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性格 >

父母家暴阴影下长大的孩子

  • 性格
  • 2021-09-23

父母家暴阴影下长大的孩子

1:内心恐惧,没有安全感

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家长或多或少都有过吵架拌嘴甚至动手打架的时候,这种事情对孩子的内心已经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见到父母打架的场景后,他会害怕某一天,巴掌或者拳脚打在自己身上,没有任何安全感,

2:害怕父母分离

很多父母都会在打架之后问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和你爸爸或者妈妈离婚了,你跟谁?这种问题会让孩子每天都心惊胆战,害怕有一天回家打开门发现没有了爸爸或者妈妈,这就会让孩子很无助,

3:掌控不了自己的情绪

父母为了什么打架?有的是因为拌了两句嘴,有的是因为某一方做错了事情,打架的原因千奇百怪,但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当愤怒到达一定的边缘就需要发泄,于是打架就成了最好发泄的途径,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之下变得脾气暴躁,经不起大风大浪,甚至有的孩子在成年之后,也会通过打架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4:自残引起家长重视

在打架的家庭中,最无辜的就是孩子,他们甚至根本不懂父母为了什么吵架,高分贝的争吵让孩子手足无措,为了吸引或者转移家长的注意力,他们通过自残的行为想让父母醒悟,或者停止吵架,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极其“热血”,觉得父母吵架之后,颠覆了自己的生活,所以才想要以自残这种残酷的方式,总之,在一个有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他们也会成为有爱的人,在家暴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他们长大之后就会非常极端,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不要让自己的一时冲动给孩子留下阴影。

真正伤害孩子的,是挥之不去的家暴阴影

01

最近一则新闻上了热搜:一位年薪200万的企业女高管,在外纵横驰骋,风光无限。

然而,在她的婚姻生活中,却默默地忍受了丈夫长达十年的残暴行径。

只要心情不好,或者夫妻俩有争执的时候,练散打的老公就会挥舞起自己的拳头来讲道理。

然而每次挨打,她都没有报警,也没有去医院,要么自己包扎,要么在床上躺几天,实在掩盖不了的伤痕,就用丝巾和长衫遮盖。

在她随身带的四五个本子上,记着老公每次施暴的时间和方式,本子上的每一字、每一页都浸染着自己的血和泪。

她说,这10多年来,她想过反抗,但是碍于面子和考虑到孩子的将来,她没有报警,而是选择沉默。

兰兰第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是一次当地妇联组织的公益心理救助活动。

她头发随意地挽起,用肥大的衣服将自己包裹地严严实实,面容苍白,双眼涣散无神,额头上隐约可见几块淤青,在一堆短袖的清凉装扮中,显得很突兀。

“我很痛苦,我想去死!”

这是她开口说的第一句话。

随后便将自己的身体深深地蜷缩在扶手椅中,全身颤抖,默默地流出两行热泪。

毫无悬念,她正遭受着长久地家暴,并且,已经极度地悲观。

兰兰的老公比自己大八岁,长得魁梧高大,一表人才,在情窦初开的年纪,这样的男人很难不让少女芳心萌动。

兰兰也觉得自己找到了生命中那个踏着五彩祥云,能挥舞拳头,救自己于水火之中的盖世英雄。

然而,在结婚后的第二年,那双坚硬的拳头就挥向了自己。

甚至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也在孕期遭受的一场家暴中流产,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兰兰遭到了无数次的暴打,八岁的儿子也未能幸免。

在整个讲述的过程中,兰兰都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极度地不安,由于痛苦被唤起,常常处于紧张的应激状态。

“你有没有想过离开他呢?”

“我也想啊。”她怯怯地回答:“可是,我不想让我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母亲,为了孩子,而失去了离开暴力的勇气?

02

2013年,全国妇联出版《新时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24.7%的女性和超过40%的儿童遭受过家庭暴力。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发表的 《别让孩子在家暴的阴影下成长》的调查分析中显示:

由于家庭关系不和谐或家庭矛盾而拿孩子发泄或报复引发的家庭暴力的案件比例最高,达到了所有暴力中的25.82%。

孩子遭受到暴力的最大原因,就是孩子成了夫妻关系的出气筒和报复工具。

在小辉的记忆中,自己的童年便是在父亲的拳打脚踢中度过。

父亲嗜酒,每每喝醉,就会拽着妈妈的头发,疯狂地踢打,每次出手都会将妈妈打得头破血流。

三岁的时候,小小的他便知道要保护妈妈,只要爸爸施暴,他便会扑在面前,拼命抱住,咬着牙让爸爸坚硬的拳头和沉重的皮鞋重重地砸到自己身上。

在他的童年里,一面承受着父亲阴晴不定的暴戾,另一方面也承担了母亲的无助和眼泪。

他恨爸爸的残暴,也恨妈妈的懦弱。

从小,他在小伙伴们面前就抬不起头,总有调皮的孩子在他面前坏坏地调笑:“小辉,你快回家吧,你爸又在打你妈了。”

或者总是不怀好意地威胁他:“你不听我的话,我就告诉你爸去,让他揍你。”

即使自己在学校里成绩不错,但是骨子里却永远充满了深深的自卑,在同学和老师的眼中,他多疑、性格偏执、不合群。

对他而言,家早已不再是幸福的港湾,而是一个深深的冰窖,里面还住着恶魔。

他常常觉得自己才是被世界抛弃的那一个,曾经有过好多次,他都想过要决绝地离开这个世界。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父母能离婚,跟着妈妈过上风平浪静的日子,他不懂为什么妈妈不离婚的理由竟然是为了他的成长。

他上高中的那年,有一天正在上晚自习,接到妈妈的电话,妈妈哭着告诉他,自己终于同爸爸离婚。

他跑到操场上仰天大笑,而后趴在地上号啕大哭,仿佛终于摆脱了这十几年的痛苦生活,为自己,也为妈妈。

离婚并不会真正伤害孩子,真正伤害孩子的,是挥之不去的家暴阴影。

03

国际反家暴专家曾做过数据统计,在家暴中成长的孩子,成人后90%有家暴倾向。

很多施暴者,并不是天生就是人格缺陷。

而是在他成长的环境中,也曾受到过来自上一代人的暴力对待。

他们曾经也有过深深的无助、痛苦和绝望,他们有可能也曾认为自己绝对不会成为下一个充满戾气的施暴者。

可是,除非有了真正的自我觉醒,或者经过了专业的疏导,他们多半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妻子或者孩子,暴力的因子在原生家庭中代代传承。

父母的婚姻里,藏着你自己的未来。

男孩子往往会学着爸爸的样子,挥舞拳头来对待自己的妻子,认为拳头才是一切沟通的根本。

而女孩子呢,见惯了妈妈的隐忍和不堪,自然会认为婚姻中的亲密关系就是忍气吞声和委曲求全。

而且,极有可能,他们找到的老公,也是爸爸那样的暴君。

听起来匪夷所思,而在现实中,我们很多时候会发现,一个女生找了一个老公,遭到了家暴,离婚后,第二任老公同样会对她家暴。

是她做得不够好, 让自己的老公们都心存不满吗?不是。

在冥冥之中,她终归还是选择了同自己父亲同类型的男人做了老公。

爱情往往是轮回的,女儿在潜意识里,总是想去找一个爸爸那样的人,然后改造他,修正童年的错误。

在父母的婚姻关系映照下,即使女儿们不断告诫自己,不能重蹈妈妈的覆辙,不要找一个爸爸那样的男人。

但是,在她们未曾察觉的潜意识里,女儿们还是最终照着父亲的样子去选择了自己的老公,哪怕是那个被自己叫做爸爸,但从小到大令自己恨之入骨的男人。

孩子的婚姻里,藏着父亲曾经对母亲的态度,也藏着父母婚姻的温度。

04

英国报姐曾经报道过一个关于救助家暴阴影的公益团体的故事。

Karen和自己的女儿曾遭到自己丈夫多年的家暴,而这段恐怖经历产生的阴影是,她无法入睡,因为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而女儿更是对大人产生了恐惧。

通过了解,Karen向一个组织寻求了帮助,没过多久,一支骑着重型机车的骑士就出现了。

这是一群重型骑士组成的团体,叫做BACA(Bikers against Domestic Abuse)。

他们介入到被施暴孩子的社会家庭生活中,为校园霸凌、家庭暴力中的孩子们带来安全感,让孩子们知道不是每个大人都是坏人。

他们平常会去接孩子上课,再接他们放学。如果孩子依然感到害怕和不安,他们会呆在学校外面直到孩子放学,再陪他们回家。

整个社团里已经有超过3000名成员,为了让被帮助的家庭感到安心。

每个加入的成员都必须经过非常严格的背景考核,为的就是要把安心的生活还给孩子们。

其中有几名骑士小时候也曾是家暴的受害者,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想要帮助其他人脱离困境。

如果被帮助的对象有需要,他们会在房子附近保护他们,一旦有动静,他们就会出来保护大家。

Karen说,女儿现在很坚强,她知道自己不孤单,因为身后有一群英雄正保护着自己,自己再也不用生活在恐惧之下。

过去的就过去了。

愿所有在家庭暴力阴影中的孩子们,都可以得到温柔。

孩子们最是心眼明亮,他们能习得家庭的温暖,也会传承家庭的暴戾,同样也担负着原生家庭的代际轮回。

肉体上的伤痛可以得到痊愈,心理上的阴影却需要很长时间才有可能被修复。

婚姻终归只是社会的一种缔约形式。

于父母而言,缘分有深浅,聚散皆可喜,于孩子而言,一个温暖的家庭,能被温柔平静地对待,才是他真正的福分和幸运。

别让孩子在家暴的阴影下成长

近日,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通过针对6年间338起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案件的调研统计,发布了《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案件调查分析与研究报告》(本报告所称儿童是指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编者注)。报告显示,父母陈旧观念以及法律政策中“儿童视角”的缺失,正在进一步加剧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事件的发生。

超过八成儿童家暴源于父母施暴

此次发布报告显示,调研的338起案件中高达86.33%的家庭暴力源自“父母施暴”,涉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案件仅占一成左右。

调研中发现,发生此类案件的家庭中,父母普遍没有将未成年人当作享有平等权利的人来对待,而是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处置。更为恶劣的是,一些父母甚至将孩子当做赚钱工具,出卖、出租或携带、强迫孩子乞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对家庭暴力的理解不准确,受访者中很多父母“并不认为打孩子就是家庭暴力”,认为只有“程度严重的伤害才是家庭暴力”。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只要动机是为了孩子好,暴力行为便是合理的,“轻微教训一下孩子不算施暴”,甚至有的家长在遗弃或杀害孩子后认为“是为了解脱孩子的痛苦”。在这些问题家庭中,不懂得尊重孩子的陈旧观念,使得父母并没有将自己的行为与家庭暴力联系在一起。

报告显示,因“错误的管教观念导致对孩子施暴”的占调研案件总数的13%,主要体现在因孩子不听话、撒谎、顶撞父母或怀疑孩子偷拿家里钱财和督促孩子的学习而暴力管教或管教失手。这些案件中,当邻居制止或公安人员介入时,施暴父母多数表示出“打自己的孩子,别人管不着”“打他也是为教育他”的陈旧观念。

另一个家暴高发群体来自留守儿童家庭。由于父母外出,多将儿童交由亲属抚养,因而权利保护的问题很难解决。

调研中发现,相较于稳定、健全的家庭生活,单亲、继亲家庭以及流动、留守儿童更容易成为家庭暴力受害者。生活地点、父母结构发生变化的家庭更易发生针对儿童的家庭暴力,53.34%的案件发生在此类家庭中。

调查认为,虽然儿童遭受家庭暴力原因复杂,但是归纳起来,家庭背景发生变化的儿童更易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因家庭关系不和谐或家庭矛盾而拿孩子发泄或报复引发的家庭暴力的案件比例最高。

儿童遭受家暴报案率偏低

报告显示,从案件发现情况看,受暴儿童、家庭成员及基层群众组织报案率普遍偏低。

针对儿童的家庭暴力发生后,儿童受到亲情影响和能力所限,极少去报告父母的家暴行为,在统计中只占2%;其他家庭成员、村委会、居委会也认为管教孩子是家庭内部事务,往往采取包容或习以为常的态度,外人不便干预,通常不选择主动报案。同时大多数人也将暴力理解为程度严重的伤害,对于儿童受暴案件在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时,往往没有人或组织进行报告和干预。

即使有超过三成的案件,是父母一方或其他家庭成员主动报案的,也是在发生了极端伤害、家庭拐卖等严重后果之后。除此之外,大多数上报案件也缺乏有效处理。

报告显示,调研中,多达128起案件中,施暴人本应因严重家庭暴力而受到追究及惩戒,但由于目前我国对父母侵害儿童合法权益案件的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以及非刑罚处置方式简单,这些父母大多得不到有效的教育和惩罚。

报告及惩戒力度不足,一定程度上放任了家长对儿童的施暴行为。在调研中,仅有3起案件的施暴父母接受了治安处罚,而这三起案件均为多次虐待、携子自杀这类性质极为恶劣的事件。只有8起案件的施暴父母受到公安机关的批评教育。

调查发现,在暴力发生家庭中,“不打不成材”、“棍棒之下出孝子”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而这一观念又进一步导致事件发生后,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报告及制止。除此之外,社会公众和相关责任人员对案件报告意识的缺乏,也加剧了儿童在家庭中权利状况缺乏有效监督的现状。

虽然目前的法律政策规定了对家庭暴力的一些干预和救助措施,如居委会村委会劝解、制止,治安管理处罚,紧急庇护等,但在实践中这些干预和救助措施还非常不完善。如对监护困难家庭缺少必要的福利支持,对父母缺少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对施暴父母缺少行之有效的矫治方法和处罚措施,对受暴儿童缺少完善的人身安全保护措施等。

法律政策缺失“儿童视角”

据了解,近年来为了预防和减少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发生,我国已先后制定并修订了一系列相应法律及行政规章、政策。

《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对禁止家庭暴力进行了一般规定。2007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规定了“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并对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规定了治安处罚和撤销监护人资格的法律责任。除此之外,《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规定了对家庭暴力行为的行政处罚措施和刑事法律责任。

报告指出,目前我国针对儿童权利保护的法律政策依旧非常不完善,缺少针对性、系统性、实施性和“儿童视角”。除了国家层面的法律和政策外,各地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或实施办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办法等法规对禁止对儿童实施家庭暴力,也大多只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此外,即使部分法律中涉及了家庭暴力相关议题,也大多将注意力集中于妇女群体,而未将未成年人与之区别开来,法律政策中仍然缺乏“儿童视角”。例如,对家庭暴力的定义,没有体现未成年人不同于妇女的主体特殊性,在紧急救助与庇护方面也缺少专门的、符合未成年人行为能力的规定和措施。

除此之外,目前受法定代理人制度和自诉限制,此类案件往往很难进入司法程序。《民事诉讼法》规定“无诉讼行为能力人由其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这条关于法定代理人的规定忽视了未成年人被监护人侵权的现实情况。如果未成年人遭受父母一方虐待,而另一方不敢或不愿代理孩子起诉,或父母双方都对孩子施暴,未成年人自己起诉就会出现难以被法院受理的情况,这也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题。

报告指出,目前针对虐待罪的犯罪认定标准不明确、现行对儿童遭受性侵害案件的立案标准过于严格,都进一步致使此类案件难以进入司法程序,施暴人受不到法律的有效追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