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讲到结发夫妻,大家应该都知道,有朋友问古代的结发夫妻是头发结在一起吗,另外,还有人想问结发夫妻中的结发是什么意思,这到底是咋回事?事实上结发夫妻是什么意思它的由来是什么呢,下边小编就来告知大家结发夫妻的结发是什么意思,一起来看看吧。
结发夫妻的结发是什么意思
指原配夫妻。
古代女子的头发可以用作定情信物的。结婚的当晚新婚夫妇,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为“结发夫妻”。
古人在少年时期多为束发,即把两髦束成一股。到了婚配年龄,就把头发在头顶挽一个结,称为“结发”,指进入了青年时期。由于结发是婚龄的标志,所以常跟婚配联系在一起。
在古时候,新婚洞房里妻子头上盘着的发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仪礼·土昏礼》中记载着:“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来解开盘着的发髻,然后相拥相抱、恩爱缠绵、如胶似漆。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的男女为“结发夫妻”。
1、“结发”的原意是:“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
2、等到女子长到十五岁,就会给她行笄礼,也就是“笄簪子礼”,指的是女子十五岁谓之成年。笄字:本义,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意既此时可以头发盘起来,然后再用“笄”簪好,古时谓之“及笄之年”。男女到了成人的年龄,按古代的说法也就是指他们可以结婚成家了。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古代婚礼仪式之一。《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缨。”缨是五采丝绳,女子许嫁以后用它来束发。郑玄注:“著缨,明有系也。”就是说,缨是许嫁的标志,表示这一女子已经有了对象。这条束发丝绳,直到成婚的当夕,才由新郎解下,这就是《仪礼·士昏礼》所说的:“主人(婿)入室,亲脱妇之缨。”故缨始终是夫妻关系的信物。结发本指女子许嫁时的系缨束发,后移指成婚当夕的夫脱妇缨。这就是古诗中所说的:“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诗)、“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杜甫《新婚别》)。对结发的另一解释,即传统解释是:男子年二十、女子年十五分别举行冠礼和笄礼,都要把头发绾成髻,以区别于童年的发式,表示已经成人,可以结婚了。《文选》苏武诗注云:“结发,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
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有时也代指年少之时,例:《李将军列传中》,“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
结发也指新婚夫妇须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苏武就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诗句。
古代夫妻结发是什么意思
古代男女,都是留着长发的,男的到二十岁时要行‘’冠礼‘’,即把头发盘成发髻,叫‘’结发‘’;女的十五岁时要行‘’笄簪子礼‘’,即把头发盘成发髻后再插上簪子。都表示已到成年人了,这时候进行婚配,即叫结发夫妻。到后来,其意义主要是指新婚夫妇,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结在一起,表示结发同心。
结发夫妻中的“结发”是什么意思,里面藏有什么文化内涵?
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古时候,人们都极其重视婚姻,在嫁娶这方面有着很多的文化。那时的男人娶妻都是明媒正娶,仪式十分的大。有的夫妻是父母在他们年幼的时候就给他们结下姻缘,而有的是他们彼此仰慕对方,心生爱意,自己私定终身。不管是怎么样结为夫妻,在嫁娶这块都有着很多讲究。
在中国古代婚礼中,有着许多我们现在早已失传的仪式。在当时结为夫妻需要听父母之言,需要父母给他么安排婚礼。在当时“结发”和“结髻”是先后出现的两个重要仪式,它们两者都是用新婚男女的头发作为定亲,结婚的信物。结发就是将两位即将结婚的新人的一缕头发取下,然后将它们缠绕在一起,这就是当时广为流传的结发仪式。
在当时结发是女子身份的象征。若是正经人家的姑娘,在结婚前都会定亲,结发仪式也十分受重视。当时还有一种做法就是用一种特殊的丝绳将头发扎起来。这种绳子就做“缨”,它是一种丝绳。女子许配人家以后,用“缨”来束发,以表示她有了亲事。别人就不要再有什么想法了。
到成婚时,由新郎亲手解下“缨”,正式结为夫妻。在正式成亲那天,这个绳子必须由她的丈夫亲手解下。这时候她就正式成为人妻了。在此之前,新娘和别人都不能将其取下。因为取下来就相当于对新郎的不尊重,可见当时的礼仪文化还是很讲究的。
什么叫结发夫妻?
一: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我们常听到“结发妻”这个词,“结发”的原意是:“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我们国家有许多地区把未成年的女子称“丫头”,在古人写的许多小说里也可以看到这个称喊。另外在旧时也有称“丫头”是大户人家的婢女丫鬟。“丫头”也含有亲昵的成分,有长辈们笑着这样称喊晚辈的:“你个死丫头,连一点小事也做不好!”在古时候,丫头的真正意思是指女子的一种头发梳理样式,这在今天的电影和电视里常常可以看到,譬如在电影《红楼梦》里侍奉主人的丫鬟们的发型样式,把头发分别梳成左右对称的双髻翘在头顶上,就象是个分叉的丫字那样,古代程宗洛的《扬州竹枝词》里有:巧髻新盘两鬓分,衣装百蝶薄棉温。等到女子长到十五岁,就会给她行笄礼,也就是“笄簪子礼”,指的是女子十五岁谓之成年。笄字:本义,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意既现在可以头发盘起来,然后再用“笄”簪好,古时谓之“及笄之年”。男女到了成人的年龄,按古代的说法也就是指他们可以结婚成家了。
古人在进行冠礼和笄礼的时候,是非常庄重严肃的事情。只所以有“结发妻”这个词,意思指原配妻子。结发又称束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因以指初成年。结发又含有成婚的意思,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称。一对新夫妻在洞房花烛之夜时:“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意思是:两个新人就床而坐,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绺头发,然后再把这两缕长发相互绾结缠绕起来,以誓结发同心、爱情永恒、生死相依,永不分离。古往今来,虽有那“一寸同心缕”绾结同心和“百年长命花”的美好想往,然世事多舛,生活里难免会有象古时候的闺怨词里说的那样:本是结发的欢娱,怎做了彻骨儿相思?女人们总是把她们的爱情期盼、美好心愿都小心翼翼地缠绕到发丝里,拥有满头乌黑闪亮的秀发,再加上她们巧手梳理的发型样式,在一定意义上讲,那是赢得爱情幸福的期盼和保证。
在这“结发”词里用的“结”字是最蕴涵妙意的,在今天,我们每个家庭的客厅里大概都会悬挂着几个“中国结”,在新婚的洞房里也会看到火红色的“同心结”。结字的意思含有牢固、结合、结伴。古时候,“结”通“髻”,意思是总发。髻,挽发而结之于顶。唐代女诗人晁采写有一首《子夜歌》:“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在古时候,新婚洞房里妻子头上盘着的发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仪礼·土昏礼》中记载着:“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来解开盘着的发髻,然后相拥相抱、恩爱缠绵、如胶似漆。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的男女为“结发夫妻”。
我国汉代时期,那时候举行葬仪有这样一个风俗,如果结发妻因故早折,做丈夫的就会把他们结婚时用的梳子掰开分为两半,在上面还留存着妻的青发几缕,把另外一半随葬入棺,以表示生生不忘结发之妻,纪念结发之恩爱情深。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里写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虽然这首诗写的是以封建家长制度为背景的悲剧故事。那时候彼此相爱的情人,如果女子们把她自己的一绺青丝送给男子作定情物,则形同她已经把身体交给男子那样的重要信物了。可有时候,情人的一绺青丝却象唐诗人李白说的那样:“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青丝化作“烦恼丝”。只是在古时候的女子们听不到今天唱的这首名为《短发》歌:我已剪短我的发,剪断了牵挂,剪一地不被爱的分叉,长长短短,短短长长,一寸一寸在挣扎……
二:结发就是一辈子
星期六早上,我刚从床上坐起来,就看到妻走过来问:“你先幻想一下,如果我剪成短发,会变成啥样?”我笑答:“你说变成啥样?你还是你,依然是我的老婆呀!”“那你说,万一剪成短发了……”我没等她把话说完就笑着说:“你以为会怎样?认为我发现你变得更丑了?害怕象以前的古人那样写一封休书?哈哈,放心吧你,不会的!再说现代社会,早就不能随便写封休书就把老婆扫地出门的。”“美得你!我不把你休掉就已经够意思了!”妻笑了笑接着说:“你一会去把冰箱里的排骨拿出来洗洗干净,我出来一趟,马上就回来。”妻说完这句就开门下楼去了。突然,我好象意识到可能发生什么,又不敢相信。但我还是赶忙大声喊:“老婆,我喜欢长发飘飘!”
在这之前,妻不止一次的在我耳边絮叨那句“我这一次下狠心了!坚决剪成短发!不再犹豫了!”她说的这句话早已把我的耳朵磨出老茧了,每次听她如此一说,我就笑着反问:“你忍心剪掉留了这么多年的长发?”“是的,快要当婆婆了,还留长发,感觉不太合适,”可她总是说说而已。大概普天下所有的女人哪,她们都会在头发的问题上拿不定主意。我在电脑屋对昨天夜里写的一篇文稿做最后的缮笔,感觉没过多长时间,就听到妻在门口喊:“开门”。闻声开门的时候,发现站在面前的妻剪成短发了,真不知她怎样的下了决心,剪掉留了十多年的飘飘长发!妻的脸颊胭红,她用两手捂着头问我:“你看我剪的发型好看吗?”说完就把头低下来,象是电影里演的刚被揭开红盖头的新娘子。“真漂亮!”我有点违心,妻却娇靥含羞低着头。唉,徐志摩呀,你为啥说: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我回想起跟她初次见面的那天中午,宛如昨天一般,历历在目,就象电影里放映回忆的片段那样,一情一景,一问一答,都是那样的清晰如新,甚至只需伸一伸手就可以触感到当时的温度。那天中午,经介绍人分别通知,我们相约在公园大门口见面。我看着她那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随风飘舞,在迎面吹来的风中可以闻到她秀发上散出的一股淡淡的、迷人心醉的香水味儿。我们站着的旁边是大片如绿毯般青翠柔软的草地,我嗅着淡淡的草香花香,看看碧蓝天空,白云几朵,感觉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清新宜人。前方不远处是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松树林。她说话的声音娇柔腼腆、细声悦耳。风停时,长发静静地搭在她的双肩两鬓,乌黑的秀发有齐腰长。我面对这样一位姿容秀丽、端庄秀雅、气质高贵的女子,有一种让我不敢太过于亲近她身边的感觉。她说话时的脸颊娇靥含羞,令人神迷。仿佛她只要再轻轻地嫣然一笑,整个世界都会跟着笑起来。
在我国古代的汉武帝,据传说他第一次看到卫子夫,也是被她的乌黑秀发吸引住了,于是就有这样的记载:“上见其美发,悦之,遂纳于宫中。”我和妻结婚这些年来,她只剪短过二次短发,加今天这次。第一次是她在临产前些天剪的,说是坐月子的时候,用毛巾沾点温水擦擦头就可以了。妻说,洗发怕会耽误照看孩子。我回想起那个风雪夜的凌晨两点半,妻感觉腹部阵阵疼痛,下身也开始渗出羊水。在去医院的路上,寒风料峭,雪花飘飘。有人说雪花是美丽天使送给大地的礼物。而我们准备迎接最珍贵的礼物:新生命的降临。妻躺在我的怀里,我从来没有如此激动,就要成为父亲了,这个世界上又多一位做母亲的女人。我抱拥着妻,脑海里搜寻不到更合适的辞句,我附在妻的耳边说:“谢谢你!”我看到妻的眼睛含着泪水。通常结婚前的男人不理解女人为何喜欢流泪,在他结婚以后,他才会懂得女人流泪的原因:或者是她最爱的人伤害了她;或者是她最爱的人对她真诚说“老婆,谢谢你,我爱你!”
女人都将会拥有一个最美丽的名字:母亲。有句外国谚语说:上帝不能无处不在,所以他创造了母亲。而在这个世界上最美丽动人的笑容,应该是一个初做母亲的女人,当她第一次抱着怀里的新生命,露出丰腴细白的乳房,她伸开左手用食指和中指做一个V字型夹住乳头,再把晕红色的乳头伸向孩子嘴里,我们可以看到意大利的大画家“安德烈亚·索拉里”创作的《绿垫圣母子》油彩画面,她有一张宁静、安祥、甜蜜和温柔的笑容,那是圣母一样的笑容!拥有了母亲那慈爱温柔的怀抱,人类再痛苦的呻吟也会变成甜蜜幸福的鼾声!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早晨的公园里有耄耋之年的老夫妻,他们相互牵携着在散步。如果有新朋友认识,男的会这样介绍说:“她是我的老伴,我们是结发夫妻。”结发就是一辈子的牵手相携;结发就是永结同心、白头偕老!结发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浪漫誓言!
“我们是结发夫妻。”结发就是曾经许诺的“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停下敲着键盘的双手,站起身来,打了一个哈欠,重新坐下来。伸手端着妻在临睡前放在电脑桌边上的保温茶杯,拧开盖,轻呷一小口,一时间满屋都飘散着香茗的氤氲袅袅。回头看看已经入睡的妻,用心在听着她那恬静均匀的呼吸声音。我打开电脑硬盘里存放歌曲的文件夹,然后把播放器的声音调节到很小,这是妻最喜爱听的一首林慧萍唱的《结发一辈子》:“总心烦我和你常摩擦的情感,像风中理不清被吹乱的发;总是由着你改变自己的模样,长发也好,短发也好,你喜欢就好;为什么我们还有那么多无谓的理由可争吵,你忘了许诺你会疼我直到老;我爱你,结发就是一辈子,不放手不回头,情盟约定就一世;我爱你,结发就是一辈子,我是如此看待我们的爱情……”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移。结发就是一辈子!
“结发夫妻”的“结发”是什么来历?有什么典故?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旧题苏武作
结发:古时候,“结”通“髻”,髻,挽发而结之于顶,结发最初之意即总发。
一、男子年二十、女子年十五分别举行冠礼和笄礼,都要把头发绾成髻,以区别于童年的发式,表示已经成人。《文选》苏武诗注云:“结发,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如《李将军列传》,“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此用法最近原义。
二、唐代晁采《子夜歌》:“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古时,新婚洞房里妻子头上盘着的发髻,自己不能解开,因为《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缨。”缨,五彩丝绳,女子许嫁以后用之束发。郑玄注:“著缨,明有系也。”就是说,缨是许嫁的标志。直到成婚的当夕,才由新郎解下,这就是《仪礼·士昏礼》所说的:“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故缨是夫妻关系的信物。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的男女为“结发夫妻”。
汉代时,举行葬仪有这样一个风俗,如果结发妻因故早折,丈夫就把他们结婚时用的梳子掰开分为两半,把另外一半随葬入棺,以表示生生不忘结发之妻,纪念结发之恩爱情深。《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彼此相爱的情人,如果女子们把她自己的一绺青丝送给男子作定情物,则形同她已经把身体交给男子那样的重要信物了。
结发夫妻是什么意思
相传,中国有位皇帝在登基的前一夜,为自己胡子太短而发愁,,因为胡须的长短来衡量学识的。。他身边的娘娘觉察到了,就剪下自己的头发,仔细的接在皇帝的胡须上。娘娘结皇帝的胡须就是结发夫妻的由来。。。。。。。。。
结发夫妻也称是元配夫妻,“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呵呵再婚的就不算了
为什么夫妻叫结发夫妻?
在我国古时候,犯了罪的人,全要被刮去头发跟胡须。像秦汉时期,有两种常用的刑法,一种叫做髡刑,即刮去头发;另外一种叫耐刑,即剃去胡须。通常说来髡刑要比耐刑重些。反之,遵纪守法的人,无论男女都要蓄着长发。当时男子到20岁时要行“冠礼”就是将头发挽起来盘成发髻,称做“结发”,再戴上冠(帽子),代表成年了。因此,男子20岁也叫“弱冠”。女子到15岁行“笄簪之礼”,就是将头发盘成发髻之后插上簪子,代表长大成人了。因此女子15岁称“及笄”。
由此可见,“结发”一词原先指男女成年的时候。汉代苏武有首诗:“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那以后,依照这首诗,结发又被视为“结婚”的意思,同指夫妻。男女结发之后就变成了能结婚的成年人,此时结婚也称做结发夫妻。
人们叫成年之后第一次结婚的夫妻为元配结发夫妻。如果再婚,就不再是结发夫妻了。
我们常把结了婚的夫妇称为“结发夫妻”,“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
古时初婚的夫妇,在新婚之夜饮交杯酒前会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结发夫妻”的典故即由此而来。唐代女子晁采拟《子夜歌十八首》寄赠她的心上人文茂,开篇就是:
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晁采剪下自己的一缕青丝,再把文茂送给她的一束头发合在一起编成一只同心结。汉时苏武也曾有诗云:结发为夫妻,从此两不疑。可以看出,古人是以结发做为夫妻同心的一种见证方式。
“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
结发拼音:jiéfā。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它有三种含义,第一指束发,古代人成年之后开始束发,因而结发指出成年;第二是指成婚,古代人新婚夜要男女左右共髻束发;第三是指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