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一句,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有人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意思,另外,还有朋友想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到底是咋回事?事实上寒冰三尺非一日之寒什么意思呢,今天给大家说说非一日之寒的上一句是什么,一起细细了解。
非一日之寒的上一句是什么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
寒。
没有前一句。
1、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意思: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2、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出自:王充《论衡》--《状留篇》:“河冰结合,非一之日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表面意思是,水被冻结了三尺的冰,不是一天的寒冷就可以造成了。
准确意思是,任何事的发生都有其潜在的,长期存在的因素,不是突然之间就可以形成的。多用成绩的取得。
水滴石穿的起源
原始:《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后引: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原文选段
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申台府自劾。崇阳人至今传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出自王充《论衡》--《状留篇》,原文:“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干将之剑,久在炉炭,铦锋利刃,百熟炼历。”
译文:所以黄河的水结冰,不是一天寒冷能形成;把土堆成山,不是一会儿就可以弄成。干将宝剑,要在炉火中锻烧很久,锐利的锋刃,要经过无数次精细的冶炼磨光。寓意形成一项事物,是需要长期的积累,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任何事的发生都有其潜在的,长期存在的因素,不是突然之间就可以形成的。
作者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汉族,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上虞)人。东汉思想家。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思想著作。
一、《论衡》书首先从宇宙观上否定了"天人感应"的"天",还世界的物质性面貌。不过,《论衡》书中所描述的宇宙观,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宇宙观:"天地合气,物偶自生也","及其成与不熟,偶自然也"(《论衡·物势》篇)。所以,这种宇宙观只能是人能利用自然,辅助"自然之化",但终究不得不听命于自然力的支配。这是古代唯物主义的最大缺陷。
二、《论衡》书中关于物种交合和生产的说法虽然谈不上是科学的知识,只是一种直观的自然描述,但这种直观的观察都是很真切的。而且,这种见解需要极大的理论胆识,因为他把帝王赤裸裸地搬到了地上,这是"非圣无法"、"诽谤圣朝"之罪,是要遭杀身灭门之祸的。所以,王充及其《论衡》书的伟大之处也在这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全句:“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释义:所以河水结冰,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堆积的土壤形成高山,不是须臾之间就能达成的事。
出处:东汉哲学家王充《论衡》--《状留篇》
王充在《论衡》中,充分利用科学知识为武器,无情地批判了天人感应说和谶纬迷信。这些科学技术知识有的是当代的成果,有的则是王充本人对自然现象认真地观测研究的心得。
于是,《论衡》不但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一部划时代的杰作,而且也是我国古代科学史上极其重要的典籍。由《论衡》我们看到,一方面正是王充冲决了正统思想的束缚,而在科学技术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另一方面,正是王充勤奋学习,努力掌握当代的科学实践,从而获得同正统思想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并为阐明自己的思想体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王充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元气学说,以元气自然说与神学目的论相抗衡,从而体现出两个思想体系两刃相割 的总态势。王充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物质性的元气构成的。
天地,含气之自然也 (《谈天》),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自然》),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自然而然地构成的,既然天与万物一样,都是客观存生的自然实体,没有什么手足耳目等感觉器官,因而,天也就没有意识性活动,更谈不上什么嗜欲,不可能有目的地创造万物。
王充还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只是元气运动的结果,和人世间的变化根本不存在感应关系;至于宣扬帝王是天的儿子,代表“上天的意志”来统治人民,统治有了偏误,便会发生灾异,说是“天造谴告”,这些王充都斥之为虚妄无稽之谈,并用形式逻辑的方法,否定了天有意识等正统观念。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的前一句
没有前一句。这两句话分别出自不同的典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的意思是:任何事的发生都有其潜在的,长期存在的因素,不是突然之间就可以形成的。
1、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原文:“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
释义: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2、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原文:“河冰结合,非一之日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出自:王充《论衡》--《状留篇》。
释义:水被冻结了三尺的冰,不是一天的寒冷就可以造成了。
作者简介:
罗大经(1196—1252后)字景纶,号儒林,又号鹤林,南宋吉水人。宝庆二年(1226)进士,历仕容州法曹、辰州判官、抚州推官。在抚州时,因为朝廷起起矛盾纠纷被株连,弹劾罢官。此后再未重返仕途,闭门读书,博极群书,专事著作。大经有经邦济世之志,对先秦、两汉、六朝、唐、宋文学评论有精辟的见解。著《易解》十卷。取杜甫《赠虞十五司马》诗“爽气金无豁,精淡玉露繁”之意写成笔记《鹤林玉露》一书。
王充(公元27- 约公元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出身“细族孤门”,青年时游学洛阳,家贫无书,常到市肆(店铺)阅所卖书,曾做过几任州、县官吏,他疾恨俗恶的社会风气,常常因为和权贵发生矛盾而自动去职,以至于终身“仕路隔绝”不得通显。他十分推崇司马迁、扬雄、桓谭等人,继承了这些先行者的叛逆精神,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和谶纬迷信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百度百科-鹤林玉露
百度百科-论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下一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下一句是: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出处:《论衡·状留》——东汉·王充
原文:
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干将之剑,久在炉炭,銛锋利刃,百熟炼厉。
译文:
所以黄河的水结冰,不是一天寒冷能形成;把土堆成山,不是一会儿就可以弄成。干将宝剑,要在炉火中锻烧很久,锐利的锋刃,要经过无数次精细的冶炼磨光。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战斗的无神论者。字仲任,汉族,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上虞)人。王充年少时就失去了父亲,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顺。后来到京城,进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
王充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
非一日之寒的前一句是什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寒冰三尺非一日之寒什么意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摘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这句话是在物理学中提出的的问题,从中暗示了人们无论是在学习、工作、或是在人生的目标追求中,成功并不是一瞬间的功劳,而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
关键字:坚韧不拔 持之以恒 奋力拼搏 锲而不舍 积极进取 执著 坚定不移 坚持不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这是爸爸在我小的时候常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我那时对学习有一种一步登天的幼稚想法,爸爸总是对我说:“孩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学习中也是一样的,要撑握好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到的,而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当时我只是明白爸爸说话的道理,但是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却只是一知半解。直到进入中学,在物理老师的帮助下,才大致明白其含义。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水只有在0℃以下才能结冰,而水在冻结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放出热,一放热,却影响了水冻结的程度,导致其它的水无法结冰,就这样,在一般普通冷冻下,要想冻结成三尺厚的冰,谈何容易,这需要一个长期冻结时间,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功劳。“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滴小小的水滴从上滴下来,正好滴在屋檐下的一块石块上,假设我们视作每一次小水滴是在同一个点上做功,如果说每一次小水滴在石板上做的攻加起来,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这样一年一年地过去。试想一百年过去,这小小的水滴在此石块上做的功有多大?这一块的石头会不会被这小小的滴水滴穿?这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物理上的解释。
水能够冻结成三尺冰, 滴水之所以能够穿石,是因为在漫长的岁月里从未停止穿石的努力,始终有一股坚韧不拔的精神,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就这样说过说:“治学问,就要持之以桓……” ,从中也是引用了“冰冻三尺与滴水穿石”的道理。
在今天,我们在学习或是在工作上更应该如此,只有发扬“冰冻”和“滴水”的精神,持之以恒,奋力拼搏,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样才能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取得最后的成功。如果你的工作或学习是三心二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持之以恒,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样,再崇高的理想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
做人就当具备这种“冰冻”和“滴水”的锲而不舍精神,一旦确定目标就持之以恒,并努力促使其实现的坚韧品格。行为上表现为对自己目标的执著追求,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取得最后的成功,何乐而不为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寓意是什么?
寓意指事情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什么意思
意思是,水结成的冰块足足有三尺厚,这不是由于一天的寒冷能够形成的,水一滴一滴地滴到石头上,最后把石头滴穿也不是只用了一天的功夫。
出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自东汉王充《论衡》的《状留篇》,原句是“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意思是,河中结的冰不是一天的寒冷造就的,土积成山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出自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原句是“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用绳子去锯木头总有一天木头会断,水滴一滴一滴滴到石头上总有一天石头也会被滴穿。
水滴石穿的故事:
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张乖崖上前责问,才知道是从府库中偷来的。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区区一文钱算得了什么!”张乖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张乖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这句话通常用来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任何事的发生都有其潜在的,长期存在的因素,不是突然之间就可以形成的。贬义时,多用来形容矛盾的日积月累之形成;褒义时,则形容成绩取得实属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