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到程门立雪,大家应该都了解,有人问程门立雪的主要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还有人问程门立雪的短故事,这到底是咋回事?事实上程门立雪故事60字以内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程门立雪的故事概括,欢迎大家阅读!
程门立雪的故事概括
“程门立雪”是主要内容是:宋代有一个叫杨时的人,去拜访一个叫程颐的大学问家。那天正下着大雪 ,而程颐刚好在睡觉,杨时怕打扰到老师休息,又不想放弃求学。于是就在门口的雪里站着,恭候老师。等程颐睡醒的时候,积雪深达一尺。
有关“程门立雪”的最早史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一个是《宋史》中的《杨时传》:杨时和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杨时。
“程”就是指孝感著名理学家、“凤凰二程”中的弟弟程颐。
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程门立雪这则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
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程门立雪”也可说成“立雪程门”。
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觉。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老师睡醒后,看见了外面的两个雪人——杨时和游酢,对此,程老先生感动不已。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有关“程门立雪”的最早史料,主要有两个。
1、《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译文:杨时和游酢去拜见他们的老师程颐时,程颐正在闭目养神,他们就在老师身旁等候。等程颐瞑坐后睁开眼睛,天色已晚,程颐就让他们明天再来。这时,门外下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
2、《宋史》中的《杨时传》:杨时和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译文:杨时在洛阳求教于程颐。一天他去拜见程颐时,恰巧程颐正在坐着打盹,杨时就和游酢恭敬的站在旁边,一直没有走开。等到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
程门立雪的故事
程门立雪的故事是这样的:
北宋的时候,有一个大学问家,他的名字叫做杨时。杨时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有礼貌,也很谦虚好学的人。不管遇到什么的困难他都想办法把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识从别人那里获取。主要是和学习有关的事情,哪怕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他也要做到。
那一年,杨时已经四十岁了,有一次他和他的好朋友游酢提前约好了一起找程颐,程颐是当时很有名的一位大学问家。杨时和他的好朋友游酢走到程颐家的时候,得知程颐当时正好在家里面睡觉。由于杨时是一位很懂礼貌的人,于是他就觉得自己不应该在老师睡觉的时候去打扰老师,即便是自己很渴望马上学到知识。就这样杨时和他的朋友两个人就安安静静地站在老师的门口,等待老师醒来。
过了一会儿,天空中渐渐地下起了鹅毛大雪。天气也开始变得很冷。雪越下越大,天越来越冷,但是老师还在睡觉。他们依然很有礼貌,没有打扰老师,而是在大雪中等待。这时候,杨时的朋友游酢因为寒冷的冬雪天气已经坚持不住了。他有好几次想要把程老师叫醒,但是杨时没有让他这么做。
他们两个人在大雪中坚持着,坚持站着等待着老师醒来,等待老师醒过来给他们讲解问题。当程颐老师睡醒的时候,发现门外站着两个“雪人”。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 宋史·杨时传》:“至是, 游酢、 杨时见 程颐于 洛(今洛阳),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 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1、求学一定要学会坚持,千万不可以半途而废
2、为人要学会尊重别人,只有尊重别人才会让别人尊重自己并且重视自己
3、遇到困难要知难而上,信念必须坚定。
程门立雪是一个什么故事
程门立雪是一个关于杨时和游酢尊师重道的故事。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颖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
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
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程门立雪,读音chéng mén lì xuě,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成语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杨时传》。原文节选: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关西张载尝著《西铭》,二程深推服之,时疑其近于兼爱,与其师颐辨论往复,始豁然无疑。
译文:
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人。幼年时特别聪明,能做文章,稍长大以后,潜心于经典史书。熙宁九年(1076),考中进士。
河南人程颢与弟弟程颐讲授孔子、孟子绝学于熙宁、元丰之际,河、洛一带的读书人都集结那里拜他们为师。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颍昌谒见程颢。
师生相处很是快乐。到他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时说:“我的道学思想现在向南传播了。”四年以后程颢去世,杨时知道这件事后,就在寝门设灵位哭祭,并又用书信转告他的同学们。
到这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杨时大概已有四十岁了。有一天去见程颐,程颐偶然闭目休息而坐,杨时侍立门外一直没有离开,程颐醒来后,就发现门外下雪已深至一尺了。
关西张载曾经写作《西铭》,二程很推崇(称誉)它,杨时怀疑它近于(墨家的)兼爱之论,与他的老师程颐多次辩论,才豁然开朗没有疑问。
程门立雪小故事!短的!
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为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程门立雪的故事(要简洁!!!)
程是指宋代理学家程颐。立雪是指学徒站在雪中虔诚求道。“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这则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程门立雪”也可说成“立雪程门”。
程门立雪的故事
有一次两位学生来拜见程颐,因为他们有些问题想要问,但是他们在窗户外边看见老师在屋子里边坐着睡着了,不忍心打扰他的老师。
游酢( zuò ),杨时就站在门外边,静静地等着他的老师醒过来,天上下起了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杨时没有走,在雪中站立着,过了一会已经有了一尺厚了,这时候他的老师醒了过来,他才走进了屋内,程颐说那个的时候他看见了一个雪人。
后来杨时,游酢也成为了在天下都有名的大学者,这件事因为作为尊重老师的典范成为学界的佳话。
人物介绍
游酢(1053~1123),建州建阳(建阳麻沙镇长坪村)人,北宋书法家、理学家。
游酢少年时就聪慧过人,老师和名儒都十分推崇他。16岁以后就受教于族父游复和江侧等人,研读经书,擅长文学。
熙宁五年(1072年),游酢举乡贡,到京城游学,拜见程颢,程称赞他“其资可以进道”。八月,程颢任扶沟县(今属河南)知县,提倡圣贤学说,荐举游酢主管县学教育。在扶沟,他得颢亲炙,精研儒家经典,学识大有长进。
元丰四年(1081年),游酢与杨时到颍昌拜程颢为师,著有《明道先生语录》。游酢和杨时南归,程颢目送他们,深有感触地说:“吾道南矣!”
翌年游酢中进士,任越州萧山县(今属浙江)县尉。县衙内有积案10年得不到判决,一经游酢讯问,分析案情,即予结案。
元祐元年(1086年),游酢被召升为太学录。翌年授博士(待次)。因生活困难,向朝廷请求外放,得任河清县(今属江苏)知县。当时范纯仁任知府,待游酢为国中贤士,遇有疑难政事,总是同他商量。后来范纯仁转任颍昌知府,推荐游酢担任府学教授。
元佑八年,范纯仁回朝廷任宰相,任命游酢为太学博士。他和杨时到洛阳拜程颢之弟程颐为师,编有《伊川先生语录》。一天,游酢与杨时谒见程颐,程颐正在闭目静坐,他们两人在门外侍立。等程颐醒来,不觉门外已雪深三尺,因而留下“程门立雪”的佳话。
游酢在程颐席旁诵读张载的《西铭》,读后说:“这就是中庸的道理。”程颐先生称赞他有创见,能理解言外的道理,赞许他道德品质纯良,学问日益长进,办政事能力,也超过别人。
在濠州任上,因属官违法遭贬,游酢受到牵连,宣和二年(1120年)被罢知州,寓居和州含山县(今属安徽省)。宣和五年五月乙亥(二十三)日(1123年6月18日)病逝于寓所,终年71年。葬含山县车辕岭,谥号“文肃”。有文集10卷传世。
程门立雪故事60字以下
杨时与游酢,为求得一个问题的正确答案,便去老师程颐家请教。时值隆冬,老师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不敢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非常感动。
故事程门立雪的缩写
有一次一位学生来拜见程颐,因为他有些问题想要问,但是他在窗户外边看见他的老师在屋子里边坐着睡着了,不忍心打扰他的老师,站在门外边,静静地等着他的老师醒过来,天上下起了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杨时没有走,在雪中站立着,过了一会已经有了一尺厚了。
这时候他的老师醒了过来,他才走进了屋内,程颐说那个的时候他看见了一个雪人。后来杨时也成为了在天下都有名的大学者,这件事因为作为尊重老师的典范成为学界的佳话。
主人公杨时
杨时少年时,聪颖好学,善作诗文,被人称“神童”。幼时读佛学,少年攻读儒学。
八岁能赋诗,九岁能作赋。得到人们称赞。杨时少时在将乐含云寺读书。十五岁时,在邵武游学有名声。二十一岁,赴礼部考试。下第,补太学生。
归乡后,在含云寺读书讲学。并作有《札记解义》《此日不再得》,年二十四,登状元徐铎榜进士。
中进士后,授予汀州司户参军。以病为由没有赴任,专心研究理学,著《列子解》。
元丰四年,杨时被授予徐州司法。后专门投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研习理学,与游酢、伊熔、谢良佐成为程门四大弟子。
三十三岁时,听说老师明道先生去世,设灵位并于寝门大哭,作有哀辞(并序)。后来,丁继母忧。元祐五年,杨时又因父亲杨殖去世,杨时回乡守制。
程门立雪的故事的大概意思
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你回家了)我的学说就将向南方传播了。”
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立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一同(跟从程颢)学习的人。之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此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程门立雪,读音chéng mén lì xuě,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今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城北龙池村)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
杨时一生精研理学,特别是他“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兴起,建有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他的著述颇多,主要的都收集在《杨龟山先生文集》中,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被后人称之为“程氏正宗”。杨时还用道家列庄、佛教华严宗、《易经》的内容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并用孔孟的《大学》、《中庸》、《孟子》中“格物致知”诚“形色”、“天性”等概念来丰富、扩充自己的思想。
杨时对“理一分殊”“明镜”等学说有新的创见,还在自然观上,吸收了张载“气”的唯物主义学说。他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罗从彦、李侗、朱熹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我国的古代哲学,特别是思辨哲学方面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的哲学思想流传到国外,在南朝鲜、日本的影响很大。
百度百科-程门立雪
百度百科-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