,五六个鸡架,五斤猪腿骨,一直大火熬。自己在家用量和材料无需这么费事,可以选择猪骨或者鸡架其中一种来熬制。下面介绍做法:
准备材料:肋排250g、千张100g、咸火腿30片、生菜叶若干、姜片3g、 豚骨汤块1块、盐少许、 米线2人份
制作步骤:
1、排骨洗净焯水,过清水沥干备用。
2、千张切条,咸火腿切薄片。锅内烧上水。
3、水开后,将排骨,生姜放入,烧开后转小火,放入豚骨汤块,小火闷煮20分钟。
4、将千张放入一起煮10分钟。
5、再将火腿放入煮5分钟。
6、高汤就完成了。尝下汤的咸淡,淡可以加盐。把汤盛到碗中等待米线。
7、将米线用冷水浸泡10分钟,沥水。另起一锅水,水开后将米线放入,煮2-3分钟即可。沥水后放入碗中。
8、依次放入排骨,火腿,千张生菜。
9、成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