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文 >

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的意思

  • 杂文
  • 2021-09-20

菩提心中坐,窗台无尘埃。大千世界直接无视。到底该说他境界高,还是说他太狂傲呢?一句千古名言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的意思是什么呢?佛家讲静坐,正所谓心静自然凉。就是一个人只有在十分冷静的时候,脑袋才能做出最正确的抉择。

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的意思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译文: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禅宗故事--菩提本无树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众皆惊。五祖观后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清静何必有偈,五祖之境界举手投足赫然而生,

"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着。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慧能的意思"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着,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五祖擦偈:心本不生不灭,遇境似有境灭还无。心之所以有挂碍、有尘埃,只是因为,心对世界万事表面的相有所住。故人会有烦恼,进而产生贪嗔痴,无法明心见性,得到真正的自在。要知道,世界上万物都是终须败坏的。所以是虚妄的,不是永恒的,不应该用太多的血心去留恋它。所谓万物皆为我所用,并非我所属。心无所住,无所挂碍,即是无心无尘。

五祖的意思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着,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着,你执着它做什么?你执着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着些什么?

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

但这种树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据说南朝梁时僧人智药曾把这种树自天竺移植中国。《雷州府志》记载:“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海南琼山县则把这种树所结的果子称为金刚子。这种果子可作念珠。佛教徒常焚香散花,绕树行礼。今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藏经阁旁左右两侧,各有一棵菩提树。”

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

佛性:是梵汉并译名词,意译为“觉性”、“如来性”,有时被称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来藏”的异名。原指佛陀本性,发展为成佛的可能性,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这个问题,小乘和大乘的观点不一致,提出种种不同的见解,引起长期争论。中国南北朝时盛谈佛性,隋唐各宗也重视佛性说。

天台宗提出五种佛性,法相宗归结为两种佛性,华严宗更把“有情”众生的佛性与“非情”之物的法性区别开来。清净:佛教术语,远恶行,离惑垢,称为清净。尘埃:佛教术语,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玄:佛教术语,这里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信心铭》:“不识玄者,徒劳念佛。”对于佛教徒来说,通晓玄机,是至关重要的。

西方:佛教术语,指净土所在的极乐世界。过去,佛教徒认为:东方日出,是万物滋生之地;西方日落,才是万物终归之处。因此,传统的教义都认定佛教徒要以西方(或称西天)为其归宿。惠能的这个观点,实是对西方“净土”的否定,为“顿悟”成佛提供了理论根据。

"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

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着。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慧能的意思"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着,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菩提原本比喻智慧,

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

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原文解释:

这个是六祖惠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

这是从神秀和惠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①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

②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但这种树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据说南朝梁时僧人智药曾把这种树自天竺移植中国。

惠能(638—713)唐代高僧。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

二十四岁时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嘱付衣法,成为禅宗六祖。

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险,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隐居十五年。弘忍入灭之后,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

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弘法度众无数。武则天、唐中宗闻其名声,多次敕书征召入京,他皆以老病相辞,竟不奉诏。七十六岁时赴新州入灭。其思想核心有二,一是自有佛性说,一是顿悟成佛说。在世界佛教史上,他是一个把中西佛教思想融合贯通的思想家。

六祖圆寂于公元713 年夏天,当时正值南方炎热潮湿天气,他的肉身未经任何防腐处理,一直保留至今,将近13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腐烂。

抗日时期日本军人进驻到南华寺,不相信他的神奇,将六祖的尸身从后面剖开一处,发现五脏六腑都完好无损,才相信佛法无边,将身体重新安好,顶礼而退。现在六祖肉身完好的放在广东韶关南华寺。

于文革时期,偏激的红卫兵为了破除迷信,打倒所谓的牛鬼蛇神,为验证慧能大师是否为人工伪造的,曾经用钉锤在大师的胸口处,硬是挖一个小洞,结果赫然发现大师体内器官皆完好无缺,当场吓得纷纷跪地叩拜。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基本意思是:菩提本来无树,明镜也不是台,原本空无一物,又到哪惹来尘埃?

如果单从这四句偈来看,而没有设定背景或事件,那么理解起来难免云里雾里,似懂非懂,要真正读懂,就必须和北宗禅创始人神秀的另外四句偈合起来一起理解: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和慧能是师兄弟,他们的师父是禅宗五祖弘忍,根据《坛经》记载,当时五祖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结果神秀写了以上四句偈,但五祖不满意,后来不识字的慧能请人读给他听后,作了以上四句歌偈。

读了神秀的四句偈,我们能明白神秀对于佛性本心的理解,他认为应该通过修行而渐悟,我本身就是一棵菩提树,我的内心也如同明镜一般,只要我经常内省反思,防微杜渐,那么就能保持内心的明净如初,这也就是北禅宗的“坐禅习定”、“住心看净”。

后人根据神秀和慧能的各四句偈,杜撰了“五祖弘忍传慧能法衣”的故事,从中可见南北宗的纷争,由于慧能出身更让人有认同感,他的遭遇更让人同情,他的四句偈也更让人有所期待,所以他便被加上了主角的光环。

从对后世的影响而言,慧能无疑的贡献更大,他推动了佛教中国化,让中国人相信佛教不外来,佛性人人皆有,不要妄想执着,自可明心见性,自证菩提。而“菩提本无树”四句指明了不必拘泥万法也可领悟得道,不论次第,直接成佛。

然而,六甲番人却认为,菩提原本有无树,内心是否如明镜,都应该见仁见智,内心是否要经常反思,行为举止是否遵从修行之法,也应该因人而异。

渐悟和顿悟本来就没有高下之分,渐悟是量变,顿悟是质变,但我们经常关注那些封王成神的刹那,然后却又漠视那些艰辛的积累。

不是每个人都能顿悟的,但修行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修行的终点并不一定是领悟,但渐悟无疑是适用于每个人的道路,不是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