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大家应该都熟悉,有人问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故事,事实上经典故事 传时代精神,这到底是咋回事?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呢,下面小编整理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故事100篇,希望能够帮到您。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故事100篇
1、塞翁失马
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居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许多匹良驹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
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
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众多。惟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2、自相矛盾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
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3、刻舟求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是我的剑从这儿掉下去的。”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4、掩耳盗铃
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5、画龙点睛
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唐,(张)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那一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
当他们住在墓地旁边时,孟子就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住!”
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简短的字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故事
好男儿志在四方,大器晚成的百里奚
百里奚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就胸怀大志,想到外面闯荡一番,但是他舍不得妻子和孩子,所以迟迟拿不定主意。
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就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本应该趁年轻时去外面闯荡,你这样舍不得家庭,怎么能成就一番事业?”百里奚听妻子这样说,感觉很惭愧,于是下决心出去闯荡。
第二天,妻子把家中唯一的一只老母鸡杀了为他送行。可是柴房里却没柴了,于是妻子就把门闩拆下来烧了。百里奚告别了妻儿,开始闯荡。他到过很多地方,虽然他很有才学,但是由于没有人举荐,所以他一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很快,10年过去了,百里奚还是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此时,秦穆公听说他很有才能,在和他一番交谈之后了解到百里奚确实是个很有作为的人,便封他为相,此时的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
百里奚尽心辅佐秦穆公,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故事启迪】人无志,非人也;立志不定,终不济事。对青少年来说,立志,得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必须实事求是,联系自己的实际立下实实在在的“志”。其次,立志,重要的是要付诸行动,没有实际的改造行动,一切都是空谈。同时,立志,贵在守恒。立志不是一时一地,而是自始至终。立志不易,守恒更难。
《发扬经典故事 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些故事!(不要演讲稿)
反对恶搞古典名著,提倡尊重传统文化!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振兴猴王精神,章老师义务到各地大学演讲\呼吁,希望通过自己的观点来唤起当代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深受观众喜爱和尊重的、因为“美猴王”形象影响了几代人的“当代美猴王”——六小龄童近日因为怒斥“日版西游记”而受到广泛关注。而他本人在与观众、大学生朋友、媒体的交流中,也反复强调了美猴王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虽然六小龄童并不算走在时尚前沿的代表,但他所表达和阐述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极具魅力的,也无疑代表、诠释了一种新的时尚。毕竟对于时尚,每个人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体现。
记者在陪同前往各地大学演讲的同时与六小龄童进行了很多交流,现把与六小龄童的交流原汁原味的呈现给读者,希望能传达他所代表的“猴王精神”和蕴涵传统意义的“西游文化”给大家留下印象。
对话六小龄童:“猴王精神”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
文/王肇辉
我们全家都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我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曾在浙江绍兴演社戏,大家读到鲁迅先生的《社戏》就是我爷爷带领的戏班子在农村演的。解放后我爷爷带领的“社戏剧团”改成“浙江绍剧团”。60年代初的彩色戏剧影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的老猴王就是我父亲演的,我还有一个哥哥“小六龄童”,在里头演花果山的小猴子,“报,外面来了一个猪八戒”(但是很不幸,二哥在17岁时得白血病去世了。很多年前有一部剧《猴娃》就是描述我哥的,因为这件事,所以我现在出任中国白血病基金会的大使。)这个猪八戒是谁呢?是我伯父,伯父艺名叫七龄童。所以我的家庭因为猴戏的缘故都受到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看过《艺术人生》西游记专辑的观众知道,首播那天正好是雅典奥运会开幕。当时编导打电话说很担心收视率。没有想到播出后竟是《艺术人生》创办以来收视率最高的一期。好象我们青年观众很多都喜欢美国西部大片,或者一些港台演员,其实真正属于我们国家传统的民族文化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我是从小就跟父亲学戏,但其实我小时候的性格是不喜欢从艺的,很内向。在我哥哥去世前,66年4月,当时我才六岁,他跟我说:我要死了。我问:什么是死?他说:你再也见不到我了。我问:怎么才能见到你呢?他说:当你演成美猴王那天就能见到我了!其实哥哥是一种启示,他不可能跟小孩说很多理想,就用最朴素的话鼓舞我。我也拿他的遗言当成自己的动力。但我真正进剧团很晚,进了浙江昆剧团。我就在这个剧团学习成长,拍《西游记》之前一直在这里工作。昆剧现在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
2000年,我和父亲、还有《西游记》剧组的演员,专门到西贡给观众演出,非常受欢迎!包括越南在内的很多东南亚国家,甚至有人说中国怎么有一个叫六小龄童的人长的跟猴子一样呢?88年《西游记》在新加坡很轰动的时候,我们剧组去演出,本来计划演3场,后来演了11场,非常轰动,当时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
还有一位80岁的老太太给我写信说:因为很多人家里没有电视机,所以播《西游记》时,大家都围在一起看!我们越南人都会唱《敢问路在何方》,播《西游记》时,街上不光小偷没有了,连警察都没了!
她还写了让我感动的:当时,越南与中国有一些小摩擦,就像一个家庭里的兄弟姐妹有分歧一样。当时我也有一些偏见,对中国有些不理解。但当看了《西游记》后,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应该像师徒四人一样团结一致,为了理想一起坚持到最后取到真经。这实际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体现。
《西游记》成就了我和我的家族,甚至是中国的猴戏艺术!我记得有一个郑州大学的女生给我写信说:吴承恩赋予孙悟空是一个生命,六小龄童赋予孙悟空是一个血液。我当时非常感动。其实中国很多人在演孙悟空,不是只有我们章家,我们属于南派猴戏风格,而北派也有很多人像李万春都演得非常好。观众喜欢我,是因为我赶上这个时代,赶上这么一个好的氛围。80年代初,为了把吴承恩的创作以最好的方式延续下来,我们拍了17年,在创造吉尼斯世界记录的同时也把我拍老了。我今年已经47了,观众支持我不是因为我多帅,而是因为大家支持我们的艺术、支持我们身上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需要保护,岂能随意戏说?
我大概十几年前就主张国家应该立法保护我们本身不多的一些世界名著。我去国外时,很多华人非常担忧地跟我讲:当看到这些改编的作品出现,看到孙悟空穿“迷你裙”了!我们无法理解。很难想像,我们本国部分观众怎么会去热衷?
有读者曾给我寄了一本书,里面说:孙悟空跟观音普萨的养女结婚了,而且还生了一对双胞胎!这种改编的故事太多了。但都是对原著的不尊重!
我去大学时,居然有很多同学居然不知道吴承恩。其实一千多年前,就有猴王、猴精、唐僧的故事,但是在宣扬一种宗教。到吴承恩写的时候,已经变成中国人推荐的儒家学说。大家认为:如果大闹天宫是悟空的英雄史,那西天取经就是创业史。
很多人看到片中我被压五行山的时候都想哭,为什么呢?五百年间,孙悟空经历了风风雨雨,寒来暑往。通过被压五行山的感受,我用现代的词说了12个字:当时的悟空在逆境中“总结过去,正视现在,设计未来”。
“总结过去”就是一开始被压,孙悟空使劲顶,觉得被骗了,非常愤怒、痛苦,被冤枉了,但是慢慢看到山不动了,他也开始琢磨是不是自己有问题。反思自己的过去。
正视现在。孙悟空当时表现得很坚强,这么困难的状况下,他依旧抓着雪一口口吃下去。
第三个是“设计未来”,规划自己的人生。但千万不要偏执、固执的去完成,去年《北京青年报》有一篇文章说好莱坞导演找六小龄童,拍世界级的《西游记》。其实,我觉得很多中国导演都有能力驾驭《西游记》,我希望把《西游记》拍成世界级的大片,但是这个是要让你掏钱自己看的,而不是一个奖项,是要看一世的,到目前为止,我们中国的世界级的一些名著没有拍成大片,我是心头永远的一个痛,如果我这一生不拍的话,我死不瞑目。
现在全世界拍摄我们《西游记》这是一个好事,只要他不是一个乱七八糟的感觉去拍就可以,我也关注日本播出的《西游记》,当时我们决定自己拍《西游记》时,就是因为日本走在我们前面。当时他们在中央台播了三集,我们看了简直受不了,于是停播,他那个孙悟空是大耳朵,受不了,中国要拍摄自己的《西游记》!
到目前为止,央视版的《西游记》是全世界收视率最高、重播率最高,也是卖钱最多的电视剧。这样的成绩是因为《西游记》是无与伦比的一部反映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最多读者和观众群的艺术戏。
有一年世界杯足球赛时,2点到4点是个空档,为了让球迷不睡觉,中央电视台决定播《西游记》,而且还上卫星,因为很多外国观众都能看明白。亚运会期间,播的也是《西游记》,而且当年我们中国拿的奖牌最多,后来外国就画了一个漫画解释“为什么中国拿的金牌多”,说外国运动员绝大部分都看《西游记》,没有时间训练了。为什么大家这样喜欢?因为我们拍的是忠实于原著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版本。
我知道大家看到各种版本《西游记》有很多感受,有的戏说版本里猪八戒还找了一个女胖子,露着肚子。在维护艺术这个问题上太不严肃,希望他们不要再拿名著开涮。其实戏说和改变不是一个概念。
有些个别观众,为什么老是希望孙悟空跟女妖精发生感情呢?他只有师徒之情,兄弟之情,对老百姓的爱,。孙悟空无父无母,说白了他是无性人。
你们应该对中国自己的一些传统文化进行学习。有一次,谈到梅兰芳,学生居然说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梅艳芳。我不知该说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涵盖的内容你应该了解一些的。
近年来对《西游记》的翻拍尤其多,但大多数的西游记都是戏说版本。在刚刚结束的戛纳电影节上,参展的日本电影《西游记》引起了不少华人的不满。片中,孙悟空被描述成一个神经质超人,还穿上“迷你裙”。可能是看多了《黑客帝国》,《情癫大圣》里西行四人组个个像来自外太空,孙悟空又会发电波,又会发激光。
《西游记》诞生后,还没一个时候像现在戏说得这样厉害。有的书竟然写孙悟空和观音的私生女有感情纠葛,结婚生了一对双胞胎。这不是糟踏孙悟空吗?我们要爱护、保护我们的古典名著,不要让孙悟空的形象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对于戏说孙悟空的,我不对他的演技作评价,但无法接受对《西游记》的乱编。我不希望小朋友总是问我“孙悟空有几个女朋友?”神话不是胡话,改编不等于乱编。孙悟空的定位,应该是一个神话英雄。有一种拼搏、进取,不屈不挠的“猴王精神”。这种精神在现在有特殊的意义。
现在大家的压力都很大,不少人给我写信,或者找不到工作,或者竞争很激烈,或者生活很艰辛。我想跟他们讲,学学孙悟空。孙悟空在五行山下,在取经途中,遇到压力很大。但是他把压力化成动力,面对困难、面对失败时,总不言败,而是不屈不挠地拼搏进取。这样的话,多大的困难也能慢慢克服。我也希望他们知道,只要自己努力,谁都可以变成孙悟空那样的大英雄!孙悟空的猴王精神不正是一种传统美德的体现?
希望斯皮尔伯格能结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来拍《西游记》
我也看到好莱坞要拍《西游记》的计划,我也向国家有关单位正式提交了拍摄电影《西游记》的书面申请。并准备与包括斯皮尔伯格在内的好莱坞导演探讨共同拍片的可能。对于斯皮尔伯格的风格,我十分欣赏,但也有些担心,怕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不够,把孙悟空拍成“洋猴子”。
由国外的大公司来拍《西游记》,这是个好事情!因为《西游记》中有很多场面是需要高科技来完成的。不过再先进的高科技也无法替代传统艺术。当年电视剧《西游记》之所以大获成功,与猴戏有很大关系。猴戏是独一无二的。
看了最近一些翻拍《西游记》的电影,心里很难过。孙悟空的情爱被过分夸大。孙悟空对于爱情的坚定竟然超过了取经精神,这是我很难接受的。
现在的导演,经常拍出唐僧与女儿国国主产生爱情,然后还牵连出什么感情纠葛之类的。这就完全违背了原著的精神。
但如果共同拍片的话,影片的主旨还是要尊重东方文化的审美习惯,弄得像金刚就不好了。所以我还是希望让中国人来做导演,在造型、服饰方面尽可能带上中国的传统特色。我相信,用中国的导演和戏曲文化,用美国好莱坞的高科技,一定能拍出好看的电影《西游记》!
《西游记》是不容戏说以及随意篡改的传统文化瑰宝。孙悟空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文化底蕴很深的文学人物,身上渗透了东方文明的精华,这对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优势。我想如果如果能将《西游记》推向世界,推向好莱坞,那将会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很大的发扬。当然,必须尊重原著,我还是强调这一点。在未来的道路上,我还将继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捍卫者。孙悟空作为海内外知名度极高的神话形象具有典型的东方意义,而它身上所体现出的拼搏、进取、永不言败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现在我们的孩子基本上都在看国外的动画片或者是漫画书,对自己本国传统的经典故事却知道得很少。一次,我竟然看到一个小孩子指着孔子像说:中国的圣诞老人长得和外国的不大一样。我希望以孙悟空为载体,向孩子们传递更多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章引用自:
中国文化经典故事
目录
第一部分 成语故事
1 塞翁失马
2 郑人买履
3 井底之蛙
4 东施效颦
5 自相矛盾
6 刻舟求剑
7 掩耳盗铃
8 螳臂当车
9 南柯一梦
10 水中捞月
11 邯郸学步
12 画龙点睛
13 狡兔三窟
14 梁上君子
15 与狐谋皮
16 庄周梦蝶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人事例
1.青出于蓝:南北朝时,李谧18岁就拜当时的大学问家孔璠为师。孔璠知识渊博,为人谦虚,学生们都很敬仰他。李谧拜他为师后,学习非常刻苦。
没过几年,甚至连孔璠都有不如李谧的地方了。一次,孔璠读书时不太理解书中的一段话,就请教李谧:“你看这段话是什么意思?”李谧认真地分析了那段话,然后详细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
有人问孔璠:“你做老师的倒要请教学生,就不怕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吗?”孔璠不在乎地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老师也不是固定的,谁懂得多,谁就可以做老师。”问他的人听了,信服地点点头。
2.卧冰求鲤: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3.迷途知返:三国时,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中医学家叫皇甫谧,他从小就被过继给叔父,深受宠爱,养成了贪玩厌学的坏习惯。到了17岁,他仍“未通书史”,被人们嘲笑为傻子,叔父和婶母都很伤心。
一天,婶母把贪玩的皇甫谧赶出家门,想以此教训他。谁知皇甫谧到街上买了一些瓜果献给婶母,以为如此“孝顺”一番,便可平息婶母的盛怒。婶母却将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着泪说:“你要是真心孝顺,就应该好好儿读书。”
皇甫谧很惭愧,流着泪表示要改过自新。从此他刻苦攻读,虚心求教,终于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后来,皇帝听说他很有学识,想请他去做官,他却回绝了,并向皇帝借了一车的书回来读。此后,他一直学以致用,笔耕不辍,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4.忍辱苦读书
陈平是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
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5.落下闳可以说是这五位历史名人中,史料记载最少、对国人来说鲜为人知的一个名人,但他确确实实能担当起这个称号。
落下闳是西汉景帝至武帝时期巴郡阆中人,是太初历的主要创立者,浑天说创始人之一。曾制造观测星象的浑天仪,建立了我国最早的民间观星台,奠定了我国古代先进的宇宙结构理论基础,对于推动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止如此,落下闳还发明通其率算法,奠定了古代历法计算基础。在历法计算中,发明了用辗转相除法求渐近分数,落下闳算法比采用类似方法的印度数学家爱雅哈塔早600年,比提出连分数理论的意大利数学家朋柏里早1600年,影响了中国天文数学2000多年。
落下闳编制《太初历》,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确定一年四始,恒定了中华春节。至此,中国春节的时段便固定下来,一直沿承至今。因此,落下闳又被称为“春节老人”。
1.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
2.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3.此外中华传统文化还可以分为: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古代励志故事、经典名著中的选段)求故事材料
“头悬梁”
听语音
孙敬是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嗜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锥刺股”
听语音
(这是另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决心要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想睡觉时,就拿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醒来,再坚持读书。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神话故事的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神话故事(英汉对照)》主要内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众所皆知。中外共识。本套丛书共包括4册,分别精选了了中国经典的民间故事、袖话故事、名人故事和哲理故事精品,译成简明流畅的英文。并配以生动、传神的插国。让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读者共享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小故事
1、少年柳公权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少年时就写得一笔好字,但一位老者告诉他,有人用脚也能比他写得更好,柳公权心里不服。经过亲眼所见后,他终于能够虚心向人求教,明白了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
2、缇萦救父
淳于意为人治病,不想得罪了官府,被判"肉刑"押住长安。他的女儿缇萦年纪虽小,却坚强的陪父亲一同前往。
缇萦为父亲的冤屈到处奔走,把信递送到了汉文帝手中,终于使父亲得到了自由,汉文帝也下令废除了"肉刑"。
3、季扎还愿
王子季扎在父王去世后主动把王位让给了大哥,并出使各国。在徐国与国王徐公结下友谊,季扎见徐公深爱自己的宝剑,心中默许出使回国时将剑赠与徐公。
但季扎回来时,徐公竟已经去世了。季扎来到徐公安葬处,将宝剑摆放在墓前。
4、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书牙友谊深厚,但在王子们争夺王位时却各为其主,管仲还射中了公子小白一箭。公子小白即位后,鲍书牙为了国家的利益推荐管仲出来治理国家,自己却隐退归家了。
5、孔子拜师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品味精典润泽心灵的传统文化故事
“中华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朽教材,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瑰宝。诵读中华经典美文,是孩子们从小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捷径。让孩子们从小扎根在自己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体现。”这是《重庆市合川区大南街幼儿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初步方案》的指导思想。当我打开“渔城山翁”博客,《让经典诵读温润校园》这个标题映入眼帘,再细看内容,都是重庆市合川区从幼儿园到中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方案。拜读之后,浮想联翩。是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应该让孩子们从小去了解,从小去接受,应该让文化经典滋润孩子们的心灵。
打开“中国教育人博客”,走近“心灵火花”,用心浏览她的博客,细细品味她的博文,我们能深深感受到她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理念的转变。她时刻关注着孩子们的成长,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她的教育思想渗透于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弟子规》是中华文化经典之一,这本书内容广泛,浅显易懂,它是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非常适合孩子们的诵读。从2008年9月9日,“心灵火花”就让孩子们开始诵读《弟子规》,至2009年3月12日诵读完毕。这里的“完毕”并不是到此停止不前,而是孩子们通过理解书中的故事知道了还要“温故而知新”。因此,每当你走过她班的教室门口,经常能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弟子规》一书共有90句,如果单纯去背诵难度还是很大的,而且孩子们也难以理解。因此在让孩子们开始诵读《弟子规》的时候,为了便于孩子们理解记忆,在诵读每一句的时候都加上动作表演,效果还不错。时间一长总有忘记的时候,因此她把每一句的动作都记录在博客里。不仅如此,孩子们从书中还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许我们不相信,但的确这是真实的,孩子们能根据问题背诵出句子,如: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爸爸妈妈教育我们时应该怎样做?作为子女怎样做就能让爸爸妈妈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是真诚的?如果爸爸妈妈做错了事情,作为子女应该怎样做?长辈有了疾病时,子女应该如何做?家中如何做到和谐相处?如何更好地做到尊敬长辈?如何珍惜现在宝贵的时光?早晨起床应该怎样做?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齐清洁,怎样就能做得更好?为什么对饮食不要挑剔偏食,要适可而止?喝醉酒会是什么样子?如何做到正确的坐立行走?如果到了打斗哄闹的场所怎样做更合适?回到家里时应怎样做?不经他人同意是否能拿他的物品,为什么?在说话时应该注意什么礼节?看见他人的优点和好的行为应该有什么想法?如果看见他人有不良的行为应该怎样做?如何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你认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能读好书?读书的方法是什么?而这些问题都与我们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息息相关。我们的教育不能是单纯的说教教育,更应该上升为实践教育,通过诵读文化经典,孩子们最后要有所变化,而孩子们的变化则要让家长得到认同。
“心灵火花”有一个“珍贵的家访本”,在这个本子里家长真实地记录了孩子们的变化。任思琪的妈妈在家访本中写到:孩子通过诵读《弟子规》,对她的日常生活很有帮助,如《孔融让梨》让她懂得了孝顺父母。吃饭时,孩子能帮助妈妈摆桌子、拿碗筷。吃食物时,总让父母先吃一口自己再吃。《孔子学琴》让她明白平时写作业、画画、搭积木等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到底,不要半途而废, 做事要有始有终。当孩子有了问题的时候,就用孩子诵读过的故事教导她,最后让她心服口服。其他家长都有同感,不仅如此,孩子们的饮食习惯、穿着习惯、勤俭节约、行为习惯等都有所转变。
《弟子规》中的每一句后都有一个故事,这些故事通过讲解使孩子们明白了许多的道理,懂得了要向那些有学问的人学习。现在,学而有能、学识渊博、勤奋好学、品德高尚、知错就改等好多的词语孩子们能够脱口而出,有时候与他们的家长说话也是词不离口,让家长感到很惊讶。故事中的题目很重要,只要说到题目,孩子们就能说出故事的主要人物与内容。
“心灵火花”一直认为孩子们的启蒙思想教育是很重要的,孩子们现在的行为有一定的可塑性,那就是他们有好的记忆力。有好多事情他们现在还难以辨别,但是如果老师把正确的事物告诉他们,那他们就会知道老师说的就是对的。当他们有一天有了辨别思维能力的时候,他们就会真正理解老师的教育就是为了他们好。这本书在每句后面都有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大都是古代的人物故事,历史故事等,因此讲的时候只要孩子们有个记忆就行了。但是,好多孩子在讲完故事时能说出具体的句子,令她感受颇深,有时还大大出乎她的意料。特别是在诵读的过程中加了形象的动作,在老师写的时候能说出字的笔画名称,偏旁部首,字的结构,为将来写字奠定了基础,这样“水到渠成”这个成语就不难理解了。不仅如此,还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表演,在玩耍中记忆,在理解中成长,做人,做事都教给了孩子们,并且孩子们还能落实到行动上。好多家长也赞叹不已,高兴之余还让孩子在家中表演并且给他们照相以留作纪念。
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简单的告知教育,而是在孩子们诵读《弟子规》的时候要有所思,有所获,有所学,有所得。作为教师并不一定要求孩子们每天懂得有多少,只要他们懂得一点点,而这一点点对他们今后的人生有益,那么教师的教育就是无缺憾的教育。“水到渠成”诵读法可以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进行尝试。
童年的生活难以忘记,再有几个月孩子们就要步入新的起点。在这近两年的时间里,“心灵火花”认为给孩子们最多的就是快乐,因为她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思,所想,她对得起孩子,对得起家长,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在未来的岁月里,孩子们的人生之路还很漫长,相信中华经典《弟子规》会滋润孩子的心灵,也会成为孩子们人生路上的航行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