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观后感,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有人问流浪地球电影观后感,还有人想问流浪地球是我见过的最令人激动的电影之一,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其实电影流浪地球的观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流浪地球观后感800字,让我们来看看吧。
流浪地球观后感800字
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未来2500年的大逃亡,但唤起的却是一些很古老的意象和感动。例如从地面一直上升到俯瞰地球上万个行星发动机的长镜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油然而生,而救援群像,则是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蚍蜉撼大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种悲壮,还有陈胜吴广式的干劲与豪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夫死,死国可乎?”……科幻的外衣下,包裹着传统古典的文化内核。
这部电影真正触动我的,并不在于那些温情和牺牲的片段,而是恍惚在作品中看到,一个数千年古老文明的灵魂,仿佛在一堆重工业的机甲外壳中重新拥有了鲜活的生命……
一直认同这样的观点,农耕文化属性、标准意义的传统中华文明其实早在南宋崖山海战之后魂灭,其后明清不过是僵尸一般苟延残喘的存在。文明的内涵高低,与物质文明成果的体量不一定有那么直接的关系。所以那些本质无非是在历史故纸堆中抠抠索索,沉溺于千年文明古国自嗨式的作品,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文化输出。
正如电影里所呈现的,脆弱的人类,包裹上坚硬机甲与外骨骼,在险恶的极端环境中艰难求生。那么,眷恋故土、乡愁无限的农耕文明,在重工业钢铁基建的庞大外壳中,究竟是古老文明的复活,还是新型文明的诞生?
也许,两者皆是。不同文明的相遇,并不一定就是你死我活的结局。历史上的中华文明曾因野蛮民族征服而渐渐形存神亡,但古巴比伦文明却与古埃及文明在海上遇合诞生出古希腊文明,并延续为一脉相承的古罗马文明,又在文艺复兴中成为现代西方文明的源头。
《流浪地球》呈现了某种传统文明与现代工业的融合,焕发出古老而又崭新的生命力,才是这部影片最值得激动的地方。
“没有利他主义就没有真正的文明”,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却显然违反人性。尽管抒情诗朗诵式的台词对白比较影响观感,这部电影中多处“利他”行为,其实都没有脱离自利的基础。
救援队长王磊如此执着运送火石去杭州,是为了杭州的妻儿(电影因删减而未明确交代),刘培强若不是为了地球上的儿子,恐怕不一定会选择为了地球存亡的一线生机(尽管AI计算的成功率为0)而放弃空间站,而最终联合政府批准这一行为,也不过基于他们在地球之上的人性本能,不可能如AI一般绝对理性。
电影里最符合原著精神的台词来自AI,“让人类保持理智,确实是种奢求”,然而个人更喜欢另一句,“没有人的文明,不能算真正的文明”。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原本就类似于奇迹。如果电影最终人类没有选择相信希望努力拯救地球,一个保存着受精卵和种子的小小空间站在缺乏食物和燃料补给的茫茫宇宙也根本谈不上让文明存续。倘若文明的内涵没有具体而微地体现为每个鲜活个体的精气神,就算保留历史遗迹,文明实际上已经断绝。
尽管国内电影工业水平与好莱坞存在着客观上的水平差异,但《流浪地球》主创团队尽最大努力用可能争取到的资本和人力物力进行了尊重行业规律与标准的合理投入,并为内容产品注入符合普世人性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观。因此电影在市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或侥幸。
原本,科幻小说在国内大众文学中算是相对冷僻的类型,而国内落后的电影工业体系里,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更缺乏清晰区别的产销流程。作为艺术作品的电影,佳作的诞生或许更取决于天才型电影人。而商业电影的制作,如果总靠灵光一闪、情怀一现或流量明星,则注定不可能持续。作为商业电影的《流浪地球》是一部合格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严格来说还算不上精品,不过相比市场上多年充斥的粗制滥造精神垃圾,已经是“物以稀为贵”了。
希望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但带动国内科幻小说题材从冷僻转为热门,也能推动电影工业体系逐渐完整和成熟,可以稳定批量产出具有文化和价值观输出意义的合格品,这才有更大可能性创造出高质量的经典作品。
回顾电影,我先沉默了几分钟,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银河系的中心——太阳,降吞噬地球,地球表面所有人类创造的文明几乎被毁灭殆尽,除人类之外的生物皆不复存在,温度骤降在零下近百度……不敢想象,那是怎样的灾难!
而受木星影响,地球运转轨道便宜,面临地木相撞的毁灭性灾难!
影片从两兄妹偷偷跑回地面描述,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还不知道灾难就要眼前,从我熟悉的家庭伦理开始吧,我的体会是,孩子对于父母的误解从一开始就要疏导开,尤其是刘启对于身为宇航员的父亲有着无法理解的恨与难以割舍的爱,有对妈妈离世的痛苦与不解,从他看似冷漠孤傲的性格可以看出他缺乏爱,但内心其实对“回家”的渴望比任何人都强烈,可以在最危险的时候不放弃身边最后一个亲人!
对于父亲,这个角色有着很矛盾又很鲜明的特点。无法两全的选择,让他十几年未能见儿子一面,未能和儿子通话,妻子患绝症,面临去地下城有限的名额,他万般无奈却只能理智地选择放弃妻子,埋下了儿子对他的积怨……所有的不理解,在这次拯救地球的行动中化为乌有。父亲没有按照联合国政府的要求执行休眠命令,他没有叛逃,完全履行了一个男人对家应有的担当。义无反顾的牺牲,也许不是全部地球人都知道他的壮举,但他的儿子却完整地感受到了父亲对他毫无保留的爱!那是对生命延续的希望和寄托!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想要人类理智,简直就是奢望……”如果人类是无感情的程序执行机器,那么世界也就没有了奇迹。我想这部电影还是通过流浪的地球,通过浩瀚的宇宙、精密的航天仪器、复杂的技术编程等等这些背景,来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的爱,以及对生命延续的希望都是永恒……最后,很多人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时间加入拯救地球的行动,就是希望的力量和驱使!哪怕一线希望,人类都不会放弃,这也是爱的力量!
流浪地球观后感
《流浪地球》观后感
今天,爸爸带我看了一部叫《流浪地球》的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不远的将来,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地球面临被吞没的灭顶之灾。为拯救地球,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万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地球和人类就此踏上预计长达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在完成这一宏伟计划的进程中,无数人挺身而出上演了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我陷入了沉思:在我们这个年代,所有的人都关心金钱和物质,没有人去关心环境,关心未来。如果人类都这样,为了自己的贪欲,无休无止的向地球母亲索取,那么电影里的情节,也许会很快发生在我们身边。气候巨变,动物消失,河流干涸,土地贫瘠,人类将面临生存的挑战。
电影中的男主角刘培强,为了点燃木星,拯救地球,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们感动,但是如果我们不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母亲,未来需要多少个“刘培强”来拯救我们?我们现在就要从自身做起,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保护自然环境,让地球母亲更好的庇护我们人类生存!
《流浪地球》观后感。50字左右
地球开始了长达2500年的流浪,这样漫长的过程中人类只能栖居底下城,看不到太阳,也看不到月亮,更是看不见曾经的蓝色天空。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都是那样的渺小,人类也如此。迄今为止从我们的祖先到现在的人类,活着真不容易。对于个人也是异常艰难,小的时候到现在可能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无数次的危险擦肩而过,大家试试想一下,如果曾经的某个因素偏差可能我们都看不到现在的太阳。对于我们微不足道的个人,活好当下,珍惜现在,用力的过好每一天。
流浪地球这篇电影怎么写观后感?
今天第一次跟我爸一起去影院看的,还是蛮有纪念意义的……整部电影特效震撼,场面宏达,剧本毕竟是大刘作品底子改编,硬核科幻片的构架,逻辑性上没有问题,毕竟是中国科幻片里程碑氏的电影!唯一的不足之处是大部分人物形象没立住,人物情感方面有些突兀,不自然,不细腻,没有完全的代入感,特别是几处想表达在危机时刻乐观精神的幽默台词,让人觉得一点都不好笑,导演有在刻意模仿好莱坞电影人物幽默氏谈吐,想在这种灾难片里营造些许轻松氛围,结果留给观众最记忆犹新还是场面,特效,还有硬核科幻片逻辑……观影后,我本以为老爸会很兴奋,会夸片子拍的好,结果他摸了摸胸口说“这电影特效音效震得我害怕,不建议心脏不好的人看”我说,“太久没看电影了,怪就只能怪现在的影院视听设备太好了,咱们以后换个文艺片看看,多适应适应。”
流浪地球观后感150字
《流浪地球》小说本就想象力丰富,让地球连同地球人一同逃难的创意荡气回肠、惊艳无比。电影中的行星发动机很硬核,还原了小说中“雅典卫城神殿的巨柱”的描写;地球启航产生的尾迹清晰可见,宛如一艘巨型飞船遨游宇宙之间;北京、上海被冰雪覆盖气势磅礴;地木交会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试问有电影能看到这样一幕?
中国导演能拍出这样的硬科幻,看到这样的完成度,想想就激动,可以让人原谅一切不完美!说这部电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自然是站不住脚,毕竟国内早就拍过很多软科幻,但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第一座里程碑,或者说中国硬科幻电影的元年,这是任何人都无可反驳的,它的工业化程度在国内绝对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的电影!
其实中国观众对于这类型的硬科幻并不陌生,只是国内一直没有拍摄这种硬科幻大制作的工业基础,也可能是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找不到中国独有的文化语境,并不相信中国人可以去拯救地球,拯救世界。直到今天,终于有导演做了这件事情,而且做的非常棒,给中国的硬科幻竖起了一个很高的行业标杆,在中国人的文化语境里用中国人的方式拯救全人类,也一样可以拍的毫无违和感,一样燃爆!
最后表扬一下片尾的《流浪地球》小说的特效,比漫威的漫画翻页片头还精彩。电影保持了小说的整体框架,有一定改动(严格说其实是扩充),只拍了小说的前两章,最精彩的《叛乱》希望能在续集看到。新加入的点燃木星很有新意,这种有创意的改动我还是能够接受。《流浪地球》的上映让“中国科幻电影”迎来真正的春天。中国科幻迷从此不再流浪,因为我们终于有硬科幻了!
流浪地球真的好看吗?可以说一说你们对电影流浪地球的观后感吗?
2019年春节档电影很多,但最终《流浪地球》凭借黑马姿态逆袭成功,到底是因为什么?是真的有那么好看吗?作为把春节档几部电影都算是看过一遍的人觉得,这部电影为何成为了爆款有几个原因。
第一,档期选的好,春节档几乎是一年当中票房最好的时候,也就是片方、电影院最挣钱的时候,《流浪地球》能和影片一起挤进了春节档。证明他们是有很强的信心的,要知道上映之初,虽然很多人知道有吴京参演,但很多人也很清楚,他是友情出演,戏份并不算太多。而且题材又很冷门不被看好,科幻片在中国内地影史上其实是非常不受欢迎的。该片敢在春节档上,其实是机会和风险并存。毕竟《廉政风云》和成龙大哥的片子都遭遇到了很大的滑坡,就连星爷这次也没抗住。
第二,特技超出了大家的预料。有时候你对一件事情的期望值是五分,但是做到了七分,其实就是所谓的远远超出期待的时候,观众就会觉得很开心。这部片子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特技效果做的很棒,几乎可以算是中国内地电影工业史上的重大突破。让国人会感觉,原来我们也能做出这样的效果。
第三,有IP加身,无论如何,《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是国内目前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刘慈欣的雨果奖不是白拿的。在很多投资方买了刘慈欣作品的改编权后,其实并不敢轻易尝试,毕竟科幻搬上荧幕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其实这部电影也只是选取了部分小说的情节,并没有百分百的还原。但即便是这样,依然是选取到了这部作品里最核心的一个概念:带着地球远离木星,寻找更好的家园。往大了说,这个情怀非常的有宏观意义,和传统的拯救地球的概念不一样。
最后想说的是,一部作品的成功,除了以上因素,还离不开众主创们的一致努力,从导演、制片人到演员们都付出了很多,影片筹备了三年,尽力过立项、搁置、重启、资金不足等一系列困难,但能够支持这个项目成功足以证明梦想这种事依然值得被推崇,依然可以鼓励更多用心做事的人们,你看,只要努力,真的没有什么做不成!《流浪地球》的结尾给了我们更多的期待,也许还有更多未知的故事等待着观众们,未来很可能还有第二部、第三部。。。
电影流浪地球的观后感
看完了这本书,我在想:在我们这个年代,所有的人都关心金钱和物质,没有人去关心环境,关心未来。如果人类都这样,为了自己的贪欲,无休无止的向地球母亲索取,那么电影里的情节,也许会很快发生在我们身边。气候巨变,动物消失,河流干涸,土地贫瘠,人类将面临生存的挑战。
流浪地球观后感
初十,我和一起去看了《流浪地球》这部豆瓣评分9.6的国产科幻电影。在兑换票的时候瑞还有些许的犹豫,是看《流浪地球》还是看《熊出没.原始时代》最后还是选择了《流浪地球》。
近未来,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急速衰老膨胀,短时间内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阳所吞没。为了自救,人类提出一个名为“流浪地球”的大胆计划,即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用2500年的时间奔往另外一个栖息之地。中国航天员刘培强在儿子刘启四岁那年前往国际空间站,和国际同侪肩负起领航者的重任。转眼刘启长大,他带着妹妹朵朵偷偷跑到地表,偷开外公韩子昂的运输车,结果不仅遭到逮捕,还遭遇了全球发动机停摆的事件。为了修好发动机,阻止地球坠入木星,全球开始展开饱和式营救,连刘启他们的车也被强征加入。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无数的人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只为延续百代子孙生存的希望……
电影结束儿子和我说:妈妈,这是我第一次看电影流泪,虽然只是几滴眼泪。儿子被电影里的亲情和中国人那种克服万难万众一心的精神深深的感动。尤其是刘培强最后和儿子的对话还有牺牲自己挽救地球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牺牲小我挽救众生。人类如何自救,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电影中刘培强为了人类能够更好的生活,为了地球在空间站一呆就是17年。姥爷为了照顾两个孩子也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刘户口对爸爸有深深的不理解,但是最后爸爸选择牺牲自己的时候他还是宁可要爸爸,说明他还是爱爸爸的,他还是期待爸爸回到他的身边……
看了电影心中有太多的感慨,感觉表达不出,希望我们都能够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流浪地球观后感
流浪地球观后感
努力,就会有希望
为了拯救地球,人类展开一次热血而孤勇的尝试。
——题记
在《流浪地球》的影片中,因太阳的枯竭,地球将遭遇灭顶之灾。此时,人类数量锐减至35亿。幸存的人们团结一致,金钱的概念和国家边界模糊了,一个长达2500年的行星移民计划被提出,进而开始执行并逐步推进。中国,在这个计划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全球领袖角色。太阳枯竭,地球将要撞上木星,遭受灭顶之灾。男主刘启和妹妹以及爷爷在阴差阳错中,加入了中国救援队CN171-11,开启了一段热血沸腾而震撼人心的冒险。
还清楚地记得刘启爷爷的临终之语,记得爸爸的“非法唤醒”、爸爸隔着茫茫太空与儿子对话等情景。这些镜头无不令观众为之动容。在这些感天动地的细节背后,就有着亘古不变的先辈们的自我牺牲精神。妹妹韩朵朵全球广播时,各国还未归家的救援队员纷纷跑去支援,路上一辆辆急转掉头的救援车,无不传递着人性的善良和温暖。哥哥刘启,在冲击波快要来临时,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救从高处坠下的妹妹,也让我们感受到这浓烈热的亲情。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那句让我们津津乐道的交委的提醒: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第一次听,很多人都哑然失笑。后来再听到,很多人却心头一紧,然后心塞难过。再次听这段台词的时候,早已是物是人非,车上的驾驶座少了爷爷的身影,车上也永远听不到王磊队长严厉而又为我们担心的警告了。
在影片的最后,CN171-11救援队的众人和来自世界各地救援队的人们,与时间赛跑,共同作文http://www.ZuoWenWang.Net/努力,点燃了木星,拯救了地球!
看了这部影片,一个词一直叩击着我的心灵,它就是希望。那么,我们又是否曾想过,希望是什么?我们是否每一次都握住了那一线希望?电影看到结尾,我也不由得的想起自己,有时候总觉得事情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了,倒不如放弃,却从来没有想过去创新,没有去尝试在绝望中探寻出新的希望,而是被困难和苦难和击垮,选择臣服于它们。莎士比亚曾说过:“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是呀,漫长的黑夜,会让人感到害怕,会让人感到孤独和绝望,可不管这黑夜有多么漫长,只要我们坚持了,努力了,给自己争取到一点希望,白昼也终将会来临。
人应该生活在希望之中,就算曾经的希望泯灭了,还会有新的希望的之火燃烧起来。如果一个人只管活一天算一天,什么希望也没有,他的生命实际上也就停止了。《流浪地球》影片中的人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拯救地球任务失败时,一开始大家都还活在支离破碎的梦中,不愿意去面对这个事实,不愿意去相信大家就要面临死亡的结果,可是后来大家认清事实真相后,齐心协力寻找办法,终于找到了一线生机,找到一丝希望,最拯救了自己,拯救了地球。这就是希望给人们的伟大力量。所以,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更应该怀揣着希望,朝更好的地方前行。
希望是什么?在我们这个年代希望是指引我们奔向远方的路标,是即便在天涯海角也指向家的方向,是处在困厄之中仍然拥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希望是无比宝贵和无比强大的力量!
努力!就会有希望!
有希望!我们就应该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