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x趣闻 >

关于朋友的成语故事

  • x趣闻
  • 2022-01-30

谈到成语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有朋友问与友情有关的成语有,当然了,还有人问关于友情的成语故事20,这到底是咋回事?事实上关于友谊友情的成语呢,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朋友的成语故事,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于朋友的成语故事

1、北郭骚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北郭骚是春秋时期齐国名士,是个出了名的大孝子。但他的家境不好,十分贫寒,以至于到了无钱奉养老母的地步。于是慕名去找当时名相晏子,希望得到一些粮食奉养老母。晏子久闻其名,很乐意交他这个朋友。

晏子临走又送北郭骚很多粮食、金钱。北郭骚谢绝了金钱收下了粮食,两人从此成了很好的朋友。不久之后,晏子受谗言被齐景公猜忌,逃亡他国,临行路过北郭骚家进来告别,晏子阐述了事情的经过,北郭骚只是说了一句:“请好自为之。”完毕送客。

晏子走后,北郭骚找来他的朋友,告诉他说:“我仰慕晏子道义,与之相交,如今晏子被无端猜忌,我将用生命为他洗清冤诬。”北郭骚换好衣冠,请朋友携剑和竹匣跟随其后。前往皇宫会见景公近臣,北郭骚慷慨激昂地说:“晏婴是名闻天下的贤相,因他在而其他国家畏惧不敢侵犯。若他出亡,齐国必遭侵犯。我不想看见国家生灵涂炭,我愿用我的生命为晏子洗清冤屈。”然后自刎身亡。景公看此情景非常后悔,亲自驾车在边境追回晏子。

2、俞伯牙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俞伯牙,这人琴弹得特别好。有一天他在深山老林里弹琴的时候,来了一个打柴人叫钟子期。俞伯牙一弹琴,钟子期就说了:“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心里很惊讶,因为他心里正想表现高山呢,就被听出来了。

俞伯牙心想:我换一个主题,我表现流水,看你还能不能听出来。谁知,钟子期一听,又说:“洋洋兮若江河。”不管俞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音乐表现的内容。于是乎两个人就成了好朋友,成了知音。

但是,没多久钟子期去世了,俞伯牙痛失知音,伤心到极点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琴给摔了,发誓永远不再弹琴。这个故事后来就形成了“高山流水”的成语,形成了“知音”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

3、生死之交的故事

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忽悠赠答。郑少谷曾有诗赞王子衡:“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意思是:当王子衡讲评诗歌时,就是鲁国孔子的弟子听了,也会如春风。

后来郑少谷死了,王子衡惊闻噩耗,哀伤至极,他不顾千里奔波,特地赶到福建,为他办理丧事,宽慰亲属。

4、管鲍之交

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之后,鲍步牙知道管仲家里十分贫困,总是多分给管仲一些,绝不认为管仲贪心;管仲帮助鲍叔牙做事时,不一定件件做得很好,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蠢,而理解那是受客观条件所限。

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鲍叔牙深知并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干得不出色,而是时机和运气问题……管仲深情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后来推荐管仲做了齐国之卿,帮助君大力推行改革,使齐国成了春秋的第一霸主。现在,人们常以“管鲍之交”形容友谊笃厚。

5、马克思与恩格斯

青年的马克思就有着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并付诸行动,因而他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

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给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正如列宁所说的“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后来的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时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1.【交友典故】之杵臼之交

杵臼之交出自《后汉书.吴佑传》。原文:“时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佑赁舂。佑与语大惊,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间。”意思是交友不嫌贫贱。

东汉时期,有一个穷苦好学的读书人,名叫公沙穆。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读书,总认为自己所学有限,想进入京城太学继续深造。公沙穆家中穷困,没有那麼多钱作为他入太学学习的费用。於是,公沙穆到一位吴佑的富户家做舂米工人。吴佑曾任齐相、长史等官职。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吴佑来到他的身边,吴佑见公沙穆举止斯文有礼,根本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谈起来。言谈中,吴佑发现公沙穆学识渊博,很有见解。吴佑不顾彼此贫富悬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为朋友。在封建社会,贫富县殊,等级森严。一个富豪能够屈尊降贵与一个穷苦读书人交朋友,是件难得之事,因此被传为一段佳话。

关于朋友的典故

1. 庄子和惠子

提起惠子大家都不陌生,他就是《逍遥游》里被庄子嘲笑“有蓬之心”的惠施,惠子名家学派著名学者,“惠子多方,其书五车”,藕们今天“学富五车”的成语,典出于此。惠子常常和庄子辩论,多半是居于下风。据说惠子热心用世,曾为梁相,怀疑庄子想取而代之,被庄子比喻好吃腐鼠的鸱枭。好像庄子对惠子非常不屑,其实不然,他们是惺惺相惜,相互爱重的朋友。惠子先庄子而逝,庄子过其墓,悲不自胜,讲了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来说明他们的友谊,那就是匠石运斤成风、削去郢人鼻端上的白垩的故事。“运斤成风”现在用来比喻技巧的娴熟。其实这个故事还有下文。后来,宋元君想叫匠石再示范一次,此时郢人已死,匠石说:“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讲完这个故事,庄子沉痛的说:“自夫子(指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这个寓言感慨之深,非藕浅薄言辞所能尽释。有过惠子这样的朋友,庄子才能对朋友之间的关系有那样贴切的形容,原话引用:

相视一笑,莫逆于心——他们是朋友!

2、伯牙和子期

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伯牙善琴,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后来的人们根据想象,加上一个戏剧性的情节。据说伯牙专程探访子期,子期已死,他悲痛遗憾,不能自已,发之于琴,在子期墓前弹响,围观的男女老少,尽皆嘻笑。伯牙好不奇怪,说藕这样的悲情倾注于琴声之中,你们为什么笑?大家回答他说,我们觉得好听,高兴得发笑,伯牙愤而摔琴。唉,除了那个人,其余的批评、讨论,甚至赞赏,都不能得其三味,斯人已去,满世无其知者,鼓琴何益?

高山流水,千古知音——他们是朋友!

3、管仲和鲍叔

管鲍贫贱之交,两人一起做买卖,管仲不客气的拿大头,鲍叔不觉得他贪,因为知道管仲比自己穷。管仲在战场上当逃兵,鲍叔不认为他怯懦,因为知道他有老母在堂。管仲辅佐公子纠,成了阶下之囚,鲍叔辅佐公子小白,是为齐桓公。鲍叔极力举荐,管仲以此当上齐国国相,地位比鲍叔高,鲍叔并不介怀。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

理解包容,相互成全——他们是朋友!

PS:叫惯了姐姐叫荷衣真不习惯。

异姓姐妹,自然是朋友的一种,继续叫姐姐吧。

PS:准备下了,看见妹妹,连忙留步扑一个,藕们今天继续着藕下你上的不凑巧

补充:羊角哀和左伯桃的有后续,我看到一个完整版本是这样的:

那是一个冬天,饥寒交迫的左伯桃对他的朋友羊角哀说:“我的学问,品德都不及你,与其两人抱恨屈死他乡,不如你一人赴京赶考。”

羊角哀无力但又坚决地摇摇头。

夜晚,左伯桃拿出自己的衣衾和盘缠,把衣服轻轻盖在羊角哀的身上,自己在雪地里冻饿而死。

羊角哀醒来见好友的衣衾尤在,而人已故去,便号啕大哭。

羊角哀一路奔到楚国,被拜为上卿。他回来,找到左伯桃的遗骸,重新厚葬。

左伯桃的墓地和“荆将军”墓为邻。一日,羊角哀梦见好友对自己说,他天天被荆将军责打,痛苦不堪。

梦醒之后,羊角哀匆匆披上官服,拔剑自刎,赶赴九泉护持朋友左伯桃。

关于友情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高山流水

春秋战国时,晋国上大夫(很高的一个官职)俞瑞字伯牙,有一珍贵的五弦琴。乘船中秋游览江山之时弹起,琴弦忽然断了一根,伯牙大惊,后发现是有人在岸上听琴。于是招此听琴人上船,见他是一个樵夫,便很轻视。没想到这个樵夫其实胸装才学无数,对他所弹的曲子、所弹的琴都了如指掌,于是说:“你对于音乐的道理十分明白,但如果我弹一曲,心中想着事情,你能知道吗?”俞伯牙将断弦重整,想着高山,弹了一曲,樵夫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又想着流水弹了一曲,樵夫又赞道:“美哉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大惊,推琴而起,施以宾客之礼,问樵夫姓名,答姓钟名徽字子期,两人谈得十分投机。俞伯牙总算找到了知音,邀子期留下,子期要尽孝道而不肯,于是两人结为兄弟,伯牙赠子期黄金二镒(48两),约来年仲秋再见,洒泪而别。

光阴似箭,来年仲秋,俞伯牙又在江边等钟子期,却等不着。他弹奏一曲,发现商弦凄切,感到子期未来的原因,不是父丧,就是母亡。于是询问着找到了子期家,见一老者,是子期的父亲。老者哭着说,子期用所赠黄金,买书攻读,日夜辛勤,却心力耗费,染病于百日之前亡故了。俞伯牙大恸,泪如泉涌,在子期墓前悲奏一曲,却被周围不识音律的观看的人所耻笑,它们只知道琴声是用来取乐的。俞伯牙割断琴弦,将琴摔向祭石,登时玉轸抛残,今徽凌乱,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后弃官到江边侍奉子期的父母,曰:“子期即吾,吾即子期。”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生活在265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人,也都是当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他俩年轻时就成为了好朋友,后来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我小时侯比较喜欢读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也重点记述了不少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现在许多的成语典故也出自那个时期。

一、管鲍分金

管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鲍叔牙,起初二人合伙做点买卖,因为管仲家境贫寒就出资少些,鲍叔牙出资多些。生意做的还不错,可是有人发现管仲用挣的钱先还了自已欠的一些债,哈哈!这钱还没入帐就给花了,现在会计上的名词叫:坐支,而且私自花钱恐怕离贪污公款罪也不远了。更可气的是到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他一半的红利,他也就接受了。

这可把鲍叔牙手下的人气坏了,有个人对鲍叔牙说,他出资少,平时他开销又大,年底还照样和您平分效益,显然他是个十分贪财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话,我一定不会厚着脸皮接受这些钱的。鲍叔牙斥责他手下道:你们满脑子里装的都是钱,就没发现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吗?他比我更需要钱,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帮他,我情愿这样做,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

二、一起充军

后来这哥俩又一起充了军,二人更是相依为命。有一次齐国和邻国开战,双方军队展开了一场大撕杀,冲锋的时侯管仲总是躲在最后,跑得很慢,而退兵的时候,管仲却跟飞一样的奔跑。当兵的都耻笑他,说他贪生怕死,领兵的想杀一儆百拿管仲的头吓呼那些贪生怕死的士兵。

关键时刻又是鲍叔牙站了出来(此时鲍已当上了军官,不过我想也就是个连长一类的基层干部吧!)他替管仲辩护道:管仲的为人我是最了解不过了,他家有80多岁的老母亲无人照顾,他不能不忍辱含羞地活着以尽孝道。管仲听了鲍叔牙的这番话,感动的流下了热泪,他哭诉道:生我的是父母,而了解我管仲的,唯有鲍叔牙啊!

过了两年多,管仲的老母病逝,他心中没了牵挂,这才踏下心来为齐国效命,果然是比谁都作战英勇,很快就得到了提拨重用。

三、各为其主

后来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发现管仲是个人才,便要他当了自已的谋士,也就是参谋长一类的官吧。而鲍说牙呢,也偏偏被齐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看中,拜其为军师。两个好朋友各自辅助一个公子,干的很卖力气。可是好景不长,昏庸的齐襄公总是疑心他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要篡夺他的王位。就让手下的人找机会干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这两个公子听到了风声,公子纠带着管仲就跑到了鲁国的姥姥家去了,公子小白也跟着学,他带着鲍叔牙也跑到了莒国的姥姥家避难去了。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暴虐的齐襄公被手下的将士杀死,立他的一个弟弟公孙无知为齐国君王,你听听这名子——公孙无知,肯定是个笨蛋吧!就这么一个人当了君王没几个月,就也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齐国当时是一片混乱。

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鲁国的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觉得自已继成王位的机会来了,急忙打点行装,要回国争夺王位。

四、阵前对垒

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军师及时提醒他的主子: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很近,如果他先我们一步回到齐国,我们就没戏了,我看还是我先带一队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让鲁国派大将曹沫带另一队人马护送您回国。公子纠笑答:好主意!

当管仲带人马赶到莒国和齐国的交界处,正碰上鲍叔牙带领一队莒国人马护送公子小白飞弛而来。管仲上前拦住去路,他说:你不好好在姥姥家呆着,要干啥去呀?公子小白说:我回国办丧事去啊!管仲说:您的哥哥公子纠已经回到齐国操办此事了,我看您还是返回莒国好好呆着吧!

鲍叔牙虽然和管仲平日有手足之情,但现在是各为其主啊!他瞪着眼睛喝斥管仲:我们公子回国有自已的事情,你管的着吗?再说你扯的瞎话也瞒不了我鲍叔牙吧?如果公子纠真的回到了齐国,那你干嘛带人来拦截我的主公呢?管仲谎言被揭,脸色通红,一时无言以对。

鲍叔牙不敢耽搁,命令部队火速前进,管仲见状急得要命,要是拦不住公子小白,自已还有啥脸面再见公子纠啊,于是他心一横,搭弓取箭,朝着车上的公子小白用力射去,小白大叫一声,栽倒在车上,管仲见大功告成,便带着人马飞逃而去。

没想到管仲这一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带钩上,一点没伤到人,但他知道管仲的箭法利害,要是再补上一箭他就没命了,于是他才大叫一声装死倒在车里。见管仲跑了,他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鲍叔牙见公子小白平安无事,大喜!立刻命部队抄小路向齐都全力疾弛。

五、顽抗到底

管仲自以为射死了公子小白,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向齐国进发,结果到齐、鲁边界的时侯,一个齐国的使者拦住了他们的车马,使者说:我奉齐国新君王公子小白之命,前来通知鲁国,请你们不必送公子纠回国了。

管仲一听,才知道自已没把事情办好,上了公子小白和鲍叔牙的当。于是一气之下把齐国使者给杀了,公子纠更是什么也不顾了,命令大将曹沫摔领仅有的500多鲁国士兵去跟齐国拼命。于是齐、鲁两国就开了战,鲁国本来就是个小国,兵马少,又是到人家齐国门口来打仗,那有不败的道理呀!辛亏大将曹沫很勇敢,保护公子纠和管仲逃回了鲁国。

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登上了齐国君王的宝座后,称为齐桓公,后来成为春秋时期五位霸主之首,这是后话暂且不表。只说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清除后患,把他的兄弟公子纠干掉!于是他命令鲍叔牙领兵30万去攻打鲁国,那时齐国很强大,小小的鲁国为了公子纠这么个破外甥被迫应战,结果连连败北,鲁国君王见顶不住了,就派人和齐国讲和,鲍叔牙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要鲁国把公子纠杀了,二是把管仲交给齐国,不然的话绝不退兵。鲁庄公没别的法子,只好照办。把公子纠的人头和管仲一起交给了齐国。

六、举贤重德

鲍叔牙帮公子小白登上王位又帮他杀了公子纠,齐桓公感念他的忠心和所立的大功,要任命他做国相,没想到鲍叔牙死活不肯接受,他说:以前我帮君王做了些事情,那全是凭我对您的忠心而竭尽全力的,现在您要把国相这么重要的职务交给我,这绝不仅仅凭我的忠心就可以做好的,您该找个比我更有才能的人才行啊!齐桓公说:在我手下的大臣中,还没发现比你更出众的人才呢!鲍叔牙说:我举荐一个人保证能帮您成就一番霸业!齐桓公急忙问他:这个人是谁呢?鲍叔牙笑着说:此人就是我的老友——管仲,我把他从鲁国要回来,就是要他帮您的!

齐桓公一听就火了,他拍案而起!说:这小子拿箭射过我,这一箭之仇我还没报呢,你反而让我来重用他?我不把他杀了就不错了!

鲍叔牙恳切地说:管仲不顾一切地为公子纠卖命,用箭来射杀您,这不正好说明他对他的主子是一个非常讲忠义的人吗?各为其主是起码的做人准则,他当时那样做没什么不对的,现在要治国了,若论才华,他远远超过我鲍叔牙啊!您要成就霸业,非得到管仲的辅左不成。您现在不计前嫌地重用他,他维一的出路就是死心踏地的为您卖命啊!

齐桓公是个很有肚量的人,为了齐国的利益,他还是听了鲍叔牙的劝说,断然弃忘前嫌,拜了管仲为国相。

关于友情的成语故事

高山流水

春秋战国时,晋国上大夫(很高的一个官职)俞瑞字伯牙,有一珍贵的五弦琴。乘船中秋游览江山之时弹起,琴弦忽然断了一根,伯牙大惊,后发现是有人在岸上听琴。于是招此听琴人上船,见他是一个樵夫,便很轻视。没想到这个樵夫其实胸装才学无数,对他所弹的曲子、所弹的琴都了如指掌,于是说:“你对于音乐的道理十分明白,但如果我弹一曲,心中想着事情,你能知道吗?”俞伯牙将断弦重整,想着高山,弹了一曲,樵夫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又想着流水弹了一曲,樵夫又赞道:“美哉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大惊,推琴而起,施以宾客之礼,问樵夫姓名,答姓钟名徽字子期,两人谈得十分投机。俞伯牙总算找到了知音,邀子期留下,子期要尽孝道而不肯,于是两人结为兄弟,伯牙赠子期黄金二镒(48两),约来年仲秋再见,洒泪而别。

光阴似箭,来年仲秋,俞伯牙又在江边等钟子期,却等不着。他弹奏一曲,发现商弦凄切,感到子期未来的原因,不是父丧,就是母亡。于是询问着找到了子期家,见一老者,是子期的父亲。老者哭着说,子期用所赠黄金,买书攻读,日夜辛勤,却心力耗费,染病于百日之前亡故了。俞伯牙大恸,泪如泉涌,在子期墓前悲奏一曲,却被周围不识音律的观看的人所耻笑,它们只知道琴声是用来取乐的。俞伯牙割断琴弦,将琴摔向祭石,登时玉轸抛残,今徽凌乱,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后弃官到江边侍奉子期的父母,曰:“子期即吾,吾即子期。”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生活在265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人,也都是当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他俩年轻时就成为了好朋友,后来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我小时侯比较喜欢读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也重点记述了不少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现在许多的成语典故也出自那个时期。

一、管鲍分金

管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鲍叔牙,起初二人合伙做点买卖,因为管仲家境贫寒就出资少些,鲍叔牙出资多些。生意做的还不错,可是有人发现管仲用挣的钱先还了自已欠的一些债,哈哈!这钱还没入帐就给花了,现在会计上的名词叫:坐支,而且私自花钱恐怕离贪污公款罪也不远了。更可气的是到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他一半的红利,他也就接受了。

这可把鲍叔牙手下的人气坏了,有个人对鲍叔牙说,他出资少,平时他开销又大,年底还照样和您平分效益,显然他是个十分贪财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话,我一定不会厚着脸皮接受这些钱的。鲍叔牙斥责他手下道:你们满脑子里装的都是钱,就没发现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吗?他比我更需要钱,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帮他,我情愿这样做,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

二、一起充军

后来这哥俩又一起充了军,二人更是相依为命。有一次齐国和邻国开战,双方军队展开了一场大撕杀,冲锋的时侯管仲总是躲在最后,跑得很慢,而退兵的时候,管仲却跟飞一样的奔跑。当兵的都耻笑他,说他贪生怕死,领兵的想杀一儆百拿管仲的头吓呼那些贪生怕死的士兵。

关键时刻又是鲍叔牙站了出来(此时鲍已当上了军官,不过我想也就是个连长一类的基层干部吧!)他替管仲辩护道:管仲的为人我是最了解不过了,他家有80多岁的老母亲无人照顾,他不能不忍辱含羞地活着以尽孝道。管仲听了鲍叔牙的这番话,感动的流下了热泪,他哭诉道:生我的是父母,而了解我管仲的,唯有鲍叔牙啊!

过了两年多,管仲的老母病逝,他心中没了牵挂,这才踏下心来为齐国效命,果然是比谁都作战英勇,很快就得到了提拨重用。

三、各为其主

后来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发现管仲是个人才,便要他当了自已的谋士,也就是参谋长一类的官吧。而鲍说牙呢,也偏偏被齐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看中,拜其为军师。两个好朋友各自辅助一个公子,干的很卖力气。可是好景不长,昏庸的齐襄公总是疑心他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要篡夺他的王位。就让手下的人找机会干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这两个公子听到了风声,公子纠带着管仲就跑到了鲁国的姥姥家去了,公子小白也跟着学,他带着鲍叔牙也跑到了莒国的姥姥家避难去了。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暴虐的齐襄公被手下的将士杀死,立他的一个弟弟公孙无知为齐国君王,你听听这名子——公孙无知,肯定是个笨蛋吧!就这么一个人当了君王没几个月,就也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齐国当时是一片混乱。

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鲁国的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觉得自已继成王位的机会来了,急忙打点行装,要回国争夺王位。

四、阵前对垒

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军师及时提醒他的主子: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很近,如果他先我们一步回到齐国,我们就没戏了,我看还是我先带一队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让鲁国派大将曹沫带另一队人马护送您回国。公子纠笑答:好主意!

当管仲带人马赶到莒国和齐国的交界处,正碰上鲍叔牙带领一队莒国人马护送公子小白飞弛而来。管仲上前拦住去路,他说:你不好好在姥姥家呆着,要干啥去呀?公子小白说:我回国办丧事去啊!管仲说:您的哥哥公子纠已经回到齐国操办此事了,我看您还是返回莒国好好呆着吧!

鲍叔牙虽然和管仲平日有手足之情,但现在是各为其主啊!他瞪着眼睛喝斥管仲:我们公子回国有自已的事情,你管的着吗?再说你扯的瞎话也瞒不了我鲍叔牙吧?如果公子纠真的回到了齐国,那你干嘛带人来拦截我的主公呢?管仲谎言被揭,脸色通红,一时无言以对。

鲍叔牙不敢耽搁,命令部队火速前进,管仲见状急得要命,要是拦不住公子小白,自已还有啥脸面再见公子纠啊,于是他心一横,搭弓取箭,朝着车上的公子小白用力射去,小白大叫一声,栽倒在车上,管仲见大功告成,便带着人马飞逃而去。

没想到管仲这一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带钩上,一点没伤到人,但他知道管仲的箭法利害,要是再补上一箭他就没命了,于是他才大叫一声装死倒在车里。见管仲跑了,他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鲍叔牙见公子小白平安无事,大喜!立刻命部队抄小路向齐都全力疾弛。

五、顽抗到底

管仲自以为射死了公子小白,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向齐国进发,结果到齐、鲁边界的时侯,一个齐国的使者拦住了他们的车马,使者说:我奉齐国新君王公子小白之命,前来通知鲁国,请你们不必送公子纠回国了。

管仲一听,才知道自已没把事情办好,上了公子小白和鲍叔牙的当。于是一气之下把齐国使者给杀了,公子纠更是什么也不顾了,命令大将曹沫摔领仅有的500多鲁国士兵去跟齐国拼命。于是齐、鲁两国就开了战,鲁国本来就是个小国,兵马少,又是到人家齐国门口来打仗,那有不败的道理呀!辛亏大将曹沫很勇敢,保护公子纠和管仲逃回了鲁国。

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登上了齐国君王的宝座后,称为齐桓公,后来成为春秋时期五位霸主之首,这是后话暂且不表。只说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清除后患,把他的兄弟公子纠干掉!于是他命令鲍叔牙领兵30万去攻打鲁国,那时齐国很强大,小小的鲁国为了公子纠这么个破外甥被迫应战,结果连连败北,鲁国君王见顶不住了,就派人和齐国讲和,鲍叔牙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要鲁国把公子纠杀了,二是把管仲交给齐国,不然的话绝不退兵。鲁庄公没别的法子,只好照办。把公子纠的人头和管仲一起交给了齐国。

六、举贤重德

鲍叔牙帮公子小白登上王位又帮他杀了公子纠,齐桓公感念他的忠心和所立的大功,要任命他做国相,没想到鲍叔牙死活不肯接受,他说:以前我帮君王做了些事情,那全是凭我对您的忠心而竭尽全力的,现在您要把国相这么重要的职务交给我,这绝不仅仅凭我的忠心就可以做好的,您该找个比我更有才能的人才行啊!齐桓公说:在我手下的大臣中,还没发现比你更出众的人才呢!鲍叔牙说:我举荐一个人保证能帮您成就一番霸业!齐桓公急忙问他:这个人是谁呢?鲍叔牙笑着说:此人就是我的老友——管仲,我把他从鲁国要回来,就是要他帮您的!

齐桓公一听就火了,他拍案而起!说:这小子拿箭射过我,这一箭之仇我还没报呢,你反而让我来重用他?我不把他杀了就不错了!

鲍叔牙恳切地说:管仲不顾一切地为公子纠卖命,用箭来射杀您,这不正好说明他对他的主子是一个非常讲忠义的人吗?各为其主是起码的做人准则,他当时那样做没什么不对的,现在要治国了,若论才华,他远远超过我鲍叔牙啊!您要成就霸业,非得到管仲的辅左不成。您现在不计前嫌地重用他,他维一的出路就是死心踏地的为您卖命啊!

齐桓公是个很有肚量的人,为了齐国的利益,他还是听了鲍叔牙的劝说,断然弃忘前嫌,拜了管仲为国相。

七、成就霸业

管仲很感激好友鲍叔牙,更对齐桓公的大度和睿智所折服,决心鞠躬尽瘁、竭尽全力报效齐桓公,他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经济,重新给农民划分土地,由于他从小经商,也很重视和其它国家通商和发展手工业。他还对国家常设的军队实行严格的训练和管理,使之成为战斗力很强的一支军队。由于管仲的改革,齐国在几年内就兴盛起来,获得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地位,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有趣的是,有一次齐桓公和管仲探讨下任国相的问题,齐桓公问:假如你要是死了,谁接任你的国相为好呢?管仲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二人选呢?管仲就又说了一个人的名字,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三人选呢?管仲就又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很不高兴的再次问:那么第四人选呢?管仲说:那就是鲍叔牙了!齐桓公说:我真的很奇怪,鲍叔牙对你那么好,听说以前你们一起做生意,他也老让着你,你上了公子纠的贼船,还射过我一箭,要不是鲍叔牙说情,我早就把你杀了,后来鲍叔牙又在我面前积极推荐你为国相,怎么现在请你推荐下任国相的人选时,你竟然把鲍叔牙放在第四人选的位置上呢?你对得起人家鲍叔牙吗?管仲说:我们现在是在谈论谁做下任国相最合适的问题,您并没有问谁是我最感激、最要好的朋友呀!我们的私交很好,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嘛

中国古代关于友情的成语故事有哪些50字?

高山流水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俞伯牙,这人琴弹得特别好。有一天他在深山老林里弹琴的时候,来了一个打柴人叫钟子期。俞伯牙一弹琴,钟子期就说了:“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心里很惊讶,因为他心里正想表现高山呢,就被听出来了。俞伯牙心想:我换一个主题,我表现流水,看你还能不能听出来。谁知,钟子期一听,又说:“洋洋兮若江河。”不管俞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音乐表现的内容。于是乎两个人就成了好朋友,成了知音。但是,没多久钟子期去世了,俞伯牙痛失知音,伤心到极点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琴给摔了,发誓永远不再弹琴。

有关友谊的成语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群雄讨莽。公元23年初,刘玄立为天子,刘秀任偏将军。刘秀和王郎也打了不少胜仗。公元24年秋,刘秀率兵攻打民起义军于邬,降者不放心,刘秀便采用安抚之计,降者都信以为真了,只听他们经常三三两两地在一起低语:“萧王推已之红心,置他人之腹中,我们还担心什么?还不为他打天下,出力吗。”《后汉书·光武皇帝本纪》里的原话是:“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报死乎!”

关于友谊,友情的成语故事。

八拜之交 白首同归 道义之交 高情厚谊 恨相见晚 恨相知晚 莫逆之交 倾盖如故 深情厚谊 深情厚意 生死不渝 叨在知己 万古长青 刎颈之交 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相视莫逆 心照情交 心照神交

有关亲情、友谊的成语

寸草春晖 cùn cǎo chūn huī 小草微薄的心意报答不了春日阳光的深情。比喻父母的恩情,难报万一。 唐·孟郊《游子吟》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范张鸡黍 fàn zhāng jī shǔ 范:范式。张:张劭。鸡:禽类。黍:草本植物,指黍子。范式、张劭一起喝酒食鸡。比喻朋友之间含义与深情。 《后汉书·范式传》载:“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北风之恋 běi fēng zhī liàn 比喻对故土的怀念之情。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比翼双飞 bǐ yì shuāng fēi 比喻夫妻情投意合,在事业上并肩前进。比翼,翅膀挨着翅膀。双飞,成双的并飞。 《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居里夫妇在科学征途上~。

与朋友有关的成语典故

【八拜之交】: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交:友谊。旧时朋友结为兄弟的关系。

【白头如新】:白头:头发白了;新:新交。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

【白衣送酒】:身穿白衣的人前来送酒。后泛指送酒的人。也比喻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朋友正好送来,遂心所愿。

【拜把兄弟】:朋友结为异姓兄弟。

【拜把子】:朋友结为异姓兄弟

【班荆道故】:班:铺开;道:叙说。用荆铺在地上坐在上面谈说过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来谈谈别后的情况。

【班荆道旧】:指朋友相遇于途,铺荆坐地,共叙情怀。后泛指朋友相遇,共叙离情。亦作“班荆道故”。

【半面之识】:半面:指瞥过一眼;识:相识。后用以指只见过一次的朋友。

【背故向新】:弃绝多年的朋友,而同新结识的人来往。指结交朋友不为友谊,只图势力。

【比目连枝】:比目:比目鱼,传说仅一眼,须两鱼并游;连枝:连在一起的树枝。比喻形影不离的情侣和朋友。

【宾朋满座】:宾客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友聚会。

【伯劳飞燕】:借指离别的亲人或朋友。

【不敢高攀】:不敢跟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结亲戚。

【不弃故旧】:弃:抛弃;故旧:旧交。不轻易抛弃老朋友。

【不忘故旧】:故旧:旧交、旧友。不忘记老朋友。

【车过腹痛】:原指经过朋友的坟墓如不祭奠,走过去肚子就会痛起来。用来表示对亡友的悼念。

【称兄道弟】:朋友间以兄弟相称。形容关系亲密。

【出云入泥】:指自己一旦青云直上,便不惜将旧时朋友踩入泥中。比喻人情浇薄,世态炎凉。

【杵臼之交】: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比喻交朋友不计较贫富和身分。

【串亲访友】:走亲戚,看朋友。

【打成相识】:指双方经过一番较量,显出自己的功夫,最后从漠不相识变为朋友。

【丹之所藏者赤】:比喻交朋友必须谨慎选择。

【淡水交情】:友情像水一样清澈。指不以势利为基础的朋友。

【淡水之交】:友情像水一样清澈。指不以势利为基础的朋友。

【弹冠结绶】:朋友之间互相援引出仕。

【叨在知己】:叨:谦词,表示辱没他人,自觉惭愧;知己:友谊深厚的朋友。有愧于作为您的知己朋友。

【道弟称兄】:朋友间以兄弟相称,表示关系亲密。

【道义之交】:交:交情,友谊。有道德有正义感的交往和友情。指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朋友。

【得一知己,死可无恨】:知己:彼此相知的朋友;恨:遗憾。能得到一位知心朋友,就是死了也没有遗憾。形容知音难觅。

【东劳西燕】:劳:伯劳。比喻情侣、朋友离别。

【断金之交】:指情深谊厚的朋友。

【泛泛之交】:泛泛:一般,平常。交情不深的朋友。

【范张鸡黍】:范:范式;张:张劭;鸡:禽类;黍:草本植物,指黍子。范式、张劭一起喝酒食鸡。比喻朋友之间含义与深情。

【分朋树党】:区分开朋友党羽,树立起帮派。

【腹心之友】:指同心同德的知心朋友。形容关系密切,友情深厚。

【高朋故戚】:高贵的朋友,至近的亲戚。指至亲好友。

【高朋满座】:高:高贵。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割席断交】:席:坐席,草席。把席割开分别坐。比喻朋友绝交。

【割席分坐】:席:坐席。把席割断,分开坐。比喻朋友绝交。

【狗党狐朋】: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同“狐朋狗党”。

【故旧不弃】:故旧:旧交,旧部下;弃:抛弃。不轻易抛弃老朋友、老部下。

【故人之情】:故人:老朋友。老朋友之间的感情。

【故人之意】:故人:旧友。指老朋友的情意。

【管鲍之好】: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管鲍之交】: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管宁割席】:管宁:人名;席:坐卧用的编织物。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

【贵在知心】:以知心交心为贵,指朋友之间心心相印。

【贵则易交】:易:改变,换。人发达后抛弃旧时贫贱朋友,另交新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海翁失鸥】:翁:老人。在海边居住的那个老翁没有捉取到海鸥。比喻人如果怀有私心,就会失去朋友的信任和情谊。

【狐朋狗党】: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

【狐朋狗友】: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

【化敌为友】:把敌人转化为自己的朋友。

【患难见真情】:只有经过共同的患难才能看出自己的知心朋友。

【患难见知己】:只有经过共同的患难才能看出自己的知心朋友。

【患难之交】:交:交情,朋友。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

【惠子知我】:比喻朋友相知之深。

【鸡黍深盟】:鸡黍:招待客人的饭菜;深盟:深厚的交情。指朋友之间交情深厚。

【江湖义气】:旧指走南闯北的人之间所遵循的忠义之气。今多指不顾原则地一味讲求朋友间的义气。

【胶漆相投】:胶漆:胶和漆,比喻亲密;投:投合。形容朋友之间亲密投合。

【今雨新知】:比喻新近结交的朋友。

【金兰契友】:金兰:指友情投合,交谊深;契:投合;契友:情投意合的朋友。泛指结拜兄弟。

【金兰之契】:金:比喻坚;兰:比喻香;契:投合。指交情投合的朋友。

【金兰之友】:指亲密的朋友。

【尽欢竭忠】:指朋友对自己竭尽友爱和忠心。

【敬业乐群】:敬业:违心于学业;乐群:乐于与好朋友相处。专心学习,和同学融洽相处。

【九故十亲】:泛指亲戚朋友。

【久别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

【酒朋诗侣】:指在一起喝酒作诗的朋友。

【酒肉弟兄】:在一起只是吃喝玩乐而不干正经事、不能共患难的朋友。

【酒肉朋友】:在一起只是吃喝玩乐而不干正经事的朋友。

【酒肉兄弟】:指酒肉朋友。

【酒食征逐】:征:召唤;逐:追随。指酒肉朋友以吃喝交往。

【旧识新交】:老相识,新相交。比喻结交的朋友众多。

【旧雨新知】:旧相识和新朋友。

【旧雨重逢】:旧雨:老朋友的代称。指老朋友又相遇了。

【臼杵之交】:臼:石制的舂米器具。杵:舂米的木棒。臼与杵不相离。比喻非常要好的朋友。

【狂朋怪侣】:行为狂放不循常轨的朋友。

【狂朋怪友】:行为狂放不循常轨的朋友。同“狂朋怪侣”。

【狂朋恠友】:行为狂放不循常轨的朋友。同“狂朋怪侣”。

【兰友瓜戚】:兰友:意气相投的至友;瓜戚:瓜葛相连的亲戚。形容亲戚、朋友关系亲近。

【郦寄卖友】:郦寄出卖朋友。

【联床风雨】:指朋友或兄弟相聚,倾心交谈。

【良师益友】:良:好;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良师诤友】:良:好;诤:敢于直言。很好的老师,能够直言相劝的朋友。

【落月屋梁】:比喻对朋友的怀念。

【卖友求荣】:出卖朋友以谋求名利、地位。

【迷途失偶】:迷途:迷失道路;偶:伴侣。迷失了道路,丢失了朋友。指遭到不幸或陷于孤独。

【面朋口友】:指非真诚相交的朋友。

【面朋面友】:表面上的朋友,交情不深,貌合神离。

【名师益友】:指有学问,能给自己以教化帮助的老师和朋友。

【明月清风】:只与清风、明月为伴。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

【谬托知己】:指假托为知心朋友。

【莫逆交】:莫:没有;逆:抵触;交:交往,友谊。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莫逆之交】:莫逆:没有抵触,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谊。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莫逆之契】:莫逆:没有抵触;契:相合。指朋友之间情投意切,心心相印的深厚友情。

【莫逆之友】:莫:没有;逆:抵触。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宁与千人好,莫与一人敌】:宁愿与千人做朋友,不要与一个人为敌。

【攀高枝儿】:指跟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比喻人想往高处攀。

【攀亲道故】:故:故旧,老朋友。拉亲戚论故交。指跟地位高的人拉关系。

【攀亲托熟】:认作亲戚朋友。

【朋酒之会】:朋酒:朋友聚会畅饮。朋友欢饮的聚会。

【朋坐族诛】:坐:坐罪,判以罪名并给予惩罚;族:家族;诛:杀掉。有点朋友关系的人被判罪,整个家族都被杀掉。指株连治罪,残酷镇压。

【贫贱之交】: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

【贫贱之交不可忘】:贫贱之交:贫困时的知心朋友。指人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

【贫贱之知】: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交:贫困时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麸。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知:贫困时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麸。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平原十日饮】:平原:战国时赵国的平原君赵胜。表示朋友暂住欢宴。

【契合金兰】:契合:投合;金兰:指朋友。比喻朋友交情深厚。

【契若金兰】:比喻朋友交情深厚。

【千里结言】:指与远方朋友相约之言。

【千里借筹】:筹:策划。和远方朋友进行商量。

【亲戚朋友】:亲人、朋友及姻亲关系等人。

【亲如手足】:象兄弟一样的亲密。多形容朋友的情谊深厚。

【亲如兄弟】:象兄弟一样的亲密。多形容朋友的情谊深厚。

【亲知把臂】:亲知:亲人和知心朋友;把臂:握人手臂,比喻亲密的朋友。指亲人或知心朋友。

【青林黑塞】:比喻指知己朋友所在之处。

【青蝇吊客】:死后只有青蝇来吊。比喻生前没有知己朋友的人。

【青蝇之吊】:死后只有青蝇来吊。比喻生前没有知己朋友的人。

【倾盖如故】:偶然结识的新朋友却像友谊深厚的旧故交一样。

【倾盖之交】:盖:古车篷;倾盖:停车。指一见如故的朋友。

【清风朗月】: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同“清风明月”。

【清风明月】:只与清风、明月为伴。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

【清交素友】:素友:真诚的朋友。交往纯洁,友情纯朴。

【求其友声】:指朋友以意气相投而结交,如昆虫以同声而相应。

【取友必端】:取:选取;端:端正。正派的人选择朋友必然端正。形容选择朋友必须是品行端正的人。

【人不厌故】:故:故交,老朋友。为人不应抛弃老朋友。意指还是老朋友好。

【人莫若故】:还是老朋友亲。

【人似秋鸿】:鸿:大雁。人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比喻朋友间守信用,就像鸿雁每年秋天按时从北方飞到南方那样。

【人以群分】:人按照其品行、爱好而形成团体,因而能互相区别。指好人总跟好人结成朋友,坏人总跟坏人聚在一起。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人们的互相了解,最可贵的是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指朋友相交要知心。

【认敌为友】:认敌人作为朋友。指人的思想糊涂,不分敌友。

与朋友有关的成语故事

高山流水

成语典故

当时的楚国有个读书人,姓伯,名牙。他很喜欢弹琴,从小跟一位名叫连城的先生学琴。伯牙天资聪颖,琴艺大进,但却很难捕捉到乐曲的神韵。

一日,老师对伯牙说:“我带你去寻一个仙师点化点化,好吗?

伯牙一口答应,高高兴兴地背着琴随老师乘船来到东海蓬莱山,老师让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师去了。

伯牙在这巍峨苍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见老师归来,便沿一条山路寻去。绕过一个山头之后,不想却有一幅奇景挂在眼前:真是云中飞瀑,雾中清泉,水花四溅如珍珠,激音回荡如仙乐。伯牙顿感天眼大开,灵感涌起,便席地而坐,抚琴而成妙曲。突然,他的身后传来老师的声音:“哈哈,哈哈……仙师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所说的仙师就是大自然啊。相传《水仙操》和《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成就的。从此,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

后来,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你能识琴之优劣吗?”

伯牙与子期(6张)

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伯牙听罢,心悦诚服,便又调弦抚琴,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樵夫时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时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礼而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樵夫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字子期。”伯牙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中秋再在此地相会。

第二年中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子期已离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哭,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 后人感其事,就在汉阳龟山尾部,月湖侧畔筑一琴台,以资纪念。

据记载,伯牙台建于北宋,清代重修,后破败,解放后修复。碑廊门额上有“琴台”二字,相传为北宋书法家手笔。今天,历经风雨的伯牙台已成为汉阳的一个重要风景点,殿堂里金碧辉煌,殿堂前是相传为伯牙抚琴的汉白玉筑成的琴台。当你在稍远处驻足默立的时候,在那湖光山色,浓荫繁花当中,你会看到碑廊门额上的那四个字:高山流水。它成了一个召唤,永远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琴曲释义。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