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文 >

乙型病毒性肝炎

  • 图文
  • 2021-12-14

提到病毒性肝炎,大家都了解,有人问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另外,还有朋友想问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实际上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乙型病毒性肝炎,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乙型病毒性肝炎

1.药物性肝炎

特点为:①既往有用药史,已知有多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程度肝损害,如异烟肼、利福平可致与病毒性肝炎相似的临床表现;长期服用双醋酚丁、甲基多巴等可致慢活肝;氯丙嗪、甲基睾丸素、砷、锑剂、酮康唑等可致淤胆型肝炎;②临床症状轻,单项ALT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③停药后症状逐渐好,ALT恢复正常。

2.胆石症

既往有胆绞痛史,高热寒战,右上腹痛,莫非征(Murphy征)阳性,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3.原发性单发性肝硬化特点

①中年女性多见;②黄疸持续显著,皮肤瘙痒,常有黄色瘤,肝脾肿大明显,ALP显著升高,大多数抗线粒体抗体阳性;③肝功能损害较轻;④乙肝标志物阴性。

4.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常有家族史,多表现有肢体粗大、震颤,肌张力增高,眼角膜边缘有棕绿色色素环(K-F环),血铜和血浆铜蓝蛋白降低,尿铜增高,而慢活肝血铜和铜蓝蛋白明显升高。

5.肝外梗阻性黄疸

如胰腺癌、总胆管癌、慢性胰腺炎等需鉴别。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

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是我国目前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卫生条件比较差是本病流行的基础。

乙型病毒性肝炎遍及全球,乙肝表面抗原(澳抗)携带率,热带地区高于温带,男性高于女性。在未经免疫预防的国家里,儿童携带率高于成人,城市高于农村。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及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经血液、性接触和生活密切接触都是传播的重要方式。易感者感染乙肝病毒后约经3 个月(6 周至6 个月)发病。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泻及腹胀,部分患者有发热、黄疸症状。约有半数患者起病隐匿,在查体中发现。肝功能异常,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M(HBVIgM)、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均为阳性。

大部分乙肝患者经治疗后能痊愈,少数病程迁延或转为慢性,其中一部分可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甚至肝癌;极少数患者病程发展迅猛,肝细胞出现大片坏死,成为重型肝炎;另有一些感染者则成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

病毒性肝炎有哪几种类型

1、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分布非常广泛,主要是经由受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饮食和生水而感染,冬春季多见,可造成大流行,但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不转为慢性或病毒携带状态。在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地区的感染者于6个月龄后幼儿多见,随着年龄增长,易感性逐渐下降,所以甲型病毒性肝炎在成人中较少见。接种疫苗后可获得免疫效果。

2、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世界性分布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父母婴、血液、性接触传播,乙肝携带者大多是通过副母婴传播或幼年被传染,而直接成为慢性病毒性肝炎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他途径被传染的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约有十分之一的几率转为慢性病毒性肝炎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很难彻底治愈,但未被感染前可注射乙肝疫苗得到预防。

3、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虽然感染者相对较少,但丙型病毒性肝炎后果跟严重,更容易转为慢性、肝硬化、肝癌,且没有预防疫苗。近年受感染人口有上升趋势,因此,丙型病毒性肝炎同样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4、丁型病毒性肝炎(丁肝):简称丁肝,丁型肝炎病毒只有在存在乙肝病毒的个体中才能传播,因此正常人中不会得丁型病毒性肝炎。只有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才有可能感染丁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伴有丁型病毒性肝炎时常会使病情加重,应提高警惕。

5、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简称戊肝,传播途径与甲型病毒性肝炎相似,但四季散发,且感染对象以中年、老年、及孕妇为主。主要预防措施仍然是食品餐具卫生,消灭苍蝇、蚊子等传播媒介。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什么?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即Dane颗粒,为脱氧核糖核酸病毒。HBV主要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

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

HBsAg为病毒外壳的脂蛋白,有adr、adw、ayr、ayw4个亚型,我国主要为扣adr亚型和adw亚型,亚型鉴定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肝细胞浆、血液及各种液体和分泌物中有一定数量的HBsAg存在,其本身无感染性,但能刺激人体产生抗-HBs,该抗体对HBV感染有保护作用,并可保持多年。

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

HBcAg系HBV的内核,主要在肝细胞核内合成,首先对HBV颗粒进行分离,除去血清中的抗-HBc,然后用去垢剂分解HBV后进行检验。因此,血清HBCAg的测定在临床检验上仍难于进行。抗-HBc有2种抗体,即抗-HBC-IgM和抗-HBC-Igg,此抗体无保护作用,其中IgM型抗-HBC出现较早,是近期感染的重要标志,Igg型抗-HBC出现较迟,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

HBeAg仅存在于HBsAg阳性病人和携带者的血液中,标志着HBV活动性的复制。一般认为,HBeAg持续阳性者,血清中HBV含量多,传染性强,肝脏病变较重,预后也较差。抗-HBe阳性者,血清中HBV含量少,传染性弱,肝脏病变较轻,预后比较好。

HBV的抵抗力

HBV的抵抗力测定在20世纪80年代前大多数均以HBsAg作为对HBV的灭活指标,造成过高的评价HBV的抵抗力。20世纪80年代后用HBV-DNA-P活性、HBV-DNA探针等手段研究认为,常用浓度的多数化学消毒剂均可对HBV达到消毒的目的和作用,如2%戊二醛10min、250mg/L的有效氯5min。5%来苏儿15min、加温98℃2min均可使HBV-DNA-P灭活。HBV对低温的耐受力强,-20℃贮存20年仍具有抗原性和传染性。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饮食方面的注意

你好!

肝炎病人绝对禁止饮酒,酒精可以引起肝细胞的急性损伤,转氨酶上升,加重肝炎病情,导致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

肝炎病人的饮食调理非常重要,必须遵循科学的饮食原则:

●采用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

不适当的饮食会造成过敏症、消化毛病、体能差、及无法去除有毒物质。蛋白质含量低,而糖类及脂肪含量高的饮食,尤其是包括许多饱和脂肪(来自油炸食物)及氢化脂肪的饮食对肝炎患者尤为不利,它们无法提供身体足够的蛋白质,以修补受损的组织,并加重肝脏的负担。

●合理补充萤白质

蛋白质是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结构基础。患肝病时,因为肝脏细胞受到损害,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等,需要蛋白质进行修复,并增强免疫功能,高蛋白饮食一般为每日供给蛋白质95-130克,如有腹水、无血氨增高,每日每公斤体重应供给蛋白质2—3克;若有血氨增高,则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还应注意供给蛋氨酸、胆碱、卵磷脂等抗脂肪肝物质,每日食用含适最动物蛋白质和蛋氨酸的食物,如淡菜、鱿鱼、瘦肉、蛋、鱼、豆类及其制品等,

人体肝脏受损害时,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酷氨酸及色氨酸)含量减少,因此,膳食蛋白质宜多供给富含支链氨基酸食物.诸如鱼、虾、鸭、去皮鸡肉、牛奶、黄豆、玉米、小米、糯米、菜花、小红枣等;而要少吃带皮鸡肉、猪肉、牛肉、羊肉、兔肉等含芳香族氨基酸较多的食物。一般,瘦肉每l00克含蛋白质16—25克,瘦牛肉为20%,鸡肉为25%。

植物性蛋白质对人体非常有益,富含植物性蛋门的食物如豆制品、豆角、花生、芝麻、干果、玉米、谷类、瓜果等。

●饮食应富含维生素

肝病患者应设法从饮食中补充所需维生素,一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主要有:动物的肝脏、牛奶、鸡蛋黄、韭菜、包心莱、菠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主要有各种新鲜蔬菜、水果、豆芽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主要有豆类、花生、新鲜蔬菜、酵母、动物的肉类、肝脏等;肝炎患者由于胆汁分泌受阻,影响刘锥生索K的吸收,应多食用菠菜、圆白菜、菜花、花生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同时蔬菜和水果亦是矽物质、纤维素及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因此有人主张肝病患者每天至少食用500g蔬菜或水果。

因维生素类不耐高温,所以,应尽量避免长时间煮炖,而以生食或暴炒为主,以减少维生素的破坏。

●勿饮食过量

饮食过量是使肝功能不良最常见的原因。肝脏吸收食物有如海绵一般。饮食过量会增加肝的负担,导致肝疲乏。当肝脏工作过度,可能使有毒物质还来不及被解毒就进入血液循环。

●遁量增加纤维素

肝病患者活动量减少。胃肠蠕动减慢.易导致习惯性便秘,这对肝炎的恢复和预后极为不利。粪便在肠道内滞留过久,有害物质被大肠吸收后,增加肝脏解毒负担,损害肝细胞;长期这样,则肝细胞恢复减慢,损伤加快,从而易致肝硬化。同时过多的毒素还能进人大脑,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这就是为什么肝功能失常后.易发生肝昏迷的原因之一。因此,肝病患者应适量进食一些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芹菜、韭菜等,以保持大便通畅。

●喝绿色饮料

进行为期4周的健康饮食计划,吃富含生菜、水果的饮食。喝绿色饮料,如蔬菜汁、胡萝卜汁等,多喝果汁。由清肠禁食开始此饮食计划。(参见下卷的禁食疗法)。

●常眼蜂产品

蜂蜜和蜂乳具有滋补强壮作用、兴奋造血功能、调节心血管功能,蜂王浆制剂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的作用,并能降低胆固醇。此外还有抗菌、降血糖、抗癌作用、抗溃疡作用,能促进损伤组织的再生修复过程,有利于创作组织

的愈合。蜂蜜、蜂乳是公认的滋补健身、延年益寿的佳品,常服对患者有益。

●喝酸奶

酸奶中含有大量的优质蛋白和多种营养成分,同时还含有乳糖酶和大量的酵母菌,其乳酸杆菌进入人体肠道内,可繁殖生长,抑制和杀灭肠道内的腐败菌,减少肠道内细菌分解蛋白质产生氨等有毒物质,同时乳酸杆菌的大量繁殖生长,使肠道内呈酸性环境,减少氨的吸收,对于肝脏病人,特别是肝硬化病人是非常有益的。急性肝炎病人每日喝酸奶200g左右为宜,恢复期以2-3瓶/日为宜;肝硬化病人以每日1瓶为宜。

●可以选择的食物

选择天然食品,包括各种谷类、未经精加工的全麦面粉、糙米、兔肉,清蒸或水煮的新鲜水产晶,鸡蛋、豆制品,各种蔬菜,水果,植物油等。

●应避免的食物

动物性脂肪:避免各种脂肪、全脂牛奶、或生鱼、贝类及动物性蛋白质,直到肝功能恢复。

刺激性食物:如姜、葱、辣椒等应少食为好,因为这些都属于辛辣之晶,可以助湿热,使肝脏湿热加重,从而导致临床症状加重。尤其是急性黄疽性肝炎为湿热内盛,尤忌辛热之品,如韭菜、单肉、鸡肉、八角茴香、丁香、胡椒等,油腻煎炸食物:油腻煎炸之品不易消化,同时易生湿生热,不利于疾病恢复。

精制食品:白面和白米以及其他精制加工食品。

合成食品:合成方便食品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人工合成的色素、防腐剂。

同时,食用过多盐、糖、汽水、咖啡、茶等也对肝脏不利。

●多吃西瓜

西瓜,性寒,具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尿降压的作用,可以治疗许多热盛津伤的热病,古人称之为天然白虎汤。西瓜中富含大量的糖、维生素,还可以清热利湿,使体内的湿热从小便而解。现代研究证明,西瓜汁及皮中所含的无机盐类,有利尿作用;所含的配糖体,具有降压作用;所含的蛋白酶,可把不溶性蛋白质转化为可溶性蛋白质。因此对肝炎病人非常适合,是天然的治肝炎的食疗“良药”。

●适当饮茶

中医认为茶叶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祛湿利尿,消食止泻,清心提神的功能。现代研究证明,茶叶中含400多种化学物质,可以治疗放射性损伤,对保护造血机制,提高白细胞数量有—定功效。并用以治疗痢疾,急性胃肠炎、急性传染性肝炎等病。

肝炎病人急性期,特别是黄疸性肝炎,多为湿热为主,因此可饮茶以达到清热利湿的治疗作用。肝炎病人饮茶,应以绿茶为主,因经加工的红茶,其清热作用已经很弱。

肝炎病人饮茶应适时适量,饭前尽量避免饮用,因饭前饮水量过多,可稀释胃液,影响其消化功能,同时肝炎病人忌饮浓茶。

●补充营养素

肝炎病人的吸收代谢功能较弱,所以当饮食疗法不能满足患者的营养需要时,可以适当补充下列营养制剂:

① 维生素C

每天3000-5000毫克。一种有效的抗病毒剂。

②生奶蓟萃取物

用量依产品标示。每周肌肉注射1—2cc,需经医师指示。注射此液能迅速改善肝的状况。

③维生素B12及叶酸

摄人大剂量维生素c,(通常静脉注射输人),可减轻肝脏炎症,使病情得以改善。研究提示:大剂量维生素B12及叶酸,可以缩短疾病的恢复时间。向医生及有执照的营养师询问适合于你的维生素及其剂量。

④辅酶Q10

用量每天60毫克。抵抗病毒感染所造成的免疫抑制作用。

⑤ 锗

用量每天200毫克。改善细胞的含氧量,也有益于解除病痛。

⑥ 维生素B群维加维生素Bl2及胆碱和烟碱素(B3)

用量依产品标示,维生素B对正常的肝功能是绝对必要的。必要时,可采用注射方式。

⑦ 钙及镁

用量分别为每天1500毫克和1000毫克。它是血液凝结所必需之物,肝病患者有凝血问题。

⑧ L-甲硫胺酸及L-半胱胺酸

用量500毫克,每天2次,与少许维他命B6及c合用,空腹时服用。为肝脏解毒。

⑨维生素A乳剂

用量每天25000IU,乳剂较易被吸收利用,也较安全。片剂将增加肝脏的负担。

乙肝是怎么得的?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而乙肝5项中的其它4项阴性只说明曾经注射过乙肝疫苗或曾经有过乙肝病毒感染,目前体内没有乙肝病毒,(如果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应该阳性)至于转氨酶增高这是肝功能损害的表现,需另找其它原因.饮酒、和服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都可能造成转氨酶增高,平时要加以注意.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怎么治

慢性乙型肝炎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综合性、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足够的休息和合理饮食及营养,调节心理状态,避免饮酒和服用损伤肝脏的药物,适当用药改善和恢复肝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力,抗病毒和抗肝纤维化治疗。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血液传播途径

如不洁注射、输被污染的血和血制品以及通过使用未经充分消毒的医疗器械引起的医源性传播。

3.接触传播途径

如合用牙刷、胡须刀等,唾液在传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其他如胆汁、乳汁、尿液、精液、月经液、血液透析等,均可成为传播的媒介物。经口传播必须通过口腔或消化管黏膜的破损或溃疡面而致感染。

4.母婴传播途径

此类型也是乙型肝炎的重要传播方式,如果母亲的HBsAg和HBeAg都呈阳性,那么,母亲会通过妊娠、分娩等把病毒传染给新生儿。

5.父婴传播途径

精子中HBV-DnA可呈游离或整合状态,游离的HBV-DnA可存在于精子浆细胞中,受精时进入卵细胞,在不被排斥的情况下,可能在子代细胞中继续复制,推测这可能是父婴传播的一种机制。

6.其他传播途径

蚊虫和其他吸血昆虫可能携带乙肝病毒,也对乙肝的传播起一定作用。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对献血员和血制品加强管理

这是为了防止输血后肝炎的发生。应用敏感的检测方法筛查献血员和血及血制品,禁止乙型肝炎患者和病原携带者献血,禁止出售和使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血制品,未经筛检的全血或有潜在危险的血制品绝对不能用于临床治疗。医疗单位要认真做好输血后肝炎的监督检查工作,对每个病例的全部供血者做详细记录,并将可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名单通知血库,以提醒注意。

医疗机构要大力提倡无偿献血,杜绝“卖血”现象,尽可能降低包括乙型肝炎在内的各种经血传播的传染病的发生。

1.防止医源性传播

可在医疗机构推行一次性注射器,并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医疗和预防注射都应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各种医疗器械和用具,如采血针、针灸针、手术器械、划痕针、探针、内镜、口腔科器械等均应一用一消毒。为防止患者的血液和其他各种体液污染医院的设备和器械,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吸毒者,特别是静脉吸毒者一定要严格戒毒。

2.禁防以性传播为主的密切接触传播

确认配偶或性伙伴是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时,健康一方应接种乙肝疫苗,待产生保护性抗体(抗-hbs)后再行性生活,最简便有效的预防方法是性交时戴避孕套。

家庭、托幼机构、学校和军营内的乙肝病毒携带者,通过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有可能导致病毒传播,因此应给这些家庭和机构中的成员普遍接种乙肝疫苗,并与抗原阳性者分班或分室隔离。

3.阻断母婴围产期传播

妇女为乙型肝炎患者或病原携带者,尤其是乙肝病毒复制指标(hbeag、抗-hbc-igm、hbvdna)阳性者,在怀孕前应积极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抑制或清除病毒,使母婴传播的机会降到最低或杜绝。

新生婴儿应立即接种乙肝疫苗。若确认母亲是乙肝病毒复制指标阳性者,婴儿于出生6小时内必须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然后按程序尽快接种乙肝疫苗。

4.接种乙肝疫苗,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我国把接种乙肝疫苗的主要对象放在新生儿、学龄前儿童,同乙肝患者和病原携带者密切接触者(尤其是性接触者)、医疗卫生工作人员、需要输血或血液透析的病人等暂列其次。

5.做好对乙肝的防病消毒

切断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是预防乙肝的最好办法,预防主要以做好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流水肥皂洗手)、管好饮食入口关(如不食可疑污染的生冷糕点食物或对可疑食物高温加热消毒等)为主。可通过避免与可疑病毒性肝炎患者或携带者密切接触、对病毒性肝炎患者或携带者的日常生活用具及饮食用具隔离放置并进行严格消毒、注射与输液等使用一次性医疗器具等手段,阻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达到预防该病的目的。当然,对于可疑病人,应及时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乃至消除传染源亦是十分重要的。

你知道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会传染吗

在临床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肝病,一般是由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展而来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所导致的,所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会传染的,所以大家应该做好预防的措施。现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介绍如下: 河北肝病康复网专家指出,乙肝病毒存在于病人和病毒携带者的血液中,因此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例如,预防注射时只换针头,不换针筒,如果被注射者血中含有乙肝病毒,抽回血时就可能把病毒吸入针筒中,再给别人注射时就能把病毒和疫苗一同注入体内而感染别人。同样,如针灸针、牙钻、采耳血针、头皮针等如消毒不严均可造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输血及应用血液制品如血浆等,如献血员未经严格筛选也可引起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总之,凡能让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血液进入另一个人体内的一切传播方式,包括共用牙刷、共用刮脸刀片等都有可能引起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故预防的重点首先是控制经血传播,特别是医源性传播这一环节。 母婴传播(又称垂直传播)也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的重要途径。在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其意义很大,据估计约有1/3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来源于母婴传播。预防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应用。另一种是单独注射乙肝疫苗。其最合理的应用方法正在研究中。一般认为联合应用的预防效果可达90%以上,可用于母亲HBsAg和e抗原均阳性的新生儿。单独应用疫苗的效果则取决于疫苗的质量,有人认为,如质量很好也有可能取得与前者类似的预防效果。母婴传播中绝大部分是在分娩过程中感染新生儿,在这种情况下预防的效果很好;但也有少数是子宫内感染,在这种情况下,预防是无效的。 密切接触也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的常见方式,故如有可能,表面抗原和e抗原同时阳性者,应尽可能避免与其他人特别是儿童密切接触。此外,由于精液中有乙肝病毒,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通过性生活而传播。唾液中也偶有乙肝病毒,故应进行分餐制。吸血昆虫虽可携带乙肝表面抗原,但从流行学的调查来看,意义不大。初乳中表面抗原的阳性率也很高,但是否应避免母乳喂养仍有不同意见,因有人报告母乳喂养与否与新生儿受染率并无关系。当然,已经注射过乙肝疫苗的新生儿更可以母乳喂养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