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提到知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有朋友问知足未必常乐的名人例子50字,还有朋友想问知足未必常乐的名人例子50字,这到底是咋回事?实际上知足未必常乐的名人例子50字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知足未必常乐的名人例子50字,希望大家会喜欢。
知足未必常乐的名人例子50字
只要心灵有所满足、有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应该是快乐的。 愿望实现了,应该是快乐的。 一个人在田里劳动,满头大汗, 可是他觉得很快乐,他就是快乐的; 另一个人在花园里散步,可是他觉得自己很不快乐, 他就是不快乐的。 其实,你觉得你快乐你就是快乐的, 快乐与不快乐都在你自己的心中。 慰藉就是快乐。
具体实例:
1、胡九韶知足常乐
住在江西金溪的胡九韶,家境十分贫苦,一边教儿子读书一边耕种,勉强维持温饱。他每天下午,还焚香感谢上天又给他享受了一天清福。他的妻子笑他,说:“一日三餐全是菜粥,这叫什么清福呀?”
胡九韶回答说:“我们有幸生活在太平之世,没有战乱。一家大小有吃的有穿的,没有饥寒。家中没有人病在床上,也没有人被关在监狱里,这不是清福又是什么呢?
2、辜鸿铭喜欢妻子淑姑的小脚,每当无聊时,辜就让她脱掉鞋子,然后低下头,如闻花香;而写作需要灵感时,他就会将淑姑叫进书房,让她把玉足放到事先准备好的凳子上,时捏时掐,自得其乐,一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辉。
辜曾对人津津乐道说:“前代缠足,实非虐政,我妻子的小脚,乃我的兴奋剂也。”(意思是:前朝的缠足其实不是不好的政策,我妻子的小脚是我的兴奋剂。)康有为为此送过辜一张“知足常乐”的横幅,辜说:“康有为深知我心。”
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在靠近边塞的人中,有一位精通术数的人。他家的马自己跑到胡人那里去了,大家都来慰问他。这位父亲说:“为什么就知道不是福运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家都祝贺他。这位父亲说:“为什么就知道不是祸端呢?”
这人的家里有钱又有骏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大家都慰问他,这位父亲说:“为什么就知道不是福运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侵入边塞,男子健壮的都拿起弓箭参战,塞上参战的人,十个死九个,不死的都是重伤。
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腿摔断了的缘故,父子得以保全性命。所以福可变为祸,祸可变为福,这其中的变化难以捉摸,深不可测。
知足常乐的出处为先秦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意思是天下有道,退马还田以耕种。天下无道,兵马驰骋于郊。祸患没有比不懂用兵之道更大的了,过失没比中敌人利诱之计更大的了。所以知识充足的足,才是永远的足。
有关"知足"的名人例子
1,胡九韶
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 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
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甚么?“
2,陶渊明
陶渊明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他心目中的美好完美的社会的追求,在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如此美丽的景色如此和谐的社会无一不体现出了陶渊明对于自己的理想的不懈追求。
3,许由隐于沛
尧听说许由很有才德,就到处去寻访,后来在沛泽找到了许由。
尧说:“十个太阳出来了,我还拼命的把火烧旺嫌光线不够,不是太辛苦了吗?你能当天子,那么天下就可以治理好了,请让我把天下交给你。”
许由推辞说:“你这样做是因为怕天下治理不好吗?既然你已经治理得很好了,这又是为了甚么呢?小鸟在树林里筑巢,只用一根树枝;鼹鼠在河里喝水,只不过满腹。还是把天下留给你自己吧!我要天下有甚么用?”
后来就跑到箕山下、颍水的南面,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终生也没有过问天下大事。
4,苏格拉底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还是单身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子里,但他却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和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高兴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起,随时都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都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但他仍然很快乐。那人又问:“现在的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还有什么好高兴的?”
苏格拉底又说,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位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我时时刻刻都可以向他们请教,这怎么不令人高兴呢?”
5,辜鸿铭
辜鸿铭喜欢妻子淑姑的小脚,每当无聊时,辜就让她脱掉鞋子,然后低下头,如闻花香;而写作需要灵感时,他就会将淑姑叫进书房,让她把玉足放到事先准备好的凳子上,时捏时掐,自得其乐,一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辉。
辜曾对人津津乐道说:“前代缠足,实非虐政,我妻子的小脚,乃我的兴奋剂也。”康有为为此送过辜一张“知足常乐”的横幅,辜说:“康有为深知我心。”
知足者常乐的名人事例
晋朝的陶渊明归隐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知足生活,每日乐陶陶的。
古今中外知足常乐的事例
第一个知足常乐的例子: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
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
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
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甚么?“
第二个知足常乐的例子:平凡的生活最好。
从前有一只海鸟落到了鲁国都城的郊外,鲁国的国君把它迎到宗庙,设酒宴款待,演奏的是舜帝时期最隆重的音乐"九韶",膳食是猪牛羊都齐备的宴会最高规格的"太牢"。
鸟儿哪里见过这个阵势,眼花缭乱,惊惧忧愁,不敢吃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就死了。
这是按照自己的习性来养鸟,不是按照鸟的习性来养鸟。鸟本来栖息在丛林,游戏在河洲,漂浮在江湖,以泥鳅和小鱼为食,随着鸟群飞翔和歇息,自由自在地生活。它们最厌恶听到人的声音,现在可好了,弄得喧闹嘈杂,它怎么能受得了?
第三个知足常乐的故事例子:知足常乐的农夫。
在非洲有一个知足长乐的农民。因为满足所以快乐,因为快乐所以满足。一天一个聪明的男人过来告诉他钻石有多么珍贵,拥有钻石可以带给他多大的力量。如果你拥有拇指大的一块钻石,你可以拥有属于你的城市。如果你拥有拳头那么大块的,你可能会拥有属于你的国家。说完以后他就离开了。
那天晚上农民无法入睡。他不快乐因为他不满足,他不满足因为他不快乐。第二天他做出安排,贱卖了农场,告别了家人,去寻找钻石。
他寻遍了非洲,一无所获。接着他寻遍了欧洲,仍然一无所获。当他到了西班牙的时候,心灰意冷,筋疲力尽,身无分文。他决定自杀,纵身跳进了巴塞罗那河,结果也没死。
回到家里,他看到买了他农场的那个人正在溪流边给骆驼洗澡,这条小溪可以流到农场。在小溪的另一边,早晨的阳光照到一块石头上,闪闪夺目,像一条彩虹。它是如此美丽所以他捡起石头带回家放在客厅。那天下午,那个聪明的男人又来了,看到了那块石头闪闪发光。他问农民:“你找到宝石回来了吗?”农民说:“为什么这么问啊?”他接着说道:“这就是钻石,当我看到它时我就认出来了。”
农民说那只是我从溪边捡的石头。来,我带你去看看。还有很多。他们到了溪边捡了很多以作确认。结果那些石头的确是钻石。而且农场里遍地都是钻石。
不知足者常乐的名人故事
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
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甚么?
谁能给个关于知足者常乐的古代名人事例
不改狂态 北宋名相范仲淹曾经为一个人修建祠堂,并写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赞扬他的高风亮节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个严先生就是东汉的严光。 严光字子陵,年轻时就以才学品德出名,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在太学学习。到了光武帝当上皇帝,他就改换了姓名,隐居了起来。光武帝想到他的贤能,就把严光的画像发布全国,发动大家来寻找他。后来有人上报说:“我在富春江边(浙江省桐庐县境内)看到有一位男子很像画像上的那个人,他披着羊皮衣在水边钓鱼。”光武帝就准备了小车和礼物,派人去请他,请了三次严光才到了京城,光武帝让他住在馆舍里,好酒好肉的伺候着。 司徒侯霸与严光是老相识,派人送信给严光。信上说:“我听说先生到了,一心想立刻就来拜访,限于朝廷的有关制度,不能马上来。希望能在天黑后,亲自来向你表达歉意。”严光不说话,将书简扔给送信的人。也不动笔,只是口述回信说:“君房(侯霸的字):官位到了三公,很好。怀着仁心辅助仁义天下都高兴,拍马屁、看人脸色办事这些东西你可全掌握了。”侯霸收到信看过,封好了再交给光武帝看。光武帝笑着说:“这狂放的家伙还是老样子。” 光武帝当天就亲自来到严光居住的馆舍,严光睡着不起来,光武帝就进了他的卧室,抚摸着严光的腹部,责备他说:“严子陵,你不出来帮我这个老同学做事反倒有理吗?”严光闭着眼睛不讲话,过了好一会儿,才睁开眼睛,看了光武帝好一会儿才说:“过去古代君主唐尧那样显著的品德,巢父、许由那样的人听说要授给官职尚且去洗耳朵。读书人本来各有志向,你又何以强迫我做官呢?”光武帝无奈的说:“严子陵,我终究还是不能使你让步啊!”于是就上车,叹息着回宫了。 后来他又请严光到宫里去,谈说过去的交往旧事,谈得十分投机。两人在一起相处好多天。有次光武帝随意地问严光:“我比过去怎么样?”严光回答说:“比过去稍微强点。”两人在一起睡觉,严光睡熟了还把脚压在光武帝的肚子上,光武帝也毫不在意。 光武帝授予严光谏议大夫的职务,严光始终没有接受,就回到富春江边过着耕种生活,活到八十岁才去世。 无求品自高 严子陵并不羡慕权势,不求封赏,所以并不用卑躬屈膝的委屈自己,还和光武帝刘秀保持单纯的同学关系。朋友之间,充分理解、互相尊重最重要。和朋友、同学在一起,就要平等相待,不要计较对方的身份地位、成绩好坏、聪明才智,更不必低声下气。掺杂了太多功利,也就没有真正的友谊。 太学:古代的大学,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司徒:古代重要的官职名,地位和丞相相当,和太尉、司空合称“三公”。 巢父、许由,两人都是古代的隐士,拒绝了古代君主唐尧以天子之位转让的建议。 《车窗记》 明朝的薛瑄为官清廉,家里没有钱做窗户,他的儿子就找来一辆废弃的旧车,拆掉两旁的长木头,以中间的方形框作为窗棂,在东墙挖了个洞,把这个“窗户”装了上去。薛瑄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记叙这件事,文章题目就叫做《车窗记》。 明朝的薛瑄做官非常清廉,从不为自己谋取利益。他负责监管湖广银场,管理20多处银矿,有民夫50余万人。这里多年管理混乱,贪污成风。薛瑄刚刚上任时,便以唐诗“此乡多宝玉,切莫厌清贫”自警。他对贪污的官员依法严惩,恢复了银场秩序。监管银场三年,他没有回过一次家;离任时他也两袖清风,为此他还特地写了一首诗,以表达自豪的心情。 他在京城里做了五年的御史(检察官),省吃俭用才在京城买了两间小屋。屋子狭小得只能放下桌椅和床。苦恼的是东墙下非常暗却没有窗户,再想要做一个窗子,家里的钱却已经花光了。这时他的儿子薛淳找来一辆废弃的旧车,拆掉两旁的长木头,以中间的方形框作为窗棂,在东墙挖了个洞,把这个“窗户”装了上去。 薛瑄从外面回来,就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记叙这件事,文章题目叫做《车窗记》。在文中他说:“我虽然做到御史这么大的官,竟装不起像样的窗户,以至于要拿这东西代替,假如富人们看见了,一定会捂着嘴偷笑吧。我在生活方面太笨拙,竟到了这种地步。但是当我坐在窗下读着古书的时候,阳光照射进来,凉风吹拂,我顿时觉得心旷神怡,就忘却了一切,再也不觉得这屋子狭小了。”他又总结说:“我的屋如此,可以说很简陋了,但是我很安心住着,就忘了它的简陋,这就是住的屋子虽小而心胸广大啊。那些贪婪的人和奢侈的官吏们,房屋高耸,装饰豪华,可以说是高大而且华丽了,但是他们却挖空心思的贪财享乐,住得并不安稳,日日夜夜劳神费力,谋划着要再扩大一下,这就是住的屋子虽大而心胸狭小啊。小和大的辩证关系,君子一定能分辨清楚的。” 为清贫自豪 薛瑄以车作窗,并不觉得羞愧,反而为自己为官清廉而骄傲。心胸开阔的人,房屋简陋也一样快乐;那些整天忙着算计别人、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人,劳神费力,过得也不开心啊。 山中宰相 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与金坛市交界处,相传西汉景帝时期,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在这座山上修道成仙,因此成名。到了南北朝时,又有一位道教宗师在这里隐居并创立了茅山派,他就是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陶弘景。 南北朝齐、梁时期的陶弘景从小非常聪明,被推荐跟齐国的王子一起读书。在读书过程中他对道教和医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36岁的时候,他干脆辞官不做,到茅山华阳洞(位于江苏省句容市)隐居。 梁武帝萧衍未曾做皇帝前,就和陶弘景相识,知道他很有才能,就想请他出山做官,但陶弘景婉言谢绝了。有次萧衍在诏书中说:我能给你荣华富贵,山能给你什么啊?陶弘景写了一首诗回答萧衍,这就是流传千古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意思是说:你问山中究竟有什么让我如此着迷,我喜欢岭上的白云灵动飘逸。它们飘渺而美丽,令人心旷神怡;你体会不到这种快乐,我也很为你可惜。 萧衍还是不放弃,又催促陶弘景出来当官,他就画了两幅画,让人带给萧衍。一幅画上是:一头水牛散放在田野里,甩着尾巴,对着水草吃得正欢;另一幅画的牛则被加上了金笼头,有人执着鞭子在驱赶它,那头牛也耷拉着耳朵和尾巴,没有灵气。萧衍一看,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就笑着说道:“这个人向往自由,没有什么富贵的念头,看来是没办法能让他出来做官了。”于是死心了。 萧衍赏赐给陶弘景不少珍贵的药材,让陶弘景为他探求些养生的方法,炼制些延年益寿的药品,遇到军国大事,也常常要征求他的意见。陶弘景虽然在深山隐居,却仍然像是朝廷的决策人物,所以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学问渊博,写了很多书,内容涉及道教教理、历史、养生、医药等许多方面。虽然绝大多数的书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但流传下来的书如《养性延命录》、《神农本草集注》、《效验方》、《肘后百一方》等,都被人看作经典。 满足少纷扰 陶弘景不眷恋权势,潜心与修行和学问,才能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著作。如果一个人,整天想着如何讨好别人,挖空心思的计较得失,纷扰太多,怎么能在学问和事业上取得杰出的成就呢?
关于“知足者常乐”的例子,最好是名人!!急急
快乐=特质/欲望。这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就提出的快乐方程式。欲望越小,快乐就越大,这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古话“知足常乐”。反之如果一个人的欲望无穷大,将会怎样呢?路瓦栽夫人有那么多“梦想”,又有那么多“陶醉”,她怎么能不痛苦伤心呢?葛朗台无限地追求金钱,置女儿的幸福于不顾,他又有多少快乐可言呢?
一个人想要获得真正的快乐,那就要减少欲望,知足常乐让我们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处境,精神都住在一个自由、美丽的天堂。
曾有人问李嘉诚:“君以为一生之中,最快乐的赚钱一刻是何时?”李嘉诚说:“开一片临街小店,忙碌终日,日落打烊时,紧闭店门,在昏暗灯下与老伴一张一张数钞票。”他回答时,一脸真诚。一旁聆听之人也无不动容,纷纷点头称是。
快乐就是如此简单!关键是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世事,懂得知足,才会常乐。
没有树的伟岸,但你可以有草的翠绿;没有牡丹的娇艳,但你可以有小野菊的洒脱……生活可以不完美,但必须常乐!
有关知足者常乐的名人例子
知足者未必常乐
众所周知,知中者常乐是流传已久的一名俗语,它已曾使过分执著的人获得快乐,但是在知识就是力量,创新就是生机的当今社会,人类总是以知足常乐为人生信条还可以吗?回答是:不可以,所以说:“知中者未必常乐!”
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美国为石油发动战争,朝鲜为生存而研发核武器,日本为发展经济而不断侵略,这都说明了什么?美国:经济强国;朝鲜:文化深厚;日本:电子发达。但他们都没有因自身的优势而满足,而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更证明了他们懂得“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所以说,知中者未必常乐。
我国地大物博,这是千百年来炎黄子孙引以为骄傲的事。 我国有哺育中华儿女的母亲河黄河;有经济发达,物产丰富的长江;有奇树无数,珍宝甚多的东北原始森林;有地处极寒之地却热火沸腾的天山,这些是我们的骄傲。因此,人们完全沉浸在知足常乐的信条之中,肆意的使用,胡乱的浪费,毫无节制的污染,是满足害了前人,是满足害了子孙后代。现在黄河沙化,长江污染,原始森林破坏,天山失去原貌,这一切事实放在眼前,我们可以知足吗?我们还可以常乐吗?
我们要奋进,我们要改变现状,知足不是我们想要的,常乐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正是凭着知足者未必常乐的精神,神舟系列飞船才得以不断发明,从无人飞船,到有人乃至多人的航天之旅,中国在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发展。近日,神舟六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使世界振惊,中国又进入了全新的一页,不知足才能不断前进,正是由于不知足才有了新的目标,并向着目标而不断努力,世界是如此,中国是如此,而我们的人生更是如此,只有不断的不满足,才会有奋斗的动力,用努力用奋斗去赢取辉煌,赢取属于自己的世界。
知足者未必常乐,不知足者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