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x保养 >

卢瑟福发现了什么

  • x保养
  • 2021-12-09

谈论到卢瑟福,我们很多人都了解,有朋友问第一个发现中子的人,另外,还有人想问质子是谁发现的?怎样发现的?,这到底是咋回事?事实上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卢瑟福发现了什么,希望能帮到你。

卢瑟福发现了什么

1、他关于放射性的研究确立了放射性是发自原子内部的变化。放射性能使一种原子改变成另一种原子,而这是一般物理和化学变化所达不到的;这一发现打破了元素不会变化的传统观念,使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进入到原子内部这一新的层次,为开辟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原子物理学,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2、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该实验被评为“物理最美实验”之一。

3、质子的发现 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他从氮核中打出的一种粒子,并测定了它的电荷与质量,它的电荷量为一个单位,质量也为一个单位,卢瑟福将之命名为质子。

4、他通过α粒子为物质所散射的研究,无可辩驳的论证了原子的核模型,因而一举把原子结构的研究引上了正确的轨道,于是他被誉为原子物理学之父。由于电子轨道也就是原子结构的稳定性和经典电动力学的矛盾,才导致玻尔提出背离经典物理学的革命性的量子假设,成为量子力学的先驱。

5、人工核反应的实现是卢瑟福的另一项重大贡献。自从元素的放射性衰变被确证以后,人们一直试图用各种手段,如用电弧放电,来实现元素的人工衰变,而只有卢瑟福找到了实现这种衰变的正确途径。这种用粒子或γ射线轰击原子核来引起核反应的方法,很快就成为人们研究原子核和应用核技术的重要手段。在卢瑟福的晚年,他已能在实验室中用人工加速的粒子来引起核反应。

当人们评论卢瑟福的成就时,总要提到他“桃李满天下”。在卢瑟福的悉心培养下,他的学生和助手有多人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1921年,卢瑟福的助手索迪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年,卢瑟福的学生阿斯顿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年,卢瑟福的学生玻尔获诺贝尔物理奖;

1927年,卢瑟福的助手威尔逊获诺贝尔物理奖;

1935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获诺贝尔物理奖;

1948年,卢瑟福的助手布莱克特获诺贝尔物理奖;

1951年,卢瑟福的学生科克拉夫特和瓦耳顿,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78年,卢瑟福的学生卡皮茨获诺贝尔物理奖。

有人说,如果世界上设立培养人才的诺贝尔奖金的话,那么卢瑟福是第一号候选人。

A、居里夫人发现了具有放射性的元素镭.故A错误.
B、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发现了质子,故B错误.
C、贝克勒尔首先发现了放射现象,故C错误.
D、发现中子的物理学家是查德威克.故D正确.
故选:D

最早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科学家为(  )A.卢瑟福B.贝可勒尔C.爱因斯坦D.查德威

A、卢瑟福通过α粒子的散射现象发现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A不符合题意;
B、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中,原子核发生衰变,生成新核,同时有中子产生,因此说明了原子核可以再分,故B符合题意;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光子说,故C不符合题意;
D、查德威克发现中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卢瑟福如何摇身一变成为化学家?

1908年,卢瑟福因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氡,因这一重大发现,他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这应该是科学界的一大怪事,物理学家竟然获得了化学奖。那么他又是怎么踏入化学领域的呢?

19世纪末,物理学上爆出了震惊科学界的“三大发现”: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同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了自发放射性;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泸瑟福的老师)发现电子。这激励了卢瑟福对原子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

他的第一步就是抓住镭放出的射线,然后顺藤摸瓜追踪原子内的秘密。卢瑟福设计了一个实验,他将铅块钻上小孔,孔内放一点镭。

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一束射线立即分成三股,一股靠近N极偏转,一股靠近S极偏转,还有一股一直向前,卢瑟福将它们分别命名为α、β和γ射线。β射线正是汤姆逊发现的电子流,γ射线则是伦琴发现的X光,居里夫妇发现的则包括α、β和γ射线。

于是,19世纪末的三大发现在这个实验里全部得到了解释。卢瑟福开始了进一步思索。α粒子从电量和质量来看,很像元素氦,那么镭放出α射线后剩下的又是什么呢?经实验,竟然又是一种新元素——氡。

这一偶然的实验,戏剧性地使卢瑟福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卢瑟福也很意外,他风趣的说:“我一生中研究了许多变化,但是最大的变化是这一次,我从一个物理学家变成了一个化学家”。

这也是幽默的卢瑟福一生中遇到的最大幽默。

“质子”是怎样被发现的?

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容器C里放有放射性物质A,从A射出的α粒子射到铝箔F上,适当选取铝箔的厚度,使容器C抽成真空后,α粒子恰好被F吸收而不能透过,在F后面放一荧光屏S,用显微镜册来观察荧光屏上是否出现闪光。通过阀门T往C里通进氮气后,卢瑟福从荧光屏S上观察到了闪光,把氮气换成氧气或二氧化碳,又观察不到闪光,这表明闪光一定是α粒子击中氮核后产生的新粒子透过铝箔引起的。

卢瑟福把这种粒子引进电场和磁场中,根据它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测出了它的质量和电量,确定它就是氢原子核,又叫做质子,通常用符号卢瑟福把这种粒子引进电场和磁场中,根据它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测出了它的质量和电量,确定它就是氢原子核,又叫做质子,通常用符号表示。

一、发现人

欧内斯特·卢瑟福(英语:Ernest Rutherford,1st Baron Rutherford of Nelson,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知名为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学术界公认他为继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

二、反质子

反质子(英语:antiproton),粒子类型为复合粒子,质子的反粒子,其质量及自旋与质子相同,且寿命也与质子相当,但电荷及磁矩则与质子相反,带有与电子相同的负电荷。与质子相遇时会湮灭,转化为能量。

卢瑟福是怎么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的

卢瑟福设计的巧妙的实验,他把铀、镭等放射性元素放在一个铅制的容器里,在铅容器上只留一个小孔.由于铅能挡住放射线,所以只有一小部分射线从小孔中射出来,成一束很窄的放射线.卢瑟福在放射线束附近放了一块很强的磁铁,结果发现有一种射线不受磁铁的影响,保持直线行进.第二种射线受磁铁的影响,偏向一边,但偏转得不厉害.第三种射线偏转得很厉害.

卢瑟福检验了在他学生的实验中反射回来的确是α粒子后,又仔细地测量了反射回来的α粒子的总数.测量表明,在他们的实验条件下,每入射约八千个α粒子就有一个α粒子被反射回来.用汤姆逊的实心带电球原子模型和带电粒子的散射理论只能解释α粒子的小角散射,但对大角度散射无法解释.多次散射可以得到大角度的散射,但计算结果表明,多次散射的几率极其微小,和上述八千个α粒子就有一个反射回来的观察结果相差太远.  

汤姆逊原子模型不能解释α粒子散射,卢瑟福经过仔细的计算和比较,发现只有假设正电荷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α粒子穿过单个原子时,才有可能发生大角度的散射.也就是说,原子的正电荷必须集中在原子中心的一个很小的核内.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卢瑟福进一步计算了α散射时的一些规律,并且作了一些推论.这些推论很快就被盖革和马斯登的一系列漂亮的实验所证实.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  )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说明

A、此实验不能说明原子核内存在质子,故A错误;
B、由于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原子全部正电荷集中在原子中央很小的体积内,即原子核内,不能说明原子核有其本身结构.故B错误,C正确.
D、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提出了原子具有核式结构,说明原子中的电子只能绕核旋转.故D错误.
故选:C.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证明原子中存在(  )A.α粒子B.原子核C.中子D.电

a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为: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而被反弹回来.
卢瑟福根据该实验现象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因此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证明原子中存在原子核,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卢瑟福发现质子

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他是发现者,不能说是验证,验证的话只能是验证前人的发现

卢瑟福发现电子对吧

不是,是汤姆生1897年发现的

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推翻了汤姆森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提出了行星绕日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