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x知识 >

2003年非典最后怎么解决的

  • x知识
  • 2021-11-21

讲到非典,我们很多人都了解,有朋友问2003年非典事件,另外,还有朋友想问非典什么时候被消灭的,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其实1.2003年的非典传播源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2003年非典最后怎么解决的,欢迎大家一起来阅读!

2003年非典最后怎么解决的

2003年非典的做法是隔离、消毒、治疗,发现一例,立即隔离;对患者使用药物:激素、血清。

截止到2020年,人们也没有研制出专门针对非典病毒的特效药,没有办法针对这个病毒,只能被动防御。中华菊头蝠是SARS病毒的源头。

非典的消失,主要原因是国家应对得力,在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再加上地方的全力配合,还有一线医护人员的努力以及全体国民的重视,最后才让非典消失了。控制感染源,隔离患者,掐断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典便自然消失。

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潜伏期为1-16天,一般三到四天就会发病,且具有起病急,传染性强的特征,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超过38摄氏度,还伴有头痛、腹泻等症状。

非典还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特征,感染者基本都是黄种人,全球九成感染者都为中国人,中国最危机的时刻,欧洲等西方国家基本无感。一定要重视交叉感染,杜绝聚会,减少出门次数,做到主动隔离

最新研究发现,是蝙蝠,不是果子狸

请问一下2003年非典是怎么控制的,

非典在2003年春节即在广州开端发现,因相关部分缺乏经验、注重不行、未采纳相应阻隔办法,致使很快在全国蔓延开来,北京的三月初、中旬,疫情已很严重,但由于正值两会期间,加上其他原因,真实情况被人为掩盖、缩小,后因有专业人员向媒体说出真情,才引起政府部分的注重,而采纳了有些极端的阻隔和医治办法,但疫情却很快就再五月中旬得到控制,在七月底还是八月份全市就没有住院病人了。若是在广州呈现疫情时就限制人员流动,采纳活跃的阻隔办法,就不会是疫情在全国蔓延,也不会因忙于控制而违背了激素医治的原则性,终究导致因过度医治形成的后遗症!

2003年非典在多少个国家发生

2003年爆发的“非典”是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一场疫病危机,其中中国内地是重灾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日内瓦时间2002年11月1日至2003年6月9日下午2时,席卷32个国家和地区。

亚洲:中国、泰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等;欧洲:瑞士、瑞典、英国、俄罗斯、法国、德国、等;美洲:美国、巴西、加拿大等;澳大利亚、科威特、哥伦比亚等国家和地区也被SARS病毒侵入。

中国大陆地区SARS疫情统计(截止到2003年5月18日) 病例4698,死亡284,康复 1529。在此期间发生了一系列事件:引起社会恐慌,包括医务人员在内的多名患者死亡,世界各国对该病的处理,疾病的命名,病原微生物的发现及命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及媒体的关注等等。

临床表现:

潜伏期1~16天,常见为3~5天。起病急,传染性强,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有畏寒,体温常超过38℃,呈不规则热或弛张热,稽留热等,热程多为1~2周;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和腹泻。

起病3~7天后出现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肺部体征不明显。病情于10~14天达到高峰,发热、乏力等感染中毒症状加重,并出现频繁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略有活动则气喘、心悸,被迫卧床休息。这个时期易发生呼吸道的继发感染。

病程进入2~3周后,发热渐退,其他症状与体征减轻乃至消失。肺部炎症改变的吸收和恢复则较为缓慢,体温正常后仍需2周左右才能完全吸收恢复正常。

轻型患者临床症状轻。重症患者病情重,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儿童患者的病情似较成人轻。有少数患者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尤其是有近期手术史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

非典什么时候被消灭的?

2003年中期SARS疫情才被逐渐消灭的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为一种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本病为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主要传播方式为近距离飞沫传播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

潜伏期1~16天,常见为3~5天。起病急,传染性强,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有畏寒,体温常超过38℃,呈不规则热或弛张热,稽留热等,热程多为1~2周;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和腹泻。起病3~7天后出现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肺部体征不明显。

病情于10~14天达到高峰,发热、乏力等感染中毒症状加重,并出现频繁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略有活动则气喘、心悸,被迫卧床休息。这个时期易发生呼吸道的继发感染。

病程进入2~3周后,发热渐退,其他症状与体征减轻乃至消失。肺部炎症改变的吸收和恢复则较为缓慢,体温正常后仍需2周左右才能完全吸收恢复正常。轻型患者临床症状轻。重症患者病情重,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儿童患者的病情似较成人轻。有少数患者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尤其是有近期手术史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

SARS的预防方法

1、控制传染源

(1)疫情报告 我国已将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12月1日施行的法定传染病乙类首位,并规定按甲类传染病进行报告、隔离治疗和管理。发现或怀疑本病时,应尽快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2)隔离治疗患者 对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诊断病例应在指定的医院按呼吸道传染病分别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

(3)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 对医学观察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如条件许可应在指定地点接受隔离观察,为期14天。在家中接受隔离观察时应注意通风,避免与家人密切接触,并由卫生防疫部门进行医学观察,每天测量体温。

2、切断传播途径

(1)社区综合性预防 减少大型群众性集会或活动,保持公共场所通风换气、空气流通;排除住宅建筑污水排放系统淤阻隐患。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不随地吐痰,避免在人前打喷嚏、咳嗽、清洁鼻腔,且事后应洗手;确保住所或活动场所通风;勤洗手;避免去人多或相对密闭的地方,应注意戴口罩。

(3)医院应设立发热门诊,建立本病的专门通道。

曾经肆虐的非典,最后是如何被控制住的?

始于2002年年末的终于2003年夏的非典,给许多人的留下了记忆深刻的印象,虽然其间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但因为国家卫生系统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过不懈地努力下我们国家最终战胜了非典,而最后非典是如何被控制住的,我根据我的亲身经历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传染源被严格控制

第一例非典病例出现在2002年末的广东佛山,然后迅速在整个广东漫延了起来,那时候我还尚小,对遥远的广东所发生的一切遥不可知,而且就是后来从大人的嘴中得知了后也总是认为那是很远很远的事情,远到和我不会产生任何的关系。

与我建立起联系的是,我们家乡正好有一个人在广州打工,在广州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他因恐慌就逃回了老家,但是老家这边的政府知道后,连夜将他隔离了起来,而他的家人因与他有过短暂的接触也因此被隔离了三天。

所以说,政府对一切可疑的传染源的谨慎态度,是非典渐渐能被控制的关键。

二、传播途径都被切断

2003年春,非典的疫情开始在全国全面爆发,我们家乡也出现了一二例非典病例,学校为了疫情不再继续漫延,开始实行封校,学生要么选择休学,要么选择住校,没有必要条件学校禁止任何人外出,就这样我们完全和外界隔离了起来,不但降低了感染的机率,同时每个家庭又因为孩子被禁锢在学校,使学校和社会之间病毒传播途径被切断。

对于某些必须要外出的同学,必须要经过班主任和校领导签字才可以出校门,而且在归校之前,必须要到医院做相关的检查,只有一切正常才能进校。

不但如此,学校也加紧了夜间巡逻,防止有学生晚上私自偷逃出去,对于外面想混进校区的人,学校也鼓励我们积极举报,因为后来北京疫情也渐渐严重了起来,原本有一些到北京学习归来的老师,被学校严禁授课。

正是因为传播途径被切断,所以后来我们家乡的疫情就渐渐的被控制住,再也没有出现新的病例。

三、到位的防护措施

为了预防非典,我记得当时学校会给每个人免费发放口罩,学校里也积极鼓励大家佩戴口罩上课,而我们每次上课后,学校里的宿管阿姨就会把我们所有宿舍的窗户全部打开通风换气,并在宿舍以及宿舍走廊厕所里撒上石灰以及喷洒消毒水。

老师在课间也非常关心学生的生活,并让学生保持乐观的心情,号召大家积极锻炼身体,食堂里也给我们准备营养丰富的早中晚餐,学校还每天给一个宿舍发放一份报纸,就是让大家了解疫情的发展,不要产生恐慌心理,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战胜非典的信心。

四、对于患者不惜一切代价医治

从学校的报纸中我们知道,国家将每一个公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为了医治患者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所有的看病费用全部国家承担,而且不计较成本的对患者用药,并组织了大量的医护人员医治患者,为了让患者早日康复,有许多医护人员甚至为此也感染了非典并献上了宝贵的生命,每当我们从报纸上看到这些医护人员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时,我们的眼睛里都会泛起泪光。

经过国家和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许多患者成功地闯过了鬼门关,这给其他患者带来了很大的信心,我们也从报纸上看到康复的患者越来越多,死亡的患者越来越少。

五、强烈阳光照耀下病毒自行消退

我记得我小时候特别怕热,总是希望夏天慢一点到来,但是非典肆意的那年,我无比的希望夏天的脚步能够快一点、再快一点,因为班主任和我们说,大家都不用怕,等到夏天来了,在高温与太阳的双重作用下,非典的病毒会很快死去。

果然当夏天真的来临时,非典疫情突然消退,学校终于不用封校了,我们放学后终于可以自由活动,也能回到久违的家了。

后来我们知道,非典的疫情和气候有一定的关系,当温度高于26℃并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大部分的非典病毒都能被杀死,所以非典病毒就于那年的夏天最终被控制住了。

2003年非典期间各单位三八妇女节怎么过的?

2003年非典大约是4月初左右,已经过了三八节啦,各单位三八妇女节应该按照计划正常开展,不受非典影响

1.2003年非典死了多少人?

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8月15日公布最新统计数字,全球累计非典病例共8422例,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因非典死亡人数919人,病死率近11%。

其中中国内地累计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中国香港1755例,死亡300人;中国台湾665例,死亡180人;加拿大251例,死亡41人;新加坡238例,死亡33人;越南63例,死亡5人。

非典是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英语:SARS)于2002年在中国广东发生,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渐消灭的一次全球性传染病疫潮。

疫情扑灭:

1、2003年5月31日,WHO将新加坡从疫区中除名。

2、2003年6月23日,WHO将中国香港从疫区中除名。

3、2003年6月24日,WHO将中国大陆从疫区中除名。

4、2003年7月2日,WHO将加拿大从疫区中除名。

5、2003年7月5日,WHO将中国台湾从疫区中除名。

6、2003年7月13日,全球不再增加新增病例和疑似病例,疫情基本结束。

7、2003年12月,《南方都市报》曾报道SARS再现广州,但未得到官方证实。

8、2003年12月5日,“台湾防务部门”预防医学研究所的詹姓中校,因操作问题,在实验室内感染SARS,未发生传染且治疗后康复。

9、2004年4月,北京再次发现SARS疑似病例,并发生数件传染案件。

2003年非典中感人的故事

钟南山同志先进事迹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他既是一名可亲、可敬、可爱、可信的医学专家,又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为祖国争一口气 在旁人看来,抗击非典是钟南山一生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但钟南山不这么认为,他坦言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早年留学英伦时的求学生涯。 1979年钟南山考取公派留学资格,前往英国伦敦爱丁堡大学进修。但英国法律不承认中国医生的资格,导师不信任钟南山,把2年的留学时间限制为8个月,钟南山暗下决心为祖国争口气。他拼命工作,取得了6项重要成果,完成了7篇学术论文,其中有4篇分别在英国医学研究学会、麻醉学会和糖尿病学会上发表。他的勤奋和才干,彻底改变了外国同行对中国医生的看法,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英国伦敦大学圣·巴弗勒姆学院和墨西哥国际变态反应学会分别授予他“荣誉学者”和“荣誉会员”称号。当他完成2年的学习后,爱丁堡大学和导师弗兰里教授一再盛情挽留。但钟南山回国报效的决心已定,他说:“是祖国送我来的,祖国正需要我,我的事业在中国!” 为党工作高于生命 2003年我国局部地区发生SARS疫情,国外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势力借机丑化中国。钟南山作为防治SARS的权威专家,利用经常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的机会,实事求是地告诉各国的专家学者在中国发生的SARS事件,中国政府和人民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5月28日,钟南山应邀在全美胸肺学会(ATS)上作了《中国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发病情况及治疗》的专题学术报告,他专业、开放、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理有利有节的辩论风格,引起美国主流媒体的关注。著名的CNN电视台在《今日美国》中评论“中国大陆的SARS发病率已经明显下降,令人鼓舞”。钟南山的努力,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外势力借SARS事件丑化中国的“话语垄断”企图,使国际社会对中国疫情有了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 那段时间,钟南山既要在临床一线救治SARS患者,又要协调各地的防治工作,极少休息,身体很疲惫。老伴经常劝他少外出、多休息,甚至为此朝他发脾气。但钟南山停不下来,因为他把自己为祖国服务、为党工作的有限时间,看得比健康、比生命更宝贵! 看病“三个一样” 说起钟南山,广州市邮政局女工阿琼总是很动情。她说:假如不是遇上钟院长,自己就没命了。8年前,阿琼反复咳嗽、气喘,吃了很多药也不行,病越来越重,后来慕名找到了钟南山。根据阿琼的病史和症状,钟南山给她做了哮喘检查,结果呈阳性,一般而言,诊断应该已经明确,剩下的就是对症下药了。而钟南山却不放心,继续细心地观察了一段时间,终于从一个细微的症状里发现了新问题,怀疑是气管肿瘤。为确诊,钟南山亲自为她做了支气管纤维镜检查。病情得到证实后,钟南山又亲自安排了医生手术,术中一看,好险,那隐蔽得很好的肿瘤竟已堵住气管的五分之四,什么时候堵满了,阿琼什么时候就没了。阿琼深情地说:“钟教授的过人之处岂止在于他的医术,他对病人的高度责任心和对病人的爱心,同样常人难及。” 对个别医生索取红包礼物的行为,钟南山深恶痛绝,“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不能有任何折扣,你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必须具备这个品德。”在钟南山身边工作的人员都知道他有一句名言:看病只看病情,不看背景。他还有著名的“三个一样”———高干、平民,有钱、无钱,城市、农村,一样的热情耐心,一样的无微不至,一样的负责到底。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现在,“三个一样”成了所内医务人员的共同追求。 科学不能明哲保身 钟南山是一个求实严谨的科学工作者。早在留学英国的时候,他决定开展关于吸烟与健康问题的研究。为了取得可靠的资料,他让皇家医院的同事向他体内输入一氧化碳,同时不断抽血检验。当一氧化碳浓度在血液中达到15%时,同行们都不约而同地叫嚷:“太危险了,赶快停止!”但他认为这样还达不到实验设计要求,咬牙坚持到血红蛋白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22%才停止。实验最终取得了满意效果,但钟南山却几乎晕倒。要知道,这相当于正常人连续吸60多支香烟,还要加上抽800cc的鲜血。 在2003年抗击SARS战斗中钟南山更是这样。他坚持实事求是,不畏权威,勇敢地对“衣原体之说”提出质疑,促成广东省决策层坚持和加强了原来的防治措施,这也是广东省取得SARS患者病死率最低、治愈率最高的很重要的原因。充分表现出了一个科学家应有的良知和勇气。 人要活在理想中 钟南山很喜欢中学老师的一句教导:“人不只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他经常跟身边的人强调,一个人的理想信念最重要,它是精神的灵魂和支柱。 从医以来,钟南山先后取得了国家、省市各级科研成果2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70多篇。他是近十几年来推动我国呼吸疾病科研和临床事业走向世界前列的杰出领头人之一。他和他的同行们在这个专业的突出贡献,奠定了我国呼吸疾病某些项目的研究水平在亚太地区的领先地位。用“著述等身”、“声名显赫”来形容钟南山的成就一点也不为过。但这位68岁的老人,他仍然对事业保持着炽热的追求,在科学的殿堂坚持创新、永不停步。这种性格也深深地感染了他周围的人,熏陶出了一个勇于奉献、蓬勃向上的群体,使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成为了国内瞩目的学术阵地———国家重点学科、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博士学位授予点。 多年来,钟南山“奉献、开拓、实干、合群”的精神被同志们亲切地誉为“南山风格”。1997年1月15日,中共广州市委授予他“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广东省卫生厅也专门行文,要求全省医疗战线的同志学习“南山风格”。2003年6月19日,因在抗非战斗中表现卓越,他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唯一的特等功。2004年4月8日,又被授予国内卫生系统的最高荣誉称号———白求恩奖章。

2003年非典的时候节假日有没有取消?

没有取消。节假日还是节假日。你的问题提的有点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