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s常见 >

氯化钠溶于水吸热还是放热

  • s常见
  • 2021-10-29

谈到氯化钠,大家应该都熟悉,有朋友问氯化钠溶于水是放热还是吸热,当然了,还有朋友想问氯化钠溶于水吸热还是放热,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其实氯化钠溶液吸热还是放热呢,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氯化钠溶于水吸热还是放热,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氯化钠溶于水吸热还是放热

食盐溶于水既不放热也不吸热.

电解质(如食盐、硝酸钾、硫酸)溶于水时,为了克服晶体中的离子键要消耗能量(对硫酸是克服分子间作用力,并使它电离),产生的离子跟水分子发生水合作用时要放出能量,两者的能量差就是该物质的溶解热。

物质溶解,一方面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要克服它们本身的相互之间的吸引力离开溶质,另一方面是溶解了的溶质要扩散到整个溶剂中去,这些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物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溶解过程中,温度下降原因就在于此。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不仅要互相分离而分散到溶剂中去。同时,溶解于溶剂中的溶质微粒也可以和溶剂分子生成溶剂化物(如果溶剂是水,就生成水合物),在这一过程里要放出热量。

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溶解时;

1、放热: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可放热;与水反应的碱性氧化物(CaO、BaO、K2O、Na2O等)放入水中可放热;

2、硝酸铵溶于水可吸热;

3、大多数物质在溶解时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如蔗糖、氯化钠、硫酸钠等。

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因为氯化钠溶于水是物理溶解。氯化钠水溶解性:360 g/L (20 ºC)。

氯化钠是白色无臭结晶粉末。熔点801℃,沸点1465℃,微溶于乙醇、丙醇、丁烷,在和丁烷互溶后变为等离子体,易溶于水,水中溶解度为35.9g(室温)。

NaCl分散在酒精中可以形成胶体,其水中溶解度因氯化氢存在而减少,几乎不溶于浓盐酸。无臭味咸,易潮解。易溶于水,溶于甘油,几乎不溶于乙醚。

储存

1、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

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2、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氯化钠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

放热.

NaCl解离式:NaCl→Na+ + Cl-

标准生成焓(单位KJ/mol):NaCl=-327.47,Na+=-240,Cl-=-167.2

所以标准反应焓(单位KJ/mol)=-240-167.2-(-327.47)=-79.73 <0

标准反应焓<0说明反应放热.每mol的NaCl溶解要放热79.73千焦.

氯化钠溶于水是放热还是吸热?为什么?

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因为氯化钠溶于水是物理溶解,任何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物理溶解都需要吸收大量的热能。然后再化学扩散,这一步骤又会放出热量。经过大量的科学实验研究:氯化钠溶于水是既不吸热也不放热的。

NaCl、NH4NO3、NaOH 三种固体溶于水中是吸热还是放热?

◆这些物质溶于水后:

【NaCl】:温度不变

【NH4NO3】吸热

★因为这些物质溶解后缩小了分子间的间隔,增加了内能,所以需要大量吸热。

【NaOH】放热

★因为这些物质溶解后增大了分子间的间隔,减小了内能,所以需要大量放热。

NaCl,NH4NO3,NaOH 三种固体溶于水中是吸热还是放热

NaCl:基本不变

NH4N03:吸热

NaOH:放热

望采纳

氯化钠溶解是吸热还是放热

氯化钠溶解是放热。

电解质(如食盐、硝酸钾、硫酸)溶于水时,为了克服晶体中的离子键要消耗能量(对硫酸是克服分子间作用力,并使它电离),产生的离子跟水分子发生水合作用时要放出能量,两者的能量差就是该物质的溶解热。

氯化钠溶液吸热还是放热

热效应极不明显;但从理论上而言,应该是放热的.

NaCl溶于水会放热吗????

NaCl溶于水会放热吗?

会,氯化钠不水解,电离时离子键断开,放出能量,前几天恰好查过强酸溶解放热的问题,顺带着了解了一下放热问题.

怎样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的水溶液的吸热还是放热

溶液复习

知识要点:

1.认识:认识溶解现象,知道常见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知道溶液在生产生活、科研实验中的重要作用。

3.学会:分辨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理解:理解溶液、溶剂、溶质的质量关系。

5.知道:常见乳化现象。

6.了解:溶解过程伴随的能量变化。熟悉硝酸铵吸热、氢氧化钠放热现象,并了解其在实验室中的用途。

7.了解:了解常见物质溶于水后溶液凝固点、沸点、导电性的变化,并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溶液导电的原因(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8.理解: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

9.学会:学会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及相关计算(溶质只限于一种),熟知实验步骤、仪器、注意点、质量体积的换算,以及严格的书写格式。能读懂试剂瓶标签的文字含义。区别溶质为液态、固态时的不同配制方法。

10.知道:医用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学会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11.知道:酒精、汽油、氯仿、苯、香蕉水等是常用的有机溶剂。

1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熟悉常见的饱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13.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14.学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15.了解: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不要求掌握气体溶解度概念)。

16.了解:结晶的概念。

17.学会:使溶质结晶的常用方法(蒸发、降温等)。并会在解决分离、提纯等时加以灵活运用。

归纳整理:

1.溶液是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这是判断溶液的依据。以固体小颗粒分散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称为悬浊液,以小液滴分散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称为乳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

2.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均一稳定的物质不一定都是溶液。溶液的颜色不一定是无色的。

3.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质是指被溶剂溶解的那部分物质。它可以是固、液、气三态,也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最常见的溶剂是水。

4.溶质溶于水的过程中常伴有热量的变化,NH4NO3溶于水吸热,NaOH、浓H2SO4、 CaO溶于水放热。固体物质溶于水后,通常使水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有些物质溶于水后能离解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因而使得它们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

5.有一类物质,它能促使原本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物质在一起形成较为稳定的混合物,这类物质称为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做乳化作用。

6.溶质的质量分数亦即通常所说的溶液的浓稀程度,可见溶液的浓稀取决于溶质和溶剂的相对含量。已知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或溶液体积,且已知溶液密度)、溶质质量分数中的任两个量可求出另一个量。

常用的计算公式有: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但溶液的体积一般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溶液体积一般不可以相加减。

溶液质量=溶液密度×溶液体积

溶质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ω= ×100%

溶液质量

稀释时,稀溶液质量=浓溶液质量+水的质量,溶液加水稀释或蒸发浓缩(无晶体析出)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7.溶液的配制:当溶质为固体时,溶液的配制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当溶质为液体时或将浓溶液稀释为一定质量分数的稀溶液时,配制步骤为:计算、量取、稀释。

如需将不纯物质溶于水配制成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时,首先要将不纯物提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