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s问问 >

佛说如何放下一段感情

  • s问问
  • 2021-11-13

放下一段感情,结束一段牵挂,看淡了一切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今天小编带你听听佛说如何放下一段感情,了断红尘牵绊。还需要斩断欲望的根。我本尘土,时间一过化为泥土。

佛门中有句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人说学佛就是放下,对外界的一切来去无意。其实,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小编觉得,放下,并非就是放弃自我。

众所周知,佛陀是一位觉悟的智者,那么他到底悟到了什么道理呢?佛经中讲,世间的万事万物,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层关系有学者把它解释成“蝴蝶效应”,《阿含经》云:“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佛陀认为事物是依因缘和合而成,一切的生灭变化,都是缘聚缘散。

佛陀悟到的道理,既不是一成不变的恒久存在,也不是玄之又玄的虚无主义,而是依因缘而起的般若空性。也就是说,佛门中谈“空”,是让众生从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性为空;并且,能够依照空的实相,去思考我们所处现象界的缘起性空。如果能够正确地领悟了“空”的含义,生活中我们就能够在随顺因缘的基础上,乐观生活,努力创造因缘,让原来不够圆满的事情,最终圆满起来。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佛陀的说教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并非让我们消极遁世。不过,我们在才开始学佛的时候,常将“空”理解成否定周围一切事物,这样就会陷入虚无主义的过失,从而混淆“放弃”与“放下”的概念。

佛说放下,并非就是放弃自我。佛经中的一切说教和修行法门,目的都是让人对治心中的烦恼,让心得到自在解脱。学佛,千万不能绕过面对、思考、解决的过程,直接去谈“放下”,这种态度,并非是佛门提倡的放下,而是放弃自我。生活中的经验告诉我们,面对任何问题,都必须弄清楚才可以解决,不能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和稀泥”。不经历面对直接放下,其实是在逃避问题和责任。

那么,人为什么会选择逃避问题和责任呢?影视剧中,许多人物角色因为感情变故等原因,看破红尘,出家为僧。其实,他们面前还有很多条路可以选择,比如恋情破裂,在佛门中看来,就是因缘聚散的过程,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他们之所以出家,一是因为内心遭受打击,还有就是拒绝面对,拒绝做出选择,并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

在小编看来,有过执著的人,才能放下执著,只有真正面对问题的人,才会真正放下问题。所以说,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以所谓的“放下”为由逃避它,不妨把它摊开,以佛门的智慧,去思考其中的道理。想要事情圆满解决,就去努力创造因缘。如果不去面对,而一味空谈放下,问题会越积累越多,烦恼也越来越多,生活里的不快乐,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我们拒绝面对和解决问题,从而造成负“重”前行。

《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什么是嗔,就是仇恨心和愤怒心太重,嗔念重的人以损害别人的情来获得快感。我们都是感情动物,稍微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就控制不住自己,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在我们的种种情绪之中,要数嗔的危害最大,佛教也认为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嗔,是对自己的一种损害

嗔念太重的人容易发怒,别人稍微做了点让他不顺心的事,甚至可能别人并没有做让他不高兴的事,而他就是看别人不顺眼,怒火在发泄到别人身上前,首先要对自己造成伤害。

《内经》指出:怒伤肝,怒则气上。人一生气,就会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这时候对肝、胃、心脏都有影响,极易患冠心病、脑中风、高血压。为了一点小事生气,别人没受到什么伤害,自己身体就先受损害了,这样做得不偿失。

放下嗔念,是对自己身体的一种保护。

嗔,是对他人的一种伤害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社会上的矛盾,国家间的战争,大多是由于嗔念作祟,最后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生气其实对解决问题毫无意义,你生气只是因为别人和你观点不一致,别人惹到你了,不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只是一味地发怒,指责他人,对别人大打出手,问题其实根本没有得到解决,而别人却无辜受害。

人与人之间其实哪有这么多隔阂,遇到问题其实只要双方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商量解决的办法,哪还会节外生枝,惹出一大堆事。

你生的气,没有人活该受你得罪,我们都应该控制自己的怒气,避免让无辜的人受难。

嗔,是自己看不开

为什么很多人容易发怒、容易产生仇恨心理,其实就是因为看不开。如果能怀着一颗宽容的心看待别人、看待这个世界,那么很多事情其实都不值得生气。

我们总会为一些小事和自己生气、和别人生气,有些人好像一天不和别人生气,不和别人争吵几句,那这一天好像就活不下去。其实只要看开一点、视野宽广一些,那么很多的事情都是不值得生气的,生气于己于人都不是好事,没必要生气时最好还是不生气,何必给自己徒增很多麻烦呢?

看开一点,和这个世界为友,而不是为敌,活得也自在洒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