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常识 >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三秋是多久

  • 常识
  • 2021-09-22

开启你们之间的话匣子,首先要说一些寒暄的话。这不是废话,而是礼貌为人处事的方法。经常听人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可是你知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三秋是多久吗?真的是一年的三个季节吗?这里显然说的不是三季。而是一种夸张手法,盛赞对方。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三秋是多久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常用来比喻度日如年的心情,情人之间也经常用来形容思慕殷切,或者对形容良师益友之间的思念之情。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句话最早出自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 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中都是恋爱之人,分开刚刚一天,就感到无比的想念,似乎“三月,三秋、”没见面了,虽是夸张,却真实地反映出了那度日如年的情思的恋爱心理.

三秋,原本是农民根据时令和收、种、管三项农事所定的名称,一年十二个月依次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说的就是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亦指三年。李白《江夏行》有“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宋李弥逊《水调歌头·次向伯恭芗林见寄》词:“不见隐君子,一月比三秋。”《燕山外史》卷二:“室迩人遐,每切三秋之感。” 现代成语中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句,源出于本诗 。

三秋说的就是指孟秋,仲秋,季秋,所以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意思是说,一日不见就像这个秋天过了三遍,而不是分别过了三年的秋天,其实说三春、三夏,也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这首诗描述的意境符合秋天,所以就用了三秋一词。

自古秋意萧瑟,最容易伤感,激发人思念的感情,所以后人把全诗浓缩为一日三秋,却是非常精髓,经久不衰,激发了数千年来,不同时代,无数人的共鸣,至今仍时常脱口而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秋是多久?并不是三个秋天和三年

在中国长时间的演化和沉淀过程中,文化已经成了一种融入底蕴的深层次的气质,在整个中华文化当中,很多文化已经被人们误解和随意应用,毕竟之前只出现了文言文,所以后世对于以前的文化有所误解。俗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当中,很多人都不明白三秋是多久,所有造成了误解,其实并不是三个秋天和三年。

此句出自古代的一首情诗《诗经 王风 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采葛》全诗三章,每章三句,诗人用夸张手法抒写热恋中的男子度日如年,渴望与恋人相见的强烈感。

我们常人之所以将三秋理解为三年,因为在古代农耕社会中,庄稼都是一年收割一次,况且还是在秋季成熟,因此古人就将一秋理解为一年。况且在古籍中也有记载,“今秋”并不是今年秋天的意思,而是说的“今年”,以此进行理解,也难怪人们会将“三秋”理解为“三年”了!但是对刚才诗经中上下文的理解,“三秋”定是比“三月”时间长,而且比“三岁”时间要短,如此说来三季是最为合理的,并且和《采葛》的语境也更吻合!这里所指的三秋就是九个月的意思。

除此之外,这首诗词中还含有三种不同时期的植物,也说明了季节的变幻,也表述了作者的相思之情!所以这里的“三秋”并非我们在正常情况下所认知的三年,反而是九个月的意思!当然人们将其误解,也是正常的一种现象和行为,毕竟在人们的潜意识当中,三个秋天就是三个年头。不得不说,中国的文化还真是博大精深,一语双关,需要仔细琢磨。

情话“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面的三秋是多久?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开始遗失,有可能是因为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于密切,反而导致了一些本应该有的浓厚感情的变淡。在我国的古代,恋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很少,而饱受中国传统礼教约束的人们是不会很容易的当面表达情感的,而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便是互送情书。

和其他的书信文件不同,情书中的用词可以极尽缠绵,而其他的书信往往都是要遵循着正式的格式约束,这也是因为情书实际上是恋人最为直接的内心沟通,里面的文字也多是内心情感的直接流露。在情书中,想必分离的二人都会有一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而这句话也被我们用来表达自己对恋人的思念。

虽然被使用了很多次,但是相信大部分并不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最困扰大家的想必便是“三秋”二字,这两个字究竟代表了什么样的含义呢?是真的三个秋天的意思,那样的话便是三年的时间,但是我国古代对于年的表达往往是用“岁”这个字,究竟有什么讲究?

其实讨论任何的诗句,都要将其放回到原来的语境下进行探讨,这句话也不例外。此句的出处是来源于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诗经》,在诗经中有很多表达恋人之间关系的诗句,其中大多是表达无尽的思念之情。原句的内容是“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而在原文段中,出现了“如三月兮”,“如三秋兮”“如三岁兮”。

这三句话的关系层层递进,想必熟悉中国古文学的朋友们已经能够看出是从月到年的过渡,而其中的岁便是表示年的意思,而夹在中间的三秋实际上是在月和年之间的时间长度,根据我们的理解,应该是三个季度的意思。

诗句要讲究自己的语感,而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正好能够将语感提高到极为流畅的程度,一天没有见到,相隔如同三月之久,此后更是十分相互思念,甚至成为了三年的感觉。这种从三个月到九个月再到三十六个月的思念可见有多浓厚。

当时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不能够充分理解诗句的含义是情有可原的,毕竟在诸多专家的眼中都对这句诗词抱有疑惑。疑惑点便是这首诗词的思念对象真的是自己的恋人吗?诗词从采葛入手,描述的对象究竟是自己的恋人还是朋友都不得而知,而且还有一种较为大胆的想法,这首诗词只是为了描述采葛这个活动,这些就不是我们能够张窝的内容了。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之间的距离被逐渐的缩短,在很多人眼中,距离已经不成问题,如果想念了,可以一个电话或者一个视频过去,我们无法理解古人因为分隔两地,只能通过书信联系的苦楚,不过不管怎么样,正是因为当时的情感无法得到即时的宣泄,才会诞生了这么多优秀的作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