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十大,大家都了解,有人问关于曹操的经典诗词名句,还有朋友想问毛译席经典十大诗词,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其实聂冠卿多丽译文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毛译席经典十大诗词,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毛译席经典十大诗词
一、柳宗元《江雪》(汉译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释义: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
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
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二、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汉译英)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释义:中华好儿女胸怀大志,不爱打扮梳妆喜欢军事,好保卫国家。
Most Chinese daughters have a desire strong,
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powder the face.
三、李白《静夜思》(汉译英)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释义: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
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
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Oh can it be frost on the 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四、李清照《声声慢》(汉译英)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释义: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五、白居易《忆江南》(汉译英)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释义:清晨日出的时候,江边盛开的花朵,简直比火还要红艳;
当春天来到时,江里的水,青绿得就像是蓝色的的一样。
At sunrise riverside flowers more red than fire,
In spring green river waves grow as blue as sapphire.
1、观沧海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2、龟虽寿
两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3、冬十月
两汉:曹操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初冬十月,北风呼呼地吹着,气氛肃杀,天气寒冷,寒霜又厚又密。鹍鸡鸟在清晨鸣叫着,大雁向南方远去,猛禽也都藏身匿迹起来,就连熊也都入洞安眠了。
农民放下了农具不再劳作,收获的庄稼堆满了谷场,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我能到这里是多么的幸运啊,高诵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感情。
4、土不同
两汉:曹操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这里的乡土与黄河以南的土地有很大不同。到了深冬,河里漂浮着冰块,舟船难以前行,地被冻得用锥子都扎不进去,田地荒芜长满干枯厚密的蔓菁和蒿草。河水冻结不流动,上面由坚硬的冰覆盖,人都可以行走。
有识之士穷困潦倒,而好勇斗狠的人却不在乎随意犯法。我为此叹息怨恨,心中充满了悲伤和忧愁。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5、艳
两汉:曹操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心意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译文:
初意打算南征荆州,施泽惠给江南人民。
面对北伐和南征两种不同意见,便犹豫起来,不知如何为好。
到达碣石后,看到百姓所受的压迫,心情更加伤感。
纳兰容若经典诗词翻译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赌书消得泼茶香”,这里化用了李清照&赵明诚的典故,他们是历史上著名的恩爱夫妻,即赌书泼茶的典故,是说李清照和赵明诚在山中小居猜书中章节,猜对了即饮茶一杯,但胜利者往往太过兴奋。以致于茶都洒了,茶香溢满山中小居,以此感叹夫妻惬意,琴瑟和鸣,物是人非,人心不古。
诗句翻译(郭沫若与毛泽东看完三打白骨精后所写)
两诗大意:
1。唐僧颠倒人妖混淆是非,对敌人慈悲、为难自己人。紧箍咒念了上万遍,白骨精几次三番脱逃。真该把唐僧千刀万剐。多亏了孙大圣的毫毛。如果教育及时还是值得称赞的,猪八戒的智慧都会胜过你这样的笨蛋!
2。大地上一刮起阴风,白骨精就成堆了。唐僧虽然愚昧,但还可以原谅,妖魔鬼怪却是人间的灾难。(只有)孙悟空大展神威,天下才能清净。现在大家都盼望孙大圣的到来,就是因为有妖怪呀。
两诗的过程:
毛泽东郭沫若《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唱和诗索隐
毛泽东与郭沫若多有诗词唱和,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是他们关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剧的诗作。
1961年10月18日,郭沫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第一次观看浙江省绍兴剧团演出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10月25日写了《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郭沫若并以他与毛泽东特殊的文字交情,将此诗呈献给了毛泽东。
这时,毛泽东也观看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剧,见到郭氏的七律后,他也诗兴大发,于1961年11月17日挥毫写下《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域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钓棒,王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毛泽东的这首和诗,据郭氏说:“我在1962年1月6日在广州看到,是康生同志抄示给我的。”[1]读了毛泽东的和诗后,郭沫若当天即用毛诗的原韵,又和了一首:
赖有睛空霹雳雷,不教白骨聚成堆。
九天四海澄迷雾,八十一番弭大灾。
僧受折磨知悔恨,猪期振奋报涓埃。
金睛火眼无容赦,哪怕妖精亿度来。
郭氏此诗,也经康生转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回信说:
和诗好,不要“千刀当剐唐僧肉”了。对中间派采取了统一战线政策,这就好了。
郭沫若又在《“玉宇澄清万里埃”——读毛主席有关〈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一首七律》一文中说:
看到舞台上的唐僧形象实在使人憎恨,觉得也其是值得千刀万剐。这种感情,我是如实地写在诗里面了。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这就是我对于把“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的“唐僧”的判状。
但对戏里的唐僧这样批判是不大妥当的。戏里的唐僧是受了白骨精的欺骗,因而把人妖颠倒了,把敌友混淆了。他是蠢人做出了蠢事。在戏的后半,白骨精的欺骗当场揭穿时,唐僧也就醒悟过来,知道悔恨,并思念孙悟空。……假如颠倒黑白,淆乱是非,以敌为友,以友为敌,不是像唐僧那样受了敌人的欺骗,而是投降了敌人,和敌人一个鼻孔出气,那就完全不同了。像这样有意地颠倒黑白、淆乱是非的人,他本身就是白骨精,或者是替白骨精服务的变相妖怪。我们就不应该把对于这种人的看法,和戏里的唐僧形象等同起来。主席的和诗,便是从事物的本质上,深一层地有分析地来看问题的。主席的和诗,事实上是改正了我的对于唐僧的偏激的看法。
总之,在对待戏里的唐僧问题上,郭沫若的第一首七律认为唐僧 “真是值得千刀万剐”;在读了毛泽东的和诗之后,他才深受教育,改变了对唐僧的偏激看法,懂得“僧是愚氓犹可训”。三十年来,各种各样的毛泽东诗词注释,于此和诗下都是按照郭氏此说来解释的,以突出郭沫若的偏激而勇于改过,毛泽东的英明而善于诱导。
但是,认真地分析郭沫若的《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原诗,人们就会发现上文所引郭沫若对自己诗作的解释是有问题的,毛泽东的和诗实质是误解了郭沫若的诗句,而
郭氏对自己诗作加以曲解实在是有其苦心。以下就此试为论证。
毛泽东对郭诗的批评,主要是针对“千刀当剐唐僧肉”一句而来。“当”,人们都理解为应当,认为唐僧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所以“真是值得千刀万剐”。下句“一拔何亏大圣毛”,人们都解“何亏”为“何损”,认为是说拔一根毫毛对孙大圣来说也没有甚麽损失。这样理解,就每一句来看,是可以成立的。但将这一联的两句按此义联系起来看,就很费解。上句说唐僧应当千刀万剐,下句就应该赞扬孙大圣,为什么却说“一拔何亏大圣毛”?倘若“一拔何亏大圣毛”是说孙大圣打败了妖精,救出了唐僧等人,并没有遭受多大的损失,只不过是拔一毛之劳,则这与上句“千刀当剐唐僧肉”的意思实在距离太远,与剧情也不类。所以,以上对这两句的解释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另求别解。
笔者认为,“千刀当剐唐僧肉”的 “当”应解为“正要”、“将”,用以表示时间。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六云:“当,犹‘将’也。”《仪礼·特牲馈食礼》:“佐食当事,则户外南面。”郑《注》曰:“当事,将有事而未至。”《孟子·离娄》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韩非子·外储说右》:“大公望曰:‘且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吉,非爵禄,则刑罚也。今四者不足以使之,则望当谁为君乎?’”《史记·魏公子传》曰:“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又《留侯世家》曰:“横绝四海,当可奈何?”以上“当”字均与“将”同义。
“当”不但可以一般性地表示未来时间,还可表示现在即将发生之事的时间,如《太平广记》卷三二一《司马义》云:
义以大元中病笃,谓碧玉曰:“吾死,汝不得别嫁,当杀汝!”曰:“谨奉教。”葬后,其邻家欲娶之。碧玉当去,见义乘马入门,引弓射之,正中其喉。
同书卷一二九《王范妻》又云:
晋富阳县今王范妾桃英,殊有姿色,遂与阁下丁丰、史华期二人奸通。范当出行不还,帐内督孙元弼闻丁丰户中有环佩声。
这里的 “当”皆作“正要”解。“当去”犹言“正要离家”,“当出”亦同。郭诗中的“当”亦应取此义。
“一拔何亏大圣毛”的“何亏”,人们皆解作“何损”,这也是错误的。 “何”可表感叹,可解为“多麽”。《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六·白头吟》“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离蓰!”李白《古风》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里的“何”皆当解为“多麽”。韩愈《孟生诗》:“顾我多慷慨。”即顾我何慷慨。杜甫《光禄坂行》:“安得更似开元中?道路即今多拥隔。”“多”一本作“何”,“何”、“多”义近,故可代用。“亏”,侥幸之辞,表示藉以免除困难。《西游记》第十四回:”当年大反天宫,甚是亏他。”《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如今亏我留神打听,打听得这位姑娘,在花牌楼住,家里开着机房,姓王。”李渔《奈何天·敕诓》:
“亏得你度量宽宏能受;我设身处地,委实难留。”“何亏” 即“多亏” 、“幸亏”,表示由于别人的帮助或某种有利因素,避免了不幸或得到了好处。
由此,我们可知,郭诗所谓“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就是说唐僧正要遭受妖怪们千刀剐肉之厄时,多亏孙大圣不计前嫌,施展神威拯救了他。只要我们将这一解释放到诗中,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便可验证其是否正确。
诗的第一联“人妖颠倒是非淆,封敌慈悲对友刁”是说唐僧的糊涂态度。第二联“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是税唐僧的糊涂行为深深地伤害了孙大圣,致使白骨精三次脱逃。唐僧伤害了朋友放跑了敌人,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第三联告诉我们,尽管他“对敌慈悲”、 “精逃白骨累三遭”,但妖精并没有放过他,反而使他面临千刀剐肉之厄;而孙大圣并没有因为唐僧“对友刁”,及“咒念金箍闻万遍”而弃其危而不顾,反而在唐僧将被“千刀”剐肉之时,大展神威拯救了他。道一联上句写出了唐僧 “人妖颠倒是非淆,封敌慈悲封友刁”的恶果,下句突出了孙大圣救唐僧于灭顶之时的深明大义,并进一步反衬出唐憎的糊涂。第四联两句直接对上三联的叙述进行评论,所谓“教育”是对今天的观众而言,也是对唐僧本人而言。如果第三联上句真的是认为唐僧“值得千刀寓剐”,那么这里还谈什么对“愚曹”“教育及时”呢?所以,从诗的上下文来看,我们的解释更符合诗的原意,传统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毛泽东1961年11月17日的和诗云 “僧是愚氓犹可训”,说唐僧虽是愚蠢之人但还可以批评教育,这显然是针对郭沫若诗“千刀当剐唐僧肉”一句而来。毛泽东将唐僧正要被妖精千刀剐肉当成唐僧真值得千刀万剐,因而批评郭氏的态度过于偏激,把“犹可训”的“愚氓”当成“必成灾”的妖精、鬼域。然而,根据上文对郭诗的分析,毛泽东的这一和诗实际是误解了郭诗之意而引出的。
如果毛泽东只是一般的人,当郭沫若读到其和诗后,大可做些解释以说明自己的本意。但毛泽东实非一般人,60年代初期毛泽东与郭沫若的关系也实非一般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而毛泽东的和诗也并非用正常方式直接寄给郭沫若,却是在广州由康生抄示的。在这种情况下读到毛泽东的和诗,郭沫若又怎能为自己辩解,说主席理解错了呢?因此,他只有将错就
错,顺着“僧是愚氓犹可训”说“僧受折磨知悔恨”,借唐僧这一角色向毛泽东作检讨。毛泽东看到康生送来郭氏的和诗后,自是非常满意,回答说 “和诗好,不要‘千刀当剐唐僧肉’了。对中间派采取了统一战线政策,这就好了”云云,直接点出了“僧是愚氓犹可训”的本意。以政治智慧高屋建瓴地折服学术权威,是毛泽东一贯引以为豪的。
说毛泽东误解了郭沫苦诗的本意,最大的反证是郭沫若在其《“玉宇澄清万里埃”——读毛主席有关〈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一首诗》一文中的现身说法。郭沫若明明说“看到舞台上的唐僧形象实在使人憎恨,觉得他真是值得千刀万剐。这种感情,我是如实地写在诗里面了”,“主席的和诗,事实上改正了我的对于唐僧的偏激的看法”,这怎么解释呢?笔者认为,郭沫若的这些话很有可能是言不由衷的。为了维护毛泽东一贯的权威,为了突出领袖的英明,郭沫若在当时的情势上,说一些违心的话,是完全可能的。为了“革命”的需要,毛泽东的许多同志,就是连刘少奇、周恩来在内,也都认过许多违心的错。而在”四人帮」被打倒后,临死还留下遗嘱,要将骨灰撒在大寨虎头山上的郭沫若,其对毛泽东的驯服,是不亚于任何人的。因此,他不辩释毛泽东误解他的诗作而自认有错,这其实是在那个特定时代里的一种必然态度。经过“文革”之厄的人,对此都是深有体会的。
假如郭沫若当时有日记留下;假如郭沫若在当时的环境下敢于在自己的日记里写真话;又假如这种日记日后会公诸于世,那么,笔者的这一分析也许会有可能得到验证。但是,就
是没有这些,我们从郭沫若的原诗里也还是能看出隐情来的。
如果笔者的分析是可倍的话,毛泽东和郭沫若关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唱和诗作就确实在诗坛上留下一段“佳话”。弄清了这一段诗中的隐情,我们便更能体会在那个特定时代中特定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对毛泽东、郭沫若这两个著名人物的认识也就更深。
注:最先提出对“千刀当剐唐僧肉”应作别解的是吾友李申博士,本文系受他的启示而作。特志于此,以示不敢掠美。
[1] 见郭沫若:《“玉宇澄清万里埃”——读毛主席有关〈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一首七律》,《人民日报》, 1964年5月30日,第七版。
毛泽东诗词十六字令三首翻译
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曾写下三首《十六字令》: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小令开门见“山”。这“山”字前后,虽然没有附加任何形容山之高大的语法成分,但是它的内蕴却完全可以与“高山入云天”、“山高上九霄”这类句子的表意等值,这是无疑的。所以,若是在“山”字后接上一句“登攀跨越实艰难”也是顺理成章的。然而下文写出的却是“快马加鞭未下鞍”——若写“登攀跨越实艰难”这在表意上便是顺承;而写“快马加鞭未下鞍”则在表意上转折了。这种转折有何意义,应该是毋庸赘述的。
“惊回首”的“惊”,作为一个概念,在这里的内涵与“心惊胆战”、“恐惧颤栗”等是绝无血缘关系的;其外延仅限于“惊叹”;何以“惊叹”?因为山之高度几接于天了。“离天三尺三”是夸张。夸张,不是浮夸,它以客观存在为基础为依据,“夸而有节”,是一种修辞手段。关于夸张,鲁迅先生说得好:“‘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毕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使我们立刻就知道燕山原来就这么冷。”同理,因为红军长征在赣、闽、黔、滇、蜀等省越过的十八座大山,无一不是高入云霄的,所以毛主席在这里运用了夸张这一修辞格,使我们立刻就知道红军长征途中的山原来就这么高!小令惊叹山体之高大,实为表现红军之高大。试想:能从“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的山头上挨着天跨越而过的红军,难道不是比高大的山体更为高大吗?这个“试想”,是小令“规定”了的题中应有之义,或者说,就是小令的“最后一段”,只不过它是个潜台词而已。小令为刻划红军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光辉形象,运用了“借宾定主”的表观手法——这个“宾”便是山,“主”便是红军。
小令将高低起伏、绵亘不断的群山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比拟、比喻等的修辞方式和适当的动词谓语从形象上进行摩状。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写过“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句子,由于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舞”、“驰”、“试比”等词语,而使本属静态的客体一下子都成了“活物”;同样,在这首小令中因为“倒”、“翻”、“卷”、“奔腾”、“战”等词语的运用,让沉睡着的群山“觉醒”了,也一下子都最大限度地动了起来——其动态显得气势之磅礴无比、力量之强大绝伦。
艺术的真实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这种摩状其实是在再现着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激烈战斗的场面。当侵华日军气焰之嚣张无以复加、炎黄子孙“生死已到最后关头”的时候,而顽固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内”这一反动政策的蒋介石却不仅不抗日,反而殚精竭虑,妄图将正进行长征北上抗日的中国工农红军消灭在千山万壑之中。1934—1935年的“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红军当仁不让,英勇地给予了反击。那殊死的拼杀,恰似“倒海翻江卷巨澜”般地震人心魄;“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八个字,正是对那种白热化战斗不加渲染与烘托的白描。
“刺破青天锷未残”七字的蕴意可以说至少包容着这样几点:一是山峰如刀似剑;二是山峰坚韧锋利;三是山峰高峻无比。这山峰有如许之优势,则在“天欲堕”之时,当然是一定能够“赖以拄其间”的了。
小令的篇幅固然很小,但“有容乃大”。一首仅仅十六字的小令,却能以比拟、暗喻、夸张等几种修辞手段从多方面对山峰进行了颇为精彩的描绘,并且对其存在的重大意义作了高度肯定的评价,篇幅之短小与内容之丰富在此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小令以通感这种修辞手段深化了主题。“通感”,本系一心理学概念,作为修辞手段之一,钱钟书先生大抵这样解释:将对某些事物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互相沟通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感觉,以表现一种事物。这里,小令将对山的“刺破青天锷未残”的视觉印象实施“感觉移就”,以表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形象崇高,顶天立地;力量强大,战无不胜;积极乐观,永葆斗志。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只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才是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华民族的擎天巨柱。
三首小令的共同点是字面上都在写山,而实际上都“着笔于此,寓旨于彼”。通过写山,以其象征意义讴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红军。
三首小令,韵味郁浓,咀而嚼之,齿罅生香;百读不厌,名副其实。若将三首小令喻之以工艺玉玩,实不愧为神工鬼斧雕琢而成之稀有精品,令人爱不释手。
可以翻译古诗词的软件哪种最好最全
旧苑寻芳,尚断碣、蝌文未灭。石湖外、一帆风软,碧烟如抹。菰叶正鸣湘云怨,葭花犹梦西溪雪。又红罗、金缕黯前尘,儿时节。人天事,凭谁说。征衫试,荷衣脱。算相逢草草,只赢伤别。汉月有情来海峤,铜仙无泪辞瑶阙。待重拈、彩笔共题襟,何年月?
一些经典古诗及翻译,经典爱情诗
1、《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翻译;我住长江上游,你住长江下游。
天天思念你而见不到你,
却共饮着同一条江河水。
这江水啊——
要流到什么时候才会停止?
这段离愁别恨又要到何年何月才会结束?
但愿你的心同我的心一样,
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一番相思情意
2、《诗经。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翻译;密集的鼓点催促着,士兵们的胸膛随着鼓声急促起伏,恐惧的颤抖被转化为嗜血的癫狂
我在战场上肆意的收割着生命,割下无数头颅,勇如战神。没人知道,其实,我是在害怕。
害怕不能回到她身边。
多么羡慕他们啊,那些在朝歌,在帝丘,修建工事的人。干活虽然累,但是,每天晚上还能回到家中,吃到妻子做好的晚餐,虽然简单,却温馨。南行,我看见一幕幕凄美的景色,即将南征的军人在与他们的亲人告别,无视将军肃穆庄严的誓师祭天,每个人都有千万般思绪道不尽,却终又无语凝噎。
落幕前,我看见一丝夕阳,挂在每个人脸上,她的笑靥如火,华丽绚烂,很温暖,几乎将我融化,但我背后一片冰凉。
何时才能回去?我开始精神恍惚,时常产生幻觉。我喜欢这感觉,因为那时,我能够停止杀戮,回到你的身边。
每天都会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就地扎营,我的马丢了,最后在柳树林里找到了它,它也想回家了吗?我拿出她的头发和出发时她折下的柳枝,低声唱起她教我的歌
每唱一句都会有几个人加进来,声音越来越大,却越来越凄凉。
明天就是决战了,我们甚至能看见对面郑国军旗上的装饰,一只饕餮!明日黄昏前,总有些人要被它吞噬。
却望不见她的样子,也望不见我的未来。
背井离乡的苦楚尚可忍耐,与心爱者分离的疼痛让人情何以堪?面对看不见的未来,才有这样的誓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契是聚合,阔是离散,死生聚散,这样的大事,我们确实是做不了主,但是,不管怎样,我都要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不是说给她听,是说给我自己听,是说给命运听。
不管我多么卑微,你一直相信我是你的英雄,相信有天我会踩着五彩祥云来迎娶你。
可惜啊,虽然这样安慰着自己
却知道,我是不能再牵着你的手了
对不起,你眼中伟岸的英雄,终究骗了你,我不过是个凡夫俗子
生死不是我能抉择的,这样遥远的距离,我如何能够回到你身边执行我的诺言。
我不能陪你一辈子了
3、《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翻译; 天啊!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除非山变成了平原,江河干得不见一滴水,冬天阵阵打雷,夏天下起了雪,天和地重合到一起——才敢与你诀别。
4、《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翻译;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5、《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翻译;
6、《雁邱词》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翻译;
7、《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翻译;
8、《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翻译;
9、《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翻译;
十、《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翻译;
聂冠卿的《多丽——李良定公席上赋》译文百度一直没搜到,哪位诗词大家替我翻译一下原文,这里拜谢了。
多丽·李良定公席上赋.聂冠卿
想人生,美景良辰堪惜。问其间、赏心乐事,就中难是并得。况东城、凤台沙苑,泛晴波、浅照金碧。露洗华桐,烟霏丝柳,绿阴摇曳,荡春一色。画堂迥、玉簪琼佩,高会尽词客。清欢久、重然绛蜡,别就瑶席。
有翩若轻鸿体态,暮为行雨标格。逞朱唇、缓歌妖丽,似听流莺乱花隔。慢舞萦回,娇鬟低亸,腰肢纤细困无力。忍分散、彩云归后,何处更寻觅。休辞醉,明月好花,莫谩轻掷。
词的上阕极写“美景良辰堪惜”,“赏心乐事”难得的人生之叹。最初发出此叹的是谢灵运,此语出自他的《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聂冠卿化序文为词句,更显出这四件事的独特意境。在这里,词人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应该十分珍惜良辰美景,因为良辰美景、赏心悦目这样一些使人快乐的事情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得到的。词人从一种人生感悟起笔,给人一种人生苍凉的感受。既如此,当如何消受人生?词人的答案是趁此春光,尽享良辰美景,比如东城就是一个很好的去处,那里有凤台沙苑般令人产生幽思的所在,有泛着清波的一泓碧水,亭台楼阁在初升太阳照耀之下显得那样的金碧辉煌,华桐树叶青翠欲滴,像是被晨露刚刚洗过,薄雾如烟,丝柳轻扬,绿阴摇曳,春色荡漾。“凤台”,在陕西宝鸡,即秦穆公之女弄玉与萧史吹箫之所,暗蕴男欢女悦、共享幸福之意。“沙苑”,在陕西大荔,历为屯兵牧马之地。此一番春色,被词人写得妍鲜如画。陶醉于良辰美景只是人生快意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需赏心乐事来补充。“画堂”句以下,则写春游归来高会词客。“画堂”原为汉代未央宫中的堂名,因有画饰而得名,这里指有画饰的厅堂。画堂回廊,佳丽如云,玉簪琼佩,相映成辉,高朋满座,尽是词客,清唱低吟,不觉时光悄逝,意犹未尽,重点红烛,再设盛宴。如此这般,群芳佳丽、文人墨客通宵达旦地陶醉在良辰美景之中,轻歌曼舞,一派狂欢,尽情享乐,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并得也。
词的下阕铺写美人曼舞轻歌,表达了词人明月好花不可轻掷的观念。承上阕不负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意,这里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美人歌舞的场面。作者写道,歌女们有的体态轻盈若鸿鸟翩飞,有的袅娜多姿似仙女下凡,她们轻启红唇曼声缓歌,情态妖娆十分艳丽,恰似黄莺于花丛之中婉转飞鸣。“翩若惊鸿”的美喻,显然来源于曹植的《洛神赋》,曹植笔下浓墨重彩的神女给人以妩媚、惊艳的感觉。“暮为行雨标格”是化用“朝为行云暮为雨”的浪漫传说,“标格”有风范、风度之意。无论是洛神还是巫山神女,她们都是浪漫妩媚的化身,带给人以足够丰富的联想。本来这些描写已够浓艳,然而词人并不就此歇笔,而是用更加奇艳无比的笔墨给出一个传神的特写:“娇鬟低盽,腰肢纤细困无力”——妩媚的云鬓渐渐松散下垂,娇柔纤细的腰肢似困似乏,其慵懒娇态使人且羡且怜。读到此,我们仿佛在欣赏另一幅《韩熙载夜宴图》!词人在作了此番描摹之后,发出了“休辞醉,明月好花,莫谩轻掷”的感慨,告诉人们要尽情享乐,得尽欢时且尽欢!这,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宋太祖对王公大臣的谆谆告诫,聂冠卿的这首词仿佛就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御诏的艺术诠释。就这首词的思想性而论,它的格调确实过于艳丽,所体现的思想价值不够高,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宋初士大夫阶层弥漫的享乐风气,因而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这首词的成就主要在艺术方面,作为现存第一首宋代长调慢词,打破了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其肇始之功不可湮没。词中人物、景物、场面的描写,极尽铺张渲染,摹声绘色,淋漓尽致。不仅如此,它在用典方面非常独到,用历史中著名的典故营造出温柔艳丽的氛围。史仲文先生在论及此词时说:这首词“另一个好处,是它包容了很多古时的名句名意在内,而且对后世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史仲文先生进而引用清代批评家陈廷焯的话:“此词情文并茂,富丽精工”④,这样的评价非常确当。
那些大神是如何将古诗词翻译成外文经典的
翻译成古词形式,字数要遵守词牌格律,恐难以与原曲调匹配。
翻译这首古诗词,要唯美一点的,会采纳的,谢谢
翻译:暮春时节,碧绿的梧桐树的影子映在了纱质的窗子上,花即将要谢了,莺的叫声都多了几丝慵懒。小屏风曲折而未展开,屏上的青葱山色被遮掩。碧绿的帷帐透过香粉,香炉中已熄火,女子的双眉轻蹙着。
轻浮的少年人(情郎)将离别看得很轻,留下我一个人独自在这春天的节气里,锦绣罗衣的衣袂被泪沾湿留下一道道痕迹,神情恍惚,心事重重不声不响的倚在闺门旁,日头几近黄昏。
自己翻译的,可能不太好,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