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生于忧患,大多数人都知道,有人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另外,还有人想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例,这到底是咋回事?实际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呢,下面小编整理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欢迎大家参考和学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每一次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出自战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诗词赏析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孟子所举的例证是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后人常引以为座右铭,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其思想基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英雄观念和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是对生命痛苦的认同以及对艰苦奋斗而获致胜利的精神的弘扬。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太公自序》中说道: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孙子膑脚,而论兵法;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他们身处逆境的忧患之中,心气郁结,奋发而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缘故。至于死于安乐者,历代昏庸之君,荒淫逸乐而身死国亡,其例更是不胜枚举。
原文: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44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白话译文: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出处:出自战国孟子的《孟子·告子下》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创作背景: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也许只是为了给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但作为一条具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其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道德上。
特别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这亦是千百年来,孟子此篇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注释
原文介绍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常见错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常被写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是人”的意思是:这些人。而“斯人”的意思是:此人。原文中为“是人”。
注释
正在加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标题是编者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主旨。
2.发:起,指被任用。
3.于:从。
4.畎亩:田间、田地。畎:田间小沟。
5.举:选拔。
6筑:捣土用的杵。
7.士:这里指主管狱囚的法官。
8.故:所以。
9.任:责任,使命。
10.于:给。
11. 是:这。
12.苦:使……痛苦。
13.劳:使……劳累。
14.饿:使……受饥饿。
15.空乏:穷困贫乏。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穷困缺乏。
16.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
17.拂:违背。乱:使……乱。
18.所以:用这些方法来。
19.动:使……惊动。
20.忍:使……坚强。
21.曾:通“增”,增加。益:增加。
22.恒:经常。
23.过:过失。这里用作动词,指犯错误。
24.然后:这样以后。
25.衡:通“横”,梗塞,不顺。
26.作:作为,指有所作为。
27.征:征验、表现。
28.发:抒发。喻:晓喻,明白。
29.入:指国内。
30.法家:指坚持法度纪律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
31.出:指国外。
32.敌国外患:指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
33.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34.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原文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孟子》 【朝代】先秦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创作背景: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赏析:
文章开头,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
这个推理过程属于逻辑学上的归纳推理,即由前面六个特殊的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普通意义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说明了前面六个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艰苦的环境,一方面给人们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困难,坚定、振奋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
然而道理在此还没有说完,上面只谈到,在人与客观环境这一对矛盾中,客观环境对人的触动,反过来,针对人的主观世界对此又是怎样做出反应,孟子接着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客观环境的困难和自身判断的失误,造成人在改造客观的过程中的错误,而他也就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教训,从而达到“能改”的境界——这个“能”,从语义上讲,不仅体现了人的愿望、决心,也体现了人的能力。他因为自身所遭遇的困难而忧虑、痛苦、困惑,造成内心的压抑,而他也就在不断冲破这些心理压抑的尝试中,活跃了自己的思维,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
更重要的一点,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会性的,他有痛苦,有忧虑,想发愤,想创造,必然表现在形色上,吐发在言辞中,期望得到理解与同情、启发与帮助。人就在这一切与忧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质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现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创造能力,一句话,表现了他“生”的价值。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全部含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原文注音
shùn fā yú quǎn mǔ zhī zhōng ,fù shuō jǔ yú bǎn zhù zhī
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 ,傅 说 举 于 版 筑 之
jiān ,jiāo gé jǔ yú yú yán zhī zhōng ,guǎn yí wú jǔ yú shì
间 , 胶 鬲 举 于 鱼 盐 之 中 , 管 夷 吾 举 于 士
,sūn shū áo jǔ yú hǎi ,bǎi lǐ xī jǔ yú shì 。
,孙 叔 敖 举 于 海 ,百 里 奚 举 于 市 。
gù tiān jiàng jiàng dà rèn yú shì rén yě ,bì xiān kǔ qí
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xīn zhì ,láo qí jīn gǔ ,è qí tǐ fū ,kōng fá qí shēn ,xíng
心 志 ,劳 其 筋 骨 ,饿其 体 肤 , 空 乏 其 身 , 行
fú luàn qí suǒ wéi ,suǒ yǐ dòng xīn rěn xìng ,zēng yì qí
拂 乱 其 所 为 ,所 以 动 心 忍 性 , 曾 益 其
suǒ bù néng 。
所 不 能 。
rén héng guò , rán hòu néng gǎi ;kùn yú xīn ,héng yú
人 恒 过 , 然 后 能 改 ;困 于 心 , 衡 于
lǜ ,ér hòu zuò ;zhēng yú sè ,fā yú shēng ,ér hòu yù 。rù
虑 ,而 后 作 ; 征 于 色 ,发 于 声 ,而 后 喻 。入
zé wú fǎ jiā bì shì ,chū zé wú dí guó wài huàn zhě ,guó
则 无 法 家 拂 士 ,出 则 无 敌 国 外 患 者 ,国
héng wáng 。rán hòu zhī shēng yú yōu huàn ér sǐ yú ān
恒 亡 。然 后 知 生 于 忧 患 而 死 于 安
lè yě 。”
乐 也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重点字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孟子·告子下》
【原文】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g)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è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词语注释】
1、发:起,指被任用.
2、于:从.
3、畎亩:田间、田地.畎:田间水沟.
4、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5、筑,捣土用的杵.
6、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7、市:集市.
8、故:所以.
9、任:责任,使命.
10、于:给.
11、 是:这.
12、苦:使……痛苦.
13、劳:使……劳累.
14、饿:使……受饥饿.
15、乏:绝.空乏: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6、行:做,所行.
17、拂乱:使……颠倒错乱.
18、拂:违背.乱:扰乱.
19、所以:用来.
20、动:使……惊动.
21、忍:使……坚强.
22、曾:通“增”,增加.益:增加.
23、恒:常常.
24、过:过失.这里指犯错误的意思.
25、然后:这样以后.
26、衡:通“横”,梗塞,不顺.
27、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8、征:表现、表露.
29、发:抒发.喻:了解.
30、入:在国内.
31、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32、拂(bì):同“弼”,辅佐.
33、出:在国外.
34、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35、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36、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译文】
舜从田间被任用,傅说是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子中被选拔,管仲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选拔,百里奚从集市之中被选拔.
因此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在脸上表现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国外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知道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农耕的田野中被选拔出来的,傅说从泥水匠中被举荐,胶鬲从鱼盐贩的人群中被启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并录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启用,百里奚在奴隶市场中被赎回并重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责任交给这个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身体劳累,使他受饥挨饿,以致体肤消瘦,使他深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颠倒错乱,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会犯错误,这样以后,(会从中受到教训)才能改正;内心受到困惑,思虑阻塞,这样才会奋起;(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在脸色上,吟咏感叹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样的)国家往往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而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对照翻译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创作背景: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特点:
在修辞上,此文也很有特色。《孟子》善用排比句,往往采用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式,对于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说明,有如千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万里不可阻挡的气势。孟子文之称雄辩,这类句式的采用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配合归纳的推理方式,便采用了这种句式,一起首连举六位圣贤的成功事迹,从数量上给人以深刻印象,使人觉得“生于忧患”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怎么停顿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