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历史,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有人问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是指,另外,还有人想问中国历史为什么很少说五代十国,这到底是咋回事?事实上中国历史为什么很少说五代十国呢,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中国历史为什么很少说五代十国,让大家少走弯路。
中国历史为什么很少说五代十国
五胡乱华,汉人被当作“两脚羊”吃掉奴役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建立后梁,定都开封(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十国指的是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一、五代
1、后梁
后梁(907~923年),即梁朝,五代十国之一,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907年,梁王朱温篡唐称帝,国号大梁,建都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期间909-913年建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史称后梁,唐朝正式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梁王朝自梁太祖朱温开国之前就长期与后唐前身即河东的晋国争霸直至亡国,共历三帝,前后17年。因为皇帝姓朱,为与南北朝时的南梁相区别,故又称朱梁。
2、后唐
后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京(今河南洛阳),传二世四帝,历时一十四年。
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后唐以一灭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
891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被封晋王,建立前晋,从此割据河东。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晋国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期间晋国视梁朝为闰朝,仍奉唐朝正朔。
909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即晋王位。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国号,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
同年底李存勖灭后梁,定都洛京;926年灭前蜀王衍;928年南平高从诲内附;930年南楚马希声内附;936年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借辽兵攻入洛阳,称帝建立后晋,后唐灭亡。
3、后晋
后晋(936年—947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从936年后晋高祖石敬瑭灭后唐开国到契丹947年灭后晋。
一共经历了两帝,12年,另别称为石晋,初定都西京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后迁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夏,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
不久攻入洛阳,灭后唐,石敬瑭割地称儿的做法受到许多人的反对,包括他自己过去的亲信。石敬瑭死时,立侄石重贵为继承人。
登基后,石重贵决定渐渐脱离对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称对耶律德光称孙,但不称臣。944年契丹伐晋,双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南)交战,互有胜负。
945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贵亲征,再次战败契丹。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降契丹,这样后晋的主力就丧失了。
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灭亡。后晋亡后,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
4、后汉
后汉是五代十国时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都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
后唐灭亡后,石敬瑭建立后晋,任命刘知远为河东节度使。公元947年,契丹灭后晋后占据中原,但因契丹兵在中原烧杀抢掠,大失民心,只好北撤。刘知远抓住时机,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后攻克并定都于东京开封。
948年,刘知远第二子刘承佑嗣位,即汉隐帝。950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汉隐帝命郭威平之,但汉隐帝猜忌郭威,欲杀之,郭威不得已而反叛,汉隐帝为溃军所杀,后汉就此灭亡。
5、后周
后周(951年—960年)是五代十国之一,是五代的最后一个朝代,从951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开国,至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宋,定都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历经三帝,享国10年。
后周开国皇帝郭威是后汉的开国功臣,受后汉高祖刘知远重任。郭威是刘知远临死时指定的顾命大臣之一,他奉后汉隐帝刘承祐命,多次平定藩镇叛乱。
郭威登基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减轻和免除了许多徭役,同时整顿军纪和管理机构内部的腐败。柴荣继位后不久亲自领兵抵抗北汉的进攻。
在高平之战中他亲临战场,在出师不利、己方右翼溃退的情况下扭转战势,击败北汉军队。随后乘胜追击,一直攻到太原。
从955年到958年他三次亲征南唐,迫使南唐取消皇帝称号、几乎将所有长江以北地区割给后周。959年柴荣再次北上攻辽,军队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攻到幽州。
不久柴荣病逝,其幼子柴宗训登基。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结镇、定二州将谎报说辽国和北汉联合进犯,领兵到陈桥驿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二、十国
1、前蜀
前蜀(907年—925年),五代十国政权之一,由王建所建,定都于成都(今属四川)。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历二主,共十八年。
前蜀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历二主,共十八年。前蜀建立后,少有大规模战争,社会生产基本上能正常进行,但王建统治时赋税很繁重。
王衍继位后奢侈荒淫,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加重人民的负担。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朽。
公元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发兵攻打前蜀,王衍投降,前蜀灭亡。
2、后蜀
后蜀(934年—966年),又称孟蜀,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中十国之一,孟知祥所建,定都成都(今四川省成都)。
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其疆域较前蜀而言要小,其中后蜀的疆域东线和北线最为显著。东由襄樊退至重庆一带,北也由甘陕退到广元。
同光三年(925年)后唐举兵灭前蜀,后唐朝廷即后又发生兵变,后唐庄宗李存勖于事变中身亡,平蜀主将郭崇韬亦因此事变身亡。
西川节度使副大使孟知祥(874年—934年)随窃取蜀中兵权,平定叛将李绍琛,整顿吏治,成都始安,随即断决与后唐朝廷的行政关系,效仿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割据一隅。
中原大乱结束之后,新即位的后唐明帝李嗣源授他为西川节度使,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又封孟知祥为蜀王,次年孟知祥在成都建都称帝,年号明德,国号蜀,史称后蜀。
孟知祥之子孟昶颇能励精图治,境内很少发生战争,是五代时期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后蜀维持近三十年和平。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太祖发兵攻伐后蜀,次年一月孟昶向宋朝投降,同年去世。乾德四年(966)年,北宋将当地所有反抗全部镇压下去。
3、南吴
吴国(902年-937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政权之一。为杨行密所建,又称“杨吴”,亦称“南吴,弘农,淮南”。
919年(唐天祐十六年),独立建国,改元建制,但统治者并未称帝,仅称吴王。927年(吴顺义七年),杨溥称帝。937年(吴天祚三年),吴帝杨溥禅位于徐知诰,吴国灭亡,历4主,立国35年。
4、南唐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定都江宁(今南京),后迁都南昌。传三世一帝二主,享国三十九年,是十国当中版图较大的国家。
吴太和七年(935年)南吴睿帝加封徐知诰为齐王,并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划归齐国;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徐知诰建立齐国。
同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齐”,改元升元;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李昪即位后,继续保境安民,在相对安定的条件下,社会生产有所发展。与同时割据诸国相比,南唐地大力强;由于兴科举、建学校,文化也比别国昌盛。
保大三年(945年),南唐乘闽内乱,出兵灭闽,俘王延政。保大九年,南唐乘楚内乱,派兵灭楚,马希崇降。
但不久,楚国故地为周行逢所据,南唐未能巩固所占之楚地。中兴元年(958年)李璟去皇帝尊号,称江南国主,并向后周称臣;宋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占金陵,后主李煜出降,南唐灭亡。
5、吴越
吴越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由钱镠在唐天祐四年(907年)所建,定都杭州。吴越先后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等中原王朝为正朔,并且接受其册封。
在唐亡之前,钱镠忠于唐朝;在朱温篡唐建梁以后,他又效忠于后梁,由是亦从后梁得到了吴越国王、诸道兵马都元帅的头衔。
后唐灭梁以后,钱镠又向后唐上表称臣,不仅得到了吴越国王、天下兵马都元帅的头衔,而且还得到了玉册金印,以示恩宠。
钱镠一面向中朝称臣,一面则自为小朝廷。其府署不仅称朝廷、僚属称臣,而且还自立年号,共有天宝、宝大、宝正等三个年号,直到其子钱元瓘继位,才改用中原王朝的年号。
同时,他还自行与新罗、渤海等国往来,又给他们行制册、加封爵,俨然中朝皇帝。
吴越自钱镠晚年与南吴通和以后,除两度遣兵入闽国外,并无重大战争。在十国中,吴越是比较安定的地区。
钱镠修筑钱塘江石塘,又置都水营使,主管水利事业,专管治河筑堤,发展了太湖一带的圩田。通过这些措施,使境内农业生产获得发展。
吴越强盛时拥有13州疆域,约为现今浙江省全境、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市)、上海市和福建省东北部(福州市)一带。
吴越国历三代五王,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钱弘俶“纳土归宋”,立国七十二年。从唐景福二年(893年)钱镠为镇海军节度使算起,至灭亡前后存八十六年。
6、闽
闽(909年—945年),五代十国十国之一,先后定都于长乐(今福建福州)、建州(今福建建瓯)。
909年,王审知受后梁封,成为闽王。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去世,其长子王延翰继位。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死王延翰夺位,并于长兴四年(933年)称帝,建都长乐,年号龙启,之后政变内乱不断。闽天德三年(945年),南唐于闽国内乱时出兵将其攻灭。
7、楚
楚国(907—951年),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十国之一,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王朝,史称马楚,又称南楚、楚朝,以潭州(今长沙)为王都。楚国创始人马殷,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
南楚通过战争消灭了湖南境内割据势力,实现了湖南的统一。马殷时期,政治上采取“上奉天子、下抚士民”、内靖乱军、外御强藩等政策,使百姓获得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
经济上,采取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发展茶业、提倡纺织、通商中原等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南楚全盛时,辖域包括潭、衡、永、道、郴、邵、岳、朗、澧、辰、溆、连、昭、宜、全、桂、梧、贺、蒙、富、严、柳、象、容共24州,下设武安、武平、静江等5个节镇,即今湖南全境和广西大部、贵州东部和广东北部。
951年,南楚发生内乱,南唐乘机派遣大将边镐攻下长沙,灭楚。自896年马殷被任命节度使开始割据到951年楚国灭亡,马楚共存世55年。
8、南汉
南汉(917年—971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之一。位于现广东、广西两省及越南北部,面积约40多万平方公里。
唐朝末年,刘谦任封州(现广东封开)刺史,拥兵过万,战舰百余。刘谦死后,刘隐继承父职,逐步统一岭南,进位清海节度使。907年,刘隐受后梁封为大彭郡王,909年改封为南平王,次年又改封为南海王。
刘隐死后,其弟刘䶮袭封南海王。刘䶮凭借父兄在岭南的基业,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今广州)称帝,改广州为兴王府,国号“大越”。
次年十一月,刘龑改国号汉,史称南汉,是为南汉高祖。971年为宋朝所灭,历四帝,五十四年。
9、南平(荆南)
南平(924年-963年),又称荆南、北楚,高季兴所建,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南平都城为荆州,辖荆、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三州。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当时,南平所辖的10州为邻道侵夺,只有江陵一城。高季兴到任后,招集流亡,民渐复业,又收用一些文武官作辅佐,暗中准备割据。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受后唐封为南平王,建都荆州(今湖北江陵),史称南平或荆南。后唐灭前蜀以后,高季兴得到了归、峡二州。他本欲夺取夔、忠、万等州,终不敌后唐而作罢。
南平虽地狭兵弱,但却是南北的交通要冲。其时南汉、闽、楚皆向后梁称臣,而每年贡奉均假道于南平;因此高季兴便邀留使者,劫其财物。
至南汉、闽、楚各称帝后,高氏对南北称帝诸国,上表称臣,以获取赏赐和维持商贸往来,由是被诸国视为“高赖子”。
据有今湖北江陵、公安一带,建都江陵(今湖北荆州)。其子高从诲继立,后经高保融、高保勖,直到第五主高继冲,于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纳地归降。
10、北汉
北汉(951年―979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之一,也是十国中最后一个政权。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南),称太原府。盛时疆域十二州(一作十州),约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北汉广运六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赵匡义)率军亲征北汉。宋军先击溃援汉辽军,而后猛攻太原,北汉主刘继元被迫出降,北汉灭亡。
为什么中国历史书对五代十国介绍少之又少,上历史课老师也不讲这段历史,
其实纵观《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可以看出,五代乱世,英雄辈出啊!但之所以现在很少提及诸如枪神王彦章等五代的英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五代是乱世,和当今倡导的和谐社会有些“不兼容”;
2,梁、唐、晋、汉开国君主性格上阴暗面比较明显,子孙又都是昏君,历来都是当做教训用来警醒后人的,所以学习意义不大;
3,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历来受到中国人,特别是华北地区人民的痛恨,这使得清朝时期从北方入关的满清统治者比较忌惮,所以提及很少;
4,五代时期的时间轴不像三国时期那么好把握,记录第一手资料的《旧五代史》又长期被搁置,加上宋初对太祖陈桥兵变的极力掩盖,以及后世君王出于维护统治需要,对五代的国君犯上夺权的贬低(五代的君主全是造反起家的),导致五代历史流传较为小众;
5,五代时很多著名人物并非是汉族人,所以在民族认同度上不如三国时期的乱世英雄。
以上只是一家之言...
为什么说五代十国的中央政权是中国历史极为黑暗的时期
中山国
前赵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西燕
北燕
前秦
后秦
西秦
后凉
南凉
北凉
西凉
夏
成汉
北魏
西魏
东魏
北周
北齐
辽
西夏
大理
吐蕃
西辽
西夏
大理
蒙古
金
吐蕃
元朝
北元
后金
清朝
前凉是汉人张轨建立,楼上弄错了 隋唐,是鲜卑化汉族建立
此外五代的后唐、后晋、后汉是汉化的沙陀人建立
还有土谷浑、高句丽、渤海、瓦剌等少数民族政权
为什么说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最混乱的一段时期
10个国家打仗能不乱嘛,跟南北朝一样乱啊
中国史上曾有五代十国,哪个不属于五代之中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是哪十国
五代十国,是“五代”与“十国”的合称,有时也称为“五代”,一般认为是公元907年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统一中国为止。 在此五十四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或同时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这十几个政权统称“十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十国”只是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五代十国一共73年。
为什么在我的印象里对五代十国的历史很模糊
了解的少。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的合称。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南方的统一。
为什么历史书上面没有讲述五代十国的历史.我们历史老师说 那段历史太可怕了天天打仗人吃人。影响民族团结
因为要强调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凡是搞割据分裂的,历史教科书都是一带而过,南北朝、五代十国莫不如此。春秋战国还在秦统一前,三国在民间影响太大,属于特例。所以不是文学家的过失,而是意识形态宣传的需要。
历史太乱,而且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太多,分散了文化力量。少数民族政权也多,很多当时典籍内容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另外就是政权太多,以至于不能像以往全国中央集权的时候那样,只有一家史书之言。而且战乱时期大修史书是不可能的,而最后成功的赵匡胤从中国历史的正统性来说本来就是黄袍加身篡夺皇位的乱臣贼子,因此他不可能也不会愿意提起他的发家史以及当时他的对手的历史。所以现存的五代十国的资料不仅稀少而且分散。再加上五代十国延续的时间并不长,它夹在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唐宋之间,为它们的辉煌所淹没,所以一般人不知道五代十国的具体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也是为了考试的方便,那段历史太乱,学生也没有必要记住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所以那块知识只能作为冷点一笔带过
如何看待五代十国历史的发展状况麻烦告诉我
自公元907年,朱温废唐建梁(史称后梁)至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篡周(史称后周)建宋,这段时间史称“五代”。与此同时.南北各地又曾先后出现一些割据政权,史称“十国”。五代十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史上一个时间虽短暂却又极为错综复杂的分裂割据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为时虽短,若从大势而言,这个时期确是晚唐“乱世”的延续.一则因中国此时政权林立.所谓十国.还只是自宋以来汉人的看法,并未包括边疆少数民族在内。特别是契丹对华北的政治局势影响极大,终于形成和北宋长期对峙的局势。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些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中各个民族的政权。由于分裂割据的局势如此,故战争和篡夺频繁,天下大乱;二则因各个政权的最高统治者大多不是世家大族,而是出身于黄巢起义军及一些“流寇”的部将和久已汉化的“蕃夷”.这是汉族封建史家所看不惯的,如欧阳修的《五代史记》就不断地哀叹“呜呼”.给后人带来了更阴暗的印象。’ 其实。这个时期正是历史辩证运动的一个转折点,表明中国封建社会正走向一个新的阶段。由此,彻底摆脱了六朝以来世族高门垄断政权的局面,农民由于租佃制的普遍施行,人身依附得以削弱和商品经济得以较快发展。因而封建帝王的专制统治也得以进一步加强。如枢密院到北宋即与政事堂对掌军事大权.天下财富也渐集于三司。同时,文化上如诗、词等较之唐代又有新的发展。加以此时开始刻书,为宋代以后教育、文化的日益兴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果看不到这些时代特点,就不易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意义。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建割剧的状态”。这是符合中国历史的精辟论述。在封建社会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各地区分割闭塞.这就是封建割据的客观条件;即使在统一的封建帝国中.也必然保留着某种程度的割据状态。而且割据的潜在因素一直存在的.不过仅有以上条件.或者说,仅仅有潜在的封建割剧因素.并不就必然能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证明,封建国家统一的时间要比分裂割据的时间长得多。显然由潜在的因素转化为分裂割据的局面.还要有别的因素。这些因素很多,各个时期都有不同。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的衰落,不但无力控制地方,反而受制于军阀,乃至为封建军阀所废弃(或者为内迁的少数民族贵族所灭)
。同时,各地割据势力之间暂时又没有形成能够吞并其他割据势力的强大力量,于是出现了鼎峙之局。三国、十六国、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出现.莫不如此。可以说.这就是各个封建割据分裂时期的共同处。
但是五代十国与前代相比,又有差异。
一、封建经济结构有所不同 表现在封建土地的经营方式上.前代是以士族地主的大庄园经济占支配地位,而五代十国则是以庶族地主的庄园经济占支配地位.魏晋南北朝的封建大庄园是由汉代世家豪族的坞堡形式的封建庄园发展而来。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末期开始衰落,隋末农民战争以后遂土崩瓦解。整个唐代庄园的经营方式逐步取代了这种封建大庄园,也就是说。封建土地私有程度的增加.劳动者所承受的超经济强制相对减少。经过唐末农民战争这种变革算是完成了.与此相关联.魏晋南北朝的封建大庄园是高度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因而商品经济萎缩。远不能与秦汉相比,那时虽有商业活动,但主要是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奢侈品。而且以物易物的现象十分普遍。货币地位大大下降.五代十国则不然。即使在战争频繁的中原地区。商业仍然活跃,贸易的货物虽然仍以奢侈品为大宗.却还有相当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无论是中原的五代,或者是南方的九国。商税都是国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商的人.包括了上自后妃,下至官吏的大小封建贵族、官吏,巨商大贾又多是依靠各地封建政权的统治者才能贸易各地.牟取暴利的。
二、社会基础也有差异 这是与封建经济结构的差异密切相关的。三国是东汉末年州牧割据的发展,而东汉末年州牧割据的由来很久,作为后世士族发主的先驱的名门望族结为庄园主集团。这种半割据状态一旦遇到中央势力衰落的时机。便立即发展为州牧割据。三国、两晋形成了士族地主的支配地位。声势显赫的士族领袖人物不仅成为封建王朝的支柱,甚至封建皇帝也要赖其提挈。即使内迁的少数民族的封建贵族建立政权,也不能不依赖他们的支持,门阀世族的力量空前强大。当然,十六国和北朝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这就是内迁的少数民族封建贵族。但后来随着民族的大融合而合流。
入唐以来,士族和庶族的斗争激烈进行,经过几翻斗争,士族和庶族逐渐融合,同时又结党相争,势同水火.于是“孤寒无党”的“蕃将”被擢升为雄据边区,手握军、政、财、刑大权的节度使,此后节度使遍及中原,呈现了半割据状态。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政和朋党之争都是与士族和庶族的斗争相关联,就总的趋势来说,是士族与庶族的合流,形成势官地主阶层,它在宋代称为“形势户”.但在唐末农民战争中受到沉重打击,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新兴的藩镇压倒了旧藩,藩镇之间旧日的相对平衡完全打破。唐朝廷不但失去了江淮、巴蜀的财赋收入,而且内部矛盾重重。仰鼻息于强藩。受他们的操纵控制。这样半割据转为割据之局,徒有其名的大唐帝国终于覆灭。出现了大分裂的局面,然而也恰恰在这时。出现了新的生机。
五代十国是唐代藩镇割据的发展。又是由长期僵持之局转向统一局面的过渡时期。它是封建军阀称王称帝的年代。藩镇和帝王是一体之人,他们的出身比店代藩镇还要“等而下之”,至于文人.虽也有极少数士族遗孽和相当数量进士出身,但他们并非凭借门第或猪科举而致位卿相.只不过是投靠藩镇,屈居幕僚,随着镇帅升为天子,他们也就攀龙而跻卿相;而且即使他们位居宰轴,也只能看武夫脸色,听将帅驱呵。保其禄位而已。所以五代十国的社会基础与唐朝是颇有差异的。就是说.它改变了唐代士族与庶族新贵族合流为势官地主的状态,此后的势官地主又是另一代新人了。在五代是挥舞长枪大戟的武人和听其支配的官僚,在宋代则是又以科举出身的士人为主了。
史学界有称后唐、后晋、后汉三朝为“沙陀三王朝”的说法,其实是不妥的,虽然这三个五朝都是沙陀军人当皇帝.但却与十六国、北魏不同,与此后的辽、夏、金、元、清更不同.这是因为首先他们没有对汉族采取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政策,其次后唐冒称唐室后裔,施行唐制,晋汉踵行不改.尤其重要的是三朝都不曾形成一个沙陀封建贵族集团为核心的政权,而几不分蕃汉.一体使用,实际上起决策作用的人物多是汉人,可见它们与汉族地 主所建封建王朝并无区别。
三、就割据政权分布状况看,与前代大不相同 以前的割据时期,基本上为南北对峙。也就是南方和北方基本上都分别在一个政权统治之下,五代十国则不然,中原五代历时都不久,十国中历时最短的前蜀也比五代中任何一朝要长。这是由于南方诸国“保境息民”政策所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南方割据政权之多。前所未见,这是唐中叶以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东南各地经济有了重大发展的反映。否则怎么可以理解。在唐中叶还相当落后的福建能够养得起闽政权下的那批数量庞大的贵族、官僚和军队呢? 四、五代是中国封建时代中原地出现的时间最短的割据时期。也是中原地区的最后一次割据 三国时期历时九十年;十六国和南北朝历时近三百年。五代自后梁建国至北宋代后周共五十三年.此后又有辽、宋对峙和宋金对峙.但这种情况与上面所说的几个时期是不同的。辽宋对峙可以说是由辽和宋分别统一了边疆和中原.虽然也同时存在西夏、大理以及回鹘诸政权,吐蕃政权.这类情况在历史上的统一王朝几乎都有。至于宋、金对峙,确乎有些象南北朝,但是无论十六国和南北朝都是中原地区自行分裂。形成割据。建立割据政权的内迁民族都是迁入较久.并且是在中原“创业”。金朝则不然,它是女真贵族于原居地完成部族的奴隶制度变革建立政权之后。逐步侵入中原的.它不是中原自身分裂的产物。所以两个“南北朝”貌似而神异。五代历时最短.而且从此中原地区自身不再分裂.这都不是偶然的。东汉后期,出现的士族地主和他们经营的封建大庄园对中央集权的封建主义王朝具有很大的离心力。三国时期正是他们发展壮大的阶段。所以依靠门阀世族为支柱的西晋王朝就享年不永。此后近三百年之问.在士族势力由盛而衰的形势下.经过了重重灾难。统一才能重现.五代就不是这样了.分散的庄田.出自凡下的庶族地主只能依靠强有力的封建国家来保障他们的利益.而不足为左右皇杈的社会势力。尽管在一段时间内,握有重兵的封建政权军阀可以要挟朝廷,甚至称王称帝.但这种现象终究不能长久。所以,五代王朝象走马灯似的更换.蕃镇们的财富更是朝夕易主.瞬息转手.封建秩序到了无法维持的地步,物极必反,统一代替了割据。而中原地区自行分裂割据之局从此基本上不复见于中国封建制的历史。
! 五代十国表面上乱,实质是变。把五代十国看成是混乱倒退的“黑暗时代”,可以说是受了宋代文人陈腐观念的影响.就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来考察,五代十国是一个大霞荡、大变革的时期。从此士族地主的影响荡然无存,劳动者由农奴身分转向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轻的农民身分。从些势官地主换上了以科举出身的人物。汰除了士族残余和袭其旧风的官僚,藩镇,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封建割据的因索,而增强了统一的基础。从五代十国自身来看。固然有社会经济和文化遭受严重破坏的一面.但同时又有它们得到发展的另一面。在南方这后一方面应当还是主要方面。我们可以认为五代十国是中国社会经济习进一步南移的重要时期。又是中国封建制时代文化重心南移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