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s问问 >

分泌性中耳炎最佳治疗方法

  • s问问
  • 2021-10-30

讲到中耳炎,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有朋友问分泌性中耳炎可以自愈吗,还有人问分泌性中耳炎是化脓性中耳炎吗,这到底是咋回事?事实上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呢,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分泌性中耳炎最佳治疗方法,希望能够帮到您。

分泌性中耳炎最佳治疗方法

分泌性中耳炎主要症状是听力下降,但自听增强(即听自己声音变大);耳鸣;出现鼓室积液后,耳闷感增强;可有轻微耳痛。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感冒。建议积极治疗,防止症状加重,不易治愈。您是感冒引发的,应积极抗炎抗病毒去除感冒症状,同时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喷鼻或用减充血剂滴鼻,时刻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必要时,可使用激素疗法。如出现鼓室积液,可根据积液多少而进行鼓膜穿刺抽液治疗。痊愈时间不可预计,与个人免疫力、对药物的敏感性及致病菌的毒力有关。

一般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有哪些?

(1)保守治疗 ①鼻腔收缩剂 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常用药物为麻黄素制剂、盐酸羟甲唑啉等药物,但是使用此药物要注意防止药物依赖,一般疗程不超过1周,若频繁过量使用易引起药物性鼻炎。麻黄素类鼻腔收缩剂可升高血压,老年人用药后应观察血压变化。②黏液促排剂 可调节咽鼓管及鼓室内黏膜生理功能,促进鼓室内积液排除,改善黏膜黏液毯的清理作用,常用药物有:盐酸氨溴索等药物。③抗生素 在急性期内,可短期内使用敏感抗生素。④口服糖皮质激素 对于无糖尿病等禁忌证的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等口服,但只可作短期治疗,不宜长期使用。⑤鼻用糖皮质激素 改善鼻腔炎症状态,消除炎症介质,且相对口服糖皮质激素更为安全,局部作用于鼻腔、鼻咽、咽鼓管,全身副作用小。⑥咽鼓管吹张 可采用咽鼓管吹张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或导管法促使咽鼓管通畅,还可经导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泼尼松龙,达到通畅和引流的目的。但应用此方法时须注意鼻腔不能有鼻涕,不然容易将鼻涕吹入鼓室,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2)手术治疗 ①鼓膜穿刺抽液 可同时作为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可有效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必要时可重复穿刺,或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②鼓膜切开术 适用于分泌的液体较黏稠,鼓膜穿刺不能吸尽者。不合作的小儿可于全麻下进行。需要注意保护鼓室内壁黏膜,鼓膜切开后应将鼓室内液体全部吸尽。③鼓室置管术 适用于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头部放疗后,咽鼓管功能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者,目的是改善通气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复功能。通气管留置时间一般为3~6个月,最长可达6个月~1年。可在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取出通气管,有部分患者可自行将通气管排出于外耳道内。④对于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 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咽鼓管激光成形术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为该类患者带来一线希望。对于反复发作的,病程大于3个月以上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采用此类方法,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⑤激光咽鼓管成形术 应用半导体激光、CO2光纤激光、KTP激光灯等软管激光,对咽鼓管圆枕后唇部分进行消融,国外在近两年的临床研究发现其有效率达到90%以上。球囊扩张咽鼓管成形术:应用球囊置入咽鼓管咽口,对咽鼓管软骨部进行扩张,提高咽鼓管软骨部开放功能,达到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目的。⑥怀疑鼓峡阻塞、鼓窦入口有肉芽组织阻塞的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可考虑单纯乳突切开术及鼓室探查手术,同时行鼓膜置管术。对将要发生粘连性中耳炎及内陷囊袋者,应该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防止并发症。

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是什么?

有患者会出现耳痛,耳鸣等症状,耳痛其实是患者的第一反应,有的时候为轻微的抽搐,有的时候为持续性的疼痛,无论是哪种都需要引起重视,还有声音也是一样的,比如说会出现间接性的流水声或者嗡嗡声等。

分泌性中耳炎应该如何治疗?

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病因治疗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1. 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

(1)鼓膜穿刺抽液:成人用局麻。以针尖斜面较短的7 号针头,在无菌操作下从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积液。必要时可重复穿刺,也可于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鼓膜切开术:液体较黏稠,鼓膜穿刺不能吸尽;小儿不合作,局麻下无法做鼓膜穿刺时,应做鼓膜切开术。手术可于局麻(小儿须全麻)下进行。用鼓膜切开术。用鼓膜切开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放射状或弧形切口,注意勿伤及鼓室内壁黏膜,鼓膜切开后应将鼓室内液体全部吸尽。

(3)鼓室置管术: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胶耳;头部放疗后,估计咽鼓管功能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者,发起人应做鼓室置管术,以改善通气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复功能。通气管留置时间一般为6 ~ 8 周,最长可达半年至1 年。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取出通气管,部分患者可自行将通气管排出于外耳道内。

(4)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可用1% 麻黄碱液或与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交替滴(喷)鼻,每日3 ~ 4 次。

(5)咽鼓管吹张:可采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或导管法。尚可经导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泼尼松龙,隔日1 次,每次每侧1ml,共3 ~ 6 次。

2. 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 如腺样体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下鼻甲手术,鼻息肉摘除术等。扁桃腺特别肥大,且与分泌性中耳炎复发有关者,应作扁桃腺摘除术。

3. 抗生素或其他合成抗菌药 急性期可用如头孢拉定0.5g,4 次/ 天;氧氟沙星0.1 ~ 0.2g,3 ~ 4 次/ 天;小儿可用氨苄西林50 ~ 150mg/(kg·d),或羟氨苄西林口服,0.15g,3 次/ 天,第3 代头孢菌素头孢美特酯0.25 ~ 0.5g/ 次,2 次/ 天,小儿10mg/kg,2 次/ 天,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致病菌抗菌作用较强,可用于对其他抗菌药物不敏感者。

4.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地塞米松或泼尼松等口服,做短期治疗。

得了分泌性中耳炎怎么治疗

在我们的身边很多的人在治疗中耳炎的时候感觉到病情有所缓减的时候就不太当回事治疗了认为在等等自己也就能够康复了,其实这样很有可能会导致中耳炎再次恶化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谨遵遗嘱进行治疗,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不少人忍受着中耳炎的折磨,中耳炎不仅会造成听力下降严重的话还会造成耳聋,所以我们对于中耳炎的治疗一定不可掉以轻心.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

1、鼓膜穿刺抽液: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我们可以采用鼓膜穿刺抽液这种方法。以针尖斜面较短的7号针头,在无菌操作下从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积液。必要时可重复穿刺,也可于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鼓膜切开术: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的病情不一样,也可根据适当情况采用鼓膜切开术。液体较黏稠,鼓膜穿刺不能吸尽,局麻下无法作鼓膜穿刺时,应作鼓膜切开术。手术可于局麻(小儿须全麻)下进行。用鼓膜切开术。用鼓膜切开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放射状或弧形切口,注意勿伤及鼓室内壁黏膜,鼓膜切开后应将鼓室内液体全部吸尽。

3、鼓室置管术: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头部放疗后估计咽鼓管功能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者应作鼓室置管术,以改善通气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复功能。通气管留置时间一般为6周~8周,最长可达半年至1年。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取出通气管,部分病人可自行将通气管排出于外耳道内。

很多人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也是非常想知道,对于目前,由于对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变认识不同,故对其命名甚多。如卡他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非化脓性中耳炎等,中耳积液为黏稠而呈胶胨状者,称之为胶耳。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怎么治疗?

可用抗菌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用鼻用减充血剂,恢复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如保守治疗无效,需要进行鼓膜穿刺或鼓膜切开,或鼓膜切开加置管术。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治疗原则为积极治疗原发病及邻近病灶,去除病因,改善咽鼓管的通气功能,平衡和消除中耳鼓室内的负压状况,通畅引流鼓室内的积液,防止鼓室粘连和中耳胆脂瘤及胆固醇肉芽肿的发生。

1.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1)保守治疗 ①鼻腔收缩剂 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常用药物为麻黄素制剂、盐酸羟甲唑啉等药物,但是使用此药物要注意防止药物依赖,一般疗程不超过1周,若频繁过量使用易引起药物性鼻炎。麻黄素类鼻腔收缩剂可升高血压,老年人用药后应观察血压变化。②黏液促排剂 可调节咽鼓管及鼓室内黏膜生理功能,促进鼓室内积液排除,改善黏膜黏液毯的清理作用,常用药物有:盐酸氨溴索等药物。③抗生素 在急性期内,可短期内使用敏感抗生素。④口服糖皮质激素 对于无糖尿病等禁忌证的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等口服,但只可作短期治疗,不宜长期使用。⑤鼻用糖皮质激素 改善鼻腔炎症状态,消除炎症介质,且相对口服糖皮质激素更为安全,局部作用于鼻腔、鼻咽、咽鼓管,全身副作用小。⑥咽鼓管吹张 可采用咽鼓管吹张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或导管法促使咽鼓管通畅,还可经导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泼尼松龙,达到通畅和引流的目的。但应用此方法时须注意鼻腔不能有鼻涕,不然容易将鼻涕吹入鼓室,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2)手术治疗 ①鼓膜穿刺抽液 可同时作为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可有效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必要时可重复穿刺,或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②鼓膜切开术 适用于分泌的液体较粘稠,鼓膜穿刺不能吸尽者。不合作的小儿可于全麻下进行。需要注意保护鼓室内壁黏膜,鼓膜切开后应将鼓室内液体全部吸尽。③鼓室置管术 适用于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胶耳,头部放疗后,咽鼓管功能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者,目的是改善通气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复功能。通气管留置时间一般为3~6个月,最长可达6个月~1年。可在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取出通气管,有部分患者可自行将通气管排出于外耳道内。④对于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 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咽鼓管激光成形术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为该类患者带来一线希望。对于反复发作的,病程大于3个月以上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采用此类方法,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⑤激光咽鼓管成形术 应用半导体激光、CO2光纤激光、KTP激光灯等软管激光,对咽鼓管圆枕后唇部分进行消融,国外在近两年的临床研究发现其有效率达到90%以上。球囊扩张咽鼓管成形术:应用球囊置入咽鼓管咽口,对咽鼓管软骨部进行扩张,提高咽鼓管软骨部开放功能,达到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目的。⑥怀疑鼓峡阻塞、鼓窦入口有肉芽组织阻塞的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可考虑单纯乳突切开术及鼓室探查手术,同时行鼓膜置管术。对将要发生粘连性中耳炎及内陷囊袋者,应该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防止并发症。

2.儿童及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1)密切观察和随诊 因为分泌性中耳炎为自限性疾病,有一定的自愈率,在给予有创治疗前患者应该严密观察3个月。分泌性中耳炎是否自愈取决于病因及积液时间的长短。由急性中耳炎遗留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约75%~90%在3个月时可以自愈,鼓室压图由B转为A、C型。约55%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在3个月时自愈,但是,约1/3的患儿可能加重。在起病时间不祥的2~4岁的患儿中,约25%的患儿自愈时间为3个月。婴儿和小小儿的自愈率更高。2岁以上双耳分泌性中耳炎、病程在3月以上患儿,在6~l2个月时其自愈者约为30%。

对于处于观察阶段的非高危患儿,无论是药物还是手术干预则百害而无一利,而观察等待对非高危患儿则无害处;需要告知家人患儿听力差,尤其是双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制定改善患儿聆听和学习环境的措施和方案;定期复查,并进行气压耳镜和鼓室压图检查。

改善聆听环境的措施包括:说话时在3英尺内;将周围干扰的声响关掉如电视机、音乐;面对患儿说话时,做到口齿清晰,并应用手势和图片等视觉方式作为辅助;降低语速、提高音量、言语清晰;与患儿一起阅读和讲述、解释图片或提出问题;注意重复单词、词组或句子;安排患儿坐在距离老师较近的位置上;在教室里使用可调节音量的扩音设备等。

(2)药物治疗 对于儿童,药物疗效短暂而有限,副作用多,不推荐使用。不主张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充血不应该成为抗生素应用的指征,不主张联合使用抗组胺药及减充血剂,因为他们的副作用明显。也不主张普遍地长期使用口服激素治疗,除非个别病例。尚无证据支持咽鼓管通气、口服或鼓室内注射黏液促排剂及其他药物的治疗作用。

(3)手术治疗 选择手术时应该考虑的因素为听力水平及伴随症状;是否存在影响(言语语言)发育的高危因素;分泌性中耳炎自愈的可能性。手术指征为分泌性中耳炎持续在4月以上伴有听力减退和其他症状;持续或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伴有高危因素存在(只要是高危患儿,无论积液时间长短,都应该尽早手术);鼓膜或中耳结构损害。应该综合基层医生、耳鼻咽喉科医生和家人的意见,权衡手术利弊。随访患儿的手术指征为:较好耳的听力水平达到40dB或以上;长期分泌性中耳炎并出现了耳痛、不明原因的睡眠障碍和合并急性中耳炎反复发作;鼓膜后上方内陷囊袋;听骨烂蚀;内陷粘连和内陷囊袋内角化物的积存。

手术术式包括首选鼓膜置管术(可使中耳通气状态保持12~14个月);有鼻堵、慢性鼻窦炎、慢性腺样体炎等指征时同时行腺样体切除术,不建议4岁以下患儿行腺样体切除术;再次手术时可行腺样体切除术和鼓膜切开术,同时行鼓膜置管或不置管;不建议单独行鼓膜切开术(使中耳通气仅仅保持几天,激光辅助鼓膜切开也只使中耳通气保持几周)或单独行扁桃体切除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无确切疗效)。

再次手术问题:在鼓膜置管脱管的患儿中,20%~50%的患儿分泌性中耳炎复发,需要再次手术。建议再次手术时,无论腺样体大小,都应该行腺样体切除术(但是腭裂或黏膜下腭裂除外)。因为它使再次手术率降低50%。再次手术的疗效好(对于2岁儿童的再手术疗效明显,而对于3岁儿童的再手术疗效最明显)。术式采用鼓膜切开+腺样体切除(>4岁);鼓膜置管+腺样体切除(<4岁)。再次手术时,鼓膜置管尤其适合于高危患儿并且必须根治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和鼓膜、中耳黏膜有明显炎症的患者。

手术并发症:急诊手术中麻醉的死亡率为1:50000或更低;小儿在麻醉中较成人更易出现喉头和气管的痉挛;鼓膜穿孔的发生率为2%~17%,需要修补;腺样体切除术的出血率为0.2%~0.5%,腭帆功能障碍为2%,还有鼻咽部闭锁或持续腭帆功能障碍(适应证选择和手术技巧)。

应该权衡是观察随访还是手术所带来的风险,并建议每3~6月或更短间期复查一次。在观察阶段不宜继续观察等待的患者有:不能定期复查的患者;高危患者或并发有其他疾病的患儿。

3.其他补充治疗手段

(1)补充或替代性治疗 常见的补充及替代疗法包括推拿按摩、微波、限制饮食(如限制奶制品)、中草药、补品、针灸、中药等疗法。

(2)抗过敏治疗 据报道,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存在过敏者为10%~80%不等。长期以来一直怀疑分泌性中耳炎和过敏因素两者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循证医学研究认为抗过敏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资料缺乏前瞻性、对照研究和足够的证据[1-2]。

分泌性中耳炎能治愈吗?

鼻腔后部的咽鼓管是连通鼻腔和中耳的肌性管道和骨性管道,鼻腔有问题造成咽鼓管的咽口出现阻塞,另一侧中耳鼓室就会形成负压,过度的负压就会造成分泌性中耳炎,即咽鼓管阻塞是造成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儿童的咽鼓管较平直,较成人更粗,病毒、细菌易侵入咽鼓管造成炎性阻塞闭合。形成中耳的负压,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可以根治。可通过手术切除腺样体、球囊扩张术扩张咽鼓管或在中耳鼓膜置管,可减少中耳的负压,达到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目的。

分泌性中耳炎要注意些什么?

分泌性中耳炎的注意事项:

1、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调适温暖,注意清洁卫生,这是预防风热外袭而致耳鸣的关键。

2、患伤风鼻塞、急咽痹等疾患,应及早治疗。擤鼻涕方法不正确也可导致中耳炎。有的人擤鼻涕时往往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这种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很危险,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因此应提倡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法再擤另一侧。如果鼻腔发堵鼻涕不易擤出时,可先用氯麻滴鼻液滴鼻,待鼻腔通气后再擤。

3、游泳时应避免将水咽入口中,以免水通过鼻咽部而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外伤所致的鼓膜穿孔禁止滴任何水样液体,以免影响创口的愈合,可用消毒棉球堵塞外耳道以免感染诱发中耳炎。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忧郁与发怒,是预防肝火上扰而致耳鸣的主要措施,患肝火上扰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症者,更应及早治疗,以免一症未愈又生他症。

5、注意饮食调理,减少肥甘饮食,以防积滞成痰,是痰火壅结而致耳鸣的预防要务。忌食或少食辛辣炙煿的食物,对于防止肝火、痰火及肾精不足,虚火上扰而致耳鸣都有重要意义。

6、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思虑太甚、疲劳日久、房劳过度,对于防止脾气虚弱,心血不足,肾精不足,肾元亏虚所致耳鸣,都是很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