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鱼菜共生,我们很多人都了解,有朋友问鱼菜共生用什么滤料,当然了,还有人想问鱼菜共生系统需要添加什么,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其实鱼菜共生水泵功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鱼菜共生为什么不推广,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鱼菜共生为什么不推广
您好!鱼菜共生小规模的不是生产性的可以有,大规模的生产性的要有水处理系统。
鱼菜共生是通过充分利用鱼虾的排泄物和饲料残渣,使之成为蔬菜生长的养料。
而蔬菜根系与根系的微生物群落又组成了对养殖池塘的水进行生物处理净化的系统。
这个池塘就组成了由植物---微生物---鱼虾组成的养鱼虾、菜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形成了一个生态农业中一种最完美的结合。
做到了种菜不施肥,鱼虾池塘水质的污染得以充分利用,同时降低水质污染
全国有多少鱼菜共生系统场所可以考察的?
各种鱼不一样投放的密度,一般鲤鱼为80-100尾/立方水体,罗非鱼为200-300尾/立方水体。种养殖的面积与比例关系到物种间的生态平衡关系,也就是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最佳比例,适合的比例是系统成功运行之关键,比方说,多少鱼排出的粪便能为多少菜提供养分,什么微生物种类的培育能够对水质净化产生最佳的生态效果,这些是三者间共生关系建立的前提,也是该系统最为核心的技术基础。按照一立方水体配置14平方米的蔬菜种植面积来规划种养比例及布局,也就是一个10立方米的养殖桶每天产生的排泄物就需要14平方米的蔬菜来净化吸收,来达到净化与平衡之目的,这个比例是通过实践证明的较为科学的比例。
鱼菜共生为什么要虹吸
要做“鱼菜共生”系统的虹吸装置,你首先要明白它的作用,把鱼池里的鱼粪(含大量氨)通过泵抽上到植床,植床硝化后被植物吸收,虹吸装置的作用是,将植床里过滤了鱼粪的水重新排回鱼池,这样能适当调节鱼池中的PH值,同时也能让植物的根部充分呼吸氧气。
鱼菜共生系统在农村有搞头吗?
我国鱼菜共生的现状不容乐观,但前景光明。
发展状况。
喜爱鱼菜共生的人们都知道,鱼菜共生系统的概念最早是在夏威夷提出的,针对淡水稀缺、土地稀缺的地区。但“鱼菜共生”的概念在我国实施的时间比夏威夷早,但没有专门的理论,如稻田养鱼、桑吉鱼塘等都是鱼菜共生的实施形式。
目前,我国纯鱼菜共生养殖场并不多,对鱼菜共生及生产配套设施的研究也很少,几乎没有。为什么?这与中国人目前的消费观念有关。很多人对鱼菜共生的概念非常陌生,甚至有人与之发生冲突。他们认为这是不切实际和欺骗。光靠鱼粪是不可能种菜的。而且,鱼菜共生系统生产的鱼菜价格比市场上的价格稍贵一点(设备设施投资成本增加),导致很多人只是等待。
据了解,目前我国纯鱼菜共生养殖场不超过10个,大多与餐饮、观光配套,并利用鱼菜共生推广其他产品。鱼菜共生与土壤栽培的最大区别在于,初期投资大于土壤栽培,因为需要建设大量设施和温室。这也是阻碍鱼菜共生发展的一个原因。
据了解,除了商业化的鱼菜共生农场外,用于教育的鱼菜共生体系更是少之又少。小农的父亲打算把鱼菜共生系统推广到千千万万人当中,希望他们能理解,除了农场,在家里、学校、办公室都能实现鱼菜共生,让人们接受这种鱼菜共生的维护模式。
鱼菜共生的前景。
为什么小农神父认为未来是光明的?鱼菜共生属于设施农业范畴,它不仅受地域、水源、土壤的影响,而且可以在城市中心区、居民区、商业区等地实现。对于城市(农村不需要鱼菜共生),蔬菜、水果、水果从全国各地采摘,通过冷链运输到主要城市的农产品配送园区,再配送到农贸市场、超市,最后再配送到市民手中。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除了蔬菜、水果和水果不再新鲜外,在运输过程中还会有很大的破坏,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如果能在城市建设大型立体鱼菜共生农场,生产的蔬菜、水果、鱼类可以直接供应超市或农贸市场,市民也可以就近直接购买,新鲜、无损、健康、无污染。
随着我国人民对鱼菜共生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未来城市发展鱼菜共生是可能的,这可能改变目前蔬菜供需的形式,因此前景十分光明。
鱼菜共生虹吸系统为什么不用u形管
可能是怕倒U型管进水口哪里堵了,金钟罩式外面可以套个过滤管,避免堵了进水口
鱼菜共生菜怎么种不活
肥不够,阳光太少都有可能。
鱼菜共生水泵到底要不要24小时循环?
要看水量大小。
如果水总量较小,为了确保水中氧气含量足够鱼生存,就要长时间开循环水泵。如果水量较大,而鱼量不多,应该是可以间歇性开循环水泵的。
这里面关键是水中氧气的含量高低。所以如果有想法,可以购买并使用一款水中氧气浓度传感器来控制水泵的开停。
自己建设鱼菜共生系统的话,技术难点有哪些
南京光明特种水产养殖公司是生态养殖领域著名学者、河南省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和南京环球生态食品研究咨询中心专家组成员周文宗博士的专利实施和技术推广重点基地。本公司长期举办黄鳝、小龙虾、泥鳅产业化生态养殖技术培训班。 一、与其它养殖方式有何本质的区别 网箱式流水无土养殖方式:集约化、高密度,起捕容易,产量较高。弊端:缺水地区无法推广;水面深,幼鳝苗种不易驯化;水面大,发生鱼病易传染不易消毒;网衣孔易堵塞、需常清洗,否则会影响箱内外水体的交换;老鼠咬网造成黄鳝大面积流失。 有土养殖方式:鳝池水温变化小,换水次数少;能利用天然饵料降低饲料成本;不需遮阴,适合室外养殖。弊端:鳝池活饵多,饲料气味不易扩散,不利于黄鳝驯食配合饲料;泥中的病虫难清除,病鳝难以及时发现,不利于防治;建池成本高,管理不便;密度小,产量低效益差。 静水无土生态养殖与间歇式流水无土养殖方式:由周博士首创。利用特制鱼巢代替泥土,利用水草及水质改良剂改善水质。由于成功地将生态工程技术嫁接到养殖上,采用生态防治技术进行黄鳝病虫害综合防治,通过食物链技术开发生态饵料,不仅攻克了目前鳝鱼人工养殖普遍存在的药物残留超标的难题,而且成本也降低到每公斤15元左右。同时,有效地解决了小黄鳝“不合群”,以及高密度养殖就会烂尾、出血、发生肠道等多种疾病的难题。突出从种群以上层次来调控生态环境,利用生物多样性和共生互利原理增强缓冲性,提高黄鳝高密度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减少辅助能投入,降低饲料成本。养殖水能得到综合利用,充分利用秸秆、粪便、水草等农副产品下脚料生产活饵,生产园区无废弃物,生态效益显著。具有建池成本低、便于观察、驯食配合饲料容易、管理方便、有利于防治病虫害和效益较高等优点。 二、项目实施风险评价 本项目的风险主要来自鳝种质量的好坏、繁殖产卵量的多少,以及病虫害防治的效果等三方面。 提高鳝种质量的措施有:(1)辨知鳝种来源,杜绝饲养药鳝、病鳝;(2)延长鳝种浸泡处理时间,及时用生物载体投食药饵;(3)及时捞出白天不入鱼巢的黄鳝,单独处理或返售市场;(4)来年尽可能采用自己半人工繁殖的苗种。 提高雌鳝产卵量的方法有:(1)筛选大规格的亲体;(2)加强亲体培育,提高饲料质量;(3)控制好环境条件。 病虫害的防治以预防为生,进行生态养殖。重点抓好黄鳝赤皮病、出血病、神经紊乱症的预防工作。周博士已研发成功“多益善”系列药物,其中:(1)专利产品“多益善1号”——是浸泡鱼虾苗种的有效药物,能够防治鱼虾大多数病虫害,并且对有些疾病有独特的疗效,在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2)专利产品“多益善2号”——由十几种中草药组成,是黄鳝、泥鳅、小龙虾等养殖初期的主要内服药,通过特殊的药物载体转移到鱼虾体内,极大地提高了鱼虾的成活率,减少了鱼虾的应激反应。(3)“多益善3号”是从苦参、烟草中提取的药剂,能够有效防治鱼虾常见的水蛭病,既可以单独浸泡,也可以全池抛洒,并且没有副作用,克服了生产中其它药物的缺点。 本项目只要严格管理,提前预见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质量不好的黄鳝及时处理或出售,就可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 三、养殖规模 小规模养殖:面积1亩左右,总投资1-3万元即可投产。仅就黄鳝产品而言,年产商品生态黄鳝4000斤以上,年利润可达4万元以上。 基地产业化养殖:面积1公顷左右,三年内总投资90万人民币,年总收入210万元,其中商品生态鳝收入180万元,苗种收入30万元,实现净利润114.2万元,成本利润率为126.89%。同时,可对农户有偿培训。 注:以上两种规模的收入均未包括:生态龙虾(亩产1000斤)及黄粉虫、蚯蚓、泥鳅、无菌蛆、小杂鱼、福寿螺、生态水稻等农副产品收入。 四、技术培训内容及参加培训办法 技术培训内容:⑴ 黄鳝生态养殖的理论基础;⑵ 鳝池的建设;⑶ 黄鳝的生态繁殖(静水无土生态养殖、网箱式流水无土养殖);⑷ 鳝种的筛选和处理;⑸ 黄鳝生态养殖的日常管理技术;⑹ 黄鳝病虫害的综合防治;⑺ 黄鳝的营养生态和配合饲料;⑻ 黄鳝养殖的水质调控;⑼ 黄鳝活饵(蚯蚓、黄粉虫、无菌蛆、福寿螺、水丝蚓)的人工培育;⑽泥鳅、小龙虾的生态养殖全套技术。 本培训基地位于生态环境优美的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实行“一次交费,随到随学、终身学习”,每月8日,著名养鳝专家周文宗博士亲临授课。培训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专家与学员互动交流沟通,基地的见习管理的全方位体验。参加培训的学员,一律建立动态的数据库,采用联网跟踪、咨询答疑、提供后续最新科研成果、定期举办学员研讨会等方式进行技术服务。培训费1000元/人(含:专家授课费、教材光盘费用、一周的住宿费用等)。本期如没学会者,下期可免费再来学习和实习,学会为止。 学员也可购买全套培训教材(黄鳝、泥鳅、小龙虾、蚯蚓、黄粉虫五套养殖技术资料,含光盘8套,仅收300元,不含邮费)。也可单项供应:黄鳝资料200元/套、泥鳅资料100元/套、小龙虾资料100元/套、蚯蚓资料100元/套、黄粉虫资料100元/套)。有空来本基地补课缴纳培训费时,可扣除已购资料费用。 本公司长期提供黄鳝、小龙虾、泥鳅、福寿螺、蚯蚓的成品供应,以及驯化种苗和专有特效生物渔药的供应服务。 五、周文宗博士简介 周文宗,男,高级技术职称:副研究员,河南省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和南京环球生态食品研究咨询中心专家组成员。1993年攻读沈阳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2001年攻读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生态工程专业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专业研究生,双获博士学位。专业:生态工程和水生生物学。研究方向:动物生态工程和行为生态、养殖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周文宗博士先后主持完成省级课题15项,主要参与“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及省级课题9项。迄今为止,他在国内外刊物发表或被接受论文78篇,其中第一作者60篇,通讯作者12篇,核心期刊58篇。申报专利10项,其中第一发明人7项,授权专利6项。参与组织《生态学热点研究从书》的编写工作,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1部。 他积极探索特种动物生态养殖的理论,采用行为生态学方法,系统研究了黄鳝和克氏原螯虾的摄食生态,将生态工程技术运用于黄鳝、泥鳅和克氏原螯虾养殖中,相当程度地解决了“素有水产养殖难养之最”的黄鳝养殖技术难题,在国内外首次提出黄鳝静水无土生态养殖与间歇式流水无土养殖新模式,成功实现黄鳝浅水无土半人工繁殖技术,使黄鳝养殖在北方地区成为可能,并在香港、江苏、河南、湖北、山西、江西、四川、辽宁等地建立示范推广基地,培训学员逾千人,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黄鳝养殖产业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内率先开展城市污泥蚯蚓分解处理技术的系统研究,提出畜禽粪污处理与利用生态工程,并且在许昌、郑州等地建立示范工程基地。 他所领导的研究团队系统总结环境工程和生态工程耦合的理论,以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为研究中心,以动物修复尤其是生态滤池为研究特色,致力于将生物完整性指数用于江河健康评价,筛选各类生态工程工具种,为水生植物入侵种的利用提供生态工程模式,推广“以鱼养水”的生态养殖模式和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其研究成果先后为CCTV-7(2002.5.30;2004.9.1)、《河南日报》(1998.11.12)、《河南农村报》(2000.9.27)、《现代快报》(2003.12.9)、《金陵晚报》(2003.9.10)、《农民日报》(2003.12.12)、《湖北日报》(2006.10.11)《楚天都市报》(2007.3.19)所报道以及各大网站如新华网、中国食品产业网、中国饲料在线、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水产技术推广网、中国报道、21世纪网、中国渔业政务网等报道。
不倒翁鱼菜共生的电话号码?
不倒翁鱼菜共生电话不知道可以去网上查一下
那里有电话地址
可以实地考察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