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有人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事实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这到底是咋回事?实际上千里之行后面一句是什么呢,小编为大家带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下一句,赶紧来学习一下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下一句
没有后半句,是前半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本句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通常解释为:张开双臂才能围起来的粗木,是从细小的幼苗长起来的;数层的高台,是从第一筐泥土开始筑起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迈出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万事起于忽微,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最终才能量变引起质变。
2、示例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明·赵弼《两教辨》)
3、近义词 积少成多 集腋成裘
4、反义词 好高骛远
出处: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前一句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道德经》的魅力首先源于它的博大,短短的五千来字,内容涵盖了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道德经》又极具实用价值和包容性。无论是治国、治家、治学还是修身、处世、待人,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总能在《道德经》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且中国道教以此经为重要典据,对中国文化具有相当的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下一句是什么?
没有下一句只有上一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下句是什么
下句是: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出自:老子《道德经》
原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释义: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
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再艰难的事情,只要坚持不懈的行动必有所成。
例句:
不羡慕,不嫉妒,只有自己努力,也会让别人羡慕,加油吧!小青年。别人行长辞职种猕猴桃,那么我一样可以的,加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会打牢地基,才能步步高升。
老子《道德经》中类似的名句还有:
1、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解释: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
2、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解释: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以不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
3、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解释: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解释: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下一句是什么?
上下句分别是: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上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下联是什么
万里之堤终于蚁穴?
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事不注意会造成大乱子.
出处《韩非子·喻老》:“知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炽焚.”
千里之行的下一句是什么?
“千里之行”的下一句是:“始于足下”。
出处: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原文节选: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
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千里之行,后面一句是什么
千里之行,后面一句是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事情是从头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逐步进行。
出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解释: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逐步进行的。再艰难的事情,只要坚持不懈的行动必有所成。
故事:
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老子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提出谨小慎微和慎终如始的主张,他主张:处理问题要在它未发生以前。治理国家要在未乱之前。合抱的大树是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是一筐一筐泥土砌成的,千里远的行程是从脚下开始的。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褒义词
例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理想要从眼前的小事做起,这些事情做不好,理想就只是空谈。
近义词:跬步千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志者事竟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反义词:好高骛远、囫囵吞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里之行始于什么?为什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哲学道理就是:量变引起质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解析:千里的远行,从脚下开始。要想成就大事,应该多着眼于细微之事,多重视细微之事。事情的成功,多是从细微之处开始。
在现实世界里,每个人都有梦想,都渴望成功,然而智大才疏往往是阻碍人们成功的最大的障碍。人世间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任何人都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凝聚起改变自身命运的爆发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出自哪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出自《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意思是: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 学不可以已;二、 用 心 一也,三、学也者,固学一之也。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学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 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