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抽动症一般几岁发病几岁消失

  • 健康
  • 2021-09-21

抽动症一般几岁发病几岁消失

抽动症你了解过吗?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宝贝,可下面说的这个孩子,那可是遭大罪了。因为患有抽动症,被自己的父亲打伤,姥姥看着心疼,只好求助律师事务所。

徐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你看看孩子的背部、肩膀、大腿……”

眼前这个男孩叫浩浩,马上就要16岁了,而对他下这种狠手的人,本应是他最亲近的人。

浩浩:“我爸打的,他生气就打我,拿棍子一下下打。”

记者:“多粗的棍子?多长?”

浩浩:“就和擀面杖一样。”

浩浩说,他爸爸之前也打他,家里人都知道,但都不是很严重,昨天(4月24日)下午由于和爸爸绊了嘴,所以才被狠狠的打了一顿,随后,这件事儿就被姥姥知道了,这才到律师事务所求助。

浩浩姥姥:“2011年的时候(浩浩)得了抽动症,不由自主的从喉咙里发出喊叫声,再一个就是打人骂人。”

记者了解到,浩浩从小和姥姥生活到8岁,随后开始和父母生活。11岁后开始发病后,浩浩就不能再去正常学校上学。现在看着外孙被打成这样,姥姥特别心疼。

除了提供法律援助,律师说,根据反家庭暴力法,建议浩浩最好先去公安机关报案。

中午12点30分,浩浩和姥姥到辖区的红庙坡派出所报案。

经过派出所的沟通,记者也见到了浩浩的爸爸,他承认是他打了孩子。

记者:“孩子说是你打的?”

浩浩爸爸:“嗯,是的,用锻炼器材打的。”

而说到为啥打孩子,这位父亲说他也是没辙了。

浩浩爸爸:“现在不听话,不听话不说,他还每天骂我,我都不理他,他每天还骂我。”

听到这里,记者打算从浩浩口中证实此事。

记者:“那你骂过爸爸什么?”

浩浩:“是心机太多了!有好几次挑拨我和妈妈关系!”

浩浩爸爸说,除了骂家长,浩浩还经常晚上溜出去上网,曾经他也和浩浩谈过,要不出门学个什么,可是浩浩也没回话。现在用他的话说,这孩子他确实管不了了。

“他有病,我带着他到处求医,到处看,其实打到他身上,疼得是我,我心里……哎呀。”浩浩爸爸无奈的说。

随后,派出所内民警开始进行调解。

延伸阅读:抽动症的症状以及抽动症对患者的影响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的疾病,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是指以不自主的突然的多发性抽动及在抽动的同时伴有暴发性发声和秽语为主要表现的抽动障碍。男性多见,大部分患者于4~12岁之间起病。患者常存在多种共病情况,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行为问题等。

抽动症的症状有哪些?

1.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在抽动的同时常伴有暴发性的、不自主的发声和秽语。

2.抽动症状先从面、颈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抽动的部位和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眨眼、斜视、撅嘴、摇头、耸肩、缩颈、伸臂、甩臂、挺胸、弯腰、旋转躯体等。

3.发声性抽动则表现为喉鸣音、吼叫声,可逐渐转变为刻板式咒骂、陈述污秽词语等。有些患儿在不自主抽动后,逐渐产生语言运动障碍,部分患儿还可产生模仿语言、模仿动作、模仿表情等行为。

4.患儿不自主喉鸣出现较晚,少部分在早期出现,多数在起病后的6~7年出现。患儿的病情常有波动性,时轻时重,有时可自行缓解一段时间。抽动部位、频度及强度均可发生变化。

5.患儿在紧张、焦虑、疲劳、睡眠不足时可加重;精神放松时减轻,睡眠后可消失。患儿智力一般正常,部分患儿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

小儿抽动症对患者的影响具体有哪些?

1.抽动症儿童因为其抽动体现,会导致孩子无法正常学习,在学业上受到一定影响,严峻时还会降级及劝退,让孩子无法正常接受教育。孩子性格也会因此变得孤僻,不肯与人沟通。

2.临床上,儿童抽动症又被成为细微脑功能失调性疾病,患儿会因为抽动体现的困扰出现许多反常体现,也会让许多人对孩子发生不好形象,因为同学、教师及家长的不理解,常会让孩子发生自卑心理,变得不自信。

3.儿童抽动症的损害是伴随孩子一生的,即便孩子长大后抽动体现逐渐减轻,也无法抹去其年少心理上受到的损伤。孩子在为人处世、人际交往方面会存在障碍。生活中缺少朋友,工作中也会因为无法集中注意力、自控能力差出现一些大意的差错,难以得到领导的信任。

抽动症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主要对患儿的病情恢复有所帮助的药物,如氟哌啶醇、硫必利、可乐定贴片、氯硝安定、肌苷等。

2.心理治疗

本病对人格的不良影响十分常见,有的在抽动控制后仍不能适应社会。所以应强调对因对症治疗的同时,注意心理的治疗。心理治疗包括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咨询、家庭治疗等。帮助患儿家长和老师理解疾病的性质和特征,减缓或消除父母的担心和焦虑。合理安排患儿日常的作息时间和活动内容,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对于发声抽动的患儿可进行闭口,有节奏缓慢地做腹式深呼吸,从而减少抽动症状。

“牛娃”?抽动症?你到底要培养孩子成什么?

牛娃,鸡血爸妈,这些你或许闻所未闻,你或许刚刚听说,你或许已经在这些队伍之中。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30日以《从爱因斯坦级牛娃说起》为题报道中国的教育,称上海有一批“牛娃”,这些幼儿园的孩子到底有多厉害,来看看他们的简历:

生物博士妈妈和工程师爸爸,认识超过2000个汉字,会画心肺循环、神经传递;

复旦硕士老妈和清华博士老爸,18个月熟背《弟子规》,三岁会潜水;

懂得核反应堆、碱基配对以及RNA转录,和爸爸一起听微积分学会了函数和极限,平时喜欢的游戏是编程。

...........

每年春季,都是上海一年一度的小一报名时间,这时候网上总少不了关于“幼升小”(幼儿园升小学)的各种话题,而这批据称投给一所上海名校的“牛娃”简历,无疑成为今年的热点。

文章也称,这所学校的入学考试得经历网选、机考、面试三轮,8000多名孩子中最终挑出60人,难度比“百里挑一”还要高。

你是否走在大街上看到小孩

心中也会感慨那么几句

小孩多好,吃好喝好玩好、无忧无虑

心中想请永远不要长大

永远停留在这个快乐的时刻

可知生活在这个与时俱进的社会中

孩子的压力也不小

家长为了孩子将来不被社会淘汰

让孩子成为多才多艺之人

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兴趣

比如画画、钢琴、小提琴、跳舞

......

抽动症早期治疗很重要 发病年龄6岁半到7岁

孩子无故眨眼、缩脖、皱嘴角?当心患了儿童抽动症!据深圳市儿童医院中医科主任陈梁介绍,近年深圳孩子患发抽动症的比例逐年上升,很多患儿因误诊或其他原因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反复、久治不愈,甚至使抽动症这一在少儿时患发的病症伴随着患儿的成长而进入成年时期,从而影响到人的一生幸福。

病因及诱因 遗传、心理刺激

深圳一位小学三年级的老师偶尔发现,自己班上一名平时举止很庄重的女生,近一段时间来突然变得爱无缘无故眨眼睛、缩脖子、抽皱嘴角。起先老师以为这个孩子可能是患了感冒、鼻炎或什么病使得身体哪里不舒服才这样,所以当时并没在意,没想到一周后,这个孩子无故眨眼、缩脖、抽皱嘴角的频率越来越高,老师问她哪里不舒服她也说不出,这才让老师变得警觉并为此与该生家长沟通。“我也是最近一周才刚刚注意到孩子的这个问题”,该生的母亲表示,由于自己工作忙、家庭又新近遭变故,以至于忽略了孩子的这个小变化。在老师的提议下,该生家长带孩子去看了医生,医生说,这位同学是患了儿童抽动症。

什么是儿童抽动症?陈梁主任介绍:抽动症也叫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以抽动为特征的神经精神性疾病,其抽动多表现为一种反复以同一方式出现的突然的、不自主的、快速的动作或发声,一般在18岁以前发病。“因大多数病人对他们的症状是有控制力的,因此有时有的患者能控制自己几秒钟或数小时不出现明显抽动,但最终还是会显露和爆发出来。”

陈梁主任认为,医学界虽对抽动症有过多年的研究,但至今未能揭示出明确的发病原因,而这也正是造成抽动症难治的主要原因。但一般来说,医学上比较认同该症具有一定遗传性,而且男孩的发病率高于女孩。曾有研究表示抽动症患儿存在轻微脑功能障碍,但近年发现存在此体征的患儿仅为少数。

“如果说遗传因素是我们无法避免的,那么对孩子后天的人为刺激,比如父母感情不和、离异,对孩子的打骂、冷落等,则完全是大人们应该想到和可以努力避免的。”陈梁主任向记者举了一个病例:今年夏天,一位在某国企担任重要职务的妈妈突然遭遇老公外遇、进而被逼离婚的家庭变故,她9岁的孩子在得知父母离婚消息后的半个月内,突然出现抽动症状。陈梁认为,现在的孩子一般都是一家一个,他们一般从一出生下来就受到一众亲人的包围、宠爱、注视,从来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突然会被“釜底抽薪”——原来的一家三口突然有一个重要成员不再回家来了,紧接着曾经陪伴在身边的一方老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也突然从此从视线里消失了,而留下来与自己相依为命的那个人——爸爸或者妈妈,也突然变得抑郁、消瘦和易怒,孩子们就是在这样的变故下突然变得心事重重,甚至在几天内突然“早熟”了。“我担心他们都不要我了……”一位患儿这样对医生说。专家指出,父母离异、受到严厉责罚、不再被宠爱和关注等因素往往成为孩子患发抽动症的诱因。

8岁男孩每天上蹿下跳大喊大叫 原来是得了抽动症

“我以为孩子只是年纪小,比较淘气,没想到是生了病……”昨天上午,在浙江省中山医院党委书记、儿科专家马慧娟主任医师的诊室里,张奶奶不停感慨。

原本她以为,自己孙子阳阳只是因为精力旺盛,调皮捣蛋,所以总是上蹿下跳、大喊大叫不停歇,老是摇头晃脑、挤眉弄眼也只是习惯不好,没啥大不了,没想到竟是得了“抽动症”,而且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日常学习与生活。所幸,目前经过3个多星期的治疗,阳阳的病情已经大大改善。

每天有使不完的劲

说起自己的孙子,张奶奶眼里满是宠溺。“阳阳是我们家里的独苗,他的父母工作忙,所以平时都是我在照顾他。”

阳阳今年8岁,聪明伶俐,很讨大人喜欢,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他老喜欢挤眉弄眼做鬼脸,还摇头晃脑的,在家特别“活泼”,特别爱闹腾,不仅爱在床上、沙发上跳来跳去,还喜欢爬桌子、爬窗台,总是安静不下来,而且嗓门很大,总是发出各种高分贝的喊叫。

“白天闹,晚上也闹,他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老师也经常告状,说孩子在学校太调皮,上课坐不牢,扮怪相,做小动作,都影响到其他同学了。”尽管阳阳的“活泼”给大家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但张奶奶也只当是小男孩比较淘气,等大一些就没事了,从没想过要去医院看看。

直到一个多月前,因为阳阳实在闹腾得厉害,邻居受不了,向物业举报了,张奶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难道孩子真的是生病了?”原来,阳阳的老师曾多次建议张奶奶带阳阳到医院看看,但张奶奶一直没当回事。当晚,和儿媳一合计,她俩便决定抽空带孩子到省中山医院的儿科看看。

“我们平时都不怎么管孩子,没想到他的情况这么严重。”阳阳妈妈说,“在医院的电梯里,他就特别不安分,不停喊叫,抓其他患者,可把大家给吓坏了。在诊室里,他还跑来跑去,动来动去。”

85%的抽动症伴发多动症

“经过检查评估,阳阳是得了抽动症伴发多动症。”马慧娟介绍,抽动症即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慢性、单发或多发性肌肉抽动。

抽动症主要包括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与多发性抽动症即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数据显示,5%—20%的学龄儿童曾有短暂性抽动障碍病史,慢性抽动障碍在7—14岁孩子中的患病率为1%—2%,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患病率为0.1%—0.5%。

马慧娟提到,抽动症的共患病较多,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即多动症、学习困难、强迫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自伤行为以及品行障碍等。

“85%的抽动症患儿共患多动症。”马慧娟告诉记者,一般来说,轻度的抽动症只需要门诊随访治疗;如果症状比较重,已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及心理,或者有自伤行为的,就需要进行用药干预,甚至住院治疗。

而阳阳由于病情比较严重,被安排到该院滨江康复院区(浙江康复医疗中心)的儿童康复中心进行住院治疗。耳穴压豆、针灸、中药口服、行为干预、注意力训练、感统训练……一周后,张奶奶惊喜地发现阳阳听话多了,摇头晃脑、挤眉弄眼的怪模样也少多了。

现在,经过系统治疗,阳阳的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原本走路从来都是蹦蹦跳跳着,脚后跟不着地,现在能好好走路了,尖声喊叫的频次减少了。

出现症状要及时就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健康的认识,临床中遇到的抽动症患儿也有所增加。”马慧娟提到,在她的门诊中,10%的孩子是来看抽动症的。

马慧娟发现,家长对于抽动症存在两个极端:一种是觉得孩子所表现的症状只是某种不良习惯,不以为然,尤其是爷爷奶奶辈的人;另一种则是对孩子所表现的症状感觉到异常焦虑,主要是一些年轻的父母。

“有些短暂性的抽动障碍,在青春期后期会慢慢消失,但大部分如果没有进行干预,症状会伴发终身。因此,如果发现孩子存在奇怪的动作且反复出现,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但也不必过于焦虑。”马慧娟说。

她提到,抽动症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会表现为皱眉、挤眼、摇头、噘嘴、提肩、仰颈等;患儿因口喉部肌肉抽动而发出爆发性重复性无意义的单调怪声,如咳嗽声、喉鸣声、犬吠声、咯咯声等。其中,频繁眨眼、清嗓子是很多患儿的首发症状。

●医嘱

预防抽动症日常生活中要做到这些

马慧娟提到,目前有关儿童抽动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但国际上公认的看法是:该病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和环境因素等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如剖宫产、家暴、饮食结构、电子产品的使用等。

因此,在预防上,马慧娟提醒市民注意以下几点:

1.女性在孕期不要抽烟、酗酒,同时尽量避免二手烟环境。有研究显示,孕期抽烟的女性所生的孩子,患抽动症的概率比不抽烟多4倍,酗酒的是不喝酒的2倍。

2.女性孕期要注重保健,减少感冒等感染和用药,同时定期孕检。有研究发现,剖宫产、过期产、早产的孩子,有前置胎盘、第二产程特别长、有宫内缺血缺氧过的孩子,或者出生后有新生儿感染的孩子,其患抽动症的风险会增加。

3.家长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家庭关系要和谐,同时,居住的环境不要过于嘈杂、混乱,尤其要远离高分贝的噪音场所。

4.在饮食上,不建议孩子过多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有研究表明,血铅、血铝等微量元素超标会增加孩子患抽动症的风险,因此皮蛋、油条等要尽量少吃,还有老碱面也要少吃。除此之外,含甲基水杨酸比较丰富的食物,不建议已确诊抽动症的患儿过多食用,比如番茄、苹果和柑橘类。

5.不建议入托以前给孩子进行过度的智力开发,应该以兴趣和玩为主。过早、过度开发,比如让孩子参加以比赛、考级为目的的技艺学习,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和负担,触发心理问题。

6.不要让孩子太疲劳,睡眠要充足,尽量让孩子一个人睡,卧房布置要柔和,不要有视听刺激和光污染,尽量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环境。

7.不建议孩子观看惊悚、恐怖、刺激惊险的影视作品,不玩电脑游戏及手机游戏,尤其是已确诊抽动症、多动症的患儿。

抽动症缠上6岁孩子,妈妈跨越3000公里来到了成都

随着寒假的来临,在我们公号后台、发育行为科门诊遇到不少家长询问孩子的“坏习惯”。

有的不停地“挤眼睛”,有的不停地“缩鼻子”,还有的喜欢“耸肩膀”,甚至还有的还会发出“鸟叫”一样的怪声......

家长们为此非常苦恼,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教育也不见好转,在网上查到孩子这种情况很可能是抽动症,一边疑惑着、一边赶紧带着孩子找医生看看。

是啊,快过年了,亲戚朋友聚在一起,这么小的孩子,难免被嘲笑、被指指点点,孩子幼小的心灵难免受到冲击而产生心理阴影。

同时,抽动症的共患病也不可小看,比如多动症、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强迫症、自残行为等等。

案例分享黑龙江小朋友豆豆是一个聪明可爱的男孩,今年6岁,上幼儿园。

一次和小朋友打闹时,被老师批评后,并被告知了家长,爸爸知道后把他打骂一顿。小豆豆很害怕,站在那儿不敢说一句话, 晚上还尿床了。

从此,豆豆就落下了爱眨眼的毛病,一紧张就不停地眨眼。刚开始,豆豆的爸爸妈妈还以为他淘气做的鬼脸,训斥了一番,要他控制自己,改正这些坏毛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豆豆的毛病不但没有减少停止,反而不断增加,眨眼睛、吸鼻子、咧嘴、耸肩......而且性格也变了。

妈妈很着急,四处打听,有没有好的医生能治疗这个病。

常言说:“可怜天下父母心”,跨越3000多公里的距离,小豆豆跟随着妈妈从黑龙江千里迢迢来到成都西南儿童医院,慕名找到了发育行为科纪烈琴主任。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豆豆在接受“医教一体”多学科康复治疗后,抽动症状几乎消失。孩子也变得自信活泼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豆豆的爸爸妈妈也反思了很多,学习了很多。

家长分享治疗过程、康复经验,帮助更多的孩子尽快康复。

一路童行家长分享会

1为治疗豆豆的抽动症纪主任用了哪些方法了解病因抽动症是一个,在世界范围上都是一个疑难性疾病。它的病因和整个发病机制,并不是太清楚,但已知和以下因素有关。

1.神经递质失调;

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色氨酸等神经递质的功能失调有关。

2.神经生化因素;

3.遗传因素;

4.感染、免疫功能紊乱;

5.精神心理因素;

6.社会家庭因素;

7.其他相关因素:如饮食、血铅、药源性因素等;

8.中医理论认为:心、肝两脏失调。

虽然抽动症的病因比较复杂,治疗难度大,但经过系统科学的治疗,抽动症是能够完全得到临床控制和缓解的。家长一定要树立信心。

了解治疗针对抽动症的治疗,需要结合心理、药物、仪器,行为以及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参与,这样孩子才能尽快康复。

“医教一体”抽动症的治疗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心理方面的干预:

心理方面的干预需要孩子和家长,都一起来参与一些心理干预,树立战胜疾病的一个信心,给与心理一些疏导。

②药物治疗:

遵从神经类药物用药的原则,从小剂量到大剂量,从单一药品到多样药品的一种方式,给孩子制定一个个体化的治疗用药方案。

③仪器治疗:

我们知道抽动症孩子的发病机制当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神经生理因素和神经生化因素,因此仪器治疗在抽动症孩子的治疗当中,占有主导的地位。

④康复训练:

众所周知,抽动症的孩子多数都伴有行为的障碍,因此我们抽动症孩子的治疗,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也就是行为康复训练。

在临床上,经常都会有家长说,开点药吃了就行了吧。这其实是一个误区。针对我们抽动症孩子的治疗,是不能依据某一种单一的治疗。

2

认识纪烈琴主任

我院纪烈琴主任,毕业于齐齐哈尔医科大学,曾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进修一年。

在儿童发育行为疾病上,纪烈琴主任不断专研实践近40年。

她主要致力于儿童行为发育疾病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先后发表国家级论文多篇,共治疗多动症、抽动症等病近8000例。

下图为家长给纪主任送来锦旗表达感激之情

纪烈琴主任诊疗经验丰富,对不同类型的多动、抽动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获得了比较好的疗效。

前段时间,四川新闻频道《享学》栏目记者还专程采访纪主任,讲解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等问题。

任何病都需要对症的治疗,抽动症也一样!

我院1月19日-27日,多动症、抽动症、语言障碍、矮小症、发育迟缓、智力低下、自闭症,公益普查199元,来让更多的孩子得到专业的检查及时筛查发育行为疾病。

同时,还特邀国内三甲医院权威儿科专家进行联合会诊,挂一个号就能看多个专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