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性格 >

为什么有些人很聪明有些人很笨

  • 性格
  • 2021-09-23

为什么有些人很聪明有些人很笨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种人,聪明,学东西特别快,一说就会,一点就通。可是到头来一件事都做不成。一定有,而且大有人在。

奇怪吗?明明很聪明,明明已经会了,为什么做不好做不精呢?因为这种聪明人往往忽视了这两点。

勤奋

王阳明成婚之后,暂且住在岳父诸养和的官邸。官邸内有几大箱闲置的宣纸,王阳明就用这些纸练字。数月后,王阳明启程回乡,几箱宣纸已经空了,书法造诣自然也大有长进。勤奋,是做成事情第一紧要的功课。

用心

如果只有勤奋就可以成事,那么所有人都去做苦行僧就好了。可事实并非如此,笨功夫要下,而且必须下。但是光有笨功夫不行,还要有诀窍,那就是用心。

用心二字,说来简单,却是这世间最为不易的事情。搞创作的人常常需要灵感,什么叫灵感?是人与天地同频之时才会接收的天地能量。只有静下心来,用心去感悟、去冥想,才会获得这种能量。

依然还是王阳明练字的故事。练字者都知道要临摹字帖,能否将字练活,取决于人是否活。王阳明练字,却不简单临摹字形,而是凝神静思,悟出字之神韵,拟形于心,很快就掌握了练字之心法,日日精进。

王羲之,王阳明先祖。其传世之作《兰亭集序》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书圣出手,必属不凡,为何独《兰亭集序》如此备受追捧。因为“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又有众友相伴,曲水流觞,心情大好。天时地利与人和,挥笔写就,自然不同往常。那时那刻,书圣心中没有要流芳百世的欲念,有的是宇宙之大,是当时当刻的豁达心境。因此,不论后人如何临摹拓写,不论仿造技术如何发达,临出的仿出的也不过是它的形罢了,其神,脱离了那日的心境,或许就连王羲之本人都无法再写出一模一样的书法。

仿其形易,神却最难。不仅仅是书法,世间万物皆通此理。作为初学者,入门的手法是模仿,是借鉴。借鉴前人的经验,模仿前人的模式,迈出自己的第一步。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特别容易起步的原因,因为聪明人很容易看出套路。可是如果一直模仿,那么必定走向失败。很简单,因为没有创造力,也就没有生命力。所以自信的人才说“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同样是做一件事,有人用蛮力,有人用巧心。同样是工作,有人在重复繁杂中体会到的是身心俱疲,可有人却能悟出成就感与价值感。

在经历过模仿阶段后,初学者已经变成了熟练工,这时就应该充分发挥心的作用,开启自己的创造力,创造出自己的风格。

因此,这世间走心又勤奋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为什么有的人明明很聪明,却一事无成?原因在于消极的人生态度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区分“能力”和“聪明”这两个概念。聪明是对个体智力特征的描述,在心理学上也叫做“智力” ,衡量这个人在理解、记忆与推理等维度上的高低水平。

双生子研究

发展心理学上曾有过一个经典的实验——双生子研究(Twins study),目的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之间、异卵双生子之间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

通过双生子研究发现,智力的先天遗传成分较大,有的人的确更加聪明。但更聪明并不意味着一定有所成就,聪明只不过是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而“能力”往往是与活动紧密相连的,能更好的预测一个人的办事效率、成就大小。能力高的人能更顺利地完成某件事情,较快地掌握知识与技能。而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即“主观能动性(Subjective initiative)”。

如果这个人每天积极向上、勤奋努力,有强烈的求知欲,那么他的能力就会得到较好的发展;相反,如果这个人不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与学习中,对待新事物总是感到乏味、无趣,那么他的能力就不能有较好的发展。即使他再聪明,没有经过实践的应用与迁移,也照样一事无成。

人格心理学:性格具有功能性

由此可见,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聪明与能力的展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个体性格与情绪特征的综合体现。《人格心理学》一书中曾提到,性格具有功能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个体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

比如,当面对同样的困难与挫折时,性格坚强的人会奋发图强,而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非智力因素”对我们事业成败的影响。类似的,个人的“主导心境”也会通过影响情绪,进而又想办事效率。试想如果你整日闷闷不乐,尽往消极的方面考虑问题,怎么会有能量去创造自我价值、发挥自我潜能。

人的心境是具有“弥散性”的,不是关于某一特定事物的情感体验,而是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一切事物。所以,一旦你陷入了消极悲观的心境中,就会用消极的方式应对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即便再怎么聪明,没有成就的动机,自然也不会取得成功。

认知风格差异

除此之外,心理学家Herman·Witkin通过图形镶嵌测验(Graphics Mosaic Test),将人的认知风格分为“场依存(Field Dependence)性”和“场独立性(Field Independence)”。

对于场独立性的人来说,他们更喜欢独立思考,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因此更可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那些场依存性的人,有较大的依赖倾向,经常会过多的考虑别人的看法与感受,导致难以独立决断。所以,即便他们比较聪明,由于缺乏果断的决策能力,也很难取得成功。

并且,这两类人不仅在处理信息、做决断的方式上存在差异,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也不同。具有“场依存性”认知风格的人与别人交往时会更多考虑对方感受,这也使得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更倾向于向他人寻求情感支持,而不是静下心来独自寻求问题解决方案。具体表现为,喜欢向他人倾诉和抱怨,避重就轻、忽略问题本质,这种做事风格,使他们经常采用逃避的方式处理问题,也就难以取得成功。

为什么有的人明明不笨,却一事无成?综合来看,原因在于他们的能力没有得到实践的应用与迁移、过于消极而悲观的人生态度以及极具依赖性的认知风格。

很聪明的人,为什么还没有笨同事升职快呢

有两个人,我们称之为A同学和B同学吧。

A同学属于那种学习不费劲,也不怎么用功,但成绩不错的人。

同学B是那种靠早起晚睡,别人看电影他仍然在读书,才考上大学的人。

后来两位应聘到同一家公司。

A同学很聪明,一教就会,别人需要做三五个小时的工作,他只要稍微用点心一个小时就能做完。

B同学反应并不快,天资不算好,教他两三遍才能学会。

可是三年后,被升职的确是B同学,A同学还是原地踏步。

这是怎么回事?

来看看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

A同学学得快,别人做三个小时,他一个小时候就完成了,在剩下的几个小时里,他东串串,西逛逛,和别人聊聊天,开开玩笑。

做事情也不愿意深入,总觉得自己聪明了不起,做事情也不愿意深入。工作出了一点小问题,也总被他花言巧语蒙骗过去。

这一切,让他工作上一直没有突破,依仗自己的聪明,得过且过。

B同学因为不够聪明,做事情一步一个脚印,有事情主动承担,对问题反复找正,份内份外主动去做,常常加班加点,领导交代的事,绝不投机取巧。

龟兔赛跑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最后成功到达胜利终点的,是笨笨的乌龟,而不是跑得快、脑筋灵活的小白兔。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有些人,思维活跃,指点江山,分析公司内部管理的各种问题,总是头头是道。怎么改革,怎么变化,似乎也了然于心,而且社交面都极广,三教九流,无人不识,好像天底下没有其办不了的事情,扬言如果公司交给他管理,不出一年,利润肯定翻翻。

但是这样的“千里马”,就是没有伯乐,多年过去,仍然在低位徘徊。

而有些人呢?就是现实版的许三多。不善言辞、不愿争辩、别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全交给他,认真到较真。公司几个月发不起工资也不愿跳槽。

但就是这样的人,往往能随着公司的成长,慢慢的爬到高层。

并不是聪明的人不能成功,只是太多的聪明人没有成功。

有人说:我们生命不是一条短跑跑道,而是一条漫长的崎岖弯道。

聪明人总是有太多这样那样的“办法”和“对策”,他们总想着找到一条直通成功的捷径。这个不通就换另一条道,然后就是这种自以为是的聪明,让他们夭折在前往理想的道路上。

倒是那些看上去不那么聪明的人更用心,一条路走到黑,最终时间给了他们最好的回报。

那些因为小聪明的爆发力在道路上暂时领先,但终有一天你会被那些做匀速前进的人追上。因为在生命的长河里,最终比拼的不过是谁能认定远方,并坚持下去,开始比拼的是智力,后来比拼的则是坚持下去的毅力。

要是谁能在诱惑频出的年纪,学会选择拒绝,并在自己认定的那条路上不断坚持下去,谁就会成功。

在俞敏洪的《平凡的日子与伟大的人生》中,有这么一段话: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是雄鹰,靠自己的天赋和翅膀飞了上去,有另外一种动物,也到了金字塔顶端,那就是蜗牛。

不管你是聪明者,或者是笨笨,都要坚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