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到功效,我们很多人都了解,有朋友问白豆蔻有什么功效和作用,另外,还有人问白豆蔻的功效与作用,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实际上中药材豆蔻有些什么作用呢,下边小编就来告知大家白豆蔻的功效与作用,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白豆蔻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里也有“豆蔻”,以“豆蔻”为名的中药有四味,即肉豆蔻、草豆蔻、白豆蔻和红豆蔻。四种豆蔻均富含挥发油,具芳香之气,性温而作用于中焦,辛,温。归肺、脾、胃经。现代研究认为豆蔻的功效与作用还包括: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祛除胃肠积气,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并能止呕,为临床常用的帮助消化、促进胃肠动力药。因其名称相近,功用类同,临床应用大致相同稍有区分,现分别介绍如下。
1、肉豆蔻。肉豆蔻,又名玉果、肉果等,首载于《药性论》。为肉豆蔻科常绿高大乔木肉豆蔻的成熟种子。其性味辛温,入脾、胃、大肠经,有温中行气、涩肠止泻之功,尤以“温涩”见长。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气滞或脾(肾)阳虚所致的久泻、五更泻、脘腹胀痛、食少呕吐等症。
2、草豆蔻。草豆蔻,始载于《雷公炮炙论》。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豆蔻的干燥成熟种子。和白豆蔻有同样性味与归经,具健脾燥湿、温中行气之功,尤以“温燥”见长。主要用于治疗寒湿阻滞脾胃或脾胃虚弱所致的胸脘满闷、呕逆、腹泻腹痛等症。
3、白豆蔻。白豆蔻,又名紫豆蔻、白蔻仁,始载于《本草拾遗》。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性味辛温,入肺、脾、胃经,有化湿温中、行气止呕之功,尤以“温化”见长。常用于治疗湿阻脾胃、气机失调或脾胃虚寒所致胸脘胀满、不思饮食、反胃呕吐、舌苔浊腻等症。
4、红豆蔻。红豆蔻,首载于《开宝本草》。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干燥成熟果实,外表呈红棕色。其性味辛温,有温中散寒、醒脾燥湿、解酒消食之功,尤以“温里”见长。常用于治疗脘腹冷痛、泄泻以及饮酒过多所致的呕吐等症。
豆蔻的对症用法
对湿阻气滞,豆蔻可与苍术、半夏、陈皮等同用。用于气滞胸闷之症,豆蔻可配厚朴、枳壳等同用。用于湿温初起,如属热盛者可配黄芩、连翘、竹叶等同用;湿重者可合淡渗利湿之品如滑石、苡仁、通草等同用。用治胃寒呕恶,常合半夏、藿香、生姜等同用。治小儿胃寒吐乳,可配砂仁、甘草共研细末,常渗口中。 宜:脾胃气滞,食欲欠香,不思纳谷,胸闷腹胀,嗳气反胃,舌苔厚腻者宜食。
《本草纲目》言:“豆蔻治病,取其辛热浮散,能主太阴、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岚烟瘴,饮啖酸咸,脾胃常多寒湿郁滞之病。故食料必用,与之相宜。然过多亦能助脾热,伤肺损目”,故阴虚内热,或胃火偏盛,口干口渴,大便燥结者忌食;干燥综合症及糖尿病人忌食,使用豆蔻亦不可过量。
白豆蔻:【 俗名】 白扣、范仁、豆扣。【 性味】 性温,味辛。【 功效】 开胃理气,醒脾消食,属芳香性调料品。【 宜食】 适宜脾胃气滞,食欲欠香,不思纳谷,胸闷腹胀,暖气反胃,舌苔厚腻之人食用。《 本草通玄》 :“白豆落,其功全在芳香之气,一经火炒,便减功力;即入汤液,但当研细,待诸药煎好,乘沸点服尤妙。”《 玉揪药解》 :“白豆范,清降肺胃,最驱隔上郁浊,极疗恶心呕哆、嚼之辛凉,清肃肺腑,郁烦应时开爽。”【 忌食】 凡属阴虚内热,或胃火偏盛,口干口渴,大便燥结之人忌食;千燥综合征及糖尿病人忌食。《 本草备要》 :“脾胃火盛及气虚者禁用。“《 本草经疏》 :“凡火升作呕,因热腹痛,法咸』 忌之。”《 本草汇言》 :“凡喘嗽呕吐,不因于寒而因于火者;疟疾不由于瘴邪而因于阴阳两虚者;目中赤脉白黔不因于暴病寒风而因于久眼血虚血热者,皆不可犯。”【 按语】 白豆落作为芳香健胃的调料,不可炒用,火炒后减去效力。在做菜肴时,宜将白豆落研为极细末,菜肴烹制时,调人即可。白豆范含挥发油,其中有a - 龙脑、a - 樟脑、蓬草烯、石竹烯、月桂烯、桃金娘醛、葛缕酮、香桧烯等。由于豆落油很不稳定,即使储藏很好,也常易丧失其特有之香味,故应在临用前方可磨碎,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
白豆蔻的功效
行气,暖胃,消食,宽中。治气滞,食滞,胸闷,腹胀,噫气,噎膈,吐逆,反胃,疟疾。 ①《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豆蔻的功效与作用,豆蔻的作用和功效有哪些
豆蔻的功效与作用
辛、温,归肺、脾、胃经。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用于湿浊中阻,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寒湿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草豆蔻还可与花椒、八角和肉桂等药材配合使用作为食品调味剂,可去除鱼、肉等食品的异味。此外,草豆蔻茎杆韧性大、通透性能好,是上等编织材料,编织的坐垫冬暖夏凉,具有预防和治疗坐疮的功能。
豆蔻有哪些功能和作用?
豆蔻的功效与作用 :
豆蔻的功效与作用
以“豆蔻”为名的中药有四味,即肉豆蔻、草豆蔻、白豆蔻和红豆蔻。四种豆蔻均富含挥发油,具芳香之气,性温而作用于中焦,辛,温。现代研究认为豆蔻的功效与作用包括: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祛除胃肠积气,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并能止呕,为临床常用的帮助消化、促进胃肠动力药。白豆蔻,又名紫豆蔻、白蔻仁,始载于《本草拾遗》。
豆蔻是什么 植物豆蔻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中药里也有“豆蔻”,以“豆蔻”为名的中药有四味,即肉豆蔻、草豆蔻、白豆蔻和红豆蔻。四种豆蔻均富含挥发油,具芳香之气,性温而作用于中焦,辛,温。归肺、脾、胃经。现代研究认为豆蔻的功效与作用还包括: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祛除胃肠积气,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并能止呕,为临床常用的帮助消化、促进胃肠动力药。因其名称相近,功用类同,临床应用大致相同稍有区分,现分别介绍如下。
肉豆蔻肉豆蔻,又名玉果、肉果等,首载于《药性论》。为肉豆蔻科常绿高大乔木肉豆蔻的成熟种子。其性味辛温,入脾、胃、大肠经,有温中行气、涩肠止泻之功,尤以“温涩”见长。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气滞或脾(肾)阳虚所致的久泻、五更泻、脘腹胀痛、食少呕吐等症。
草豆蔻草豆蔻,始载于《雷公炮炙论》。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豆蔻的干燥成熟种子。和白豆蔻有同样性味与归经,具健脾燥湿、温中行气之功,尤以“温燥”见长。主要用于治疗寒湿阻滞脾胃或脾胃虚弱所致的胸脘满闷、呕逆、腹泻腹痛等症。
白豆蔻白豆蔻,又名紫豆蔻、白蔻仁,始载于《本草拾遗》。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性味辛温,入肺、脾、胃经,有化湿温中、行气止呕之功,尤以“温化”见长。常用于治疗湿阻脾胃、气机失调或脾胃虚寒所致胸脘胀满、不思饮食、反胃呕吐、舌苔浊腻等症。
红豆蔻红豆蔻,首载于《开宝本草》。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干燥成熟果实,外表呈红棕色。其性味辛温,有温中散寒、醒脾燥湿、解酒消食之功,尤以“温里”见长。常用于治疗脘腹冷痛、泄泻以及饮酒过多所致的呕吐等症。
豆蔻的对症用法
对湿阻气滞,豆蔻可与苍术、半夏、陈皮等同用。用于气滞胸闷之症,豆蔻可配厚朴、枳壳等同用。用于湿温初起,如属热盛者可配黄芩、连翘、竹叶等同用;湿重者可合淡渗利湿之品如滑石、苡仁、通草等同用。用治胃寒呕恶,常合半夏、藿香、生姜等同用。治小儿胃寒吐乳,可配砂仁、甘草共研细末,常渗口中。 宜:脾胃气滞,食欲欠香,不思纳谷,胸闷腹胀,嗳气反胃,舌苔厚腻者宜食。
《本草纲目》言:“豆蔻治病,取其辛热浮散,能主太阴、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岚烟瘴,饮啖酸咸,脾胃常多寒湿郁滞之病。故食料必用,与之相宜。然过多亦能助脾热,伤肺损目”,故阴虚内热,或胃火偏盛,口干口渴,大便燥结者忌食;干燥综合症及糖尿病人忌食,使用豆蔻亦不可过量。
白豆蔻在烹饪中有什么作用?
白豆蔻在烹饪中有能温中祛湿,肉类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都很高,这类肉料都有化湿的作用,能减少肉食引发的生湿问题。
豆蔻有白豆蔻、草豆蔻、肉豆蔻之分,它们都有芳香之气,都可以燥湿行气,如果细分的话,草豆蔻重在温胃止呕,白豆蔻重于开胃消食,肉豆蔻重在涩肠止泻。
炖肉的时候,花椒大料这样的作料一般都和肉一起炖煮,为的是去除肉类的膻味儿,豆蔻如果用的话,最好不要炖煮时间过长,因为它的药用成分是挥发油,久炖之后会损失,所以最好在肉五成熟时再放入,味道和药效都保全了。
中医利用白豆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其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有化湿行气、暖胃消滞、温中止呕的功效,对于湿阻气滞、胸闷腹胀、胃寒腹痛、宿食不消的症状都有很好的效果。
夏季喝“白豆蔻熟水”,亦有解暑湿脾虚的效果。古代没有饮料,先人把饮料统称为熟水,宋代词人李清照便常喝这种饮料。另外,白豆蔻可以搭配石菖蒲、甘草等药材煎煮,缓解不思饮食、浑身倦怠、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
中药材豆蔻有些什么功效?
植物的豆蔻: 豆蔻有草豆蔻、白豆蔻、红豆蔻几种。草豆蔻又名草果,辛辣芳香,性质温和;白豆蔻又称白蔻、蔻仁,皮色黄白,具有油性,辣而香气柔和;红豆蔻也叫玉果、肉豆蔻,颜色深红,有辣味和浓烈的香气。它们都可作为菜肴、肉制品及酱腌菜的调味料食用。 功效:几种豆蔻都富含豆蔻素、樟脑、龙脑等挥发油,因此富有香气,能祛除鱼肉的腥膻异味,令人开胃口、增食欲并促进消化。豆蔻的提取物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功能,破坏癌细胞外围防护因子,使癌组织容易被损害。传统医学认为:草豆蔻具有燥湿祛寒、暖胃健脾、止痛祛痰、下气解毒的功能;白豆蔻有芳香化浊、消胀行气、化湿健胃和止呕醒脾之功效;红豆蔻则有助消化、解酒醉、温中下气和消食固肠的作用。
白豆蔻的功效
药材基原
为姜科植物白蔻和爪哇白豆蔻的成熟果实。按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 动植物形态
1.白豆蔻,多年生草本,高1.5-3m。根茎粗壮,棕红色。叶近无柄;叶片狭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约60cm,宽5-12cm,先端尾尖,基部楔形,两面光滑无毛;叶舌圆形,长3-10mm;叶蒜口及叶舌密被长粗毛。穗状花序2-多个,自茎基处抽出,圆柱形或圆锥形,长7-14cm,直径3-5cm,密被枯木逢春瓦关排列的苞片;苞片三角形,长3.5-4cm,麦秆黄色,被柔毛,具明显的方格状网纹;花着生于苞片的腑内;花萼管状,白色微透红,长约1.2cm,先端3齿裂;花冠管与花萼管近等长,裂片3,白色,椭圆形;唇瓣椭圆形,长1.5-2cm,宽约1cm,勺状,白色,中央黄色,基部具瓣柄;雄蕊下弯,长约6mm,花药宽椭圆形,长约3mm,药隔附属体3裂;子房下拉,被柔毛,具二枚棒状附属体。蒴果近球形,白色或淡黄色,略具钝三棱,直径1.5-1.8cm,易开裂。种子团3瓣,每瓣有种子7-10颗。花期2-5月,果期7-8月。
2.爪哇白豆蔻,本种与前种的主要区别点为植侏较小,高1-1.5m。叶揉之有松节油气味,叶鞘口无毛,叶舌仅边缘疏被柔毛。苞片小,长2-2.5cm。 资源分布
1.我国广东、云南有栽培。原产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 2.我国海南、云南有栽培。原产印度尼西亚。(爪哇) 生态环境
1.生于气候温暖、潮湿、富含腐殖质的林下。
2.生于排水及保肥性良好的热带林下。 药用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征性,喜温暖、凉爽、湿润气候,幼苗遇短时9.5℃低温时,停止生长,叶片干缩,叶尖焦枯。成年植株遇0℃时地上部分死亡。极端高温达41℃,有荫蔽条件下,能正常生长。以选向阳、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栽培,不宜在粘土或砂砾土种植。
栽培技术用种子和分株繁殖。种子繁殖:采收成熟果实,剥除果壳.搓洗净果肉,将种子摊于室内阻于,播前在露天湿沙催芽两星期。条播,行距12cm。实生苗长叶2-3片时,间苗移于新的苗畦或营养袋中,畦裁行株距 12cm ×5cm。经培育1年便可定植于大田。分株繁殖:从大田株丛中,选取茎3-5条相连在一起的壮实幼龄植株,用小刀将与母丛相连的根茎切断后拔出,便可直接定植。种植前先种好荫蔽树。海南省于春季3-4月或秋季8-9月进行;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于5-6月定植,行株距为(2-1.5)m ×1m。每1hm2种植4995-6660丛。田间管理
定植后新株每年除草4-5次。至开花结果年
限,在开花前要清除株丛内的杂草及枯枝落叶,收果后,要剪除枯、病、残株。每年施肥5-6次,以施土杂肥为主。在海南平原地区,因缺少传粉昆虫,必须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可提高成果率。
病虫害防治病害有摔倒病、茎枯病、叶枯病,可用多灵菌、托布律或铜氨液喷洒。
采收和储藏 当果实成熟时,剪下果穗,晒干或烤干。 药用部位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1)白豆蔻,果实类球形,长1.1-1.2cm,直径1.2-1.8cm,具3条钝棱,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光滑,有多数纵向脉纹,先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入的果柄痕,两端均有黄色绒毛;果皮薄,受压易开裂,内表面淡黄色且有光泽,中轴胎座,3室,每室有种子7-10颗,种子集结成团。种子呈不规则多面形,背面略隆起,直径3-4mm,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稍规则的颗粒状突起,外被类白色膜状假种皮,较窄端有圆形窝点状种脐,另端有合点,种脊位于腹面,凹陷为一浅纵沟。气味芳香而浓烈,略似樟脑。
(2)爪哇白豆蔻,果实类球形,全3钝棱,直径0.8-1.2cm,果皮无光泽,中轴胎座3室,每室有种子2-4粒。
均以粒大、果皮薄而色洁白、饱满、气味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种子横切面:(1)白豆蔻,尖梯形或不规则三角形,外周微波状。假种皮细胞多列,切向延长。种皮表皮细胞径向延长,长圆形或类长方形,长40-90μm,直径10-45μm,外被角质层。下皮细胞1列,切向延长,含红棕色或黄棕色色素。油细胞1列,褐红色或棕红色,径向延长,圆柱形,长至26μm,直径至21μm,胞腔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含由微小淀粉粒集红成的淀粉团,并有细小草酸钙方晶。骨胚乳细胞含糊粉粒。胚细胞含糊粉粒及油滴。
(2)爪哇白豆蔻种皮表皮细胞较小,长12-40μm,直径8-20μm;油细胞多和径向延长。
粉末特征:白豆蔻淡棕色或红灰色。①种皮表皮细胞表面观长条形,长至662μm,直径18-58μm。②下皮细胞长方形或多角形,长72-146μm,直径16-50μm,常与种皮表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胞腔内含黄棕色或红棕色色素块。③油细胞切面观类方形。④内种皮厚壁细胞表面观大多呈五角形或六角形,直径7-23μm,壁厚,非木化,胞腔内硅质块,直径5-16μm;切面观细胞排成栅状,外壁较薄,内壁极厚,胞腔位于上端,含硅质块。此外,有假种皮细胞、色素细胞、外胚乳细胞、内胚乳细胞及草酸钙方晶、簇晶等。 炮制方法
拣净杂质,筛去皮屑,打碎,或剥去果壳,取仁打碎用。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本品100%壳煎剂用平板挖沟法,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本品所含的4-松油醇对Bacillcus thurin giensis体外有抑菌作用。
2.平喘作用:本品所含的α-萜品醇,平喘作用较强,对豚鼠气管平滑肌0.05ml/kg剂量时,作用强于艾叶油。4-松油醇亦有显著的平喘作用。
3.具芳香健胃、驱风作用,豆蔻油很不稳定,即使储藏很好,也常易丧失其特有之香味,一般可作成芳香酊或醑剂。种子应在临用前方可磨碎,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兴奋肠管蠕动,驱除肠内积气,并抑制肠内异常发酵。
4.白豆蔻煎剂对豚鼠离体肠管低浓度兴奋;高于1%及挥发油饱和水溶液均呈抑制作用。
5.其他作用:其挥发油对豚鼠实验性结核,能增强小剂量链霉素的作用。 药物配伍
配砂仁:开胸顺气、行气止痛;配陈皮:理气健脾;配杏仁、薏苡仁:宣上畅中渗下;配厚朴:和胃理气化湿;配藿香:温中化湿、行气止呕;配丁香:温中祛寒。 药性
味辛;性温 归经
肺;脾;胃经 功效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 功效分类
祛湿药;行气药;消食药 主治
湿阻气滞;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胃寒呕吐;食积不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后下;或入丸、散。 用药禁忌
阴虚血燥者禁服。
豆蔻的药用功效是什么?
【释名】豆蔻大小如龙眼,形状稍长,外皮呈黄白色,薄而且棱峭,它的核仁大小如缩砂仁而有辛香气味。
【采集加工】广东人则取生豆蔻放入梅汁,盐渍让其泛红色,在烈日下晒干后,放在酒里,名为红盐草果。元朝时常把草果作为膳后果品。南方等地还有一种火扬梅,极似豆蔻,它的形态圆则粗,气味辛而且不温和,人们也经常食用。
仁【性味】味辛、涩,性温,无毒。
【功效主治】主治温中顺气,补胃健脾,祛寒湿。治心腹疼痛、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泻、呃逆返酸等病症。另有除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