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母亲,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有朋友问金岳霖的晚年,还有人想问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这到底怎么回事呢?事实上梁从诫为什么不养林徽因的母亲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梁从诫为什么不养林徽因的母亲,欢迎大家阅读!
梁从诫为什么不养林徽因的母亲
或许上苍为了平衡,既然给了林徽因一个十分优秀的父亲,那么为她安排的母亲只能是平凡而又平凡的女性了。林徽因生母何雪媛的头脑像她一双裹得紧紧的小脚,守旧还有点畸形。
何雪媛是林长民的继室。原配是同籍门当户对的叶氏,系指腹为婚,缺少感情。叶氏早早病逝,没有留下儿女。何雪媛进林府作继室无异原配,本值得庆幸。可是不幸出在她自身。何氏来自浙江小城嘉兴,其父开了个小作坊,她属典型的小家碧玉。家庭殷实,她又仗着排行最小,于是有着此类女孩子常有的任性。既不会女红,脾气也不可人。在家父母尚可容忍,嫁到林府就需讲究传统妇德。她是文盲,缺乏文化熏陶,出嫁以后与做姑娘时无大改观。婆母游氏倒一派闺秀风范,岂止女红在行,亦喜好读书,且工于书法。婆媳间素养悬殊不言而喻,何氏讨不到婆婆欢心则是必定的了。她为林长民生下长女林徽因以后,还生过一男一女,但接连夭折。公爹难免有断后之忧,由此引起的那份不满同样不言而喻。倘若何氏曾经憧憬过高攀官宦的美梦,那么尝到的是门不当户不对的苦果。
或许是林长民长年在外的缘故,林家看来相当克制,许久没有考虑添妾。直到第十年林长民才娶了上海女子程桂林,林徽因叫她二娘。二娘也没有什么文化,却性情乖巧,加上一连生了几个儿子,丈夫便沉湎于“桂林一枝室”而冷落了何氏。何氏长期遗忘在冷僻的后院,实际过着分居的孤单生活,脾气越来越坏。幼小的林徽因随母亲在冷清后院,常常感到悲伤和困惑。梁从诫这么说他母亲林徽因:“她爱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她以长姊真挚的感情,爱着几个异母的弟妹,然而,那个半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却在精神上深深地伤害过她。”(《倏忽人间四月天》)林徽因的小说《绣绣》写到一对遭丈夫、父亲遗弃的母女,那妻子也有性格短处,读者不难从小说中绣绣形象看到林徽因对她母亲的复杂情感。
母亲性格短处带给林徽因的烦恼,到父亲去世多年仍然存在。何氏对丈夫和姨太太的怨愤,像中国许多女性一样,迁怒到姨太太的子女身上。异母弟林恒从福建到北平投考清华大学,寄住姐姐家。林徽因待他亲如同胞,何氏却不肯释怀,常常与林恒起着无谓的鸡毛蒜皮纠纷。林徽因致好友费慰梅信中抱怨:“最近三天我自己的妈妈把我赶进了人间地狱。我并没有夸大其词。头一天我就发现我的妈妈有些没气力。家里弥漫着不祥的气氛,我不得不跟我的同父异母弟弟讲述过去的事,试图维持现有的亲密接触。晚上就寝的时候已精疲力竭,差不多希望我自己死掉或者根本没有降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那早年的争斗对我的伤害是如此持久,它的任何部分只要重现,我就只能沉溺在过去的不幸之中。”(《致费慰梅信》)
母亲也给了林徽因性格上的负面影响,至少急躁是其一。两个急躁的女性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我自己的母亲碰巧是个极其无能又爱管闲事的女人,而且她还是天下最没有耐性的人。刚才这又是为了女佣人。真正的问题在于我妈妈在不该和女佣人生气的时候生气,在不该惯着她的时候惯着她。还有就是过于没有耐性,让女佣人像钟表一样地做好日常工作但又必须告诫她改变我的吩咐,如此等等——直到任何人都不能做任何事情。我经常和妈妈争吵,但这完全是傻冒和自找苦吃。(《致费慰梅信》)
母亲就剩林徽因这么一个亲人,一直跟随林徽因生活,最终白发人送了黑发人。何氏差不多是林徽因驮了一辈子的精神小包袱,关于这对母女关系,哲学家金岳霖写给费正清的信里分析得非常精辟,他这么看何氏:
她属于完全不同的一代人,却又生活在一个比较现代的家庭中,她在这个家庭中主意很多,也有些能量,可是完全没有正经事可做,她做的只是偶尔落到她手中的事。她自己因为非常非常寂寞,迫切需要与人交谈,她唯一能够与之交流的人就是徽因,但徽因由于全然不了解她的一般观念和感受,几乎不能和她交流。其结果是她和自己的女儿之间除了争吵以外别无接触。她们彼此相爱,但又相互不喜欢。我曾经多次建议她们分开,但从未被接受,现在要分开不大可能。
信写在四十年代的昆明。林徽因病逝梁思成续弦,何雪媛还是随梁思成生活,七十年代初跟随了后半生的女婿梁思成又先她而去,何氏又随梁的后妻林洙过日子。周恩来总理得知林徽因母亲仍健在,指示有关部门给予每月五十元生活费。“文革”红卫兵来抄家,抄出何氏衣箱底一柄刻有“蒋中正赠”字样的短剑。这还得了,老太太饱受一顿皮肉之苦。短剑是林徽因异母弟林恒航校念书的遗物,凡航空学校毕业的学员,每人有幸获得这个离校纪念品。此剑无疑是林恒牺牲后林徽因珍藏下来的,林徽因病故传给老太太收存。她生厌的林恒为国捐躯,遗物又使她挨打,老太太想些什么呢?不再是宿怨吧。
八十多岁的何氏老态龙钟了,日常生活依赖好心的梁思成续弦林洙女士照料。她不知道在医院里的女婿已经病故,孤寂地走完她人生的最后半年,更加孤寂地悄然消失。林徽因生母悲剧地度过了一生,是漫长的所谓的“无事的悲剧”。这样无声无息的悲剧,中国女性里很多,多得连她们自己不再意识到是悲剧。
金岳霖为了守护一生所爱的林徽因而终身未娶,到了他自己的晚年时段,为他养老送终的人竟然是他“情敌”的儿子。
林徽因是金岳霖一直以来的挚爱之人,直到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结婚了以后,他也为了能多守护林徽因一段时间,竟然在他们夫妻住所的旁边住了好久。这段时间里,金岳霖常常会去林徽因家里做客,朝夕相处的时间久了,和她的丈夫梁思成的关系也就熟悉起来了,并且林徽因的大儿子名叫梁从诫,他自从生下来以后金岳霖就对他非常的好,也非常照顾他,更重要的是梁从诫还叫过金岳霖爸爸,他们之间这样的感情当然就不言而喻了。
那么,到了金岳霖晚年的时候,梁从诫到底是因为什么才会给金岳霖养老送终呢?究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梁从诫从小就和金岳霖的感情深厚啊,再加上金岳霖这一生未曾娶妻,无儿无女,独自一人。那么到他晚年的时候,就必须得有人来照顾他。但是平日里照顾他的那些人也都只是给他做个饭而已,平时只要梁从诫一有时间就会和他的妻子过来陪伴金岳霖,对金岳霖照顾周到,非常的好。
金岳霖 林徽因
金岳霖在梁从诫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对他这么好,梁从诫因为高考考得成绩不理想,就没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其实他一直以来都想像父亲一样从事建筑业的,但是无奈天不遂人愿却学习了历史学。为了能够帮助梁从诫转到他喜欢的建筑学去,金岳霖不惜和学校的领导发生口角,因为在他们那会是不允许学生转专业的。金岳霖为了梁从诫还是不顾一切的拼尽了全力极力争取。虽然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没有能够使他成功转业,梁从诫也是非常感激金岳霖为他做的这一切。
在金岳霖老时,单位派来送他的车只能把他送到自家楼下,而当时的金岳霖腿脚已经不方便,都是靠着邻居的搀扶才能安全到家。梁从诫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就下定决心决定搬到金岳霖家里,和他一起生活,就这样一直住到他去世。也是因为金岳霖这辈子一直深爱着林徽因,所以他一生从未娶妻直到终老,但是有这么好的一个孩子一直在他身边照顾他。为他养老送终直到他离开人世。
梁从诫
为什么林徽因选择梁思成不选择金岳霖
我们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下当时的情况,当时林徽因对梁思成说:“我苦恼极了,因为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梁思成一夜未眠,第二天,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后来又将这些话转述给了金岳霖,金岳霖回答:“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开始分析:
梁思成的重点在两个地方:1.”你是自由的“(关注的对象是林徽因)2.”如果你。。我会祝福你们“(关注的对象是你们(其实就是林徽因))总结:豁达大气,关注林徽因;
金岳霖的重点:1."思成是爱你的"(客观表述,和自己无关),2.”我不能伤害爱你的人”(这个人指的是谁?梁思成。3.“我应该退出”(核心是谁?我)总结:明事理,关注兄弟,以及我的决定(他咋不关心下林徽因的感受呢?)
所以:如果你是林徽因,你选谁?当然是关注自己的人啦~
林徽因的孙子和孙女为什么要改掉他们的姓,不再姓梁?
林徽因是一个集美貌才华于一身的女子,同时她的传奇爱情故事也家喻户晓。提到林徽因不得不提一下她生命中的几个男人,林徽因年少时就认识了大才子大诗人徐志摩,徐志摩对林徽因一见倾心。后来林徽因认识了她的老公梁思成,两人一同在国外留学归来定居北京,有认识了一个极有才华的哲学家金岳霖,金岳霖也对林徽因表达了爱慕之情,但是看到了梁思成的赤诚之心,金岳霖退出了,这也就成就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林徽因和梁思婚后生有一儿一女,儿子名叫梁从诫,女儿叫梁再冰。
梁从诫从小耳濡目染,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长大后成为一名大学教授。他一生有过两段婚事,第一段婚姻是与北大校长周培源的女儿周如枚,生了一个儿子梁鉴。两人离婚后,儿子归母亲抚养,当时周家日益变强,加之周如枚这一代没有男丁,周家断了香火,所以周如枚让儿子随了自己的姓氏,改叫周志兵。
梁从诫的第二段婚姻是与方晶,生了一个女儿梁帆。梁帆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年少时就被梁从诫送到国外留学,成长为一个和奶奶林徽因比较像的有思想的有民族气节的女子。因为自己的祖父母都是名声很大的人物,梁帆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是沾染祖父母的名声,自己的能力埋没在光环下,所以改为母姓叫方帆。
这就是林徽因的孙子孙女改掉姓氏,不姓梁的原因。
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是写给谁的?
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
梁从诫先生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梁先生说得很客观。故这首诗一方面是一首情诗,是为徐志摩而作。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个母亲,为孩子写一首这样轻快灵动的诗也是是绝对可能的。
我说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为什么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要立即续弦
林、梁的结合,实际上不过是长辈设计好的结果,其中有多少林徽因的个人意志,颇值得怀疑。梁启超1923年曾给长女梁思顺写信,曾颇为得意地谈到此种“设计”:
“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得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极了,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自己……徽音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我希望往后你弟弟妹妹们个个都如此。”(据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P1005。)
所谓“徽音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大约是指梁启超与好友林长民(林徽因之父)已就子女间的婚事达成了一致意见。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赴美求学,即寄托着双方家长的此种期望。
按“设计”流程,林徽因在美国须与梁思成谈一场卿卿我我的恋爱。但流程的执行并不顺利,林徽因不但与梁思成合不来,与同在美国的梁家长女梁思顺也闹到几乎决裂。1925年7月10日,梁启超致信梁思顺等在美儿女,曾隐约提及此事:
“思顺对于徽音感情完全恢复,我听见真高兴极了。这是思成一生幸福关键所在,我几个月前很怕思成因此生出精神异动,毁掉了这孩子,现在我完全放心了……”(据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P1046。)
按林徽因之弟林宣的说法:“梁思成、林徽因结婚以后,家庭生活充满矛盾。……从性格上讲两个人很合不来……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一起处处让着林徽因,经常沉默。林徽因对此很反感。”(据《林宣访谈录》,收录于陈学勇:《林徽因寻真林徽因生平创作丛考》,中华书局2004,p145。)
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正式结婚——当林父在1925年死于流弹,林徽因之个人学业生活,及其生母之赡养,均全赖梁家照料,此种恩情,已将“林梁热恋”迫入必须修成正果的境地。
林、徐间的感情,按林徽因长子梁从诫的说法:“我一直替徐想,他在1931年飞机坠毁中失事身亡,对他来说是件好事,若多活几年对他来说更是个悲剧,和陆小曼肯定过不下去。若同陆离婚,徐从感情上肯定要回到林这里,将来就搅不清楚,大家都将会很难办的。”(据《梁从诫与文艺报记者的对话》,载2000年5月6日《文艺报》第4版。)
其实,毋庸多论。林徽因长年挂在卧室墙上的那块徐志摩失事飞机的残骸,已说明了一切。这块残骸,对已死的徐志摩,大约是一种纪念;对在生的梁思成,大约只能说是一种残忍——虽然这块残骸,据说是梁思成应林徽因所求捡回来的。
林徽因的后代还活着吗?
1929年8月,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在协和医院生下其女儿,取名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父亲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 梁再冰,丈夫是于杭,职业记者。梁再冰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后担任新华社记者,曾与丈夫于杭一起先后在英国、澳大利亚和香港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工作多年,1991年退休。
儿子 梁从诫(1932-2010),男,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北京市。 。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创办人、会长。1999年,获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以及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大熊猫奖”。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
林徽因的孙子、孙女都改了姓氏,原因是什么?
林徽因的孙子、孙女之所以都改性了,是因为他儿子梁从诫离婚再婚的原因,第一次离婚以后儿子跟了前妻,并随前妻姓周,梁从诫二婚的女儿因为不想活在祖母的光环下也改随母姓姓方,改姓风波是梁家人几代的恩怨造成。
林徽因作为民国著名的才女,气质、儒雅于一身,当时追她的女生很多,排成连,但是最终林徽因被建筑大师梁思成拿下。两人坠入爱河,结婚以后生下了两个孩子,一男一女。男孩子叫梁从诫,女孩叫梁再冰。
但是幸福没有多久,林徽因去世,梁思成就再婚娶了自己的学生林洙,当时师生结婚很多人反对,有违常理。但后来还是顶着压力结婚了,但还好林洙并未生下一儿半女,梁家只有林徽因的儿女,女儿会出嫁,我们就不说了,就说说他儿子的女儿,林徽因的孙子孙女改姓原因。
林徽因儿子梁从诫第一场婚姻是和他的青梅竹马周如枚结婚的,但是好景不长,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意,因此婚姻破裂离婚。周如枚离婚后把儿子带回了娘家抚养,周如枚家就三个女儿并没有儿子,因此周如枚就让儿子改成了周姓,以便为周家继承香火。这也就是林徽因孙子改姓为周,名为周志兵。
后来梁从诫二婚,生了一个女儿名叫梁帆,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子,但是因为梁思成和林徽因光环的原因,身为孙女的梁帆生活和工作受到很大影响。怎么努力都离不开祖父祖母的光环,因此随着母亲改姓为方,名为方帆。
从此看来梁从诫的思想还是很开明的,对子女很尊敬,顶着各种舆论同意孩子改姓。
民国才女林徽因,为何后辈都不约而同改姓?
民国才女林徽因,我们都家家知晓的。他不仅有才华,而且长相也非常的甜美,是当时很多男性追求的一位才女。林徽因出生的家庭也是一个充满了书香味道的家庭。你婚姻从小的时候就跟父亲游历很多地方,然后见识了很多东西,也学习了很多知识,不仅在书本上还有在一些经历上面都是非常多的。
林徽因她的创作也是非常多,他的作品也是受到很多人的热捧。离婚后来,在很多人的追求中选择了梁思成与梁思成结为夫妇,两个人婚后也是非常恩爱。在林徽因病重的时候,梁思成也是不离不弃。当时林徽因的爱情是很多人羡慕的,因为梁思成的家庭也是非常的优越,对于林徽因也是非常的好。
但是后来林徽因的孩子后代改姓,是有很多原因的。林徽因的孩子后代他们的生活和一些方式还是不一样的,可能是在结婚之后发现彼此性格不合或者一些生活方式上的不恰当,导致后来他们就离婚,然后孩子可能会被母亲给带走,那么被母亲带走之后,孩子就要这样在母亲的家庭里面,再后来可能也就会跟随姥姥那边的姓名。
对于他们的一些事情我们还是不是很清楚。如果说你想具体了解其中的原因,可以去一些图书馆或者是古文的地方去查找史料,然后进行了解,也可以在官网上,请问一些专业人士进行解答,这都是比较专业的。所以对一些不太确定的事情,或者说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我们还是要询问专业人士的,这样的解答会比较清楚一点。
徐志摩于林徽因在剑桥的故事
徐志摩与林徽因相识在1920年的伦敦。
林徽因那年16岁,却已是风姿绰约的纯情少女,一双弯弯的笑眼,秋水盈盈,神动能语。她的美丽,已为许多青年男子所倾倒。然而,却没有谁能像他那样,以一个诗人独到的慧眼,从她谜一样的眼睛中,读出她与生俱来的忧郁。
他,便是24岁的徐志摩。
那时候,徐志摩是林家的常客,与徽因的父亲是忘年之交,他们常常聊到深夜,有时林父也会让徽因代自己送志摩一段路。他们沿着石板路缓缓的走着,浓重的雾气悄悄的从四周弥漫上来。她总是默默的听他说话,看着他玳瑁镜片后面那双深不可测的眼睛。
她觉得,他笑的时候很沉郁。“我想,我以后要做诗人了。徽因,你知道吗?我的最高理想,是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可是现在做不成了,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想写诗。”他娓娓地说着,眼睛定定的看着她,仿佛满腹心事已经交付给了少女那双澄澈的眼睛。
徐志摩和林徽因相处的那段日子是惬意的,他们在康河的柔波里谈诗歌,谈济慈,谈雪莱;他们在剑桥浪漫和古典的怀抱里,谈艺术,谈美学;他们恣意地畅游在文学和音乐的海洋里,海阔天空的谈人生,谈理想。
徐志摩深深地迷醉在了那双充满灵性的眼睛里,他知道,她是懂他的,懂他的理想和抱负,懂他的一往情深。他恨不能抛开一切,只为被她的余光一扫。
“那一天我初次望到你,你闪亮得如同一颗星,我只是人丛中的一点,一撮沙土,但一望到你,我就感到异样的震动,猛袭到我生命的全部……纷乱占据了我的灵府,但当时我一点不明白,不知这就是陷入了爱!”
是啊,这是爱,或许你会说是烂漫的英伦情调在作祟,或许你会说是康河的海藻在牵绊,不,绝不仅仅是受了那柔风软泥的影响,这爱,将伴他一生。
林父从两人频繁的通信和女儿含情脉脉的眼中看出了端倪,一边维护他与志摩的友情,一边做到与女儿真诚的沟通。但是障碍横亘在眼前:徐志摩是有家室的人----他出国前奉父母之命与张幼仪结婚,小儿子也已经两岁了。
但是爱即已萌芽,又岂能生生将它扼杀。
“我再不能踌躇:我爱你!
从此起,我的一瓣瓣的
思想都染着你,在醒时,
在梦里,想躲也躲不去,
我抬头望,蓝天里有你,
我开口唱,悠扬里有你,
我要遗忘,我向远处跑,
另走一道,又碰到了你!”
志摩的爱那么猛烈,那么纯粹,像正午的阳光,直射心底,纯洁的少女想躲也躲不掉。 无奈,林父带着徽因不辞而别。
志摩继续在剑桥完成学业,但是心却早已远行。当他一个人躺在茵茵的绿草上时,他总是在刺眼的阳光中用力勾勒出那张清秀的面庞和静谧的神态;当他一个人在寂静的晚上在康河上撑篙,他总是听到从远处传来徽因郎朗的读书声,他忍不住要与那飘忽的声音痴痴地对起诗来。
一年以后,他这被爱折磨得几乎要掏空的躯壳终于登上了归国的行船。他是为了一个梦想,中断学业踏上归途的。
几个月前,徐志摩与张幼仪签署了离婚协议,他,终于摆脱了封建礼数的约束,争取到了他的自由,可贵的自由。此时的徐志摩,已经为它的所爱,清扫了心灵深处那片最圣洁的土地,该去的都去了,该来的能如期而来吗?
回国之后的徐志摩一心只有林徽因,他现在再没什么顾及,他要把他炽热的心献给她!然而,一条惊天霹雳正在等着他。
与林徽因
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并有谈论婚嫁之意。于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
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因此他为林徽因写了诸多像《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也就构成了他这期诗歌的重要内容。
徐志摩对在英国康桥这段生活分外留恋,他因为与林徽因的恋爱不无感慨,异常兴奋,大量作诗,他这时诗情汹涌暴发的情景,在他的题为《草上的露珠儿》一首长诗中有所反映。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他的最早的一首诗。
英国康桥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后来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体现了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直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志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