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什么叫,大家应该都了解,有人问无症状感染者有无传染性,还有朋友想问我国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防控要求是什么?,这到底是咋回事?实际上如何看待无症状感染者呢,小编为大家带来什么叫无症状感染者,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什么叫无症状感染者
目前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主动发现无症状感染者: 一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开展医学观察期间的主动检测;
二是在聚集性疫情调查中开展的主动检测;
三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传染源追踪过程中对暴露人群主动检测;
四是对部分有境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和居住史人员开展主动检测。
根据国家和部分省份开展的密切接触者监测数据,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存在二代病例续发,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个别由无症状感染者导致的聚集性疫情,有小样本量的研究显示无症状感染者呼吸道样本中的病毒载量与确诊病例没有太大差异。综合目前的监测和研究,无症状感染者存在传染性,但其传染期长短、传染性强弱、传播方式等尚需开展进一步科学研究。部分专家认为鉴于无症状感染者的呼吸道标本能检出病原核酸,但由于无咳嗽、打喷嚏等临床症状,病原排出体外引起传播的机会较确诊病例相对少一些。
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以下简称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无相关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呼吸道等标本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者。无症状感染者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经过14天潜伏期的观察,均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始终为无症状感染状态;二是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采样时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随后出现某种临床表现,即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状态。
如何做好无症状感染者防控管理
一是完善防治方案。抓紧在疫情重点地区抽取一定比例样本,开展无症状感染者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研究,完善防控措施,修订完善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科学应对无症状感染者带来的感染风险,遏制可能形成新的疫情传播。
二是加大筛查监测。有针对性加大筛查力度,将检测范围扩大至已发现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等。结合复工复产复学实际,加强对重点城市、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的监测,最大程度发现隐患。做好疫情跨境输入输出防范,对所有入境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后,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清来源,公开透明发布信息。
三是强化管理救治。一旦发现无症状感染者,要立即按“四早”要求,严格集中隔离和医学管理,对密切接触者也要实施隔离医学观察。隔离期间出现症状,立即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四是加强群防群控。坚持群专结合,加大防疫知识科普宣传力度,指导公众科学防护,广泛开展培训,提高基层疾控人员、医务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等的防控能力和水平。从4月1日起在疫情通报中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报告、转归和管理情况,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我国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防控要求是什么?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1月28日发布《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中就将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纳入防控管理,在其后的修订过程中均对无症状感染者的报告、管理等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应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县(区)级疾控机构接到无症状感染者报告后,24小时内完成个案调查,并及时进行密切接触者登记,将个案调查表或调查报告及时通过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上报。无症状感染者应集中隔离14天,原则上集中隔离满14天且两次连续标本核酸检测阴性者(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可解除隔离;如果核酸检测仍为阳性者,则继续隔离医学观察。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如出现临床表现,应及时转归为确诊病例,进行规范治疗。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也要进行14天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如何做好无症状感染者的风险评估及其防控?
无症状感染者存在着传播风险。一是传播的隐匿性。由于无症状感染者无任何明显的症状与体征,其在人群中难以被发现,其导致的传播也难以预防。二是症状的主观性。症状轻微或不典型者可能认为自己没有感染新冠病毒,不主动去医疗机构就诊,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难以被发现。三是发现的局限性。由于存在检测窗口期,采用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方法难以发现全部无症状感染者,现有的无症状感染者主要是通过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主动筛查、感染来源调查、聚集性疫情调查和对高风险地区人员的主动检测发现的,尚有部分无症状感染者难以被发现。
为此,要突出做好无症状感染者监测,有针对性加大筛查力度,将检测范围扩大至已发现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等。一旦发现无症状感染者,要立即按“四早”要求,严格集中隔离和医学观察,对密切接触者也要实施隔离医学观察。
由于部分无症状感染者始终无症状,实际防控工作中无法将发现和隔离无症状感染者作为主导措施。因此我们仍将继续着重于及时发现隔离确诊患者,并做好密切接触者管理。我国经验表明,做好确诊病例的及时发现和隔离,并适度采取减少人际接触等措施,可以基本阻断疫情传播。
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监测和隔离?
目前无症状感染者的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管理的要求和确诊病例是基本一致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一旦发现了无症状感染者,要求在两个小时之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在24小时之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对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采取14天的集中医学观察,原则上连续两次标本核酸检测阴性才可以解除隔离,这是对无症状感染者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监测,还要进一步加大针对性筛查力度,将监测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已经发现的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聚集性疫情、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主动筛查。同时,还将发挥社区、发热门诊的监测作用,根据病例线索,做好传染源追踪管理,通过提高监测的敏感性,及时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并及时采取集中隔离措施。对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要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清他们的来源,并公开透明地发布相关信息。
如何看待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力以及对未来疫情防控的影响?
无症状感染者,是通过核酸检测阳性但是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的感染者。近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预印版发布的一项由宁波疾控中心开展的研究,对确诊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研究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的提示。第一,平均每个确诊病人能够传播将近3个病人,平均每个无症状感染者能够传播不到1个病人。也就是说,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效率约相当于确诊病例的1/3,这是从个体水平来看。第二,从群体水平来看,由无症状感染者传播的病例占总发病人数的构成比只有4.4%,不到5%,也就是说,从群体水平来看,无症状感染者对疫情的扩散贡献是比较小的,这是宁波的一个局部研究。还有其他省也做了一些调查,在南方某省开展的一个规模更大的研究显示,1500多名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有7人发病,但是进一步调查分析,发现这7个人不仅与无症状感染者接触了,同时还和确诊病人接触了。也就是说,不能认定它是无症状感染者造成的。这种共同暴露的情况,如果调查不仔细,有可能扩大对无症状感染者传播能力的判断。对于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期、传播能力、传播贡献,我们现在掌握的数据还非常有限,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和观察,以便对这样的现象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无症状感染者是怎么产生的?所有的无症状感染者一定是与确诊病人有过接触史的,或者去过正在发生疫情的流行区,对于已经发生过流行但确诊病例已清零两周以上的地区,不会无缘无故突然出现无症状感染者。我们现在的措施,应该说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控制无症状感染者,由无症状感染者造成流行的可能性很小,不会造成社会层面的扩散。
艾滋病有那些症状?
艾滋病是英语"AIDS"中文名称,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英文缩写。它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到发展为爱滋病,可以分为4个临床期,但不是每个感染HIV的人都一定出现4个临床期。部分人(60%-70%)感染HIV的初期尚未出现症状,即无症状携带者,月25%-30%在3-5年内,表现为爱滋病相关综合征(ARC),以后约10%-25%再发展为典型的爱滋病,大概在10年内,50%-75%将发展为爱滋病。
急性感染期多发生于感染后2-6周,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发热、头痛、肌关节痛、咽痛、皮疹、全身淋巴结肿大,有的像单核细胞增多征。有10%出现脑膜炎症状,脑脊液中单核细胞增多,蛋白质中度增多。有的病人此期症状轻微,常易忽略。一般持续3-14天,然后大部分病人进入无症状期,而部分病人则持续发热,淋巴结肿大,消瘦。此时一般血象正常,或血细胞轻度增高,淋巴细胞减少,血液中可HIV抗原,但出现血清HIV抗体阳性时间延迟,一般为输血感染后2-8周,性交感染后2-3个月。
潜伏期为无症状感染期,本期除HIV抗体阳性外,无自觉症状和阳性体征。潜伏期长短不一,半年到10年不等,少数可达15年。
爱滋病相关综合征(AIDS-related complex,ARC),有的称为持续性泛发性淋巴结病,本期实际属于爱滋病的前期或早期,已出现爱滋病的基本特征但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多见于头颈部淋巴结、胸腺乳突肌后缘淋巴结,一般至少有2处,可有胀痛或压迫神经痛。50%的病人出现低热、盗汗、消瘦、腹泻,酷似结核病,或有瘙痒性皮疹,消瘦不能以发热或营养不良解释,1/3的病人的体重减轻在10%以上。有的病人出现神经紊乱、头痛、抑郁或焦虑。3/4的病人脾肿大,出现不名原因的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T4细胞数<400mm3,T4/T8<1, HIV抗体阳性,部分患者经常或反复出现条件性感染,如脚癣、念珠菌感染、湿疹、疱疹等,虽然不很严重,但常使病人感到痛苦。
典型的爱滋病(full blown AIDS)主要表现为获得性免役缺陷所引起的条件性感染(或称机会性感染)、恶性病变和多系统损害。条件性感染常见的有:
(1)卡氏肺囊虫肺炎(pnenmocystsis carinii pneumonia,PCP) 50%-60%的病人并发此病。卡氏肺囊虫广泛分布于自然界,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正常人因有抵抗力,感染后不构成威胁,但对有免疫缺陷的的爱滋病病人确是主要的病死原因。卡氏肺囊虫肺寄生于肺泡及小支气管,阻碍气体交换,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热、紫绀。诊断主要依据肺部X线检查、痰和免役学检测。在寄生虫感染中,出PCP外还有弓浆虫病(toxoplasmesis)。爱滋病妇女感染此虫后可胎传给胎儿,引起流产、死产或胎儿的脑月眼的损害、小脑畸形和视网膜炎等;成年人感染后则出现脑膜炎、癫痫等。隐孢子虫病也是爱滋病发生肠道感染的常见病之一,引起严重的霍乱样水泻便、每日5-10次不等。
(2)真菌性感染其中以口、咽、肠道的白色念球菌常见,但比一般念球菌感染较重,出现口咽白膜,剥脱后灼痛,流涎,吞咽困难,腹泻大便呈绿色或黏液便。此外还有肥、脑的隐球菌病,肺部曲菌病,组织胞菌病(histoplasmosis)。
(3)细菌性感染最常见的是肺结核,其次是淋巴结核、肠结核。因治疗效果欠佳,易早期死亡。与结核类似的鸟结合分支杆菌感染,症状与结核类似,因对常用抗菌药有耐药性,也常导致爱滋病病人死亡。
(4)病毒性感染常见的有疱疹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多发生在口外、生殖器、肛门,水疱较多,炎症反应较重,常致坏死、溃疡、剧痛,持续时间长。爱滋病并发带状疱疹者不少,HIV感染者出现带状疱疹则常是爱滋病发病的预兆。疱疹多发生在肋间神经及三叉神经部位,距痛,常溃烂或出血坏死,或呈水疱样。由痘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软疣亦不少见,多发生在外阴,腋下部位。还有乳头瘤空泡病毒所致的寻常疣、尖锐湿疣。并发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生率可高达76%-95%,巨细胞病毒感染亦常见,表现为肝炎、肺炎或视网膜炎。
恶性病变卡波西肉瘤(kaposis sarcoma,KS)又称多发性出血性肉瘤,并发率在20%-40%,多见于同性恋或异性恋的男性爱滋病病人,与经典饿KS不同之处是多发生在上半身,面(鼻梁、耳后)、口腔、咽、阴茎等处,表现为小的斑丘疹到大的结节、浸润性斑块,褐红、紫红到蓝紫色。开始出现时因皮疹不典型易被误认为皮下出血、痣或血管瘤,继续扩展后常色泽加深或深紫色周围有少许水肿。单个结节常成椭圆形,在躯干的皮疹常沿皮纹分布,像玫瑰糠疹或类似二期梅毒。一般不痛,很少出血,后期结节可融合成溃破。多数病人(70%)内脏也被累及,最常见为胃肠道、淋巴结、其次为肺。胃肠道KS多无症状,亦很少出血。淋巴结肿大可引起淋巴回流障碍所致的水肿(阴囊),肺部病变用X线检查难与肺部感染区别。
非何杰金淋巴瘤95%发生与淋巴组织外。骨髓受累则发热、贫血,血象及骨髓异常。脑被累及时症状无特异性,脑脊髓正常。消化道淋巴瘤表现为腹胀、肿块、排便异常或出血。
多器官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急性HIV脑膜炎、亚急性脑炎、进行性多灶性脑血质病、脊髓炎及周围神经病变。亚急性脑炎的病变后果就是脑萎缩,引起进行性痴呆,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生活不能自理或类似精神病症状,约30%有肌阵挛。
心血管损害。可发生心包炎、心肌病变、心内膜炎,可能与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各种条件性感染、营养障碍、药物毒性等有关。
HIV相关肾病。HIV可能引起局灶性阶段性肾小球硬化,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致全身免疫复合物肾炎,可致膜性肾炎,发现肾损害后常在16周内死亡。
皮肤黏膜病变。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损害为口腔的毛壮白斑病,又称口腔扁平湿疣(oral cendylomaplanus,OCL)表现为舌的侧缘或舌背或颊黏膜出现白斑,表现为被有较厚的毛状粗糙突出,难剥落,表现特别,多见于同性恋或异性恋的男性。脂溢性皮炎可发生在爱滋病前驱期,皮损好发于双颊、颧部、头皮、耳后及胸部,在红斑基础上被有大片油污状鳞痂,比正常人的脂溢性皮炎严重。有的颧部红斑似红斑狼疮,有的表现为大片角化性脱屑,似银屑病,可发展为红皮病。有的爱滋病病人可伴发皮肤干燥、鱼鳞病、嗜酸细胞性脓疱性毛囊炎、瘙痒性皮疹等。
视网膜炎。发生率可高达75%,是本病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
至于如何检测,就要到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去做了.
海外工厂多例确诊病例,中国车企如何堵住“无症状”漏洞?
经过100天左右艰苦卓绝的抗疫,国内这场没有硝烟的“狙击战”形势已然好转,然而国外的疫情爆发却正在迅速蔓延中。
截至北京时间3月31日16时,全球确诊新冠肺炎719758例,死亡33673例,目前全球已有202个国家地区出现新冠肺炎病例,中国以外超过63万例。
海外疫情仍在蔓延,国内除了不断增加的境外输入病例,随着湖北的解封,还有一些零星散发的本土病例,无证感染者防不胜防,疫情防控形势依旧潜藏危机……
海外车企确诊18人、死亡6人
黑格尔曾说:"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不会吸取任何教训。"??即便是前有中国冒死拼搏的抗疫,海外似乎并没有提前拉响紧急预防的警报。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为止,除中国以外,目前全球海外车企工厂确诊人数已有18人左右,死亡6人,包括大众、现代、福特、FCA、丰田、宝马等等都有人确诊。
其中,FCA公司已有4人因新冠病毒丧命,成为全球汽车圈因为新冠死伤最为惨痛的企业,不过,FCA作为横跨意大利和美国的企业,自家车厂几乎都扎根在疫情重灾区,其复杂的抗疫难度自是可想而知。
事实上,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戴姆勒、宝马、大众、通用、丰田、福特、日产、本田、特斯拉等在内的近20家主流跨国汽车集团,已相继宣布关闭旗下全球范围内的部分或全部工厂,受波及工厂总数已超100余座。
而汽车制造业又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产业,在疫情持续蔓延全球的当下,没有一家车企能独善其身。随着全球主要汽车及产业链基地均大面积停产,其对于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影响将在未来几周内逐步显现,国内汽车制造商也将再次遭遇供应链紧张的窘境。
全球疫情究竟会停留多久,会造成怎样的影响?目前谁还不能断定,毕竟“复工不等于复产,复产不等于复苏”。
无证感染者“暗箭”难防
自3月25日湖北解封后,不少持“绿码”出行的湖北籍人员流向全国。近两日,多地现无症状感染者,广东、甘肃确诊了湖北咸宁输入病例,而且持“绿码”出行感染途径不明,此外,河南省卫健委也通报了一例本地新增病,有无症状感染者接触史。
无症状感染者,防不胜防。所谓“无症状感染者”,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指的是无临床症状,呼吸道等标本新冠病毒病原学或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阳性者。简单来说,就是患者身上携带病毒,自己却不发病,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病了,但却可以在无意间传播病毒给其他人。
钟南山院士表示:“一般来说,无症状感染者对与其密切接触的人的传染率很高。但是中国近期新冠肺炎新确诊病例数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在不断下降……这可以说明:中国还没有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目前关于中国国内无症状感染者的情况没有具体数字,未来几个月还需进行详尽专业的研究。”
而当下车企们已有序复工复产一段时间,在严防死守的抗疫之下,无一例大规模聚集性感染事件发生,可以说中国的车企已取得了抗疫阶段性的成果。而张文宏也表示,“无症状感染者是我国进入疫情防控下半场的重要监测目标”。
毋庸置疑,无症状感染已成为当下最大的隐患,中国车企们是否已经放松警惕?又如何堵住“无证感染者”的漏洞呢?
如何做好抗疫“最后一道防线”?
当国内的疫情情况逐渐趋于稳定,湖北以外的车企也已经有序的复工复产一段时间,在各个车企共同的抗疫之下,未现一起聚集性感染事件,那么当下车企工厂里是否已放松警惕了?
汽车头条APP采访了福田、柳汽等车企工厂的一线员工,他们均表示:“目前依然按照规定每天戴口罩、测体温,各个防疫环节都没有放松警惕。”
而随着湖北籍员工陆续复工返岗,车企们又如何应对这些可能存在无证感染的持有“绿码”出行的湖北籍员工呢?
据了解,长城派了专属的“暖心直通车”,经过两天往返近3000公里的路程,接送百名湖北员抵达保定。之后,长城汽车统一安排这批员工到酒店隔离居住,并做好健康体检工作,待确认员工身体无异常后,长城汽车再安排员工返岗复工。
同时,长城还会按照同样的方式接送第二批员工,而这期间员工在酒店隔离居住的所有费用,均由长城汽车一力承担。
然而,事实上在甘肃省卫健委报告新增湖北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当天,甘肃省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就“进一步加强湖北来甘返甘人员无症状感染者管理工作”下发紧急通知:通过机场、铁路来甘返甘且持有健康码“绿码”的人员,应由抵达地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安排当地留观点或隔离点专业人员开展核酸检测;对自驾来甘返甘且持有健康码“绿码”人员,由居住地社区报告当地联防联控领导小组,于第一时间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对于仅做过一次核酸检测者,须进行第二次核酸检测。
与此同时,3月31日,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局长表示,从4月1日起,将在每日疫情通报中,公布无症状感染者的报告、转归和管理情况,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对于人员密集型的车企工厂而言,更不应该放松警惕。首先,应该像钟南山院士所说的,要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防止第二波高峰,仍应保持现有的防控措施,同时严格外防输入;其次,对于有条件的做核酸检验,至少是湖北的返厂员工做核酸检测;此外,要排查员工家属信息,有没有确诊和密切接触者,做核酸检测。
当下,恢复车企元气的关键还是在于"防疫",那么车企们是否能够在抗疫“万里长征”的最后一步严防死守,堵上“无症状”感染的任何一个漏洞?是否能够恢复车企工厂里以往的活力呢?汽车头条APP将持续关注。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