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s问问 >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什么意思

  • s问问
  • 2021-11-07

谈到什么意思,大家应该都了解,有人问俗话说三岁看什么,事实上如何理解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到底怎么回事呢?事实上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什么意思,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什么意思

“三岁看小”是指从儿童三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三岁到七岁被称为幼儿期(进入幼儿园时期)又叫学前期。

所谓“七岁看老”是指在七岁时幼儿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

意思是,从三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七岁的孩子身上,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民间流传的一句古老的谚语,它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指从儿童三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从出生到三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

早期教育:

专家表示,婴幼儿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的时期,确实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根据敏感期和大脑发育理论,人类对各种信息和各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都集中出现在生命的最初几年,这个时期是人一生中独特和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孩子发展的机会之窗,就是宝宝获得智慧的最佳时机。早期教育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百度百科-3岁看大7岁看老

百度百科-早期教育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什么意思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名话有什么依据吗?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有道理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民间流传的一句古老的谚语,是人们对自身成长的观察经验总结。

  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来看,婴儿出生2周开始产生了心理现象,经过婴儿的第一任老师——母亲的培养教育、家人和环境的影响以及游戏活动等,儿童的心理活动无论从感知觉的能力、认识活动的萌芽以及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活动都有了初步的形成与发展,心理学家通过实际资料观察到:个性的初步萌发是在3周岁左右,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健康与否,3周岁就已奠定了基础。所以,3岁看小的道理就在于:从儿童3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已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影子。但是,3周岁的儿童,个性尚未完全形成。如果对3周岁儿童的个性倾向做一个总结,并进行分析、鉴定,找出个性上的优点,有意地进行培养、发展,再找出个性中的缺陷和弱点,有意识地进行矫正,就可使这些缺陷和弱点被掩盖起来而不显现,这就是通过后天培养、教育,发挥良好的个性特征,克服不良的个性倾向所取得的效果。由此,也充分显示了个性的后天可塑性。但必须指出,这种良好个性的培养以及不良个性的矫正,只有在学龄前期(3周岁至6-7周岁)才是最有效的。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个性特征的初步形成是在学龄前期(个性发展和定型是在青少年时期)。学龄前期所形成的总的心理特征(心理活动的模样)是人的最初的比较鲜明的心理倾向,这时,也开始形成了人的最初的个性特征。这些最初形成的个性特征,在儿童的心理上织出了最初的较为明显的“花纹”。所以,一个人在一生中所表现的个性特点和心理活动的总特征的雏形,一般在7周岁已显现。

如何理解“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如何理解“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有一定科学道理。幼儿时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的个性虽属雏型,但它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却具有深远的影响。虽在以后成长过程中有一些改变,但这种变化似乎不太明显。就是说一个人在幼小成长发育阶段形成的自 个性,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学习、事业、婚姻、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领域。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民间流传的一句古老的谚语,它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指从儿童三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从出生到三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

怎么理解古人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民间流传的一句古老的谚语,它简单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和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家长在早教时一定要注意言传身教的作用,自己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而且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一种双向沟通的关系,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意见,多些耐心,更多去了解孩子。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科学依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曾做过对近千名儿童从出生一直到成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5岁前为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孩子在4岁前就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

其余的30%是在4~7岁间获得的,剩余的20%则在7~17岁间获得。因此,孩子从出生到7岁这一段时期,对家长来说,是必须要密切关注和把握的。三岁前是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儿童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家长应该尽早开发孩子大脑潜能。

什么叫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句话:“3岁看大,7岁看老”,它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3岁和7岁在古代虽然只是一个概数,但是却已被现代科技证明是非常有道理的。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俗话反映的是()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家庭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家庭软环境,是指笼罩着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氛围,它诉诸于人的内在情绪和感受,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时所形成的一种气氛;家庭硬环境,是指特定的物质条件,它是人得以发展的基础条件。

每个人从出生伊始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多方面的,深远的。往往一个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影响人的一生。

心理道德环境作为家庭环境的核心,是人类社会化发展的“温床”。它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父母的道德水平、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人的自我概念的发展、师生关系、行为问题等均有较大影响。

和谐讲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而家庭软环境就是和谐中分出的一个大的课题。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和谐为主题的生活,家庭软环境的协调性是最重要的。

家庭资源可以影响儿童的学习动机。家庭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为儿童铺设良好的物理环境,使他们在压力适中、条件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发展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增进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性。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如何从小培养语言能力?

思想表达、人际沟通、心理共鸣是当下高速发展社会中语言能力的价值体现,如何培养、提升宝宝的语言能力成为各位宝爸宝妈的一大难题。

比宝宝更急着说话的是爸爸妈妈!

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感慨“为什么自己家的孩子笨嘴笨舌,讲不好话”,或者“这孩子说话前言不着后语,心里想的说出来云山雾罩”,更有甚者担心“嘴笨是不是因为孩子笨呢?”等等想法!

初音启蒙童心未泯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中国人从小培养孩子的一个普遍认可的评判标准,“性格决定命运”是西方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对幼教评判的标准。这两句话其实都简单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符合幼儿教育中,人为干预与环境影响的辩证思想。

不管你是否认可这句话,你都应该明白从3岁孩子和7岁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以及教育区别,特别是未来孩子成长中所显示出的语言能力、心理与个性形象多少都会从这2个年龄段中找到影子和雏形。

那些年我们听过那些语言教育?

很多幼儿教育专家早就总结出了幼儿语言发育的特点,比如把儿童语言分成6个阶段,预备期、回音期、称呼期、短语期、好问期、完备期等。同时根据这些特点给出了很多儿童语言启蒙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回音期阶段,通过各种动物声音刺激孩子模仿,在称呼期教孩子认知各种事物名词等。可以说在孩子正常发育成长期间,只要不出现语言障碍,都能学会正常讲话。

重要补充:你学会如何担当第一教师了吗?

“当下师为无上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无论从社会关系、基因遗传还是私人情感都是影响孩子的人生设计师。

1、语言培养的原则:用标准语言与孩子说话,用感情丰富的语言与孩子对话,用美的语言与孩子沟通,对孩子语言进行爱的鼓励,禁止用批评态度纠正错误。用爱学会克制自己,用耐心学会鼓励孩子!

2、除了人为教育影响,打造合适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教育和养育的重要条件,预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会刺激孩子的语言发展,并能够促进幼儿语言的训练水平。为孩子准备生活用品,娱乐设施,环境布置,互动游戏等,这些都是家庭环境必备设施。

3、三岁幼儿可以从基础的五感进行学习环境的打造,心智健康的幼儿对五感:视觉、味觉、触觉、听觉、嗅觉都有明显的被动刺激,五种感官是孩子接触外界的重要途径,可以直接诱发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进而达到促进语言启蒙学习的原动力。比如利用食物的甜咸等让孩子记住味道,用声音的长短高低让孩子区别事物或进行模仿,用玩具的外形吸引孩子进行原始的需求表达等等。

4、5岁孩子的语言已经开始到了一个分水岭,这时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初具雏形,从思维、思想、情感、心理等方面都会有非常明显表现,这个时候外部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发育已经接近成熟,培养阅读是语言能力积累的重要手段,同时父母要做的是心理疏导培养健康的人格发育,重视丰富词汇和词语训练工作,比如引导孩子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思维和语言描述事物,同时予以纠正和奖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用十年种豆,还是用百年种瓜?最终会收之桑榆还是会失之东隅?幼儿语言的教育和培养就像是一面时光的镜子,所有人都能找到得到或失去的答案!忽视了这一点,就像镜面成像,看到的只是现实中无法挽回的记忆!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什么意思?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是过去民间的一句俗语,讲的是不同阶段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后来这句话成为教育心理学上讨论的一个说法,认为它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岁看小”是指从儿童3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其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从教育心理学看,出生到3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

3岁到7岁被称为“幼儿期(进入幼儿园时期)”,又叫“学前期”。所谓“七岁看老”是指在7岁时幼儿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当然,“三岁”与“七岁”并非实指,而是虚指,只是说儿童此时的性格将对他的将来产生很大影响。究竟哪一个成长阶段对人的行为习惯养成至关重要?专家指出,人出生后6个月是培养咀嚼能力的关键期,8个月是学习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表达的第一个关键期,2.5~3岁是教育孩子学习做事有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6岁是掌握词汇的关键期,9~10岁是由注重后果变化到注重动机的关键期。3~4年级是纪律发展的关键期。可见,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10岁之前十分关键,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家庭和学校的作用同样重要。

随着科学的发展,大量的事例和实验结果已经越来越应验“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话所含的科学含义(尽管它本身有一定的夸大成分)。力证之一是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他曾发表研究报告称,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这一报告为“三岁看小”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在英伦三岛引起轰动。卡斯比教授的研究报告说: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2003年,也就是当他们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是:

当年被认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

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10%的幼儿被列入“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幼儿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

卡斯比教授据此指出,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作所为,重视其对孩子一生会产生的影响。不过,卡斯比也承认,一个人的性格到成年又改变的情况的确存在,父母长辈的抚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国教育学界也普遍认为:“早期教育绝不仅仅是智力教育,人格塑造、习惯养成、心理卫生等方面的教育都是早期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个性品质、人格力量是个体最终发展的动力。我们希望通过早期全方位的影响去促进每个儿童早期理想发展,不仅仅是智力的,也是个性的;不仅仅是身体的,也是心理的。”“通过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儿童在自身早期发展阶段中身心健康、和谐、全面、高质量的理想发展,为终生可持续性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素质基础。”所以,早期教育有三个重点:身体方面的早期教育、人格方面的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方面的早期教育。“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的确,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或者智力发展来说,小学、中学、大学的学校教育无疑是很重要的,然而在此之前的早期环境、早期经验、早期教育是不可忽视的。

当然,早期教育是一门科学,不能随心所欲,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例如,要注意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聪明才智,因为游戏是学前儿童的最主要活动,它能引发儿童的兴趣,使他(她)积极参与,不会成为沉重的精神负担。再如,要循循善诱,启发孩子幼小的心灵,及时解决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简短、耐心、严肃地回答,多层次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还有,用讲故事来扩大儿童的知识领域,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让他(她)们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锻炼他们的记忆力,启发他们的想象力,不断扩展他们的知识。还可以通过游戏开发孩子的智力,比如创造性游戏、体育军事游戏、教学游戏等。

“望女成凤,望子成龙”是我们每一位家长的共同心愿。如何把握婴幼儿时期,培女成凤,养子成龙便备受关注。实际上大多数家长都不可能按照心理书籍或是其他科学书籍去教育自己的子女,但是“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们如果顺着幼子或幼女的自然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实施教育,开发儿童智力,就有希望培女成凤,养子成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