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不能承受,我们很多人都了解,有朋友问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读后感,当然了,还有人问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实际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呢,下边小编就来告知大家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快来了解一下吧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讲的主要内容是:
描述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
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靥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象。
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
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
作者
米兰·昆德拉(捷克语:Milan Kundera,1929年4月1日-)是捷克著名作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1975年流亡法国,1981年归化为法国公民。他在晚年接受采访的时候称自己为法国作家,认为自己的作品应归类为法国文学。
著名作品包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笑忘书》等。1989年天鹅绒革命前,他的作品在捷克斯洛伐克长期被禁。他很少接受媒体采访,虽曾获得六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截至目前为止没有获奖。
创作历程
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
昆德拉更关注人物的基本境遇--“哲学是在没有人物、没有境遇的条件下进行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开始就将托马斯的问题摆在那里: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
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
昆德拉问题研究的重要特征是拒绝得出结论,他认为是塞万提斯让人知道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对的问题。昆德拉在书中提出轻、重、灵、肉、记忆、虚弱、晕眩、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码,并与人物一一对应,支撑起各自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两重性。
而每个关键词都是人物不同可能性的侧面。可能性是与一次性抗争的最积极的方式,因而此书可视为对自以为是的“绝对”的瓦解。而生命由于缺乏绝对的意义,变得没有依凭与支撑,甚至不如随风飞舞的羽毛那样有确定的方向。
后世影响
该书于1988年改编成电影《布拉格之恋》,由菲利普·考夫曼(Philip Kaufman)导演,丹尼尔·戴-刘易斯,茱丽叶·比诺什,和丽娜·奥琳(Lena Olin) 主演。
该书的改编电影获得了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美国金球奖提名,1988年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英国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等奖项。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叫《布拉格之恋》现在的译本大多叫《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因为这部作品太著名了,所以人们会常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挂在嘴边。我的理解是“轻”指代人的精神,“重”指代人的肉体。精神,作品中把它延伸为爱的精神,我理解为爱情,肉体也延伸为肉体的行为,我理解为性和性行为。
你可以找来读读,很好的一本书,会让你对人的情感和行为有更深的理解。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句话大意是说,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2、这是米兰·昆德拉的书,大意是说生命因为能够背负起许多重量而显得有意义,如果一个人变得轻而又轻,就会觉得人生毫无意义,这是生命所不能够承受的。昆德拉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但他和我们一样,无力解决这个问题。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是什么意思,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意思是生命中的诸多苦事,看似轻如
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人的生命如此单薄轻微,无法承载过重的负担。
关于这句话的解读,可以试着读读下面的文字,当然下面的文字也只是从某一个方面解读了这句话。
爱情之于人生是占了什么样的位置呢?在人的生命中到底有多少分量呢?我想它可以轻到感觉不到分量,也许打个喷嚏就能消失。它也可以重到无法估量,也许生命都不能承受得了它的重量。
人们都无法回避的无奈是:你最爱的人不是你最爱你的人,最爱你的人不是你最爱的人。最终和你走到一起的既不是你最爱的人,也不是最爱你的人,只是最合适的时候出现的那个人。
我突然想起了一本看过的小说中女主人公在水族箱旁看鱼时,她觉得有那么一会儿她就是这么一条鱼。是啊,有时候人和鱼真的挺像的。我也知道有一个有关鱼的故事,想写出来,可是结局是无奈而又让人唏嘘的。
一条海洋里的鱼要找到一条和自己相濡以沫的鱼,也许不是什么难事,毕竟海洋那么大,有那么多鱼嘛!可是,事与愿违的是,它没能和它最爱的锦鲤相濡以沫,因为锦鲤离开了它,去了水族馆。它也没能和最爱它的小鲈鱼相濡以沫,因为小鲈鱼离开了它,去了一片宁静的小湖泊。这就是生活的现实,人类如此,鱼类也如此。锦鲤告诉了它,生活是现实的,人首先要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小鲈鱼告诉它,人生经不起等待,海枯石烂后,相濡以沫还能坚持多久呢?
我想,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无奈的鱼儿,相濡以沫真的还不如相忘于江湖。还好,我们不是真的鱼,还能去主宰鱼的命运!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歌词
让耳机循环这旋律
反复超重低音震动着宁静
挡风玻璃里爱成了蒙太奇
我哼着我自己的叹息
只是爱与被爱的比例
不是爱或不爱的问题
如果明天还有好天气
都已经跟你没关系
你让我梦见了太美的梦
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
你证明了每一颗流星
都遥不可及
你因为了我每个所以
所以了这一百年孤寂
你洒下默默无言的雨一滴
一滴一滴一滴滴遗忘的泪滴
偶阵雨偶尔会天晴
还好星光熠熠好心的提醒
一个人追寻一个人的和平
我看见我自己的天际
爱真的需要一点勇气
就看我们敢不敢忘记
我和彩虹最短的直径
也不一定没有你不行
你让我梦见了太美的梦
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
你证明了每一颗流星
都遥不可及
你因为了我每个所以
所以了这一百年孤寂
你洒下默默无言的雨一滴
一滴一滴一滴滴遗忘的泪滴
就让我狠狠地加速前进
脱离你所给我的梦境
再零点零零一公里
就可以清醒
我决定不再等你决定
我决定不再当局者迷
我决定属于我自己的黎明
距离你一世纪下一个世纪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讲的是什么?
小说的主人公托马斯爱上了一个名叫特蕾莎的女孩。然而不久之后,他就发现她总是怀疑、猜忌他对她不忠,他觉得特蕾莎是他挥之不去的累赘。但是有一天,特蕾莎走了。起初,托马斯觉得甩掉了一个包袱,一身轻松。但是,托马斯渐渐感到睡不好觉,彷佛每天让他不能自由自在的特蕾莎已经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者借助托马斯这个人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类共同的困惑:在沉重的生活面前,我们渴望轻松;可轻松的生活一旦来临,我们又深陷于痛苦。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什么名句
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1 为什么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呢?因为人们愈思索,真理离他愈远。人们愈思索,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距离就愈远。因为人从来就跟他想象中的自己不一样。当人们从中世纪迈入现代社会的门槛,他终于看到自己的真面目 ...
2从反面说“永劫回归”的幻念表明,曾经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象影子一样没有分量,也就永远消失不复回归了。
3这个世界赖以立足的基本点,是回归的不存在。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
4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5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
6 巴门尼德回答:轻为积极,重为消极。
他对吗?这是个疑问。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轻、重的对立最神秘,也最模棱两难。
7生活是一张没有什么目的的草图,最终也不会成为一幅图画。
8如果生命只属于我们一次,我们当然可以说根本没有生命过。
9一个渴望离开热土旧地的人是一个不幸的人。
10一个人的痛苦远不及对痛苦的同情那样沉重,而且对某些人来说,他们的想象会强化痛苦,他们百次重复回荡的想象更使痛苦无边无涯
。
11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价值。
12我们生活中的爱情是一种轻飘失重的东西,假定我们的爱情只能如此,那么没有它的话我们的生活也将不复如此。
13人们忽视自己的身体,是极容易受其报复的。
14他还得知灵魂不过是大脑中一种活跃的灰色物质。
15如果一个母亲是人格化了的牺牲,那一个女儿便是无法赎补改变的罪过。
16世界不过是肉体巨大的集中营,人人都差不多,灵魂是看不见的。
17机遇,只有机遇才给我们启示。那些出自必然的事情,可以预期的事情,日日重复的事情,总是无言无语,只有机遇能劝我的说话。们读出其中含义,就如吉普赛人从沉入杯底的吻啡渣里读出幻象。
18必然性不是神奇的公式——它们都寓含在机遇之中。如果爱情是不能忘怀的,机缘一定会立即展翅向它飞落,象鸟儿飞向方济各翅膀。
19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都在与机缘的碰撞中度过。更准确地说,是在与人和事的偶然相遇中度过,我们称之为巧合。
20人的生活就象作曲。各人为美感所导引,把一件件偶发事件(贝多芬的音乐,火车下的死亡)转换为音乐动机,然后,这个动机在各人生活的乐曲中取得一个永恒的位置。
21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各人总是根据美的法则来编制生活。
22梦不仅仅是一种交流行为(如果你愿意,也可视之为密码交流);也是一种审美活动,一种幻想游戏,一种本身有价值的游演算我们的梦证明,想象——梦见那些不曾发生的事。是人类的最深层需要。这里存在着危险。如果这些梦境不美,它们就会很快被忘记。特丽莎老是返回她的梦境,脑海里老是旧梦重温,最后把它们变成了铭刻。而托马斯就在特丽莎的梦呓下生活,这梦呓是她梦的残忍之美所放射出来的催眠
迷咒。
23不论谁,如果目标是“上进”,那么某一天他一定会晕眩。
X我们也可称这种晕眩为一种虚弱的自我迷醉。
24忠诚使众多生命连为一体,否则它们将分裂成千万个瞬间的印痕。
25背叛是想得到的罪过中最为可恨的一种。
26背叛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进入未知。
27文化正在死去,死于过剩的生产中,文字浩瀚堆积中,数量的疯狂增长中。
28生活在真实之中,既不对我们自己也不对别人撒谎;只有远离人群才有可能。在有人睁眼盯住我们做什么的时候,在我们迫不得已只能让那只眼睛盯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有真实的举动。有一个公众脑子里留有一个公众,就意昧着生活在谎言之中。
29生活在真实之中就意昧着推翻私生活与公开生活之间的障碍。
30我们追求的目标总是不为我们所知,一个姑娘渴望结婚,渴望别的什么但对这一切毫无所知,一个小伙子追求名誉却不懂得名誉为何物。
31推动我们一切行动的东西却总是根本不让我们明了其意义何在。
32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换一句话说,正是这些无解的问题限制了人类的可能性,描划了人类生存的界线。
人们通常从灾难中逃向未来,用一条拟想的线截断时间的轨道,眼下的灾难在线的那一边将不复存在。
33爱就象众多帝权:一旦他们建立的信念崩溃了,自己也就随之消亡。
34人类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不能测定我们的决策孰好孰坏,原因就是在一个给定购情境中,我们只能作一个决定。我们没有被赐予第二次、第三次或第四次生命来比较各种各样的决断。
35只发生一次的事,就是压根儿没有发生过的事。
36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得不能承受,轻若鸿毛,轻如尘埃,卷入了太空,它是明天不复存在的任何东西。
37有些人相信世界是上帝创造的,有些人认为世界乃自然生成,这两种人之间的争论涉及到一些超越我们理智和经验的现象。更为现实的倒是这条界线,区分着两类人,后者怀疑人的生命是受赐的(不论如何赐予,以及由谁来赐予),前者却毫无保留地接受赐予观点。
38长久地生活着生活。
39地球上人的博爱将只可能以媚俗作态为基础。
40媚俗是一道为掩盖死亡而关起来的屏幕。
41她的生活越是不似那甜美的梦,她就越是对这梦境的魔力表现出敏感。
42媚俗一旦被识破为谎言,它就进入了非媚俗的环境牵制之中,就将失去它独裁的威权,变得如同人类其它弱点一样动人。我们中间没有一个超人,强大得足以完全逃避媚俗。无论我们如何鄙视它,媚俗都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
43媚俗起源于无条件地认同生命存在。
44我们都需要有人看着我们。根据我们生活所希望承接的不同目光,可以把我们分成四种类型。
第一类人期望着无数双隐名的眼光,换句话说,是期待着公众的目光。德国歌手、美国女演员,甚至那位高个驼背以及大下巴的编缉,就是这种类型。
那些极其需要被许多熟悉眼睛看着的人,组成了第二类。他们是鸡尾酒会与聚餐中永不疲倦的主人。他们比第一类人快活。第一类人失去公众时就觉得熄灭了生命之光,而这种情况对几乎他们所有人来说是迟早要发生的。然而在第二类人这一方面,他们能够总是与自己需要的目光在一起。
再就是第三类人,他们需要经常面对他们所爱的人的眼睛。他们和第一类人同样都置身于危险处境,某一天,他们爱着的人儿闭上双眼,他们的空间将进入黑暗。
最后是第四类,这一类人最少。他们是梦想家,生活在想象中某一双远方的眼睛之下。比方说弗兰茨吧,他去柬埔寨边境只是为了萨宾娜,当汽车沿着泰国公路颠簸行进时,他能感到她的眼睛久久地盯着自己。
45惩罚自己不知道做了什么的人是残暴的。
46现实要多于梦境,大大地多于梦境。
47媚俗是存在与忘却之间的中途停歇站。
48《创世纪》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上帝创造了人,是为了让人去统治鱼、禽和其他一切上帝的造物。当然,《创世纪》是人写的,不是马写的。上帝是否真的赐人以统辖万物的威权,并不是确定无疑的。事实上,倒有点象这么回事,是人发明了上帝,神化了人侵夺来的威权,用来统治牛和马。是的,即使在血流成河的战争中,宰杀一匹鹿和一头牛的权利也是全人类都能赞同的。
49没有传记的存在。很快在后来者那里消失的影子。
50真正的人类美德,寓含在它所有的纯净和自由之中,只有在它的接受者毫无权力的时候它才展现出来。人类真正的道德测试,其基本的测试(它藏得深深的不易看见),包括了对那些受人支配的东西的态度,如动物。在这一方面,人类遭受了根本的溃裂,溃裂是如此具有根本性以至其他一切裂纹都根源于此。
51对天堂的渴望,就是人不愿意成为人的渴望。
52在天堂里人还不是人。更准确地说,人还没有被投放到人的道路上来。现在,我们已经被抛掷出来很长的时间了,循一条直线飞过了时间的虚空。
53人类的时间不是一种圆形的循环,是飞速向前的一条直线。所以人不幸福;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
54恐惧是一种震击,是高度盲目的瞬间,缺乏任何美的隐示。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一种尖锐刺耳的光芒而不知有什么事在等着我们。在悲凉这一方面,它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已知的东西。
55托马斯:“追求事业是愚蠢的,特丽莎,我没有事业。任何人也没有。认识到你是自由的,不被所有的事业束缚,这才是一种极度的解脱。”
真的英雄,其实不问出处。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具体指什么?
1、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句话大意是说,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2、这是米兰·昆德拉的书,大意是说生命因为能够背负起许多重量而显得有意义,如果一个人变得轻而又轻,就会觉得人生毫无意义,这是生命所不能够承受的。昆德拉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但他和我们一样,无力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