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到如来,大家应该都了解,有朋友问世上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另外,还有朋友想问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其实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呢,今天小编整理了世上安得双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世上安得双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意思: 如果动情了,就负了如来(佛法);如果不动情,就辜负了“她”(爱情)。
网上多传源于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诗:“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也作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是天生的活佛,西藏著名的诗人,可他也是个情种。他十五岁才从民间接到布达拉宫中,在此之前一直接受着可以婚嫁的习俗教育。活佛的身份使他无法和情人在一起,他的多情也不容于世俗礼。
轶事典故
悲情爱情
相传仓央嘉措在入选达赖前,在家乡有一位美貌聪明的意中人,他们终日相伴,耕作放牧,青梅竹马,恩爱至深。仓央嘉措进入布达拉宫后,他厌倦深宫内单调而刻板的黄教领袖生活,时时怀念着民间多彩的习俗,思恋着美丽的情人。
他便经常微服夜出,与情人相会,追求浪漫的爱情生活。有一天下大雪,清早起来,铁棒喇嘛发现雪地上有人外出的脚印,便顺着脚印寻觅,最后脚印进入了仓央嘉措的寝宫。随后铁棒喇嘛用严刑处置了仓央嘉措的贴身喇嘛,还派人把他的情人处死(也有说法只是将情人驱逐出拉萨放逐到远方),采取严厉措施,把仓央嘉措关闭起来。关于类似的浪漫传说还很多,但都以悲剧而告终。
拒绝受戒
1702年6月,仓央嘉措在浩浩荡荡的僧团护送下离开拉萨,前往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按照计划,他将在那里为全寺的僧众讲经,然后由五世班禅罗桑益喜为他授比丘戒。这是一个按部就班的仪式,没有人想过会出什么岔子,然而,就在所有人最最期待的目光之下,仓央嘉措先是拒绝讲经,随后甚至连受戒都拒绝了。
《仓央嘉措诗集》
六世达赖--不负如来不负卿
美人不是母胎生, 应是桃花树长成,
已恨桃花容易落, 落花比汝尚多情。
静时修止动修观, 历历情人挂目前,
若将此心以学道, 即生成佛有何难?
结尽同心缔尽缘, 此生虽短意缠绵,
与卿再世相逢日, 玉树临风一少年。
不观生灭与无常, 但逐轮回向死亡,
绝顶聪明矜世智, 叹他于此总茫茫。
山头野马性难驯, 机陷犹堪制彼身,
自叹神通空具足, 不能调伏枕边人。
欲倚绿窗伴卿卿, 颇悔今生误道行。
有心持钵丛林去, 又负美人一片情。
静坐修观法眼开, 祈求三宝降灵台,
观中诸圣何曾见? 不请情人却自来。
入山投谒得道僧, 求教上师说因明。
争奈相思无拘检, 意马心猿到卿卿。
自恐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哪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藏文: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Tshangs-dbyangs-rgya-mtsho1683.03.01-1706.11.15),门巴族,六世达赖喇嘛,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人物。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仓央嘉措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被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同年在桑结嘉措的主持下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废,据传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押解途中圆寂。
仓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诗歌,其中最为经典的是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歌》。
藏传佛教高僧对其评价:六世达赖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特立独行让我们领受到了真正的教义。也正因为如此,仓央嘉措在藏传佛教中一直被奉为六世,而把后来指定的六世达赖称为七世。
世上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是什么意思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字面意思是:我害怕我的多情会损害我的佛法修行,想入山苦修又怕和你分开,世上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可以让我既不耽误佛法修行也不辜负你?
这是仓央嘉措的一句诗。作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是不可以有爱情的,他却爱上了一个女孩所以一直处在矛盾中,才会有“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感慨,这里面“如来”指的是佛法,“卿”指的是他爱的女孩。
【全诗如下】:
美人不是母胎生, 应是桃花树长成,
已恨桃花容易落, 落花比汝尚多情。
静时修止动修观, 历历情人挂目前,
若将此心以学道, 即生成佛有何难?
结尽同心缔尽缘, 此生虽短意缠绵,
与卿再世相逢日, 玉树临风一少年。
不观生灭与无常, 但逐轮回向死亡,
绝顶聪明矜世智, 叹他于此总茫茫。
山头野马性难驯, 机陷犹堪制彼身,
自叹神通空具足, 不能调伏枕边人。
欲倚绿窗伴卿卿, 颇悔今生误道行。
有心持钵丛林去, 又负美人一片情。
静坐修观法眼开, 祈求三宝降灵台,
观中诸圣何曾见? 不请情人却自来。
入山投谒得道僧, 求教上师说因明。
争奈相思无拘检, 意马心猿到卿卿。
自恐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哪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全诗是???????????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世间哪里有让你两全其美的办法,既不辜负如来,又不辜负她。
如来”指的是佛法,“卿”指的是他爱的女孩。
拓展资料:
这句诗源于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诗,全诗如下:
美人不是母胎生, 应是桃花树长成,
已恨桃花容易落, 落花比汝尚多情。
静时修止动修观, 历历情人挂目前,
若将此心以学道, 即生成佛有何难?
结尽同心缔尽缘, 此生虽短意缠绵,
与卿再世相逢日, 玉树临风一少年。
不观生灭与无常, 但逐轮回向死亡,
绝顶聪明矜世智, 叹他于此总茫茫。
山头野马性难驯, 机陷犹堪制彼身,
自叹神通空具足, 不能调伏枕边人。
欲倚绿窗伴卿卿, 颇悔今生误道行。
有心持钵丛林去, 又负美人一片情。
静坐修观法眼开, 祈求三宝降灵台,
观中诸圣何曾见? 不请情人却自来。
入山投谒得道僧, 求教上师说因明。
争奈相思无拘检, 意马心猿到卿卿。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也有人说原诗是:
自惭多情污梵行,入山又恐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简介
仓央嘉措:六世达赖喇嘛,是西藏历史上颇受争议的著名人物
他最大的特点是:身份尊贵,贵为西藏之王,却有一颗不避世俗的心
向往自由、爱情、人世之乐。在佛的世界里,他是一个“异类”,敢于突破世俗
在人的世界里,他被称为“世间最美的情郎”,敢于追求真爱
在艺术的世界里,他是一朵奇葩,那一首首流传至今的诗句和情歌就是最好的证明
世上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什么意思
”世上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出自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是他著名的爱情诗中一段。
应承上启下,全段为:“自惭多情污梵行,入山又恐误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如来”是说“修行”,“卿“是指他的情人。
全段意思为:怕对你的情会影响我的修行,入山隐修又害怕与你别离,这世上有没有双全之法,让我能够修行的同时也不辜负你的深情。
写下这段名句的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因为仓央嘉措是天生的活佛,但他也是个情种。他在十五岁时才从民间被接到布达拉宫中,在此之前一直接受着可以婚嫁的习俗教育,所以有着自己的情人。但活佛的身份使他无法和情人在一起,他的多情也不容于世俗礼,所以写下来这首诗来表达心中的想法。
仓央嘉措是一位才华出众、富有文采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情歌。最为经典的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诗》,词句优美,朴实生动,汇集了仓央嘉措60多首情诗,如今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他的诗歌已经超越民族、时空、国界,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是“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世上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是什么意思?
意思: 如果动情了,就负了如来(佛法);如果不动情,就辜负了“她”(爱情)。
网上多传源于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诗:“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也作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是天生的活佛,西藏著名的诗人,可他也是个情种。他十五岁才从民间接到布达拉宫中,在此之前一直接受着可以婚嫁的习俗教育。活佛的身份使他无法和情人在一起,他的多情也不容于世俗礼。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
全诗如下:
美人不是母胎生, 应是桃花树长成,
已恨桃花容易落, 落花比汝尚多情。
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目前,
若将此心以学道, 即生成佛有何难?
结尽同心缔尽缘, 此生虽短意缠绵,
与卿再世相逢日, 玉树临风一少年。
不观生灭与无常, 但逐轮回向死亡,
绝顶聪明矜世智, 叹他于此总茫茫。
山头野马性难驯, 机陷犹堪制彼身,
自叹神通空具足, 不能调伏枕边人。
欲倚绿窗伴卿卿, 颇悔今生误道行。
有心持钵丛林去, 又负美人一片情。
静坐修观法眼开, 祈求三宝降灵台,
观中诸圣何曾见? 不请情人却自来。
入山投谒得道僧, 求教上师说因明。
争奈相思无拘检, 意马心猿到卿卿。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两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注:原文为藏文,此诗为曾缄先生翻译为汉语)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什么意思呀
世间安得两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是什么意思
【意思】 如果动情了,就负了如来(佛法);如果不动情,就辜负了“她”(爱情)。
【出自】曾缄翻译的藏文诗歌。
【原诗】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解释】
也作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 如果动情了,就负了如来(佛法);如果不动情,就辜负了“她”(爱情)。
【藏诗原文】
【作者】仓央嘉措
【翻译】若要随彼女的心意,今生与佛法的缘分断绝了;若要往空寂的山岭间去云游,就把彼女的心愿违背了。(于道泉)
仓央嘉措(1683.03.01-1706.11.15),门巴族,六世达赖喇嘛,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人物。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被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同年在桑结嘉措的主持下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废,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在押解途中,行至青海湖畔去世,据《圣祖实录》记载:“拉藏送来假达赖喇嘛,行至西宁口外病故” ,时年24岁。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这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直译是:世间哪里有让你两全其美的办法,既不辜负如来,又不辜负她。
原诗出自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之手。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
白话文解释: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也作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如果动情了,就负了如来(佛法);如果不动情,就辜负了“她”(爱情)。
仓央嘉措1683年生于藏南门隅地区宇松地方的一户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红教)的农民家庭。1697年,仓央嘉措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当时他已经15岁。这是西藏历史上罕见的15岁才被人寻访到的灵童。
其中重要原因是当时的第巴桑结嘉措为了能继续执掌政权,在五世达赖圆寂后密不发丧长达15年,致使寻访灵童的工作不能开展,当仓央嘉措被迎进布达拉宫的时候已然是一个15岁情窦初开的少年,一下子让他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自然是难以接受的。
仓央嘉措是西藏最着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在国内外都很有名。它不仅在藏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藏族人民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吸引着世界各国人民的诗歌。一朵奇怪的花被注意到了。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一些原始的藏文文章以手稿出版,一些以木刻印刷,一些以口头形式传播。这表明西藏人民深爱着它。
仓央嘉措对藏族诗歌的贡献是巨大的,创造了一种永远值得纪念和尊重的新诗风。
仓央嘉措14年的农村生活给了他很多尘世的生活经历和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了他的诗歌。他不仅没有用经典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独立意愿写了许多挥之不去的“情歌”。他的诗歌大约是66首。由于他的内容,除了几首歌之外,大多数都描述了男女之间的爱的忠诚和喜悦,以及当他们感到沮丧时的不满,所以他们通常被翻译成“情歌”。
《情歌》的藏文原著广泛流传,有的以口头形式流传,有的以手抄本问世,有的以木刻本印出,足见藏族读者喜爱之深。中文译本海内外至少有10种,国外有英语、法语、日语、俄语、印地等文字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