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取法乎上,我们很多人都了解,有朋友问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还有人想问取法乎上,得其中也,取法乎中,得其下也,这到底怎么回事呢?事实上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取法乎上得其中 取法乎中得其下,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您。
取法乎上得其中 取法乎中得其下
意思是说,一个人制定了高目标,最后仍然有可能只达到中等水平,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的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能达到低等水平。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出处】《周易》即《易经》。相传为孔子所撰。
性质
《易经》讲道,而对于道讲得最早、最系统的是道家鼻祖老子。辩证法思想萌芽于《易经》体系建立于《老子》。陈鼓应指出:“老子由万事万物的对反现象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发展规律,从而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性的辩证法——它发端于《易经》而体系的建立则完成于《老子》”。
《周易》的性质学界长期以来存在分歧,原因在于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周易》随着政治变迁、理论需求以及自身地位变化,性质也有所不同。
一:《周易》产生及早期,是一部筮书,为人们提供行动的准则。
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落后,先民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当遭受意外的天灾人祸后,就萌发出借助于神意预知横祸或自己行为会带来何种后果的需求,以达到趋利避害。
基于此,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当时《周易》只是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预测的需要,这种一直持续到春秋战国时期。
二:经过演化,成为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典籍。
汉代,《周易》的性质有所变化,在保留原有占筮性质的同时得到了充分发展。易学家们克服了大衍法的种种局限,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新筮法。焦延寿作《易林》创立焦氏筮法,其弟子京房更胜一筹,对筮法进行了彻底变革,创立纳甲法,因而在汉代筮法趋向完备。
另一方面,《周易》也有了新的功能,因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经过《易传》解释和发挥,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
也正是这个原因,《周易》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由原来卜筮之书,而成为官方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之书,被称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
《周易》思想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变成了统治者治国的理论根据。自此以后,《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历代统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论指导作用日益显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间术士不断更新,完善筮法体系,至今《周易》二重性还是十分明显。
出自——(唐)李世民《帝范·崇文第十二》(卷四)。
大意是—— 以上等作为准则来效法,只能得到中等的效果;以中等作为准则来效法,因此只能得到下等的效果。
指的是做事情要高标准严要求。
此外,在《易经》和《论语》中也出现过类似的说法。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津乐道,颂扬备至。
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唐太宗不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呼下,无所得矣。”问出处。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呼下,无所得矣。”这句话出自于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意思为:一个人制定了高目标,最后仍有可能只达到中等目标,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能达到低等目标,如果一开始就制定的是低目标,那恐怕是一无所得了。
所以这句话的的意思是指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求知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这句古语对学子的启示在于,只有放宽视野,定高目标,才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果。
1、成书背景
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支配着世间一切。
当人们屡遭天灾人祸,就萌发出借助神意预知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2、后世影响
汉武帝“独尊儒术”,《易经》被尊为六经之首。汉代被称为经学时代,“经学”高于一切学术。中国历代图书分类是:经、史、子、集四大类,经列于首。《周易》为“六经”之首,自然也就是群书之首,即中国的第一部典籍,影响极大 。
历代学术思想发展之契机亦多建基于“易经”,两汉经学自不待言,魏晋“新道家”谈玄,亦将其列为“三玄”之一。若无《易经》之启发,“北宋五子”的学问几乎不能成立。
《周易》不仅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各个学科发展都发生了作用。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是什么意思?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意思如下:
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结果会较好;用一般的方法做事,结果就较差。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如何理解
释义:定高目标,得到中等事物。
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子教育学生时说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意思是说,一个人制定了高目标,最后仍有可能只达到中等目标,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能达到低等目标,如果一开始就制定的是低目标,那恐怕是一无所得了。这句话告诉人们,不论是治学目标、还是人生规划,一定要志存高远,并为之努力奋斗,才有可能登峰造极。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什么意思?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的意思:一个人制定了高目标,最后仍然有可能只达到中等水平,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的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能达到低等水平。
这句话出自《易经》
深层意思:比如著名的用人德重要还是才重要的论辩。我之前也有提过,就个人来说,当然要分别考虑;但就整个社会风气来说,则应该把德放在第一位。现在看来,这也是一个“上”和“中”的关系。“才”的重要性,普通人都明白,不论在任何时代有才之人都是受人喜爱的,而且人人也都乐意做个有才能的人;但“德”不然,唯有有德之人才把它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因为德有时常常要和私欲作斗争,就像宋儒所说的“灭人欲”(当然不理解这句话本身含义的人总喜欢望文生义诋毁前人),而普通人常会为了眼前的私欲、小欲而放弃道德,这种时候道德就更加显得难能可贵。所以我们看以前重德的社会,有才之人一样有大展拳脚的机会,其中有才无德者也不在少数;再看看如今,整个社会只重视才能,至于道德则一无所用,社会风气又何其败坏!所以重德者必重才,重才者不必重德,二者之优劣,何其明显!
以《易经》上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仅得其下。”写一篇800字作文。
人的思想境界不同,行事的规范也有很大的差异。平庸之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机会好,而把自己失败的原因一概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则都知道成功虽然与天时、地利、人和有关,但是从不过分依赖外在的条件,而以严格要求自己为底蕴。人的一思一念非常重要,如果把制定的目标很低,那实际的结果可能更差。因此,做人应该志存高远,不能随波逐流。
在一次闲谈中,听一位朋友说到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之语,内心顿觉感慨万千。此后查阅典籍,才知这句名言的完整说法是:“取法乎上 ,仅得其中。 取法乎中, 仅得其下。 取法乎下,无所得矣 。具体的出处虽无明确的记载,但是在多个文典之中都有类似的话语。《孙子兵法》中说:“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唐太宗《帝范》的卷四中说:“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宋末元初时期的诗词评论家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此外,在《易经》和《论语》中也出现过类似的说法。
这句名言告诉人们,一个人制定了上等的目标,最后仍然有可能只达到中等水平;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的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能达到低等水平。因此,无论是治学还是做人,一定要志存高远,并为之努力不止,才有可能达到登峰造极。
一项工作,不做则罢,只要接受它就要把它做到最好。不论什么行业,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思想意识。尽力而为只是一般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那只是最低的要求。用心琢磨、追求完美并不是过错,而是一个优秀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不骄傲自满,精益求精,才能实现超越。古今中外的圣贤哲人都是严于律己而宽容待人,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实现心灵的提升,达到一个崇高的精神境界。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甘于平庸是走向堕落的开始。不管是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一流的产品和作品来自于一流的设计师和一流的作者,而于一流的设计师和一流的作者都具有“争创一流”的思想意识。这些一流的设计师和一流的作者才是人类社会的主角,他们引导人们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