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到不杀,大家应该都了解,有人问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为什么能成功,当然了,还有人想问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对李渊做了什么,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实际上玄武门之变李渊为什么不阻止呢,今天给大家说说玄武门之变李渊为什么不杀李世民,让大家少走弯路。
玄武门之变李渊为什么不杀李世民
嚓,把他的两个兄弟弄死就难以向天下人交代了,何况他老子,在古代,忠孝是一个人生存在社会中的基础。另,李渊的表现也可圈可点,玄武门之变后,他果断不管事养老去了。
说起来李世民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了,他从小的时候,就在军队长大,后来年纪越来越大,他就开始率兵出征,打过了不少胜仗,功劳也是非常的多。不仅如此,他还收获了非常多的民心,人们对他的口碑都是非常的好,可是,他在高兴的同时,也有人默默地把他当成了敌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亲大哥—李建成。
他当时是唐朝也就是父亲李渊亲自指明的太子,虽然位置是自己的了,但是还是怕自己的弟弟会取代自己。毕竟李世民是那么的优秀,只要是对自己有威胁的人,都不应该存在,所以,他就每天想办法去除掉自己的弟弟。
这个时候的李世民其实也听到了一些传言,虽然没有办法去证实,但是信总比不信要好。毕竟是自己的亲兄弟,本来是没有打算自相残杀的,但是你不想着害他,人家却要来杀你,这个时候亏吃的可是自己的性命。
所以,李世民也不想坐以待毙,他决定拿到主动权,向自己的哥哥抗争。所以他就按照太子预计杀自己的方面反过来,杀了太子,这也就是那个非常血腥的玄武门之变了。虽然作为父亲,李渊看到自己孩子们这样也是非常难过的,但是他并没有对李世民做出什么惩罚,因为他把自己两个有才华有才能的儿子杀了之后,也只有李世民自己有当皇帝的资本了,其他人哪方面都不如李世民。所以最后李渊就主动的退位,让李世民上了位,其实李世民的势力也是非常的强大了,毕竟他常年在外打仗,和那些士兵们的关系也是非常的亲密,这也就是说明其实他还是掌握了兵权的。
如果李渊对他下手了,他的这些拥护者也绝对不会放过他的,况且当时年龄也是非常大了,没有心思也没有精力去争夺什么。晚年的时候,心态就会非常的平和,不争不抢,只想好好地享受自己最后的时光。如果他还要去斗争什么的话,自己的儿子继承不到,这可能就是别的王朝了,不管怎么样,起码是李家的人,所以还是比较甘愿的。
况且,撇开他杀了自己的亲兄弟,不管怎么样,在百姓以及军营中,他的呼声还是非常高的。有身为一个皇帝的资质,毕竟他带领着部队取得了这么多的胜利,带来了很多的和平。如果他就这么轻易地动了他,那些平民们也是非常不服的,以后自己统治的时候,可能也没人听自己的了。如果这样,那他也没什么资格作为一个皇帝了,毕竟李世民的能力摆在那里,不管是军事方面还是政治方面,都有非常突出的表现。
所以,李世民后来成为了皇上,其实也是非常应该的。当然,后来唐朝的发展证明,当时他成为皇上的这个决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知道,当时唐太宗在位的时候,可是难得的一片大唐盛世,不管是百姓还是贵族,都是生活的非常富足,也比较和平,没什么战乱。他作为皇帝也没有什么自负,反而非常的谦虚,有不懂得就问自己身边的大臣,把一个庞大的国家管理的非常有条理,百姓们生活幸福,这也算是一个非常好的盛世景象了。而且就算他拥有了那么多的财产,也从来不败坏,生活也是非常的简单,从来没有沉迷于玩乐或者说美色之类的,一直都是好好地在治理国家,没有什么别的心思,所以,跟古代其他的皇帝们比起来的话,他也是非常优秀的了。您觉得呢?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成功后,李世民为什么逼宫李渊?
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起著名的政变。唐高祖的次子李世民在这起政变中杀掉了哥哥太子李建成与弟弟齐王李元吉,随后逼父让位与他,年号贞观。
也许很多人觉得李世民杀掉太子和齐王就已经够过分了,竟然还逼父让位,对李世民的做法表示费解。毕竟那时候的李世民已经是全朝廷最有权力的人了,也可以名正言顺地请求立自己为太子,皇位迟早落在自己的头上,逼宫似乎也成了一个很难理解的做法。
但是秦王终究还是秦王,只要他不是皇帝,那么他的命始终都不在自己手里,他知道他杀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后他的父亲一定会对他加倍警戒,甚至可能找理由干掉他以免除对自己的威胁。毕竟哥哥弟弟在世的时候对父亲说了数不胜数的坏话,谁也不敢保证李渊不会对他起杀心,所以干脆一鼓作气逼父让位,只有自己坐到这个位置上,才能睡个安心觉。天下的百姓,朝中的大臣才能信服他,否则定要遭到所有人的口诛笔伐,这也是李世民所害怕的,所以即位后的李世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追封已故太子皇兄李建成为息王,谥号为隐,是为息隐王;皇弟齐王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谥号为剌,是为海陵剌王,以皇家丧礼重新安葬,并且在安葬当天大哭一场,也算是为天下人民表个态。
事实上李渊也没有理由不立李世民为太子,毕竟李世民战功显赫,且明辨是非,是个明白人,自己也更想退位享清福。
玄武门之变李渊为何不阻止?
玄武门之变
李渊为什么阻遏不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因为他犯了几大错误!
在前史当中,有很多的建国天子存在,这些建国天子会被后代所铭刻,由因而他们建立了这个山河,是他们推翻了之前的朝代,以是他们的功劳在先人看来自然也是无与伦比的,虽然同为建国天子,但他们的身份和地位,还有受先人所慕名的水平倒是天壤之此外,就拿唐代的建国天子李渊来讲吧,很多人关于李渊并没有太大的抽象,我们都晓得李渊的存在,但是最使他们铭刻的倒是李渊的儿子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在前史上算是一代贤君,他才华盖世,而且励精图治,为国度做出了很多贡献,以是我们都深深的记住了他,不外李世民这终身也一定便是干干净净的,就拿玄武门变乱来讲吧,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的野心,大概有的人会说李世民此举也是迫不得已,因为阿谁时分好友争权,势必会你死我亡的,假设李世民不起杀心,那末对方也会杀掉他。话虽云云,但是可以杀掉自个的亲好友的也绝非善类。
大概这便是身在帝王家的没法吧,帝王之家是没有亲情可言的,因为我们眼里只需权益,而且最大的权益只归于一团体,以是我们自然会争相掠夺。很多人在注重玄武门变乱的时分都留神到了李世民跟李建成,而且我们最注重的便是这两团体,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那便是李渊,要晓得自相残杀的但是他的儿子,为什么他当时没有出头阻遏?为什么我们没有想过他的存在?
在玄武门变乱之前,我们就现已末尾站队了,有的人站队李世民,有的人站队李建成,却没有一团体站在李渊那一边,大概很多人以为非常乖僻,李渊当时是一国之主,为什么我们没有站在他那一边呢?原本说起来也非常简单,虽然李渊是天子,但是他的权益也即将失掉,谁会站队一个即将失掉权益的人,我们都晓得,这大唐的山河未来是归于李世民或者是李建成的,以是选择站队这两团体相对来讲才是最准确的。原本李渊也算是前史上存在感最弱的建国天子了,究其要素,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他喜欢任人唯亲。大概在他看来,自个的家人材是最值得信任的,而其别人都不可信,不外也恰是因为他的这类做法才让他的儿子们具有了极大的权益,而他的儿子们都有自个的气力,以是儿子们的兵力都归儿子统统,而他自个却没有一个值得依托的将领。从这一点来看,李渊是没有实权的。
第二点,错杀刘娴静,我们都晓得刘娴静关于大唐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结果。可李渊却因为只是有人告其谋反,就不分青红皂白的将其屠戮。虽然这件任务也没有招致何等大的颤抖,但是在大臣们心中都埋了一颗定时炸弹,我们自然不敢过火忠心于李渊的。
第三,任由两个儿子争夺皇位,恰是因为云云,才有玄武门变乱的爆发。
作为一代建国天子,存在感极弱,还成了儿子的背景板,这也不是没有要素的。恰是因为他所犯下的这三个差错,让他无权干预这场手足相残,今后背上了“前史上存在感最弱的建国天子”这一名号。
本期就为各人引见到这里,期望可以协助你,感激列位兄弟姐妹浏览我的百家文章,喜好加存眷小编哟,有好的定见设法批评区一起来互动~每天更新更多精彩文章与您分享
我带着全宿舍的人来上课就很给你面子了
上学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对一个同学说:你来上课课本不带,笔记本不带,笔不带你来干嘛?
同学淡定的说:我带着全宿舍的人来上课就很给你面子了。
肠子都悔青了,所以叫张青
上初中政治课上老师问张青同学你名字的含义,她说:“我妈生了我肠子都悔青了,所以叫我张青。”
有个男生经常分享毛片
高中的时候,我们班有个男生经常分享毛片,大家都亲切的叫他黄品源。。。。。。
“前女友生的孩子特别像我”
同事兴高采烈的说:“前女友生的孩子特别像我。”
对面女同事淡定地来了句:“她嫁了你妈的前男友。”
如果国家允许娶二房
国家开放二胎了,但是很多男人都没有什么兴趣,因为会感觉压力大,不想拼,这很正常。
如果国家允许娶二房,你试试,一定血拼到底!
李渊为何不阻止?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玄武门之变中李渊为何没阻止李世民杀他哥哥
如果说李世民有什么优势,则主要体现在两点:一、他有一个誓死效忠的团队,这个团队包括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这些人都是在长期的征战岁月里走到一起来的,具有牢不可破的凝聚力;二、军事实践已经把他锻炼成一个卓越的谋略家,并使他具备果断行事的作风。 。 李世民继承了他父亲的良好箭法。当年,他的父亲两发两中,射中屏风上孔雀的两只眼睛,从而把窦氏娶回家。他只发一箭,就直穿大哥的咽喉, 随后,尉迟敬德帮他解决了李元吉,其他将领帮他解决了两个兄弟的儿子们。他再派杀得满身是血的尉迟敬德去“保护”父皇。这种“保护”,实际上是以一种温柔的方式软禁唐高祖,要唐高祖以皇帝的名义宣布他的“平叛”合法,并授予他以军权和行政权。 接下来是一连串的人事变化:六月七日,唐高祖正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六月十六日,李渊手诏“朕当加尊号太上皇”;八月九日,李世民即皇帝位。
对于玄武门之变,李渊为什么不参与,不制止?
唐初发生的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当时的一件大事,秦王李世民带领自己的心腹亲兵在玄武门附近伏击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经过激烈战斗,将其二人成功杀死。政变成功以后,李世民进宫向父皇李渊进行威逼,最终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在其后不久禅位给他,李渊做了太上皇。
在整个玄武门政变的过程中,李渊可以说一直处于一种游离的边缘状态,仿佛这个事情和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那么他真的是放任自己的儿子们去内斗而坐视不管么?
唐朝建立之后,李渊很快就立自己的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并开始逐步参与朝政,而秦王李世民作为唐朝开国的重要人物,可以说为唐朝的开疆拓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并且在军中有着极高的声誉,这样两股势力的争斗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毕竟李建成久居朝堂,在当朝的文官集团中聚拢了不少自己的势力,而大内之中的内侍、妃嫔等也受到李建成的好处,所以李渊渐渐的偏向于李建成集团。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世民知道将来一旦太子继位,他必定将是众矢之的,毕竟自己的影响力太大了,太子不会放任自己做大。所以在自己的嫡系将领的多次进谏之下,李世民决定先下手为强,避免自己将来身处劣势。于是经过自己的精心谋划,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而木已成舟,李渊在这其中也没有任何的实力可以与自己儿子抗衡,只能默认这个事实了。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的重臣都是什么结局?
武德九年六月,当秦王李世民率领诸位秦王府嫡系在玄武门狙杀李建成李元吉,太子府齐王府兵马与玄武门禁军及秦王府兵马打的热火朝天,箭都射到临湖殿屋顶的时候,唐高祖李渊正和他的四大马仔裴寂、萧?、陈叔达、封德彝等人在紧邻玄武门的内湖里优哉游哉的划船,仿佛外面一切都与他们无关。一会儿战斗结束,李世民死党尉迟恭披甲仗剑进来,要求李渊表态,在得到李渊认同李建成为乱党,立李世民为太子的承诺后,李世民进来吸吮李渊乳头大哭,一切尘埃落定。那么李渊的四大马仔都是什么下场呢。
裴寂。裴寂和李渊是老朋友,在长安就认识了,裴寂去太原当晋阳宫副监,李渊不久也当了太原留守,两人每天密谋如何造反,进了长安后,裴寂首先劝进,李渊当了皇帝后封裴寂为宰相,每次上班必请裴寂同坐,下班后把他留在宫中,对他言听计从,只称裴监不呼其名,所享待遇满朝文武无人能及。李渊每逢出巡都命裴寂留守,李渊还特赐裴寂铸币权,跟他结为儿女亲家。
玄武门之变后,裴寂还是宰相,很快被人告发谋反,李世民免去裴寂职务让他回老家。并且斥责道,你的功劳才学都不足以拥有如今的地位,只是我爸对你太好了。武德年间政策混乱,你要负主要责任。我不杀你算是对你仁至义尽了,你不要给脸不要。裴寂回老家不久又有人告他造反,李世民将他流放静州(今四川旺苍)。流放后又有人告他造反,李世民召他回朝,他已经病死了。
裴寂为何不被李世民待见。裴寂和刘文静是太原起兵的主要幕僚,裴寂是李渊的人,刘文静是李世民的人,后来刘文静和裴寂闹矛盾,李渊把刘文静杀了,李世民苦争无效,裴寂从此得罪李世民。裴寂后来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斗争中全力支持李建成,没想到李世民赢了,因此裴寂能有善终的下场也就是碰上李世民这种豪雄。连旧唐书作者刘?d都评价,尚保再生,幸也。能活到死真是运气太好了。
萧?是杨广小舅子,姐姐就是萧后,隋朝时手握重兵,李渊攻下长安派李世民前去劝降,萧?二话没说把人马交给李世民进了长安城。武德九年诸皇子明争暗斗,李渊偏向李建成,对李世民心存疑忌,想除掉他。萧?不顾个人得失,坚决支持李世民。李世民即位后,由于萧?刚直敢言,被李世民六次罢相,又六次复起,可谓爱恨交加。贞观十七年李世民绘像凌烟阁,萧?排第九,贞观二十二病死。李世民亲笔手书: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陈叔达为陈朝王室后裔,李渊太原起兵,他献城投降,与温大雅一同执掌机密,参与起草军书、赦令以及禅代文诰。武德九年,李建成和李元吉多次在李渊面前诬陷李世民,李渊信以为真,欲惩治李世民,陈叔达谏道,秦王有大功于天下,不可废黜。而且性格刚烈,若对他加以折辱贬斥,恐怕他会经受不住内心的忧伤与愤郁。一旦染上难以测知的疾病,陛下后悔都来不及。李渊遂作罢。玄武门之变尉迟恭进宫逼宫,陈叔达劝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贞观六年李世民给陈叔达加官进爵,说,武德年间你曾慷慨进言为我解难,我今以此报答。陈叔达并不领情,我为社稷着想,不只为了陛下。贞观九年病逝,谥号忠。
封德彝为隋室旧臣,为人巧佞阴顺,深得李渊宠幸,武德三年李世民征讨王世充,封德彝极力赞同,还跟着李世民一起去,深得李世民信任。回来后担任天策府要职,看上去是李世民的人,数次向太宗效忠,其实暗中却跟李建成勾结,唐高祖曾打算废黜李建成,立李世民为太子,封德彝力谏劝止。贞观元年病死,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与群臣讨论上凌烟阁人选,有人揭发封德彝勾结李建成的罪行,唐太宗命大臣讨论。民部尚书唐俭道,封伦生前深受恩宠,而罪过暴露于死后,请收回封赠、更改谥号,以为惩戒。唐太宗遂剥夺封德彝司空之职,削除所封食邑,改谥号为缪。
李渊四大重臣,两位支持李建成,两位支持李世民,皆善终。
玄武门之变,李渊为何不直接调兵杀了李世民,他到底发现了什么?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没有直接调兵杀了李世民,我觉得是出于两点原因。第一点李世民既然敢发动玄武门之变,就证明他一定有了自己的底气与实力,根本不害怕李渊起兵报复。第二点,李世民已经将李渊的大儿子与三儿子全部杀死,现在只有李世民一个儿子,如果再将李世民杀了,那么李家的天下很可能会传到别人的手里,这更加不是李渊愿意看到的。
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繁荣的一个朝代,在那个时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王朝。不光是我国边缘的少数民族臣服于唐朝,就连远在其他大陆的国家都会来唐朝进行朝拜。而提到唐朝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李世民了,但如果按照正常的剧情走向,李世民是不可能当上皇帝的,毕竟李世民不是太子。
在推翻隋朝的统治之后,李渊将大儿子李建成立为太子,这让在战斗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李世民极为不爽。毕竟李建成相比于李世民在战斗中所立的功劳太小了,而很多唐朝名将都是听从李世民命令的,这也使得李世民有了篡位的打算。
于是李世民开始注意自己的人际交往,在朝中拉拢了好多当朝大臣,而在民间李世民也积累了非常好的名声。而李世民的种种做法也让李建成感到非常的不安,于是李建成也打算将李世民除掉,而李世民在得到消息之后,顺水推舟的发起了玄武门之变,从而继承了皇位。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实际上就已经取得皇位,他为什么不杀了父亲李渊?
宣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杀害自己的兄长李建成,并且控制了李渊,然后登上帝位。都说帝王之家无情,那为何李世民登上帝位之后,不杀了李渊,巩固自己的位置呢?
首先,李世民发动了宫廷政变,政变之后,按道理来讲,需要进行安抚民心,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让自己名正言顺。
其次,杀兄跟弑父的概念完全不同,杀兄的事情在历史上常有发生,但是杀父的事情几乎没有。
再者,杀兄已给李世民带来了良心上的不安,如果再杀父,则良心就过不去了!
除此之外,李世民非常在意后世对自己的评价,本来,杀兄的罪名已经给自己招来了骂名,如果在杀死自己的亲生父亲李渊,那么恐怕会被后人扣上不好的名声!
其实,客观上来看,李世民根本就没有必要来杀李渊,李渊知道李世民发动政变之后,选择妥协,他没有跟李世民反抗,这是李世民不杀他的原因。李渊作为开国之君,是有一定的人脉基础的,只是当时受制于李世民,所以如果李渊下定决心想要除掉李世民,我想最后结局还真的不好说!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李渊选择了妥协,接受了宣武门之变的事实,并且也承认了李世民的合法性,所以李世民根本就没有必要来杀李渊,这样自己洗脱罪名的难度也小了很多!
你认为李世民为何不杀李渊呢?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李渊最疼爱的小儿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何不杀他?
李渊有几个儿子,他最疼爱的是小儿子李元婴,李元婴的几个哥哥也很关爱他。李元婴从小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活脱脱就是一个不良少年。李元婴对李世民没有威胁,所以李世民在杀了自己的兄弟还有侄子之后,选择放过了李元婴。
李元婴性格顽劣,李世民也很纵容他,默许他的行为。只要不威胁到他的皇位,随他怎么闹。李元婴去到哪里,哪里的百姓就不好过。因为李元婴人品不好,贪图美色,喜欢金银珠宝。皇帝是他的哥哥,他自然就是为所欲为。
李世民把李元婴调到山东,哪成想李元婴为了自己享乐,竟然私自增加赋税,搞得老百姓怨声载道。李世民对此也是很无语,把他调到别的地方,谁知道他依然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依旧我行我素,百姓们意见很大。
李元婴还喜欢上了别人的妻子,还骗人家到自己的府中,那个女子竟然有点武功,把李元婴狠狠地揍了一顿。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之所以放过李元婴,在我看来并不是因为所谓的手足之情,而是因为李元婴人品败坏,朝中没有人拥立他,李世民对他很是放心,认为李元婴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李世民愿意一直放纵李元婴,让他这么继续下去。
其实李元婴也是有可取之处的,李元婴在画蝴蝶方面很有天赋,甚至独成一家,对于他的这些兴趣李世民是很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