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s百态 >

1582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 s百态
  • 2021-11-06

提到发生了什么,大家应该都知道,有人问百度你知道为什么,当然了,还有人问为什么1582年10月会少了10天,这到底怎么回事呢?事实上2012年到底怎么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1582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1582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你说的这两天不存在。且听我细细道来。当然,如果您觉得啰嗦,只看第三段就行。

每年365天,四年一个闰年……等等这些天文数字,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现在人类所用的数据,在历史上经历了一定的变更。

其中,1582年这一年的10月,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更。为了调整人类计时与天文计时产生的误差,1582年这一年的10月4号后,直接就是15号,中间的日期,被从日历上抹除了。

详情如下:

古埃及人发现尼罗河每次泛滥的时间间隔大约是365天,他们便把一年定为365天。又把1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作为节庆日。这就是埃及的太阳历,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只相差四分之一天。

后来,古罗马的凯撒大帝在公元前46年,采纳埃及天文学家索西琴的建议,以埃及的太阳历为蓝本,重新编制了历法。新历法将所有的单月设置为31天,双月设置为30天,2月单独设置为29天。每四年设置一个闰年,闰年的2月加1天为30天。并于公元前45年开始推行。这便是著名的儒略历。

当时的人们一直使用儒略历,直到公元前27年,古罗马的奥古斯都又一次修改了历法。他从2月抽出1天加在自己出生的8月份,并将之定为奥古斯都月(August),同时又把10月、12月也改为31天,将9月、11月改为30天。这样一来各月的天数与今天的公历基本相同了。

虽然当时的历法已经非常精确,但是闰年的设置和地球公转周期相比,还是有偏差,大约每128年会偏差1天。这样到了公园16世纪下半叶,偏差已经累计至10天。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再次修改历法。闰年从之前的每400年100闰改为每400年97闰,即能被4整除的设闰年,而逢世纪年一定要被400整除才能算是闰年,这样一来3300年才会产生1天的偏差。这便是今天世界上通用的历法——格里高利历,简称格里历,也就是我们说的公历。

那么,之前的日历中已经产生的这偏差的10天,该如何修正呢?格列高利十三世使用了一个简单粗暴,但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直接把这十天从日历中抹去,于是1582年的10月5日至14日,便从日历中消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通令,中国以格里历为国家历法,并采用公元纪年,但不废除农历。

1582年是有10月的,但10月少了10天,是因为闰年的存在。地球绕太阳公转时间为365.2422天,年的长度接近365.25天,因此以365天作为基本年长,每四年增加额外的一天,才能近似。儒略历法一直使用到16世纪。当时年的近似长度和真实长度之间的差异已累计约10天。为了消除这个差数,罗马教皇格雷果里十三世把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10月15日,减去10天让历法和回归年重新对应。

中国1582年发生了什么?

历史上被人为抹去的10天,1582年发生了什么

1582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1582年的10月份少了10天,为什么会是这样?真相原来是这样

我们将手机日历调整到1582年的10月份,会惊奇的发现,当年的10月份没有5日到14日,从4日直接跳到了15日。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那一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而是由于先前历法的不完善造成的。

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格里历,这个历法的前身是儒略历法。儒略历法是罗马共和国于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的,目的是取代旧罗马历法。在儒略历法中,一年被划分为12个月,单数月份31天,双数月份除2月份外30天,2月份平年29天,闰年30天,因此全年天数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年平均长度为365.25天。

而在天文学中,地球环绕太阳转动一圈的时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天,周期约是365.2422天。因此,使用儒略历法之后,每年多算了11分钟14秒。由于误差不太大,头几年没什么关系,但是,一年又一年,误差累积起来,儒略历法就与实际的太阳年不合拍了。

到了16世纪,这个偏差已经达到了10天。于是在1582年,当时的教皇于1582年2月24日以教皇训令颁布,将1582年10月5日至14日抹掉,于是这10天就消失了,一去不复返。1582年10月4日过完了,第二天已经是10月15日了,于是历法又回到与太阳年同步。这便是今天世界上通用的公历。

在1582年10月5日至14日中国发生了哪些事求大神帮助

玛雅人提出了五大预言,前五个以经实现,最后一个就是2012年21日是世界末日!

因为2012年21日是世界末日,玛雅人为了不让世界末日发生所以在1582年的日历上加10天,2012年21日就是2013年的1月10日,这样就不会有世界末日了。

1582年发生了什么?

一、国内事件

1、公元1582年 正月(壬午 明万历十年 正月)

公元1582年 二月

(壬午 明万历十年 二月)

3、公元1582年 四月(壬午 明万历十年 四月)

4、公元1582年 六月(壬午 明万历十年 六月)

5、公元1582年 十月(壬午 明万历十年 十月)

6、公元1582年 十二月(壬午 明万历十年 十二月)

  • 淮、扬海溢,浸盐场三十,淹死二千六百余人。

  • 俺答死 顺义王俺答死,优恤之,其妻率子上表进马谢,复赐币有差。

  • 免天下积年欠赋凡一百余万两。

    2、公元1582年 三月(壬午 明万历十年 三月)

  • 杭州兵变 初,杭州东南二大营兵每名月给饷银九钱,巡抚都御史吴善言奉诏议减三分之一。士兵不满,吴善言出示曰;“饷减已定,不愿者听其归农。”兵愈大哗,缚吴善言痛殴之。张居正荐巡抚宣大张佳允代吴善言巡抚浙江讨定之。

  • 速把亥死 泰宁部长速把亥与弟炒花等犯义州(今辽宁义县),遇李成梁伏,速把亥被射中胁,坠马被斩。

  • 倭寇扰浙江温州。

  • 宁夏灵州(今宁夏灵武)土军马景等杀其参将许汝继。巡抚都御史晋应槐讨诛之。

  • 杭州民以行保甲苛扰,起而反抗,失败。杭州争饷之兵变亦失败。

  • 顺天等八府自万历八年皆歉收,民有菜色,生者逃移,死者枕藉,赈之。

  • 以前礼部尚书潘晟(shèng胜)兼武英殿大学士,吏部侍郎余有丁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预机务。

  • 政治家张居正卒 张居正(1525-1582)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字叔大,号太岳。嘉靖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入阁。穆宗死,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神宗年幼,国事由其主持,前后当国十年。其时危机严重,他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使财政状况改善,裁冗员,减少支出。用名将戚继光练兵,加强防御鞑靼贵族攻掠。用潘季驯治河、淮,卓有成效。死之明年追夺官阶,又明年籍其家,子孙惨死狼藉。有《张文忠公全集》。

  • 苏州等府大水,坏房舍千万,淹没漂流田禾十余万顷,死者二万人,赈之,并免税粮。

  • 谪太监冯保 冯保内倚太后,外倚张居正,专擅威福。神宗称之为“大伴”,颇惮之。有所赏罚,非出冯保口,无敢言者。神宗以迫于太后、张居正,不能去之。及太后归政,张居正又死,冯保失所倚,然犹肆横如故。御史李植列冯保十二大罪。神宗怒,遂谪冯保南京安置,籍其家,金银百余万,珠宝瑰异称是。

  • 追劾张居正者起 “帝所幸中官张诚……谓其(冯保)宝藏逾天府,帝心动。”时潞王将婚,所需珠宝未备,太后言之。神宗曰:“年来无耻官僚尽购之以献张、冯二家。”太后曰:“已籍矣,必可得。”神宗曰:“奴黠猾,先窃而逃未可尽得也。”于是追劾张居正者纷起。

  • 调戚继光于广东 戚继光(1528-1587),山东蓬莱人。编练戚家军,经多年奋战,解除东南倭患,为抗倭名将。隆庆元年(1567年)被张居正调至北方,镇守蓟州,充蓟镇总兵官,以加强战备。在蓟镇十六年,当国大臣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先后倚任之。张居正尤事与商榷,动无掣肘,故戚继光在蓟镇边防修举,得有所建树。及是,张居正死半年,言官劾“继光不宜于北。”遽调之广东。戚继光悒悒不得志,赴粤逾年即谢病归,居三年,卒。戚继光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守。继之者,步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著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止止堂集》等,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

    7、公元1582年 是岁(壬午 明万历十年 是岁)

  • 建州女真阿台、叫场、塔失死 建州女真王杲(gǎo搞)子阿台犯沈阳,明辽东总兵官李成梁追之,攻破阿台之古勒寨(今辽宁抚顺东萨尔浒之东),阿台被杀死。阿台部下,建州女真酋长努尔哈赤之祖父叫场、父亲塔失往援阿台,战斗中亦被杀。是役,苏克苏护河部图伦城主尼堪外兰通于李成梁,故李成梁得成大功。

  • 文学家吴承恩卒 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小说《西游记》为其代表作。

二、国际事件

1月15日 -俄罗斯割让利沃尼亚与爱沙尼亚给波兰。

2月20日 -日本九州地区吉利支丹大名大友宗麟、大村纯忠、有马晴信向罗马教廷派遣天正遣欧少年使节,于长崎港出发,后于1590年返回。

2月24日 -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新的历法,即现行国际通行的公历。

3月11日 -甲州征伐结束--日本大名武田胜赖切腹自尽,甲斐武田家灭亡

6月10日 -葡萄牙宣布独立。

6月21日(天正十年六月二日) -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被其下属明智光秀杀害于京都本能寺。

7月2日 -杀害主公织田信长的明智光秀在山崎被羽柴秀吉打败后逃亡时,被落武者狩(专门截杀落魄武士的农民)杀死。

10月4日星期四(儒略历) -意大利、波兰、西班牙、葡萄牙将次日定为新历10月15日星期五。

12月9日星期日(儒略历) -法国将次日定为新历12月20日星期一。

利玛窦获准进入中国。

2012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2012年其实什么大事也没有发生,据说玛雅预言预言的是2012年是世界末日,事实上2012年并不是世界末日。

2012年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

玛雅人的五个预言,前四个都实现了,就只有第五个2012年世界末日没有实现,我们依然活得好好的,是因为玛雅人在1582年的十月份删除了十天,所以我们在2012年多活了十天,活了下来,玛雅人救了我们大家,这这就是为什么2010年到2014年有那么多奇怪的事。

2012年为什么不会发生世界末日?是因为1582年十月份的时候有人推了十天,所以不会发生

世界末日都是谣传,地球的寿命还有几十亿年呢,放心大胆的活吧。

万历十五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1、万历十年,1582年,一代名相张居正逝世。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嘉靖廿六年进土,才华横溢,相貌堂堂,重要的是玩政治很有一套。明朝中期,朝政腐败,大地主兼并土地,巧取豪夺,地主豪绅越来越富,国库越来越穷,张居正下令清查土地,又把当时名目繁多约赋税和劳逸结合起来,折成银两来征收,称为“一条鞭法”。经过十年的努力,张居正改革起了明显效果,财政收入达到700万两,国库存粮够支10年。明王朝重新涣发生机。

因张居正深得穆宗信任,临终时把皇太孑朱翊钧托付给了张居正,高拱,高仪。张居正深得太后喜爱,把教育太子的事情全权交给了张居正。一直以来,皇太孑非常惧怕张居正的严历,朝政也落在了张居正和太监冯保手上。神宗在位十五年,由最初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孑长成了一个20多岁的青年,他早已不愿意像傀儡一样在别人的制约下走过程,他想当一个真正的君王。从万历十年到十五年,神宗彻底清算了张居正,所有改革被废除,刚有转机的明朝政治又滑向黑暗。他们君臣之间的恩愿情仇就此了结。

2、张居正死了,神宗亲政,各种势力失去张居正制约而抬头,明朝最大的危害党争出现,陆续出现了浙党,昆党,东林党等多个派别。神宗有一长子朱常洛,他与一宫女所生,乱性所为,不受神宗喜爱,有一个大臣户科给中事姜应麟上书立朱常洛为太子,神宗不答应,你想,谁会把江山送给自已不喜欢的儿子?“国本之争”由此开始,无休止的争吵,让神宗厌倦了朝政,再加上自身有腿疾,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万历开始二十年不上朝。

3、万历十五年,一代名将戚继光逝世。戚继光扫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后,北方的鞑靼还不时入侵,对明王朝构成严重威胁,张居正把戚继光调到北方区镇守蓟州,戚继光到任后,修筑北方长城,严明军纪,改良火器,多次击败鞑靼的进攻,是北方防线牢不可破。张居正死后,戚继光被贬,于万历十五年抑郁而终。

4、也是在这一年,东北的女真族崛起,努尔哈赤吞并建州哲陈部,距离统一女真还有五年时间。而大明王朝毫无注意,危机正在一步步逼近。

万历十五年,平静而又暗流涌动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大明王朝一步步滑向深渊。

万历十年张居正死前,在他的主持下朝廷照常运转。小皇帝从小在张先生的严教下成长,自然也是规规矩矩勤勤勉勉。再往前看,嘉靖一朝皇帝也是疯疯癫癫,一心修道炼丹,但是从小经过大礼仪事件的嘉靖皇帝一直有着对人性对官场对朝廷非同寻常的认识。在位四十多年虽说不见得是位明君,可御下之术用人之权真是炉火纯青,整个朝廷也能维持着平衡稳定。

但是实际上到了嘉靖末年,明朝这套政治制度内核上的弊端已经不经意地凸显出来了。皇帝只顾用人,要通过维护自己“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形象来实现中国古典政治语境中,天子半人半神的裁判权和话语权,总得搞的神神秘秘不可琢磨。殊不知皇帝终究还是人,经过近四十年的揣摩熟悉,下面的一众大臣表面上当然还是顶礼膜拜,但是到了具体的事情上,皇帝本身也被臣子琢磨透了。

这样一来,一个严嵩下台了,就会有第二个再上来。文官官僚内生成了一个利益阶层,在运行国家机器的同时也派生出自成体系的组织和架构方式。皇帝对于这一阶层的影响和掌控,到了嘉靖末年随着皇帝的力不从心已慢慢有失效的迹象。皇帝用大臣如落定棋子,大臣“用”皇帝如排头猎枪。《大明王朝1566》中,张居正建议裕王说,依臣看,倒不如让浙江彻底乱起来!也恰恰体现着这种失控。可是,四十余年来,大臣换了一茬又一茬,皇帝却只有一个人,个中压力和疲倦,自然异乎寻常。

一切的变化实际上发端于张居正之死。张居正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掌控大明十年,缔造了明朝回光返照式的万历中兴,死后却被自己一手培养的万历皇帝反攻倒算差点鞭尸。不知道万历是怀着怎样复杂的心情开始亲政,起初几年,皇帝还算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亲自主持祭天祈雨,步行回宫。

但当他似乎要大权独揽之时,却发现朱家大明的政治局面远没有那么简单,单就是立储一事,不但遇到了朝臣的强烈反对,连生母太后也出面力压。万历皇帝扛了五年,到万历十四年郑贵妃生下皇子朱常洵,这个拉锯的局面彻底被点爆,长达十几年的“争国本”事件就此开始。

这一系列事件的本质实际上是皇帝理论上个人的“无限”权力和文官作为经理人进行行政和解释所必须从皇权割让而获得的权力之争,嘉靖年间皇帝的“精明”和大臣的妥协使得矛盾两方一直保持着动态的平衡。自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以来,历代皇帝都小心地维持这个平衡,却从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张居正虽位极人臣,但是他心里了如明镜,他手上的权力,仍旧是来自皇恩浩荡,不过是皇帝年幼,自己代为执政罢了。令人想不到的是,万历亲政后,神宗皇帝面对同样繁乱的局面,居然采取了这种自暴自弃的、“赌气式”的不上朝的方式来进行冷处理。这一赌气,就是二十多年。

这说明,到了万历十五年,皇帝已经对这种无休止的、耗费精力的权力平衡束手无策甚至感到厌倦了。

这也说明,大明朝政治体制内核的这种矛盾,在皇帝放弃的前提下,机制上已经彻底失去了调节能力,不但凸显化了,而且溃烂了。

参考资料: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作)_百度百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