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提出的,大家应该都知道,有朋友问生活即教育是谁说的,还有朋友想问教育学中什么是教育,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其实怎样理解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呢,接下来,小编就来教教大家教育即生活是谁提出的,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教育即生活是谁提出的
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 杜威教育理论形成的标志是1897年出版的《我的教育信条》,这是杜威早期的一个纲领性的著作,篇幅虽短,却透彻地阐明了杜威教育思想的精髓,杜威以后的教育著作都是对它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三个命题皆于此著作中被提出,此后一直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主旋律,成为杜威教育理论的核心命题,从而也构成了杜威整个教育理论的基本框架 .
陶行知提出来的。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他相信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他认为:“生活与生活一磨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磨擦者与被磨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
陶行知提出的到底是教育即生活还是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J].乡村教师,1930-03(9)//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
“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谁说的? A 杜威 B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是陶行知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是杜威
教育学中:什么是教育即生长
这是著名教育家杜威的观点,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也是生长。
具体的来说,我简单编写如下观点供您参考:
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
杜威对教育本质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也主张课程应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在做中学,与生活打成一片,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经验。
教育即生长:在教育中,杜威一方面重视个人的心理发展,一方面重视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与教材的选择上,必须充分顾及儿童的个人经验、需要、兴趣和能力将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但是他特别强调儿童的经验,认为教育完全是偏重儿童已有能力的生长。这就是教育及生长。
教育即生活是指:由于儿童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教材应取自实际的生活,而不只是为未来做准备,否则容易使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相脱节。
教育及生活的观点是谁提出的
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著称
多选题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是基于什么现状提出来的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及其引申到“社会即学校”和“从做中学”,实质上是针对当时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现状,三个观点是依次递进的。
除此以外,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针对当时教育无视儿童天性,消极地对待儿童,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的现状。
怎样理解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生长
一、杜威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构成贯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教育与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
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这是一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两个反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
2.“学校即社会”
这个命题并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想混同。杜威所要求的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了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具有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社会生活的功能,使每人都有机会不收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为广阔的环境。强调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育即生长”
杜威提出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四)民主与教育
教育是为了民主的,同时教育也应是民主的。民主主义不仅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奋斗目标,而且还对教育提出了民主的要求,杜威认为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一个教育方针和政策。杜威认为教师应是儿童生活成长和经验的启发者和诱导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且也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而不是学生的压迫者。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些片面性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不仅是一般的生活,而且是儿童当前的生活。这里所说的“生活”,是指儿童的生长要素,即游戏、讲故事、观察、手工。除了这些生长要素之外,还有许多日常生活之外的东西,他却避而不谈.”,可见我们的教育不能只重当下,不看未来。活在当下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不能将其极端化、片面化。教育应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教育即社会
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学校不是准备进入社会参加社会生活,而是在学校过的生活就应该是儿童当前的社会生活。这种认识抹杀了社会与学校的区别。如果学校教育也像社会教育一般零散,重经验,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而且会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学校固然不可变成与社会完全脱钩的“象牙塔”,但是学校亦不可完全等同予社会,最多只能是个“小”社会,是向社会过渡的跳板。
3.在“做”中学
杜威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做”的过程,教学应该从儿童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儿童应该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这种思想片面强调了直接经验,否定了间接经验;片面强调了感性知识,忽视了理性知识;,降低了理论的作用,破坏了系统、普遍知识的学习;把系统科学知识的教学同实践绝对对立起来。
三、杜威教育思想的借鉴和启示
面向生活、注重活动教学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有合理因素的存在,只要不将其绝对化,不把教育完全等同于生活,就有借鉴意义。我国的教育一直以来都重视以书本为中心,学校的教育脱离学生的生活,一方面导致学生难以接受与理解书本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要借鉴杜威“面向生活”的理念,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兴趣,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学 习。通过适当的活动课程,使学生有效地参加活动课程,培养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素质。
2.强调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从“做中学”强调了训练独立思维的能力,这对于改革我们传统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改革单纯的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创心能力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当下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应当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教会他们学
习的方法,而非单纯地传授知识。应当把校内的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两者之间应当自由地相互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必须从社会的整体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手,创造一个适合儿童天性的新环境,激发儿童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促进其求真思维和创造性格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3.注重习惯的培养
中国的家庭和学校,强调让儿童熟记、死背很多规则和标准,并通过严格的惩罚来让儿童来按照标准执行。这些规则是通过外部的压力强加给儿童的,这就使儿童丧失了应有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因此,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注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与性格的养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亲自在“做”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养成习惯。
4. 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教育中的当然主体,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与学生是统治与被统治、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学生应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学生成为“做的主体,而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他们都是学习的主人,知识的探索者;教师在很大程度应该成为“助学者”,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不再是中心与边缘、教授与接受、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是主体间性的平等交往、协商的关系。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对症下,因材施教。
你的认可,我的动力!
什么是班级?"生活即教育"是由谁提出的
班级:学校里的年级和班的总称。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提出的。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
⑴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具体教育的作用;
⑵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⑶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在改造生活的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⑷“生活即教育”是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批判。
“社会即学校”
⑴为了改革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即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
⑵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为了改革学校教育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端,把学校办成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
⑶陶行知把整个社会、整个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范畴,从而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三者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大教育体系即社会终生教育体系;
“教学做合一”
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为了避免瞎做、瞎学、瞎教,所以指出在“在劳力上劳心”,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
⑵这一原理将 “做”放在第一位,是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思想的;
⑶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意图之一,是改变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又是为了把学从视为“字纸篓,死读书,读死书”的教学转到重培养学生能运用“活的知识”、具有“行动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的轨道上来。
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谁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大教育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与生活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脱离教育的生活是不智慧的,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希望能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