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到一面镜子,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有人问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还有人想问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这到底怎么回事呢?事实上为什么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一起来了解吧。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
在对理财教育的相关概念有了正确的理解、消除一些认识误区之后,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即由于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很强,在对孩子开展理财教育时,父母一定要注意周围的环境和自己的金钱观念与理财习惯可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嘉嘉的父母在一家商场里开店做服装生意。每到休息日幼儿园放假时,父母就把6岁的嘉嘉接到店里来玩。在店里,嘉嘉经常看到客人买衣服时和父母讨价还价的情景。而每当卖出一件衣服后,父母就毫不顾忌地在嘉嘉面前进行总结,比如“卖得太亏了,应该再加10块钱”,“没想到那件衣服挣了50块钱”,甚至是“买不起还在这里瞎看,真讨厌”,或者“那个人真傻,连砍价都不会,笨蛋”……
慢慢地,嘉嘉竟然也学会了根据客人的“表现”对人家品头论足。有一天,有两位大学生模样的女孩来到了店里,看了很久还没有决定买哪件衣服。嘉嘉就偷偷地跟妈妈说:“妈妈,他们两个人一定没有钱,我们不要把衣服卖给她们,快让她们走吧。”
本来,“人之初,性本善”,儿童看待周围世界的眼光应该是纯真而美好的,然而,因为长期面对很现实的成人世界,加上“大人”没有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教育和正确的引导,以至于6岁的小孩子也学会了“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根据有没有钱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这不但是对孩子理财教育的大忌,而且对孩子心灵的成长和未来的人格塑造是十分有害的。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和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更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当家长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或不能做什么时,要先想想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影响到孩子的价值判断。
是的,“良好的家庭是最好的教育场所,优秀的父母是最理想的老师。”当一个孩子行为表现良好时,人们常说:“这个孩子家教真好。”家教代表了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也让我们从孩子的言行举止中,看到了父母真实的一面。
理性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几个小问题:
(1)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样
家庭是个人生命的摇篮,也是教育最早、最重要的机构。在耳闻目睹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也是人格成长最先、最有力的塑造者。父母应该注意个人言行,给孩子良好的示范引导。
小龙上小学二年级,爸爸王勇是一家知名新闻机构的记者,工作多年来结识了很多“有头有脸”当然也很有钱的人物。这些朋友经常会邀请爸爸参加一些高档聚会、文艺演出、游泳等活动,而王勇每次参加完活动回来,都要向妻子和孩子描述场面多气派、饭局多少高楼,最终谁谁花了多少钱潇洒地买单……每次小龙都听得睁大眼睛和嘴巴。
渐渐地,小龙的妈妈发现小龙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每星期留给他的零花钱常常很快就花没了,而且一用完就向妈妈要。妈妈觉得很奇怪,就询问小龙的钱为什么花得那么快。小龙支支吾吾说出了实情:有一天偷偷和两个同学去了一次肯德基;有一次终于“狠心”买了自己一直想买的很贵的漫画书;还有一次是和其他同学一起,给一位过生日的同学买了一大蛋糕,还郑重其事地送上了一份生日礼物。
看到妈妈有些不高兴,小龙小声地为自己辩解:“爸爸都经常出去玩,而且每次花那么钱,我花的钱要比爸爸少多了呢!”
原来,是爸爸的“奢侈”行为刺激了小龙,最终成了小龙的模仿对象和“奢侈”的理由。
也许,小龙的爸爸参与的都是一些正当的人际交往活动,但他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和言论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呢?毕竟,父母是孩子的老师,也是孩子的“榜样”啊!
(2)从生活中培养孩子好习惯
孩子需要帮忙需要爱,但不是全盘替代,合理的关爱与训练,才能调教出独立自主的健全人格。俗话说:“流汗的钱不会跑,流汗的孩子不会倒。”说明了勤俭乐观的孩子,才是未来社会的栋梁。
(3)从启发中引导孩子感恩惜福
引导孩子感知别人的爱。幼儿时期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孩子会误以为周围的人对他的爱和奉献是应该的。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孩子才能体会到责任、义务和奉献,明白自己将来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4)培养孩子关爱他人
教育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就会理解、同情、关心他人,并养成愿意帮助他人的习惯。
以上4个问题,会给孩子性格及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影响。在经济方面,家长的启蒙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如果经济问题成了家庭争吵的导火索,那子女很可能会继承父母的行为,父母应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给子女作出表率,切不能用钱来补爱、溺爱,否则会埋下唯利是图的种子。
如果现在和我谈话的是父母,他们又和我谈孩子的事情,我就会告诉他,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也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格和习惯都是父母教出来的,也就是说,父母有意无意之间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如果是孩子和我谈他们的父母呢,我就会告诉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为什么呢?因为作为他们的孩子,看父母性格和家庭关系可以看的出你内心世界的很多信念和价值观,同时这不能决定你的命运。你可以你拥有选择的权利你知道吗?
这两句话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区别就在于前者把孩子的生命主动权交给了孩子本身。后者告诉父母,要教出好孩子就做先做好自己。
话没有对错之分,看人如何来用了,你说呢?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吗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样子样,全在父母展示给孩子什么样!
我们常有疑问:孩子犯错了,我们该如何处理?所以,我们今天就以最常见的事情举例子,如果孩子打碎了杯子,父母该怎么办。“杯子”可以替换为任何一种被孩子损坏的东西,或者孩子的某一个父母们不允许的行为。
读完此文,也许你会发现:孩子变成什么样子,全在父母展示给孩子什么样子。
如果我们愤怒,孩子就学会愤怒;如果我们悲伤,孩子就学会悲伤;
如果我们冷漠,孩子就学会冷漠;如果我们惊慌,孩子就学会惊慌;
如果我们镇定自若,智慧化解,孩子则能学会爱的方法以及基本的生存之道。
NO.1 【1.5岁之前】小宝宝不是故意的?
应对策略:事情不可怕,但是有危险
情景:宝宝刚打碎了一个瓷杯子。父母表现较平静。宝爸观察到:孩子似乎有点奇怪杯子摔成两半的样子,试图把它们再放在一起。于是说:“小心割破手,出血。”然后走到宝宝身边,把两半杯子,拼在一起,说:“你看,原来是这样的,完整的才可以装东西。现在砰,碎了。”
情景里头父母的做法是正确的。
对小宝宝而言,他们犯错误,多是好奇心驱使。如果父母暴力相向,就剥夺了孩子探索和学习的机会;如果父母生气或冷处理,则有可能会给孩子留下阴影,容易造成孩子对类似问题的胆怯、回避。而且,两种方式都教不会孩子正确认知事物、恰当面对问题。
我们可以这样做:
1告诉孩子:这件事不可怕,爸爸妈妈也有时候不小心,会打碎杯子。
同时观察孩子的反应,安抚孩子的情绪,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背等。因为孩子对物品的材质没有任何概念,他们会以为和自己的小玩具一样结实。有的孩子还会被杯子破碎的声音吓到。
2打碎了是有危险的,需要父母第一时间处理危险。小宝宝没有能力处理,父母要做给孩子看。
父母不应大惊小怪,而是告诉孩子事实如何,正确的使用方法是什么。比如看到碗,告诉她:拿稳,碎了会伤到手。于是,孩子就会在拿住碗的时候,也会很小心,走路明显要慢。
不少妈妈在孩子探索期,一面不想限制孩子的体验过程,一面担心孩子搞破坏,或者伤到自己之类,于是矛盾重重。其实,在孩子探索之前,父母就应该做好准备,因为让孩子去探索和尝试,就一定会产生破坏。一些贵重物品或者危险物品,该收就提前收起来。一般的日常物品,该让孩子接触就接触,只需要告诉孩子如何正确使用即可。一次孩子记不住,那耐心些,多说几次,演示给孩子看,孩子肯定能学会。
NO.2 【2-3岁】宝宝故意的?
应对策略:先共情,再为孩子寻找其他表达方式
情景:小宝想喝果汁,而不是白开水。可是妈妈偏偏给她倒了白开水。于是孩子一生气,把杯子从桌上推掉,砰地一声,碎掉了!孩子一愣,然后大哭起来。妈妈强压怒火,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冷着脸开始收拾残局。
情景中的妈妈,采用了不恰当的应对方式。
为什么不恰当?妈妈生气的表现和行为,等于直接武断地评定:孩子不过是在无理取闹,于是采取了不予理睬的方式应对。此做法没有真正尊重孩子意愿,一般只会让孩子闹得更凶。许多坏脾气的倔强孩子,就是这样养出来的。
而且,冷处理的方式,属于完全撤离关爱,忽视孩子的情绪,只会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认为自己不被理解,且学不会下一次遇到同样情况时,该用怎样恰当的方式去表达和舒缓自己的情绪。
正如之前说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倔?很多时候,是父母把孩子逼到那个份儿上的。如果孩子知道父母懂得自己的需求,那么孩子不会那么歇斯底里。
由于觉得父母不了解自己,孩子就一直坚持哭闹,认为也许能达到最终目的。他们闹脾气的过程中,其实一直期待着父母的安抚、表达他们的共情。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做:
1表达共情。
比如尝试去猜测,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可以应用的句式是:你是不是(很想喝果汁?)你是不是(喝不到果汁)很伤心?
有时候父母真不明白孩子内心想法的话,可以直接跟孩子说:妈妈有时候猜不到你想什么,你就直接告诉我,这样我才能明白。要不然妈妈实在搞不懂,妈妈也很笨。
2收拾残局给孩子看,同时教会孩子,如何排解情绪。
比如,当孩子内心想要什么的时候,鼓励孩子表达出来。为了鼓励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需要,父母需要适度满足孩子的一些需求。
也有妈妈有疑问,如果我接纳了孩子的情绪,但孩子仍然对于自己之前想要的东西念念不忘,而我们又不能一味满足怎么办?
孩子一开始就表达了自己的需求时,不拒绝,但是帮孩子做好“排序”。即不直接通过说“不”的方式去限制,而是让孩子知道,很多事情,不是妈妈不让他们做,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如此教会孩子学习等待。
通用句式:不是……而是……
例如:
不是妈妈不让你吃糖,只是要到饭后才能吃。
不是不让你玩水,只是得要去卫生间里面玩儿才行。
若孩子知道,自己的需求能得到满足,或者稍后会得到满足,孩子也不愿意哭。若孩子已经养成爱发脾气的习惯,那要先教会孩子正当的发泄办法,提供一些可以供摔打的枕头、柔软玩具等,但不要期待说一次就奏效。然后再一步步改变父母应对孩子日常需求的方式。
NO.3【3岁以上】孩子不是故意的?
应对策略:不发火,问清楚,陪同解决问题
情景:孩子收到一个礼物,很兴奋,手忙脚乱地在茶几上拆包装。一不小心碰到了边上的一只杯子,掉地上,碎了。孩子一下子紧张地看着不远处的爸爸。爸爸问:不小心碰到了?孩子点头。爸爸说,没事,没伤到吧?爸爸帮你拿东西,我们一起把它收拾干净,不然会割伤人的!
情景中的这个爸爸的做法是正确的。
孩子大多数时候不是故意犯错的。父母一般都能对事情有一个初步的判断。3岁以上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了,也完全可以沟通。所以就算事情原由不明,父母首先要做的也是不发火,先问清楚再做处理。否则,只会让孩子距离父母越来越远,而且造成孩子的各种行为问题。
我们可以这样做:
1提问:怎么了?你没有受伤吧?以倾听的方式介入,同时以关切的口吻询问,安抚孩子的紧张情绪。
孩子不是故意犯错的时候,有时背后还会有一个感人的小故事。一位妈妈说,她的孩子在家里把一个名贵花瓶打碎了。她很庆幸,自己第一时间压住了火,先问一句,怎么了?最后得知,母亲节快到了,孩子想去够存钱罐,去给妈妈买围巾。结果孩子平衡没把握住,把花瓶给碰倒了。
2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引导孩子学习解决问题。
要记得:父母过程中要陪伴,并且做完后要鼓励表扬。即父母跟孩子在一起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直到问题解决。要有开始,有结束。
最忌讳父母半中间介入,劈头盖脸训一顿孩子,既无引导,后面也没陪伴。如此,孩子永远学不会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知道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就是如此:孩子8岁仍然没法上学。妈妈经常为了孩子调皮犯错误打孩子,而且不顾场合,当着众人的面儿仍然打。结果孩子在学校里就总是打人,学校直接没法收他,给遣送回家。再之后,不管什么情况,妈妈上来就是问:你错了没?你承认不承认你错了!又是一顿打。
妈妈的做法等于一直在谴责孩子。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前期没有接纳、询问,而是批评;中间没有支持、陪伴,而是置之不理;最后又不管事情解决的结果和孩子的收获,下回再遇到问题,照旧暴力。一味用暴力的方式惩罚孩子,孩子就只学会用暴力的方式与人相处。
但凡正确做法,步骤基本都是安抚孩子情绪,同时引导孩子参与收拾残局,学着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
NO.4【3岁以上】孩子是故意的?
应对策略:关注孩子的情绪,找到正确解决办法,一起处理残局,并做总结
情景:孩子故意把杯子摔碎。妈妈开启了唠叨模式说:这是玻璃,一摔就碎,很危险的啊,扎手扎脚很痛的啊,走开离远一点,妈妈要打扫了,要想体会摔东西的感觉去摔塑料和枕头吧。 然后孩子又把一只碗也碰到了地上。妈妈继续说:完了,又不见了几块钱,你能不能摔那个塑料碗呢?而且一定要摔吗?不吃了可以轻轻放到桌子上啊!你又没碗吃饭了吧?
尽管妈妈态度平和,甚至是面带微笑,但是孩子的情绪依然没有得到舒缓,耍赖地躺在沙发上,不愿意吃饭。
情景中,妈妈明明知道孩子是有情绪的,却偏偏忽略掉了,她的处理方式最大问题就在这里。
其实意识到孩子是故意的,就要先去关注孩子的情绪,而不是碎掉的杯子碗。
就上面情景里妈妈的唠叨而言,有研究发现,妈妈越啰嗦,男孩子叛逆越明显。因为男孩是视觉系统的动物,女孩是听觉系统的动物。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时候,女孩看起来更听话。
所以,面对大孩子的故意犯错行为,我们可以这样做:
1客观表达父母的看法。
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我也知道你是故意摔这个碗的,如果你觉得解气,我还会给你其他可以摔的东西。(因为心理学研究显示:摔打一些易碎的、有声音的东西,其实是可以解压的。所以,如果孩子有情绪,那可以告诉孩子,以后可以通过摔枕头、摔塑料玩具等代替。或者和孩子一起寻找排解情绪的其他办法。)
2倾听孩子,找到孩子为什么这么生气的原因。
可以直接询问孩子:是因为妈妈没有关注到你的需要还是什么呢?你说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3等孩子冷静下来,带孩子收拾残局。
等孩子冷静下来后,可以带着孩子收拾整个残局,让孩子知道父母有照顾到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犯错后换来的是一顿打骂或者不管不顾。因为孩子在此时应该是差不多冷静下来的状态,可以进行这一步骤。
4事后,妈妈要和孩子就此事进行一个总结提炼。
尤其要确认,孩子是否遗留有长期被父母忽略的情绪问题未得到解决。有时候,孩子犯错误就是想引起大人关注,那父母就需要多陪伴孩子,多关注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怎么做孩子就怎么长
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家长的身教重于言传。家长要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对孩子教育态度要坚决,但处理的方式要温和。家长要坚持做好孩子的榜样,遇事不抱怨。
身教重于言传 家长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很多时候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孩子模仿,影响孩子成长。对孩子的教育,父母要言传身教,身教则要重于言传。因此,家长要做“温和而坚持的父母”,要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
家长会因孩子的不听话而愤怒,为未知的未来感到担心,也会因为孩子未达到自己的期望而失望。当这些不好的情绪产生后,家长如果采取粗暴的方式解决,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不利的。
家长在把孩子往正确方向引导时,态度要坚决,处理方式也要是温和的。有的家长图省事,在一些问题上总会以一句“我都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以示强调。事实上,孩子从明白道理,到做到实处,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家长要耐心对待反复,遇事不抱怨。
很多家长一天在外工作确实都挺辛苦,不过孩子是看不到大人在外工作的,他们看到的只是父母回家的那些时间。”因此,作为父母,在外多辛苦,回家还是要做好孩子的榜样。
孩子的思维很大程度是在家庭建立起来的。建议家长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钻研的能力。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怎样详细描述
父母的情商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孩子最原始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观察-模仿,而对象自然更多的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也可以自己上网学习天子学”亲子情商培训师“相关的课程帮助自己更好的学习更多科学专业的育儿知识。
怎样很好的教育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看了淮河早报的一篇文章,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说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会对你笑;你对他哭,他也会对你哭"。其实这些话,这些名句大家到知道,很普片,没有什么新鲜感,所以也就没有什么作用了。为什么呢?
中国现在的问题是知而不识的问题,不是不知的问题。就像中国的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一样,都是一些冠冕堂皇的语言,比如: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哪个家长不知道夸孩子的重要性,哪个家长不知道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知道了为什么做不好呢?就是知而不识的问题。怎样才能做到既知且识呢?有知道的家长吗?
为什么“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呢?这个问题不搞清楚的话,家长永远不会发自内心的去做好自己的。所谓镜子就是反射出原来人或物的影像,就是现在孩子的好与坏都是家长的好坏的反映。家长怎么做才是好,怎么做才是坏?为什么家长的做法决定了孩子的好坏呢?说到这里大家又要说榜样了,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为什么榜样的力量又是无穷的呢?回答不出来了,只到知的成度啊。
教育孩子为什么榜样的力量这么大?这是教育的识的问题,是根本的问题,这个问题真正的懂了,教育孩子就易如反掌了。大家知道意识和潜意识吗?意识就是知道的、感觉的东西在大脑中的反应。而潜意识是不知道的、没有感觉到的东西在大脑中的记忆。一个是反应,一过性的,来的快去的更快;而另一个记忆,不知不觉的来到,潜移默化的留下。我这样说大家能明白吗?
可能有些家长还是不明白。好我再说直白些,就是一件事要想让孩子明白并会去自觉自愿的去做,是不能直接告诉他的,告诉就是意识层面的东西。不告诉,自己做好,进行身教是潜意识层面的东西。潜意识一旦形成是挥之不去的,到那时家长就不需要再去问孩子了,孩子会自觉自愿的去努力的。我们中国现在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基本上都是意识层面的东西,所以,孩子很难教育好,家长们死不瞑目。
知道了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了,具体怎么做呢?家长还去用有声的教育吗?无声胜有声,怎么做知道了吗?做好自己,给孩子示范作用,用身教去影响孩子,形成潜意识的向上的好东西。孩子看到父母努力了,也不知不觉的努力起来,这样家长孩子就都努力了,孩子也就成为努力工作、生活的家长的一面镜子了,也努力学习、生活了。所以做任何事情,只知道是什么作用不大,又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去做,才真正的有用。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教养,主要还是在父母
这个很对,老师教知识,父母教做人。很多孩子都是看父母怎么做,他就怎么做。
为什么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模仿父母处理问题和相处之道,生存之道。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
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父母就应该做好那面镜子。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你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
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当然,从孩子身上也可以反映出父母的教育方式。
家长做好自己,就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状态,这一点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