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x简讯 >

唐诗中最著名的十首七律

  • x简讯
  • 2021-09-14

讲到最著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有朋友问唐诗中最著名的十首七律,事实上唐诗中最著名的十首七律,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实际上七律韵律平仄在线检测呢,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唐诗中最著名的十首七律,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唐诗中最著名的十首七律

唐诗·七言律诗

滕王阁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阮中丞 刘长卿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白帝城最高楼 杜甫

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咏怀古迹(五首选二)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 (兴:一作与)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曲江二首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蜒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选一) 杜甫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高:一作长)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粟:一作栗)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深:一作添 航:一作艇)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对:一作送)

秋兴(八首选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至后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赠阙下裴舍人 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自咏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放言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遣悲怀 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观灯 张萧远

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

歌钟喧夜更漏暗,罗绮满街尘土香。

星宿别从天畔出,莲花不向水中芳。

宝钗骤马多遗落,依旧明朝在路傍。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沈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利洲南渡 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李商隐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咏史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真:一作珍)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筹笔驿 罗隐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讨东征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惟馀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黄河 罗隐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夏州胡常侍 罗隐

百尺高台勃勃州,大刀长戟汉诸侯。

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

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

与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相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夏日题老将林亭 张蠙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自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悼张道古(昭宗时道古官拾遗以直谏贬蜀中死) 贯休

清河逝水太匆匆,东观无人失至公。

天上君恩三载隔,鉴中鸾影一时空。

坟生苦雾苍茫外,门掩寒云寂寞中。

惆怅斯人又如此,一声蛮笛满江风。

春夕(一本下有旅怀二字)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子规:一作杜鹃)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经:一作多 满镜:一作两鬓)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沁园春•长沙》《清平乐•会昌》《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游泳》《蝶恋花•答李淑一》《七律•送瘟神》二首《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七律•答友人》《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卜算子•咏梅》《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诗词是当代最高水平的诗词,近七十年来无人能够望其项背,特别是他的七言律诗,与盛唐一流诗人相比,毫不逊色。他的七律平仄和用韵无可挑剔,可以说是当代的诗圣,在此我推选了十九首。其实还有好多佳作。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例举了。

唐诗七律中排第一名是谁的诗,什么诗?

杜甫以律诗最为成功,尤其是七律。《秋兴八首》是最为著名的,可以说是杜诗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

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

》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

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而杜甫的《秋兴八

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

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这八首律诗是组诗,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对长安想望的种种心

情。而以第一首为全诗纲领。它的开头四句:“玉露雕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

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正和宋玉《九辩》所说的“悲哉秋

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相同而沉深郁勃过之。接着写诗人留

滞峡中的凄紧情状。而“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就已经隐约地说出对长安的想望。

第二首第三首虽然仍旧是写夔州景色。而“每依北斗望京华”句已明白指出望京,

可以说是为整组诗点出了主题。“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

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也就是由望京所引起的对诗人自己身世遭遇的回忆

和伤叹。到了第四首就直接转入长安,是这组诗的大转捩。“闻道长安似弈棋,

百年世事不胜悲”等句,表明了对“安史之乱”后局势的无限感慨。这以下数首

都是着重对长安想望的描写。

诗人想望长安,当然首先要回忆起往年疏救房琯①这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

的事。因为诗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遭受的打击是他生命史上永远不可磨灭的伤

痕,所以在诗里用匡衡、刘向②自比,而发出了“功名薄”和“心事违”的感叹。

匡衡、刘向都是以直谏而遭到当时统治集团排斥,这里用来作譬是具有它的深刻

意义的。

一提到长安,也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大唐的宫殿以及昆明池、曲江和渼陂诸名

胜。特别是曲江,它给予诗人的印象更其深刻难忘。“花萼隔城通御气,芙蓉小

苑入边愁。”把“通御气”和“入边愁”③联系起来说,这就可以想见诗人对时

事的感慨是多么深长!天宝祸乱的爆发不是没有原因的。前人曾经认为杜甫的《

秋兴八首》可以当得庾信的《哀江南赋》(王梦楼语)。而其实,《秋兴》这组

诗也正可以与屈原的《哀郢》相比拟。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的怀念和对战乱

的忧伤,确有其胎息相同之处。

无可讳言,生活在封建时代的诗人,他们的思想大都有一定程度的局限。这

在杜甫也不例外。《秋兴八首》虽然描写的着重在当时政治中心的长安,显示了

作者忧时伤乱的情绪,但是他的眼光总是超越不出那个腐朽的朝廷。如第二首所

提到的“画省④香炉违伏枕”,第五首所提到的“几回青琐⑤点朝班”,都表示

着对自己的过去经历和现在的仕宦前途未能忘怀。而“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

鳞识圣颜”⑥,更不免眷恋着那个封建统治者——皇帝的尊严形象,流露了思想

的庸俗的一面。

这组诗从夔州写到长安,又从长安写到夔州,回环往复而章法井然。从表面

上看,每首诗都是独立的,而实际上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确具有了前人所

说的“脉络相承”,“首尾相应”等特点(陈子端语)。作者善于把那种错综复

杂的思想情感在这个有约制性的格律形式里完美地艺术表现出来。这和他同时代

的诗人比较起来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例如和杜甫齐名的大诗人李白,他的

诗长于歌行而不长于律句,在他的现存诗集中,七言律则写得更少。向来被人所

传诵的《登凤凰台》这首七律,它的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和上下联平仄失黏,只能算是拗体,还不是七律的正格,未可与杜甫《秋兴》这

些精深而又严整的律诗等量齐观。其它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们所写的七

律,也没有象杜甫《秋兴》这样精心独创的作品。

在《秋兴八首》里,也表现了作者艺术手法的多样化。用《秋兴》作为诗题,

原是要抒写一种凄怆悲凉的情绪的。但作者却偏在对长安的回忆中运用了不少辉

煌华美的句子来烘托这种情绪,迸射出了既沉郁而又绚烂的艺术色彩。例如第五

首的“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第六首的“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

牙樯起白鸥”,第八首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所描绘的长安

景色,正和前面几首诗里所叙写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听猿实下三声泪”那

种凄怆情景成了鲜明的对照。在杜甫另一首的《曲江对雨》里也有同样的描写手

法,它用“林花着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等华丽句子来反衬出曲江的凄清

情景。凡此,都显示了诗人在律句方面所独创的多样化的艺术特色。

此外,《秋兴八首》艺术手法的多样化还表现在句子的对仗上。七律和五律

一样,都是唐代的新体诗,有一定的格式。它们当中的两联——即颔联和颈联,

需要讲究对仗。开头两句和结尾二句则可以不拘。而《秋兴八首》除了当中两联

讲究对仗外,如第二首的“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第七首的“关

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就是连末尾两句也都用对仗作结。又《秋兴

》这组诗在当中两联的对仗上也还很有变化。例如第一首颈联的“丛菊两开”和

“孤舟一系”是顿句,而它们紧接着的三个字则是“他日泪”和“故园心”,这

就使句子有了转折而增加了一层意思。如第八首的“香稻啄馀”、“碧梧栖老”

一联,是倒装句,意思是说香稻是鹦鹉啄馀之粒,碧梧是凤凰栖老之枝。因为描

写的主要是在香稻和碧梧,所以用了倒装的句法。这些也都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为后来的律句创作开了法门。

这里还需要指出,写律诗一般的都脱不了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套,例在第

五第六这一联运用转笔;《秋兴八首》对这方面也能突破格套。这组诗除前面三

首在第五第六两句运用转笔外,其余的几首都在末后两句才用了转笔。最值得注

意的是第八首,它描写渼陂景物,一直到了末句:“白头吟望苦低垂”才用转笔

作结。这种写法,在唐宋诗人所作绝句中偶亦有之。如李白的“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金殿,只今唯有鹧鸪飞”;陆游的“细倾西国葡萄

酒,小嚼南州豆蔻花,更拂乌丝写新句,此翁可惜老天涯”,都是仅在七言绝句

的末句用转笔作结。但是在律诗里则很少见。从这些地方也可以看出杜甫《秋兴

八首》的艺术手法的多样化。他能周转驰骤于格律形式之中而不为格律形式所拘

限,表现了七律创作的高度成就。

杜甫曾经说他自己:“晚节渐于诗律细”(《见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所谓“诗律细”,并不是专指雕章琢句的工巧,而是说诗律达到了一种“从心所

欲”、“不烦绳削”的熟练境地。《秋兴八首》就是“诗律细”的很好范例。

有关长征的诗句,越多越好!!!

1、七律·长征

现代: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忆秦娥·娄山关

现代: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译文: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长征胜利的意义;

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红军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2、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长征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把党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在西北、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前沿阵地的战略任务,为党和红军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红军长征的胜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没有照抄照搬国外理论,而是立足本国实际制度、政策、方针、路线,并与盲目照抄、照搬国外理论的博古、李德等人做了坚决而持久的斗争,最终将中国革命引向成功的道路。

4、通过长征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在革命危急关头,党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著名的诗词

既然你要短的,那就来几首,你看着选(他的诗词名篇都有点长)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毛主席16岁时写的,霸气侧漏啊

赠彭大将军(好像是这个名字)

山高路远沟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写给彭德怀的,我个人很喜欢他,所以很喜欢这首诗

蝶恋花 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毛主席写的最好的爱情词 悼亡词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秋风扫落叶,绝不姑息反动派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最出名的词,艺术成就很高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和沁园春 雪 是姐妹篇,也是霸气侧漏,豪放而又沧桑

就这些吧,你只要两首,就写这么多,还想要就追问

全唐诗中,五律和七律各有多少

唐诗三百首总计

310首诗

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

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

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

公元758年的一次诗词大会,为何最擅长七律的杜甫竟然拿了倒数第一?

因为当时的诗人们的诗都很能表现自己的性格,方方面面的都能体现出来。杜甫虽然是一代诗圣,但是当时那一次是给别人的是做唱和,他自己的风格非常具有特色,不是非常能融合进别人的诗里面,所以当时给别人配诗配的就没有很突出,就会让人觉得一般。

杜甫当时的诗其实很美了,首先从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起,先写早。首联就用了对仗。先说早:五更漏壶滴答,确实是很早,然后一个醉应了贾至的春,并且比贾诗生动,表现出了春色满园,春色醉人的感觉。但是,总是感觉和上面的五更搭配不自然。因为五更的时候又太早了,是那种模糊看不清楚,正好应了那个写的内容。

颔联写的很美,写的是大明宫外景色。上句表达的是那种壮丽的景色,让人们很容易感觉到大气,下句却写的有一丝明媚的感觉。这两种情愫都表现出来。诗面上写自然景观及气氛写的很是生动:有风和日暖,也有旌旗摇动,还有燕雀高飞的景色,整个画面一片生机。但是人们觉得他这句里面的早的气象不足,龙蛇和燕雀的皇家气象也不是很足。

颈联开言便是朝罢。他和王维都写的很棒,都写的表现出来的是那种非常大气的感觉,词藻也是偏华丽的那种。可杜甫竟然没写上朝就直接写结束,这样一来反而失去了早起的朝气。觉得有点厌倦一样。这么简单的错误他还犯,这些普通人看了都觉得气势不足,有点尴尬。所以说哪怕是诗圣,哪怕名气再大,那也会出错,就算是诗圣也还是会翻低级错误。

唐诗七律和韵律平仄是怎样的?

  一、唐诗七律: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诗体释义

  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发展于唐初,成熟于盛唐(特指成熟于杜甫,时盛唐诗人李白有七律八首,高适七首,王维二十六首,且多有失对、失粘、重字之误;胡应麟“唐七言律自杜审言、沈佺期首创工密。至崔颢、李白时出古意 , 一变也。高、岑、王、李, 风格大备, 又一变也。杜陵雄深浩荡,超忽纵横, 又一变也。” ( 《 诗薮 》 内编卷五 ))。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

  七言律诗

  声。分五言、七言两体。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二、韵律平仄: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

  古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⑵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在对句中,平仄是与上句相对的。这种平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温庭筠《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的第三、四两句:

  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

  这两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字又是仄。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细雨”对“浓阴”,是仄仄对平平;“如烟”对“似帐”,是平平对仄仄;“碧草”对“红薇”,又是仄仄对平平,“新”对“晚”是平对仄。这就是相对。

  本来只用普通话去辨别平仄是很方便的,可是古音里还有一种入声,它的发音独特,这就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些麻烦。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如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这些方言里都归入了普通话的阳平。那么,只要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辨别,必要时只能查字典或韵书了。如果你是北方人,由入声变成去声和由入声变成上声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也都属于仄声),只有由入声变成了平声(阴平、阳平)的,才会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

  总之,我们遇到诗词格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却用了一个今天读起来是平声的字,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g的字,就不会是入声字。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韵书或多练习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仍然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写一首关于中秋的诗,最好是五言律诗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近年中秋节日期:2006年10月6日

回答者:R权威天才 - 秀才 三级 3-20 20:59

中秋节诗句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中秋待月 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倪庄中秋 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左车右并)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左风右占)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嗣布。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秋夜月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

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

向尊前、闲暇里,敛著眉儿长叹。

惹起旧愁无限。

念奴娇.中秋对月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古诗登高为什么被评为古诗七律第一诗

古诗《登高》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登高》在杜甫的律诗里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清代的学者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中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原文】

《登高》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