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x问题 >

为什么每个大学都有逸夫楼

  • x问题
  • 2021-11-12

为什么每个大学都有逸夫楼

香港广播电视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邵氏影业公司董事长邵逸夫先生自1985年以来连年向内地教育事业捐赠巨款,用于学校建设。 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正如他所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视教育为立国之本,为此多年来他尽心尽责,不遗余力。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1月7日,邵逸夫捐助中国内地科教文卫事业的资金达25亿元,捐助项目超过3000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全国各地。几年来邵逸夫还不顾耆耋之躯,多次亲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视察捐赠项目。 此外,邵逸夫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地都有巨额捐赠,合计金额早已超过30亿元。

邵逸夫,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创建人之一,是一位大慈善家,为慈善事业做出很大贡献,在很多大学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楼和图书管

北京大学里的逸夫楼是怎么回事?

逸夫就是香港电影大王、邵氏影业的创始人邵逸夫先生,而由他捐款建造的建筑物,就被命名为逸夫楼,

迄今为止,邵逸夫向内地捐赠的款项已达25多亿港元,用这些捐款兴建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等项目已达3000多个,受惠的高等院校遍于内地大江南北,逸夫楼、逸夫图书馆、逸夫会议中心等等,已经如繁星般点缀了内地的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名校。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在长江流域遭受水灾之后,邵逸夫先生出资帮助灾区重建起118所小学,受益的灾区儿童数以万计。

邵逸夫秉承了中国人代代相传的重视教育的传统。作为父亲,他说,“我对儿子们的责任,是让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作为一个有数十年艰苦创业经验的商人,他则深深体会到,中国的发展,百业待兴,教育为本。多年来如此热心于教育事业,源于他常与周围人交流的一个私愿:“中华民族要繁荣昌盛,扶助教育,启迪青少年智慧,广育中华英才,至关重要。”

1985年后,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正如他所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视教育为立国之本,为此多年来他尽心尽责,不遗余力。据不完全统计,迄今,邵逸夫捐助内地科教文卫事业的资金达25亿元,捐助项目超过3000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全国各地。几年来邵逸夫还不顾耆耋之躯,多次亲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视察捐赠项目。此外,邵逸夫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地都有巨额捐赠,合计金额早已超过30亿元。在古令中外捐资助学史上,邵逸夫当之无愧可称为第一人!

在嘉兴市嘉善一中也有一座逸夫楼(教学楼)

在哈尔滨市第二十六中学也有一座逸夫楼(食堂与寝室一体)

在湖南湘潭有两个逸夫小学,一个是韶西逸夫小学,另一个是熙春路逸夫小学。

在江西南昌南师附小有一座逸夫楼 (教学楼)

为什么每个大学都有一个 逸夫楼

邵逸夫捐赠的

为什么高校有那么多的逸夫楼

逸夫楼是由香港电影大王、邵氏影业的创始人邵逸夫先生捐款建造的建筑物。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在中国大陆地区持续捐资办学。

求邵逸夫的资料,为什么很多大学里都有逸夫教学楼?

邵逸夫

百科名片

年过百岁的邵老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原名邵仁楞,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著名的电影制作者、慈善家。1957年,他在香港创办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立发展电影事业。1965年与利孝和共同投资创办TVB,邵逸夫在中国内地没有任何生意业务,但长期向中国内地捐助巨额慈善资金。多年来他为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教育、医疗捐助超过数以十亿港元款项。2003年他创立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各颁授100万美元奖金,这些领域是诺贝尔奖所未涵括的。

中文名: 邵逸夫

外文名: Run Run Shaw

别名: 六叔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浙江宁波镇海

出生日期: 1907年10月4日

职业: 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

信仰: 佛教

主要成就: 曾拍摄超过一千部电影

成立邵氏兄弟有限公司(1957)

捐款逾亿港元成立中大逸夫书院

汶川大地震捐款1亿港元(2008)

创立“邵逸夫奖”(2003)

史上最年长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

地区: 港台

曾获奖项: 获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

目录

人物简介

人物事迹

家庭情况

少年时期

人生经历

个人荣誉

电影鼻祖

风云港岛

精益求精

电视行业

邵氏大奖

黄金一代

正式退位

三重身份第一重身份:娱乐圈教父

第二重身份:富豪榜常客

第三重身份:慈善大家

百年传奇

邵逸夫之最人物简介

人物事迹

家庭情况

少年时期

人生经历

个人荣誉

电影鼻祖

风云港岛

精益求精电视行业邵氏大奖黄金一代正式退位三重身份

第一重身份:娱乐圈教父 第二重身份:富豪榜常客 第三重身份:慈善大家百年传奇邵逸夫之最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邵逸夫 [1907.10.14出生]原名邵仁楞。男,浙江宁波人,生于镇海,后移居香港。汉族,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电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创办人之一,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特大地震自然灾害发生后慷慨解囊向灾区捐款一亿港币,成为单笔个人捐款最多的人。   邵逸夫的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后来人称“ 邵氏兄弟左起邵邨人 邵仁枚 邵逸夫

六叔”。邵受教于美国,19岁中学毕业便随兄长邵仁枚到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从此对电影制作产生兴趣。他与兄长于1920年代活跃于中国的电影业。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曾与粤剧名伶薛觉先合作,拍摄全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粤语)。1928年,邵逸夫赴星马等地协助兄长发展电影发行公司。   1957年,与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当时发展迅速的电视行业,与无线电视合作,培训艺员。1980年,邵逸夫成为无线电视的最大股东,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电影业务不断收缩,减少电影,于1985年卖出全部院线,至1987年5月,邵氏宣布停止生产电影。由邵氏投产至暂停制作期间计算,邵氏已生产超过一千部电影。2000年,马来西亚的“天映娱乐”斥资4亿港元购入760部邵氏电影的永久版权,并花费2亿港元作数码复修。   邵逸夫捐助超过数以十亿计款项,为内地、香港两地建设教育、医疗设施等。香港多间专上院校的建设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逸夫书院、香港大学的邵逸夫楼、香港城市大学的邵逸夫图书馆等。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   1974年获英女王颁发CBE勋衔以表扬他在娱乐事业的成就,港督麦理浩爵士主持授勋。1977年获英女王册封为KNIGHT BACHELOR,赐予爵士衔头。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三藩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会公益贡献。1998年,获特区政府颁发的GBM勋衔。   2002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第一届于2004年举行。奖项模仿诺贝尔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3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颁授一百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第一届的数学奖得主是陈省身;天文学奖为P. James E. Peebles;生命科学与医学奖为Stanley N. Cohen、Herbert W. Boyer、简悦威和Richard Doll。   邵氏与中国星电影公司合作投资11亿港元,位于将军澳工业村的“香港电影城”,于2005年中期开幕。影城设施包括后期制作中心、行政大楼、摄影厂、电影院及展览厅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后,将再与演员签约,投资大约2亿港元开拍约15部新戏。   邵逸夫的发妻为黄美珍小姐,于1937年结婚,育有两子两女。而黄于1987年在美国病逝,享年85岁。在1997年,邵逸夫与方逸华于美国拉斯维加斯结婚。[1]

编辑本段人物事迹

  慈善大家邵逸夫   2002年11月15日,一条从香港发出的消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由著名香港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   “邵逸夫奖”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每年颁布一次,奖金100万美元。第一届颁奖于2004年举行。颁奖原则是,不论得奖者的种族、国籍、宗教信仰,而以其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获得突破性成果,且该成果对人类生活有意义深远的影响为宗旨。由于其设奖宗旨和巨额奖金媲美声名显赫的“诺贝尔奖”,有人称之为“东方诺贝尔奖”。   2008年5.12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币,2009年8.8水灾关爱行动邵逸夫捐款1亿新台币,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币。   邵玉轩育有5男3女。邵逸夫排行第六,故后人称他为“六叔”、“六老板”。他早年就读于家乡庄市叶氏中兴学校,与包玉刚、包从兴、赵安中等为前后届同学,后赴上海就学于美国人开办的英文学校“青年会中学”,为此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邵家众多的兄弟无人继承父业,几乎都进入娱乐圈。五兄弟中,大哥邵醉翁于1924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开始闯入当时尚属草创时期的中国电影业。   “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制片兼导演,老二邵囤人擅长编剧 邵逸夫与邵氏公司全体人员合影

,老三邵仁枚精于发行,老六邵逸夫则擅长摄影。创业之初,他们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犹如家庭式作坊。其摄制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后,即深受上海市民欢迎,结果赚得盘溢钵满。旗开得胜,邵氏兄弟们为之欢欣鼓舞,随后新影片不断地从“天一”推出。   进入六十年代后,邵氏公司长期称雄香港市场,曾拍摄过一千多部电影,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据说最盛时,每天有100万观众光顾他的影院。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陵波、李翰祥、邹文怀、张彻……无不出自“邵氏”门下。其中《江山美人》《貂蝉》《倾国倾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醉侠》《独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誉海外,在华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倾倒无数观众。据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映时“完全疯狂”,有位老太太连看一百多场,由《梁祝》而在台湾掀起黄梅调狂热;而《天下第一拳》更掀起功夫片新狂潮,发行到全球各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邵逸夫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邵氏家族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事业名符其实的拓荒英雄。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中国电影的每一步变迁都有邵逸夫及其家人献出的心血。从20年代从事电影业到现在,邵逸夫经历了电影不同时代的演变,目睹中国电影的成长与兴衰,堪称电影史的见证人。   邵逸夫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知人善任,拥有一大批各方面人才,为其所用,更在于他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   他是一个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尽管他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但他干一样,学一样,从不懈怠。他从最卑微的职位做起,一步步奋斗,最终成为电影公司的大老板。他熟悉电影制作几乎每一个方面和环节的工作。从剧本、摄影到导演、演员的选聘以及化妆、剪辑,他样样在行,而影片推广、发行、剧院管理更是行家里手。邵逸夫工作非常勤勉,精力过人。年轻时曾有1天看9部片子、1年看700部片子的纪录。他说:“我晚上只睡1个小时,其余时间便是工作”。为了树立邵氏的良好形象,他对影片的质量严格把关。出现劣片,往往亲手烧掉,毫不手软。他说:“在早期,我成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   散尽千金济众生。多年来,虽然邵逸夫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上,但他视金钱为身外之物,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这位以“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为人生信条的影视巨子,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为此他受到了广泛的好评。1977年。英国女王册封他为爵士,成为香港娱乐圈获此殊荣的第一人。美国三藩市为表彰邵逸夫对该市的福利贡献,将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   根在宁波的邵逸夫对故乡也倾注了很大的爱心。1987年后,他不仅多次回乡探亲访问,还先后捐资4000多万元帮助发展教育、文化事业。这些项目包括位于宁波大学西区的邵逸夫图书馆、逸夫教学楼、逸夫剧院以及其祖居地康乐园等。他在浙江其他地区也有巨额捐赠,如他为杭州逸夫医院的捐赠近亿元。早在九十年代初,省、市政府就授予他“爱乡楷模”、“荣誉市民”称号,以表彰他为家乡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2]

编辑本段家庭情况

   邵逸夫(左一)与结发妻黄美珍(前)等人

人们习惯于被港姐簇拥着的邵逸夫,因为他的旗下美女如云,但实际上,邵逸夫只经历过两段婚姻。   他于1937年与年长他5岁的黄美珍在新加坡结婚,两人育有二子二女,长子邵维铭、次女邵素雯、三女邵素云及幼子邵维钟。这段婚姻维持了50年,直到1987年黄美珍85岁时于美国洛杉矶病逝。邵逸夫的现任太太方逸华于1931年出生于上海,随母亲长大,早年是个红歌星,在南洋一带很受欢迎。两人在1952年邂逅,此后四十余年,方逸华一直在邵逸夫身边帮他打理邵氏和无线的日常业务。直至1997年,两人才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正式注册结婚,当时邵逸夫90岁,方逸华61岁。   自从发妻黄美珍逝世后,邵逸夫的几个子女便陆续淡出邵氏管理层。邵逸夫的两个儿子长居新加坡,在那里打理邵氏家族名下的商厦及住宅,对父亲的影视帝国无接手的兴趣。[3]

编辑本段少年时期

  邵逸夫1907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邵氏兄妹八人,逸夫排行老六(成名后被尊称六叔)。有趣的是,邵逸夫和大哥邵醉翁、二哥邵村人、三哥邵山客的名字如出一辙,皆源于陶渊明的田园诗篇,原为“号”,叫惯了也就成了“名”。   邵逸夫自幼受英文敎育,中学时入美国人开办的“靑年会中学”读书,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当时的上海十里洋场,娱乐事业已经相当蓬勃。耳濡目染之下,少年邵逸夫暗生“娱乐心”。    年轻时邵逸夫

邵逸夫的父亲玉轩是旧上海有名的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经营漂染、财务等多种生意。   当时,上海剧院“笑舞台”的老板因无力还债,惟把“笑舞台”“断当”,邵玉轩遂派当律师的长子邵醉翁接收该剧院。邵醉翁走通俗路线,大演武侠戏,“笑舞台”一时颇受欢迎。   1923年,邵家已趋败落,所有家业中只剩下一幢房子和“笑舞台”一家剧院。邵氏兄弟毅然买掉房子,举家搬进“笑舞台”,破釜沉舟,成败在此一举。   邵家四兄弟仁杰、仁棣、仁枚、仁楞都没有继承父业,全部投身娱乐圈,并弃本名而改别号依次为醉翁、邨人、山客、逸夫。四兄弟别号均为大哥所起。长兄邵醉翁由买卖电影片子到放电影,到后来独树一帜,成立中国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一影业公司”,开始自己拍电影。   邵氏兄弟目肖如炬,下决心买来一部电影摄影机,1924年出品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该剧原是邵醉翁编导的一部话剧,影片获得极大成功。   旗开得胜的邵氏兄弟为之欢欣鼓舞,之后一口气拍出《女侠李飞飞》、《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和《孟姜女》等黄梅调古装戏,深受观众喜欢。   邵醉翁自己是制片人兼导演,妻子陈玉梅领衔主演,老二邵邨人做编剧,老三邵山客主管发行,刚刚中学毕业的邵逸夫也被兄长们拍的片子搞得心痒难耐,在片场中觅一个“伙计”之职。   由于邵逸夫勤奋又肯钻硏,很快,从摄影、编剧到导演,电影制片各个环节他都了如指掌。[4]

编辑本段人生经历

  1907年农历10月出生,原名邵逸夫。因为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人称 “六叔”。   19岁,中学毕业后便随兄长邵仁枚到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从此对电影制作产生兴趣。

1928年,赴南洋协助兄长发展电影发行公司。   1930年,与三哥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先后购入多间戏院,更到欧美搜集西方的先进电影及器材。   1934年,邵氏兄弟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在港推出。   1957年,从新加坡正式来香港发展,接管邵氏公司业务,建立清水湾影城。   1958年,与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   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   1965年,与利孝和、余经纬等创办无线电视台,于1967年11月19日开台启播。   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当时发展迅猛的电视业,与无线电视合作,培训艺员。   1974年,由于贡献突出,获得英女王颁发的CBE勋衔。   1977年,获英女皇册封为KNIGHT BACHELOR,赐予爵士衔头。   1980年,邵逸夫以无线电视最大股东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电影业务不断收缩,减少电影制作。   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名为“邵逸夫星”。   1991年,美国旧金山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以表彰他在社会公益方面所做的贡献。   1997年,在美国拉斯韦加斯迎娶方逸华,时年90岁。   1998年,获特区政府颁发的GBM勋衔。   2002年,创立‘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授予100万美元奖金。   2006年,获台湾金马奖颁“终身成就大奖”,香港电影金像奖颁“世纪影坛大奖”。   2006年,因患肺炎一度入院,虽无大碍,但透露出要退休的意思。   2007年,邵氏兄弟公司成立五十周年,邵逸夫迎来百岁诞辰。

编辑本段个人荣誉

  1974年获英女王颁发CBE勋衔以表扬他在娱乐事业的成就,港督麦理浩爵士主持授勋。   1977年获英女皇册封为KNIGHT BACHELOR,赐予爵士衔头。   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名为“邵逸夫星”。   1991年,美国三藩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会公益贡献。   1998年,获特区政府颁发的GBM勋衔。

为什么很多大学里面都有逸夫楼?

逸夫楼就是香港电影大王、邵氏影业的创始人邵逸夫先生捐款建造的建筑物,就被命名为逸夫楼。

迄今为止,邵逸夫向内地捐赠的款项已达17多亿港元,用这些捐款兴建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等项目已达1800多个,受惠的高等院校遍于内地大江南北,逸夫楼、逸夫图书馆、逸夫会议中心等等,已经如繁星般点缀了内地的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名校。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在去年长江流域遭受水灾之后,邵逸夫先生出资帮助灾区重建起118所小学,受益的灾区儿童数以万计。

希望采纳

北京大学里的逸夫楼是怎么回事?

因为那个是邵逸夫出钱盖的,邵逸夫,香港TVB的老板

邵逸夫是一爱家乡、爱国人士,他出钱修建的学校都叫逸夫学校

都那些大学有“求是楼”、逸夫楼”?

逸夫楼看下面的网页

http://baike.baidu.com/view/1031294.htm

求是楼我就知道人大,浙江交通技师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有

上海东华大学逸夫楼介绍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啊。

上海东华大学逸夫楼:

 逸夫就是香港电影大王、邵氏影业的创始人邵逸夫先生,而由他捐款建造的建筑物,就被命名为逸夫楼,

  迄今为止,邵逸夫向内地捐赠的款项已达25多亿港元,用这些捐款兴建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等项目已达3000多个,受惠的高等院校遍于内地大江南北,逸夫楼、逸夫图书馆、逸夫会议中心等等,已经如繁星般点缀了内地的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等多所名校。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在长江流域遭受水灾之后,邵逸夫先生出资帮助灾区重建起118所小学,受益的灾区儿童数以万计。

  邵逸夫秉承了中国人代代相传的重视教育的传统。作为父亲,他说,“我对儿子们的责任,是让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作为一个有数十年艰苦创业经验的商人,他则深深体会到,中国的发展,百业待兴,教育为本。多年来如此热心于教育事业,源于他常与周围人交流的一个私愿:“中华民族要繁荣昌盛,扶助教育,启迪青少年智慧,广育中华英才,至关重要。”

  1985年后,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正如他所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视教育为立国之本,为此多年来他尽心尽责,不遗余力。据不完全统计,迄今,邵逸夫捐助内地科教文卫事业的资金达25亿元,捐助项目超过3000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全国各地。几年来邵逸夫还不顾耆耋之躯,多次亲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视察捐赠项目。此外,邵逸夫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地都有巨额捐赠,合计金额早已超过30亿元。在古令中外捐资助学史上,邵逸夫当之无愧可称为第一人!

 在嘉兴市嘉善一中也有一座逸夫楼(教学楼)

  在哈尔滨市第二十六中学也有一座逸夫楼(食堂与寝室一体)

  在湖南湘潭有两个逸夫小学,一个是韶西逸夫小学,另一个是熙春路逸夫小学。

  在江西南昌南师附小有一座逸夫楼 (教学楼)

  在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有座逸夫楼

  在江西临川的临川区实验小学和抚州一中(临川中学)也有逸夫楼。

  南昌大学老校区也有个逸夫楼

  南京大学鼓楼区,也有个逸夫馆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有个逸夫电教楼

  杭州外国语学校老校区有一个

  南昌大学青山湖老校区,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华中农大,扬州大学,徐州矿大,淮阴师范学院,南阳师院,辽宁东北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苏州大学,浙大,中国计量学院,浙江林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南大学,贵州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扬州中学,陕西科技大学,宜春学院,西南交通大学成都校区,四川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教学楼

  浙江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湖南省东安县第一中学 邵逸夫图书馆。

  山东大学邵逸夫理科综合楼,吉大南区逸夫教学楼、逸夫图书馆、吉大南岭校区逸夫教学楼

  广州二十三中有一个逸夫教学楼,河北省张家口市逸夫小学,广西北海市银弯花园的逸夫小学,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云溪小学逸夫楼;河南大学,福州大学逸夫科技馆,江苏 常州 第五中学 逸夫楼。华中科技东9楼,全亚洲最大的教学楼

  山西长治 逸夫小学。甘肃嘉峪关 逸夫小学,自贡二中,河大 河北医科大 也各有一个研究生楼

  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原名邵仁楞),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电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创办人之一,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

  邵逸夫祖籍宁波,1907年出生于上海,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后来人称“六叔”。邵受教于美国,19岁中学毕业便随兄长邵仁枚到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从此对电影制作产生兴趣。他与兄长于1920年代活跃于中国的电影业-

  -

  。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曾与粤剧名伶薛觉先合作,拍摄全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粤语)。1928年,邵逸夫赴星马等地协助兄长发展电影发行公司。

  1958年,与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当时发展迅速的电视行业,与无线电视合作,培训艺员。1980年,邵逸夫成为无线电视的最大股东,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电影业务不断收缩,减少电影,于1985年卖出全部院线,至1987年5月,邵氏宣布停止生产电影。由邵氏投产至暂停制作期间计算,邵氏已生产超过一千部电影。2000年,马来西亚的“天映娱乐”斥资4亿港元购入760部邵氏电影的永久版权,并花费2亿港元作数码复修。

  多年来,邵逸夫捐助超过数以十亿计款项,为中港两地建设教育、医疗设施等。香港多间专上院校的建设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逸夫书院、香港大学的邵逸夫楼、香港城市大学的邵逸夫图书馆等。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

  1974年获英女王颁发CBE勋衔以表扬他在娱乐事业的成就,港督麦理浩爵士主持授勋。1977年获英女皇册封为KNIGHT BACHELOR,赐予爵士衔头。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三藩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会公益贡献。1998年,获特区政府颁发的GBM勋衔。

  2002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第1届于2004年举行。奖项模仿诺贝尔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3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颁授一百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第一届的数学奖得主是陈省身;天文学奖为P. James E. Peebles;生命科学与医学奖为Stanley N. Cohen、Herbert W. Boyer、简悦威和Richard Doll。

  邵氏与中国星电影公司合作投资11亿港元,位于将军澳工业村的“香港电影城”,预期于2005年中期开幕。影城设施包括后期制作中心、行政大楼、摄影厂、电影院及展览厅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后,将再与演员签约,投资大约2亿港元开拍约15部新戏。

  邵逸夫的发妻为黄美珍小姐,于1937年结婚,育有两子两女。而黄于1987年在美国病逝,享年85岁。在1997年,邵逸夫与方逸华小姐于美国拉斯维加斯证册再婚。

  2008年5.12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币!

期待你的满意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