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什么意思,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有朋友问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什么意思,还有朋友想问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的意思,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其实知错就改 善莫大焉的含义呢,下边小编就来告知大家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什么意思,希望大家会喜欢。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什么意思
是说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出自《左传·宣公二年》。大意是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左传》这句话源自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对他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沪搐高诽薨赌胳涩供绩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历史上确有能改过而终成大业的君主。楚庄王初登基时,日夜在宫中饮酒取乐,不理朝政。后来臣下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鸟故事启发他,并以死劝谏,终于使他决心改正错误,认真处理朝政,立志图强。楚国终于强大起来,楚庄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分开解释。
知错能改:知道哪里错了并能改正。
善:好的品德、行为、事物。
莫:没有什么、没人;
焉:介词“于”兼代词“此”、“它”,这类代指前面的“知错能改”行为;大焉:大于它、超过它、比它更好。
善莫大焉:倒装句,好的行为没有什么能超过这。顺过来: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什么意思?
释义:人们(一般)不是圣人也不是贤人,谁能不犯错误?(只要)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事更好的了 。这句话表明,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只要能够认识和改正错误,就能从中受益。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左传·宣公二年》。
原文: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白话译文: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
典故: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
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他轻描谈写地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竟派刺客去暗杀赵盾。
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赵盾的弟弟赵穿杀死。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大焉是什么意思?
“大焉”的意思是:很大啊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解释】犯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谁能不犯错误?犯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
【例子】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切不可一错再错。
【近义词】亡羊补牢、收之桑榆、见兔顾犬
【反义词】屡教不改、无药可救.
1、“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近义词
亡羊补牢
【解释】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示例】学习中出现问题我们要及时补救,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语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2、“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反义词
屡教不改
【解释】多次教育,仍不改正。
【出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犯错误的人,出岔子极少数坚持错误、屡教不改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改正的。”
【例子】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屡教不改。
【语法】复句式;作定语;含贬义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后面一句是什么?
后一句为: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原句应为: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出自:春秋左丘明《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原文选段:
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译文:
(晋灵公)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诗·大雅· 荡》说:‘没有谁向善没一个开始的,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如果这样,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
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有了依靠。《诗·大雅·烝民》又说: ‘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 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作品赏析: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致命的痼疾就在于,无论所谓的“天子”多么愚笨、痴呆,无论多么残暴、缺德,无论多么变态,病入膏肓,都是“神圣”的,不可冒犯的,不可弹劾讨伐的,否则,便会犯下各种“罪行”:欺君,亵渎,犯上作乱,直至弑君。而且,这些罪行都是弥天大罪,不可赦免,甚至可以诛灭九族。
虽然有此痼疾,但让人感叹不已的是,无论在哪个时代,只要有昏情残暴的暴政。苛政存在,就有敢于诤言直谏的义士出现,并有敢于弑君的勇士出现,前者如赵盾,后者如赵穿。
他们明知自己的行为将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甚至还包括以自己亲人的生命为代价,依然大义凛然,慷慨陈词,视死如归。这些词语,只有用在这些义士、勇士身上才是沉甸甸的、掷地有声的、名实相符的。
其实,敢于直谏、敢于弑暴君,已远不止是一种一时冲动的个人行为,更不是宗教信徒的迷狂。它是一种非常清醒的、理智的选择,是不得不如此的抉择。
有时,明知暴君不可理喻,有时明知自己的行动无异于以卵击石,自投罗网,如荆柯刺秦临行前 所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是,它们所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正义,即决不向残暴专制、黑暗腐朽屈膝让步的决心。
正如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西西弗斯明知自己推上山的巨石要滚下来一样,依然坚持不懈地推下去。人类的精神和行动的意义,就在过程之中显示了出来,结果则是次要的了,甚至并不重要了。
面对残暴和死亡而敢于挺身而出,这种行为表示了一种严正的抗议,表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翻看历史,这种抗议和精神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就好比光明和黑暗从来都是相随相伴,哪一方都没有消失过一样。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出自何处?
这句话出自于《左传》。“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尚书》中说:“改过不吝。”孔子说:“知耻近乎勇。”又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所以,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并进行改正,这是一种勇气和美德,也是不断的完善自我、取得进步的阶梯。
明朝的文贞公徐阶,有一次奉命到浙江的中部督学。有一位秀才,在他文章的结语中,写了“颜苦孔之卓”,徐公就把这五个字涂掉,并且还批了“杜撰”两个字,把他的成绩列为四等,而且还要处罚他。秀才就向徐公禀告说:“颜苦孔卓这句话,是出自扬子法言这本书中,并不是我杜撰出来的啊!”
徐公听了之后,就站起来向秀才说:“我只是侥幸,比你早些时候取得功名,而实际上,我并没有什么学问,所以才几乎犯下了责罚你的严重错误啊!”随即就把秀才的成绩,改列为一等。
当时的人,都很佩服徐公的雅量。后来徐公的官,做到了大学士。
明朝的名臣高攀龙(字景逸)曾经说:“发现过错可以求福,自我反省可以免祸。时常看见自己的缺点,就是走在吉祥中了。自己承认不是,别人便不好意思再开口指责了。不是说在遭遇横逆时,暂时承认自己的不是。其实人非圣人,怎么能尽善尽美呢?别人来找我麻烦,多半是我咎由自取。我们应该反省自己,道理自然就会发现。这样,我的心愈细密临事便愈精详,一番经历,一番进步,节省了多少气力,增加了多少见识。小人之所以是小人,就是因为总是看别人的不是。”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的前一句是什么?
前一句是“人谁无过?”。
原文出处:《左传·宣公二年》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这句话源自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
原文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后人习惯表达为“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译文:
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指一个人犯了错误后,能够认识并改正错误,就是最好的事情。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的相关典故:
三国时期,周处被乡里认为是和大蛟、白额虎同列的三害,周处杀死蛟虎后,却得知自己是最被乡里所忧虑的,因此找到陆云决定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代忠臣!
原文: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知错就改 善莫大焉是谁说的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出自《左传·宣公二年》。《左传》这句话源自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
解释: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指一个人犯了错误后,能够认识并改正错误,就是最好的事情。
三国时期,周处被乡里认为是和大蛟,白额虎同列的三害,周处杀死蛟虎后,却得知自己是最被乡里所忧虑的,因此找到陆云决定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代忠臣!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的英语是?
Knows wrong changes, friendly greatest
或
A fault confessed is half redressed
这句话有很多种译法,以上两种是较好的。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是说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出自《左传·宣公二年》。大意是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左传》这句话源自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对他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历史上确有能改过而终成大业的君主。楚庄王初登基时,日夜在宫中饮酒取乐,不理朝政。后来臣下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鸟故事启发他,并以死劝谏,终于使他决心改正错误,认真处理朝政,立志图强。楚国终于强大起来,楚庄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