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s社闻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翻译

  • s社闻
  • 2021-11-12

谈到庄子,大家应该都熟悉,有人问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翻译,事实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翻译,这到底是咋回事?其实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翻译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翻译,让大家少走弯路。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翻译

1、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哪里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2、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是《庄子·秋水》中的一篇语录体议论文,创作于战国年代,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

作品赏析:

该文节选自《 秋水》。标题是编者加的。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儵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其题虽小,其旨甚大。

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言做故事背景交代,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了庄周的说法。

且不说这场辩论谁是谁非,光是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来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就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一种怡情益智的享受。

“濠梁之辩”的绝妙之处,两人的雄辩之外,还在于它具有无穷的韵味。辩论的双方都紧扣主题,但辩论者的思维截然不同。惠施是从认知的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

庄周则是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庄周的人乐鱼亦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周的快乐。

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苍条鱼说:“苍条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无疑也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快乐。”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问‘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这就表明你已经肯定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翻译是什么,求翻译???

(文言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囗(“修”字以“黑”代“ 彡”音tiao2)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白话文)

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苍条鱼说:“苍条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无疑也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快乐。”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问‘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这就表明你已经肯定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

《惠子相梁》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的翻译

译文:

惠子相梁

惠子在魏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魏国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它吗?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从它面前飞过,仰头看着它,发出‘吓’的怒斥声。难道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有疑问 请在线交谈 祝你天天开心 心想事成 O(∩_∩)O ...

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的 翻译?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句一译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水里)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鯈鱼很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那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但是)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那时候)问我‘你(在)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这就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就回答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注释】

1、庄子: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年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庄子》为《南华真经》。

2、与:介词,表示对象,与;和;跟;同。

3、惠子(前390-前317):惠氏,名施,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文哲大师庄子的至交好友。惠子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4、游:遨游;游览;游玩;优游逍遥。《尚书·无逸》:“文王不敢盘于游用。”《诗经·唐风·有杕之杜》:“噬肯来游。”《礼记·曲礼》:“游毋倨。”注:“行也。”《礼记·王制》:“膳饮从于游。”注:“谓出入上观。”《封禅文》:“厥壤可游。”注:“遨也。”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游人虽未盛。”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余游巴黎。”

5、于:介词,表示处所(地点),在。

6、濠梁:犹濠上。指濠水桥上。梁,桥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二》:“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明刘基《题仲山和尚〈群鱼图〉》诗:“濠梁之乐谁能写?袁蚁死后无画者。”清毛序《偕同人散步》诗:“物我两俱忘,不减濠梁兴。”陈毅《七星岩》诗:“攀崖试腰脚,垂钓话濠梁。”参见“濠上”。

濠上:

(1)濠水之上。《庄子·秋水》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见鯈鱼出游从容,因辩论鱼知乐否。后多用“濠上”比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之地。唐贾岛《寄令狐綯相公》诗:“不无濠上思,唯食圃中蔬。”宋苏轼《十二琴铭·秋风》:“悲莫悲于湘滨,乐莫乐于濠上。”

(2)指代庄子。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见柱下之经二,睹濠上之篇七。”

7、之: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

8、上:介词,表示方位,上面。这里指河岸边或河桥上。

9、曰:动词,说。

10、鯈(tiáo)鱼:鱼名。白鲦鱼。又鯈(chóu)),地名,《左传•文十七年:“将悉敝赋以待于鯈。”注:“鯈,晋郑之境。”又人名。《左传》载,晋公子伯鯈;后汉刘鯈。

(1)鱼名。一种传说中的神兽。形状像一般的鸡却长着红色的羽毛,还长着三条尾巴、六只脚、四个头,它的叫声与喜鹊的鸣叫相似,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无忧无虑。《山海经·北山经》:“彭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芘湖之水,中多鯈鱼,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

(2)鱼名。即白鲦鱼。鯈,古同“鲦”。也称鮂、黑鰦、白鲦、餐鱼、参鱼、肉条鱼、白漂子、鯵子、青鳞子。《本草纲目》以为药材,主要适用于温中止泻。主胃脘冷痛、肠寒泄泻。《庄子·秋水》:“儵鱼出游。”《音义》:“即白鯈鱼也。”

(3)鱼名。鲉鱼。鲉形目鲉科的一属,约50种,通称鲉。体长约达。体延长侧扁。头大侧扁,具棘棱及皮瓣。吻圆钝,背面中央隆起。广布于各热带暖水海区。为浅海底层中小型鱼类,栖息于沙底、岩礁、珊瑚和海藻丛中,体态与环境相似,具保护色。《集韵》:“与鲉同。”

(4)鱼名。即参条鱼。《正字通》:“俗呼参条鱼,长而小,时浮水面,性好游,故名。”

(5)小鱼。《淮南子•览冥训》:“不得其道者,若观鯈鱼。”注:“鯈鱼,小鱼。”

11、出游:外出游历走动。这里指鯈(tiáo)鱼游动。

(1)外出游历走动。《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汉司马相如《子虚赋》:“臣楚国之鄙人也,幸得宿卫,十有馀年,时从出游,游馀后园,览馀有无。”唐元稹《寒食日》诗:“今日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明李贽《与梅长公书》:“仆出游五载,行几万里,无有一人可为至圣大贤者。”《初刻拍案惊奇》卷六:“狄夫人免不得,也随俗出游。”

(2)旧时指到他地做官或游学。《史记·苏秦列传》:“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皆笑之。”唐杜甫《壮游》诗:“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12、从容:悠闲舒缓;不慌不忙。

(1)举动。《礼记·缁衣》:“长民者衣服不贰,从容有常。”孔颖达疏:“从容有常者,从容,谓举动有其常度。”《楚辞·九章·怀沙》:“重华不可遌兮,孰知余之从容!”王逸注:“从容,举动也。”《文选·枚乘〈七发〉》:“众芳芬郁,乱于五风,从容猗靡,消息阳阴。”吕延济注:“从容,犹举动也。”参阅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六上。

(2)悠闲舒缓;不慌不忙。《尚书·君陈》:“宽而有制,从容以和。”《庄子·秋水》:“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汉司马相如《长门赋》:“下兰台而周览兮,步从容于深宫。”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追光寺》:“从容闲雅,本自天资。”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元黄溍《日损斋笔记·文献黄公神道碑》:“俯仰从容,不大声色。”杨朔《中国人民的心》:“他的神情很从容,象是睡觉。”

(3)以形容声响,谓浑厚而舒缓。清魏源《默觚上·学篇十》:“钟磬之器愈厚者,则声愈从容;薄者反是。”

(4)盘桓逗留。《楚辞·九章·悲回风》:“寤从容以周流兮,聊逍遥以自恃。”唐白行简《三梦记》:“夜已久,恐不得从容,即当睽索。”元孙叔顺《粉蝶儿》套曲:“停立在曲槛边,从容在芳径里。”清恽敬《舟经丹霞山记》:“舟人放溜恐触壁,以纤逆挽其舟,逶迤投壁下,故得从容其境。”

(5)斡旋;周旋。《汉书·郦食其陆贾等传赞》:“陆贾位止大夫,致仕诸,不受忧责,从容之间,附会将相以强社稷,身名俱荣,其最优乎!”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三》:“(宣宗)每上殿与学士从容,未尝不论儒学。”宋曾巩《金山寺水陆堂记》:“盖(瑞新)者,余尝与之从容。彼其材且辨,有以动人者,故成此不难也。”《宋史·辛仲甫传》:“时吕蒙正以长厚居相位,王沔任事,仲甫从容其间而已。”

(6)宽缓。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造神曲并酒等》:“若急须者,曲乾则得。从容者,经二十日许,受霜露,弥令酒香。”《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只是妻弟已将此一项用去了,须老夫赔偿。且从容两日,必当处补。”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十五》:“还是‘人之患’较为从容,即使有时逼上午门,也不过费两三个钟头而已。”

(7)谓经济宽裕。《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三:“是居镇江吕城 ,以耕种为业。家道从容。”《红楼梦》第60回:“我添了月钱,家里又从容些。”

(8)谓顺利,顺手。《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江老虽不怎的富,别人看见他生意从容,衣食不缺,便传说了千金、几百金家事。”

(9)指中药肉苁蓉。唐张贲《药名联句》:“从容犀局静,断续玉琴哀。”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肉苁蓉》(《释名》):“此物补而不峻,故有从容之号。从容,和缓之貌。”

(10)怂恿;劝诱。从,通“怂”。《史记·吴王濞列传》:“晁错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数从容,言吴过可削。”《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衡山王以此恚,与奚慈张广昌谋,求能为兵法候星气者,日夜从容王密谋反事。”清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训》“从容,举动也”:“自动谓之从容,动人谓之怂慂,声义竝相近,故怂慂或作从容。”

13、是:指示代词,表示近指,这。

14、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5、乐:形容词,快乐;高兴。

16、也:句末语气副词,用于句末,表示肯定语气,无实义。

17、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先秦诸子等。又转为对自己老师的尊称。《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墨子·公输》:“子墨子闻之。”“子墨子解带为城。”又转为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直称对方时有表敬的意思,可译作“您”。东晋干宝《搜神记》:“子年少。”明刘基《卖柑者言》:“而独不足子所乎。”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之说。”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不闻藏书者乎?”

18、非:动词,表示否定性判断,不是。

19、安:疑问副词,表示反问,哪里;怎么。

20、知:动词,知道。

21、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22、我:第一人称代词,我。

23、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24、固:副词,确实;固然;当然;自然。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25、矣:句末语气副词,用于句末,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了。

26、固:副词,原来;本来。唐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6、也:句中语气副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舒缓语气,无实义。

27、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28、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29、全:形容词,完全;确定;肯定。《礼记·祭统》:“不明其义,君人不全。”注:“犹具也。”《列子·天瑞》:“天地无全功。”《庄子·庚桑楚》:“唯全人能之。”《孙子·谋攻》:“以全争于天下。”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墓中全乎为五人。”

30、请:动词,表尊敬语气,后面紧跟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是说话人,在这里的意思是“请允许我……”或“请让我……”。

31、循:寻找。这里可译作“回到”。如循本:寻求其本源。

32、其:指示代词,这件事;这个话题。

33、本:名词,本源;源头。这里指最初的话题;最初的话头。

34、安: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地方。

35、云者:语助词。用于句末,表提顿,以引起下文或表示结语。《墨子·非命中》:“安危治乱,在上之发政也,则岂可谓有命哉?夫曰有命云者,亦不然矣。”《谷梁传·昭公八年》:“世子云者,唯君之贰也。”唐韩愈《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明李东阳《送石邦彦检讨序》:“父执云者,或同科第,或同官署,或同游处而相契,信有兄弟之义焉。”

36、既已:已经。

(1)已经。《庄子·逍遥游》:“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矣。”晋陆机《豫章行》:“前路既已多,后涂随年侵。”

(2)已经过去;已经完结。《汉书·外戚传下·定陶丁姬》:“太后以为既已之事,不须复发。”南朝宋颜延之《北使洛》诗:“蓬心既已矣,飞薄殊亦然。”宋欧阳修《时论·塞垣》:“近世晋高祖建义并门,得戎王为援,既已,乃以幽、蓟、山后诸郡为邪律之寿。”

(3)既然已经。宋苏轼《石鼓》诗:“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遭击剖。”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既已厌恶和尚,恨及袈裟,而孔夫子之被利用为或一目的的器具,也从新看得格外清楚起来。”

37、吾:第一人称代词,我。

38、之:人称代词,它,指代的是上文所说的“(庄子)知道鱼快乐”这件事或这一事实、观点。

39、而:连词,表示承接(顺接、顺承)关系,然后(才)。

40、问:动词,问;提问;询问。

41、之:人称代词,它,指代的是上文所说的“(庄子)知道鱼快乐”这件事或这一事实、观点。

42、濠上:濠水之上。即濠水岸边或濠水桥上。

43、也:句末语气副词,用于句末,表示肯定语气,无实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翻译问题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个逻辑是通的,你(惠子)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云云,这说明你(惠子)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这才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桥上知道的。可能比较绕,你想一下:你(惠子)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这是个前提,你问我的是我知道鱼快乐的方式,也就是我怎么知道鱼快乐的,所以我说我是在桥上知道的。其实逻辑上是惠子赢了,庄子字面上做文章,算是诡辩~ 不知道能解释你的疑问不~~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翻译问题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读音tiao二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和惠子漫步在濠河的桥上。

庄子说:“鲦鱼游弋得很从容,这鱼很快乐啊。”

惠子说:“您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您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说:“我不是您,当然不知道您的感知;您原本不是鱼,您不知道鱼的快乐,那就肯定了。”

庄子说:“请找到原本。您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这话所表明的是,就是(您)已经知道了我所感知的然后才问我,我是在濠河上知道鱼的快乐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英文翻译。急!

Zhuangzi and Keiko swim above the Ho Leung, Zhuangzi said: fish trips calm, the fish is happy Said benefits: Sir, you know the fish is happy? Zhuangzi said: sorry son, I know I do not know the fish is happy? Said benefits: I nonsubtyped is, solid I do not know the child carry the sub-solid non-fish,

急求 语文古文翻译(九年级 下册)。。。。

《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也有一说为“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译文

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要拿去攻打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就从鲁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去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墨子说:“北方有欺侮我的人,我想借助您的力量杀掉他。”

公输盘不高兴了。

墨子说:“请让我奉送给您十金。”

公输盘说:“我崇尚仁义,不杀人。”

墨子站起来,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解说这件事。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拿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宋国并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懂得这个道理,却不劝阻楚王,不能说是忠诚。争论而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竭尽全力。你崇尚仁义却不肯帮我杀死一个欺负我的人,却甘心为楚国攻打宋国而杀死很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道理。

公输盘折服了。

墨子说:“那么,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公输盘说:“不能,因为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您)为什么不介绍我去见楚王呢?”

公输盘说:“好吧。”

墨子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个人,舍弃自己华丽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舍弃自己的锦绣衣裳,看见邻人有短小的粗布衣服就想去偷;舍弃自己丰盛的食物,看见邻人有糟糠便想去偷。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楚王说:“(这个人)一定患了偷窃病了。”

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楚国有云梦泽,那里满是犀兕、麋鹿之类,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鼍多得天下无比,宋国真像人们说的那样,是个连野鸡、兔子、鲫鱼都没有的地方。这就好像丰盛的食物和糟糠相比。楚国有松、梓、楩、楠、樟这些大树,宋国却连过多的木材都没有。这就好像锦绣衣裳和粗布衣服相比。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正和这个患偷窃病的人一样。”

楚王说:“好呀!虽然是这样,但是公输盘给我造好云梯了,(我)一定要打下宋国。”

于是,楚王召见公输盘。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用木片当器械。公输盘一次又一次地设下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挡住了他。公输盘的攻城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守城办法还绰绰有余。

公输盘理屈了,但他说:“我知道用来对付你的方法了,可是我不说。”

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用来对付我的方法,可是我也不说。”

楚王问这是怎么回事。

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只不过是想要杀死我。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了,就可以攻下了。可是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的防守器械,在宋国城上等待楚国来进攻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楚王说:“好吧!我不攻打宋国了。”

注释

(1)公输盘:春秋时鲁国著名的巧匠,姓公输,名盘(bān),又写作公输般或公输班,有人说他就是传说中的鲁班。

(2)云梯:攻城用的器械,因其高而称为云梯。

(3)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指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

(4)起于鲁:自鲁国出发。起:起身,出发。

(5)郢(yǐng):楚国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东南。

(6)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是对墨子的尊称。 焉为:两个字都是表达疑问语气的句末助词。

(7)侮:欺侮。 臣:墨子的自我谦称。

(8)借:凭借,依靠。

(9)说:同“悦”高兴,愉快。

(10)金:量词,前秦以二十两为一金。

(11)义:善良坚持正义。

(12)固:本来,从来。

(13)再拜:表示郑重的礼节,一拜再拜。

(14)请说之:解说这件事。

(15)何罪之有:有什么罪呢?

(16)荆国:楚国的别名。

(17)见:召见。

(18)争:同“诤”,直言相劝。

(19)类:对事物作类比进而明白它的事理。

(20)然:但是。

(21)胡:为什么。

(22)已:停止。

(23)见:引见 。

(24)文轩:装饰华美的车。

(25)敝舆:破车。

(26)褐:粗布衣服。

(27)粱肉:指好饭好菜。

(28)何若:什么样的。

(29)犹……之与……也:好像……同……相比。

(30)犀兕:犀,雄性的犀牛,兕,雌性的犀牛。

(31)鼍:鳄鱼。

(32)文梓:梓树。

(33)豫章:樟树。

(34)长木:多余的木材,形容宋国小而穷。

(35)善哉:好呀。

(36)虽然:虽然如此。

(37)牒:木片。

(38)九设攻城之机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九,表示次数多,古代“三”,“九”常有这种用法。机变,巧妙的战术。

(39)诎(qū):通“屈”,意思是理屈。

(40)所以:用来......的方法。和现代汉语里用来表达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不同。

(41)寇:入侵。

(42)距:通“拒”守备。

(43)守圉(yù):守卫,圉通“御”,抵挡。

(44)禽滑(gǔ)厘:人名,魏国人。

(45)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鱼我所欲也》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1. 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2. 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

3.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指的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4.患:祸患,灾难。

5. 辟:同“避”,躲避。

6. 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

7.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在这里指代办法。

8.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9.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0. 非独:不单,不仅。

11. 勿丧:不丢掉。

12.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13. 豆: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14. 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

15. 蹴cù:用脚踢。

16.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7.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种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这里指高位俸禄。钟,古代的量器,六斛四升为一钟。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翻译成如果。辩,同“辨”,辨别。

18. 何加:有什么益处。

19.奉:侍奉。

20.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读"鱼"

21. 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同“向”,从前。

22. 已:放弃,停止。

23. 本心:天性,天良。

24.是故:所以

25.能:保持

26.舍生而取义者也:而,表并列

译文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所追求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为什么不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为什么不采用呢?采用这种方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 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那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是圣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圣人没有失去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四处游历的人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如果见了高位厚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因得好处而丧义),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好处);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妻子与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而不做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性。

庄子 ——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古今对比

【欲代子相】 子

古义:“对人的尊称”

今义:“孩子”、“儿子”

【安知鱼之乐】安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国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或惠子曰】或

古义:有人

今义:或者表选择的连词

【于是鸱得腐鼠】于是

古义:两个词,在这时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注释:

【鵷鶵】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

【止】栖息。

【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醴泉】甘泉,甜美的泉水。

【于是】在这时。

【鸱】猫头鹰。

【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濠梁】濠水之滨。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鯈鱼】一种淡水中的白色小鱼,又名白鲦。

【是】这。

【全】完全,确定是。

【循其本】意思是要从最初的话题说起。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云者,如此如此。

生字注音:

相梁(xiàng) 鸱(chī) 吓(hè) 醴泉(lǐ)鲦(tiáo) 濠梁(háo)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