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x景点 >

颐和园景点介绍图片大全

  • x景点
  • 2022-02-21

聊到颐和园,我们很多人都了解,有人问颐和园有哪些景点哪个景点是重点,还有人想问颐和园景点图片介绍一下,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实际上颐和园的景点介绍作文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颐和园景点介绍图片大全,希望大家会喜欢。

颐和园景点介绍图片大全

  1. 乐寿堂

    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

  2. 排云殿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  

  3. 昆明湖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4. 铜牛与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铜牛是为镇压水患而设。

  5. 苏州街  

    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现在的景观为1986年重修。 

  6. 后山后湖景区  

    后山后湖景区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 

颐和园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境内,距天安门20余公里,占地290公顷。

颐和园原为封建帝王的行宫和花园,远在金贞元元年 (1153年)即在这里修建“西山八院”之一的“金山行宫”。明弘治七年(1494年)修建了园静寺,后皇室在此建成好山园。1664年清廷定都北京后,又将好山园更名为“瓮山行宫”。清乾隆年间,经过15年的修建工程,将该园改名为“清漪圆”。此时的清漪园,北自文昌阁至西宫门筑有围墙,东、南、西三面以昆明湖水为屏障,园内修建了许多亭台楼阁,桥廊斋榭,山清水秀,富丽堂皇。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疯狂抢劫并焚烧了园内大部分建筑,除宝云阁(俗称“铜亭”)智慧海、多宝 琉璃塔幸存外,珍宝被洗劫一空,建筑夷为一片废墟。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在清漪园的废墟上兴建起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野蛮破坏,后慈禧又动用巨款重新修复。数百年来,这里一直是封建帝王、皇室的享乐之地,解放辟为公园。1961年国务院公布颐和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和园包括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分,园内山水秀美,建筑宏伟。全园有各式建筑3000余间,园内布局可分为政治、生活、游览三个区域。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段为中心,是过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办理朝事、会见朝臣、使节的地方。生活居住区,以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为主体,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之地。风景游览区,以万寿山前山、后山、后湖、昆明湖为主, 是全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古典园林中享有盛誉的颐和园,布局和谐,浑然一体。在高60米的万寿山前山的中央,纵向自低而高排列着排 云门、排云股、德辉殿、佛香阁、智慧海等一组建筑,依山而立, 步步高升,气派宏伟。以高大的佛香阁为主体,形成了全园的中心线。沿昆明湖北岸横向而建的长廊,长728米,共273间, 像一条彩带横跨于万寿山前,连结着东面前山建筑群。长廊中有精美柁画 14000多幅,素有“画廊”之美称。位于颐和园东北角,万寿山东麓的谐趣园,具有浓重的江南园林特色,被誉为 “园中之园”。

占全园总面积四分之三的昆明湖,湖水清澈碧绿,景色宜人。在广阔的湖面上,有三个小岛点缀,其主要景物是西堤、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湖岸建有廓如亭、知春亭、凤凰墩等秀美建筑,其中位于湖西北岸的清晏舫(石访)中西合璧,精巧华丽,是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后山后湖,林茂竹青,景色幽雅,到处是松林曲径,小桥流水,风格与前山迥然不同。山脚下的苏州河,曲折蜿蜒,时狭时阔,颇具江南特色。在岸边的树丛中建有多宝琉璃塔。后山还有一座仿西藏建筑——香岩宗印之阁,造型奇特。苏州街原为宫内的民间买卖街,现已修复并向游人开放。拥山抱水,绚丽多姿的颐和园,体现了我国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

颐和园景点介绍和图片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图片说明:昆明湖、铜牛头)

  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 1600 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湖中有一座南湖岛,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图片说明:仁寿殿)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非常好。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多年以来,颐和园管理处以“文化建园 ”为宗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颐和园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环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观为颐和园的核心保护内容,建立了完整的颐和园保护管理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保护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景区,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最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

  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颐和园景点介绍

  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又称清漪园,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按照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建造,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景色极具优雅,还有很多珍贵的文物,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区域概览

  颐和园规模宏大,全园可分3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玉澜堂、乐寿堂为主体的帝后生活区;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为主的苑园游览区。

  整个园区约四分之三为昆明湖所占据,湖畔有亭、台、楼、阁、廊、榭等建筑物百余座三千余间,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等皆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也是游览颐和园不可错过的地方。

  泛舟昆明湖

  游览颐和园,除了参观金碧辉煌的殿堂建筑,乘坐景区内的游船,泛舟昆明湖上,既轻松惬意,又不误观光赏景。园内有游船码头8个:八方亭、文昌阁、玉澜堂、排云殿、石丈亭、铜牛、石舫和南湖岛,5种不同类型的游船:脚踏船、手划船、电瓶船、龙船和大型画舫。游船价格路线各异,可各取所需。

园内餐饮

  颐和园面积较大,完整的游览完至少要4-5个小时。逛得累了饿了,可以坐下来补充下能量。园内共有三个快餐亭,分别位于知春亭、排云殿东九间和石丈亭处,主要经营日常饭菜和面食,价格相对来说还算公道。

  如果想要应景儿,园内还有一处专营宫廷御膳的老字号饭庄:听鹂馆,在那里可以品尝到具有宫廷风味的食物,不过价格就比日常菜贵一些了。

  开放时间:

  旺季(4-10月):大门开放时间6:30-18:00;园中园开放时间8:30-17:00;最晚离园时间20:00。 淡季(11-次年3月):大门开放时间7:00-17:00;园中园开放时间9:00-16:00;最晚离园时间19:00。

  门票信息:

  旺季30元,淡季20元。园中园门票(不分淡旺季):德和园5元,排云殿-佛香阁10元,苏州街10元,文昌院20元。联票:旺季60元,淡季50元(含大门票、园中园)。

颐和园景点图片介绍

北京颐和园简介以及颐和园景点介绍【组图】

北京旅游-颐和园简介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 年 3 月 4 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评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 "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 的造园准则。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 2.97 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 20 余处, 3000 余间古建筑,面积 70000 多平方米,古树名木 1600 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 " 海上仙山 " 。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全园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华丽雄伟,气势磅礴。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湖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多年以来,颐和园管理处以 " 文化建园 " 为宗旨,用 " 一种精神五种意识六个一流 " 的企业文化统领职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颐和园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环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观为颐和园的核心保护内容,建立了完整的颐和园保护管理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保护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景区,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最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

   1998 年 12 月 2 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近年来,颐和园先后获得了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首批国家 AAAA 级景区等诸多荣誉称号, 2000 年顺利通过国际标准化的 ISO9000 和 14000 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颐和园的管理、保护、研究迈上了规范、科学、法制的管理轨道。

颐和园必看的几大景点?

【主要景区】

  1、东宫门区: 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2、万寿山前景区: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是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万寿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登临山顶,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3、后山后湖景区: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

  4、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水面,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5、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6、长廊: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7、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8、乐寿堂 :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

  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

  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现在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

  9、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10、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取名清晏舫,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

颐和园有哪些景点

东宫门-颐和园正门,门为三明两暗的庑殿式建筑,中间正门供帝、后出入,称为“御路”,两边门洞供王公大臣出入,太监、兵卒从南门北两侧边门出入。匾额“颐和园”三字为光绪皇帝御题。

仁寿殿-宫廷区的主要建筑之一,原名勤政殿,光绪年间改为今名,意为施仁政者长寿。它是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听政的大殿,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变法维新运动的策划地之一。

德和园-园内有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戏楼,它高21米,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天花板中心有天井与上层戏台串通,中层戏台设有绞车,可巧设机关布景,上天入地,变化无穷。

乐寿堂-在颐和园东北面对昆明湖,是慈禧避暑游玩之地。庭中植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画廊,是中国廊建筑中最大、最长、最负盛名的长廊。

排云殿-慈禧做寿时接受贺拜举行庆典的地方,殿前有排云门,二宫门,两边分列紫霄,玉华,芳辉,云锦四配殿,是颐和园内最为壮观的建筑群。

佛香阁-建于万寿山前山陡坡高21米的巨石台基上。它南对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佛殿,以它为中心的各建筑群严整而对称地向两翼展开,彼此呼应,蔚为壮观。

石舫-在颐和园万寿山西麓岸边,是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船体长三十六米,用巨大的石块堆彻而成,两层舱楼系木结构,但都油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用砖雕装饰,精巧华丽,为慈禧夏日游玩观赏昆明湖小憩之处。

南湖(门票)岛-昆明湖的东南部,与万寿山遥相对应,岛上建有龙王庙,鉴远堂,月波楼等,假山上的涵虚堂,为岛中的主体建筑,三层望檐阁,是观看昆明湖水军操练的地方。

十七孔桥-园内最大的石桥,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状如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

铜牛-位于昆明湖的东堤,卧伏在雕花石座上,以神态生动,形似真牛著称。据传是为镇压水患而起。牛背上还铸有八十字的篆体,铭文《金牛铭》。

昆明湖西堤-堤上有界湖桥,避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合称西堤六桥,其中的玉带桥最为著名。

谐趣园-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麓,是著名的“园中之园”。为慈禧观荷垂钓之所。园中央为荷花池,环池有涵远堂,瞩新楼,知春堂,澄爽斋等十三座楼台堂榭,并用百间迂回曲折的游廊相沟通。室外廊边花木扶疏,竹影参差,山泉急湍,富有江南园林情趣。

苏州街-苏州街又称《买卖街》,在颐和园后湖中部两岸临水列肆。清乾隆时仿江南水乡构筑,帝后常泛舟游遨,店伙均为太监充任。现已成为颐和园娱乐购物的好去处。

颐和园的景点介绍,不少于300字

  颐和园是现今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北方的皇室园林更体现出大方的特色。昆明湖的湖水很清澈,视野也辽阔,长廊的壁画最为经典。夏季的荷花和金鱼特别美,深冬的雪景也很赞。

  景点介绍: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内,距北京城区15公里,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也是享誉世界的旅游胜地之一。 颐和园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景点类型:历史建筑

  最佳季节:9-10月最佳。北京的春秋不冷不热,气候适中,是理想的旅游季节,尤其是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夏季虽炎热,但是景色绝佳,在昆明湖游船赏景再合适不过了;冬季寒冷,湖面结冰,白雪下的颐和园也别有一番神秘的景致。

  建议游玩:4-5小时

  门票:1.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30.00元 德和园:5.00元 佛香阁:10.00元 苏州街:10.00元 文昌院:20.00元 联票(含门票、文昌院、德和园、佛香阁、苏州街澹宁堂):60.00元 2. 淡季(11月1日~3月31日):20.00元 德和园:5.00元 佛香阁:10.00元 苏州街:10.00元 文昌院:20.00元 联票(含门票、文昌院、德和园、佛香阁、苏州街澹宁堂):50.00元

颐和园著名景点?

颐和园八大景点简介

  1. 东宫门区

    东宫门区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

  2. 乐寿堂

    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

  3. 排云殿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

  4. 昆明湖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5. 铜牛与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北京颐和园内的景点名称

北京颐和园内的景点名称:寅辉城关、知春亭、景明楼、苏州街、十七孔桥等。

1、寅辉城关

颐和园内六大城关之一,始建于乾隆年间,东边石额刻“寅辉”,西边刻“挹爽”,与西部的“通云”城关遥相呼应,皆是苏州街的陆上关口。

2、知春亭

建于昆明湖东岸边、玉澜堂前的小岛上,北有山为屏,南面朝阳,得春较早,因此为名。此处是饱览万寿山、昆明湖全景和玉泉山、西山借景最好的观景点。

3、景明楼

始建于乾隆年间。楼形制取自元代赵孟頫所绘之《荷亭纳凉图》,楼名则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一九九二年复建。

4、苏州街

原称买卖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而建,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的一条水街,一八六〇被英法联军焚毁,一九九〇年在遗址上复建。街全长三百余米,以水当街,以岸作市,沿岸设有茶馆、酒楼、药房、钱庄、帽店、手饰铺、点心铺等六十多个铺面,集中展现了十八世纪中国江南的商业文化氛围。

5、十七孔桥

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东接东堤,西连南湖岛,全长一百五十多米,是我国皇家园林中现存的最长的桥,因有十七个桥券洞而得名。桥头及桥栏望柱上雕有五百多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桥栏的两端有四只石雕的异兽,威猛雄健,当属清代石雕艺术品中的杰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