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现代气势磅礴诗词大全100首

  • 范文
  • 2021-09-23

现代气势磅礴诗词大全100首

志满意得、狂妄自大,汉高祖刘邦的霸气是四海归一!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气韵沉雄、气吞山河,曹操的鸿鹄之志是一统天下!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孤高自傲、悲而能壮,诗仙李太白的狂放豪纵千古无双!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人活着,应该珍惜现在,懂得怎么去享受现在。

勇于攀登、蓬勃向上,杜甫的豪气是傲视一切的气骨峥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超脱飞扬、怀才不遇,苏东坡是雄浑苍凉的大声铿锵!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雄壮有力、振聋发聩,王昌龄是横扫千军的仰天长啸!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满怀壮志、满腔忠愤,岳飞是怒发冲冠的九曲刚肠!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威武雄壮、振奋人心,辛弃疾沸腾激昂的悲愤交加!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物有不平则鸣,胸有郁气当出却难舒。心态年轻才是永远年轻。

苍凉悲壮、荡气回肠,杨慎是历尽红尘百劫的淡泊洒脱!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顽强不屈、生机勃勃,毛泽东是舍我其谁的挥斥方遒!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

李白很有气势的一首诗,开篇4句便令人叫绝,被赞气盖一世

气势是我国古代诗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如唐代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愚尝览韩吏部歌诗累百首,其驱驾气势,若掀雷决电,撑抉于天地之垠”。简单来说,气势就是指诗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威势。像初、盛唐时期流行的边塞诗,绝大部分都很有气势。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之涣《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昌龄《从军行》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无不表现出气势雄浑、磅礴的美学风格特征。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关山月》,便是一首很有气势的边塞诗。它出自于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之手,是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熟悉李白诗歌特点的人,都知道他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也就是在感情的表达上,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关山月》便是此类诗歌的代表之一。它不仅在表现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上,具有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还在开篇4句描绘的辽阔边塞图景上,表现出气势雄浑、磅礴的美学风格特征。这也是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中称赞此诗气盖一世的主要原因。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诗的开篇4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先是描绘了一幅包含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边塞图景。即一轮皎洁的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的云海之间。浩荡的长风吹过几万里,一直吹到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天山”,也就是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千里。可想而知,戍边将士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明月穿行云海之间的情景是何等的壮观。而当你正感叹它的壮观时,接下来的“长风几万里”,无疑更为壮观。我们说从祁连山到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的距离不算远,李白为何要说“几万里”呢?

结合下文抒写家中妻室的愁苦来看,这里的“长风”也可以看作是家中妻室对戍边将士思念的寄托。因此“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便可以当作是戍边将士在西北边疆,于月光下伫立遥望故乡时,便感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可见不论写景还是抒情,这4句皆很有气势。

接下来的4句“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则紧承前面4句,主要写发生在这辽阔的边塞图景上的征战景象。它的意思是说,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着青海大片河山。自古这里就是征战之地,几乎见不到有人能生还故乡。

“汉下白登道”,即《汉书·匈奴传》:“(匈奴)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是说当年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则指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由此可见,战争的无休止。至于后面的“无人还”,一方面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无情,另一方面则为下文抒发思家之情做了铺垫。

最后4句“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即戍边将士望着边疆的景色,引起了思家念归之情,脸上不禁出现了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的妻子,在高楼上思念着边疆的自己,一定是无休止的叹息之声。从抒情角度来看,李白这里表达的是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双重的情感,无疑更为感人。

综观李白的这首诗,以开篇4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辽阔边塞图景,来引发离人思妇之情,无疑在境界上广阔而辽远,它所代表的可以是历朝历代的离人思妇之情。而从诗的气势来看,它又雄浑、磅礴,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总的来说,李白这首诗,绝对称得上是气盖一世。

元帅作者的一首诗,用典无痕,最后14字更是气势磅礴

1939年春天,当时朱德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1937年8月,根据中央的部署,他率部队东渡黄河,挺进华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使侵华日军尝够了人民战争的苦头,到1940年4月才返回陕北。下面介绍元帅作者的一首诗,用典无痕,最后14字更是气势磅礴,这首诗就是当时战斗环境和诗人心境的艺术写照。

太行春感

作者:朱德

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

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

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

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

这首诗题为《太行春感》,“感”字是诗眼,全诗围绕其纵横开合。首联“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从太行春光落笔,诗人的感慨因景而发,又藏于景物之中。这一联是对太行山军民同仇敌忾、抗日御侮的生活和心情的真实描写。

诗人登山远望,虽然时值春季,但没有百花争艳、莺啼鸟唱的景象,整个神州被阴沉昏暗的气氛新笼罩。当时日本的侵略气焰仍很嚣张,蒋介石虽然口头上同意抗日,但实际上依然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仍然处处作梗。山西的土皇帝阎锡山更是到处搞摩擦,据地以自肥,做着昏庸的皇帝梦。

接下来诗人紧扣“气森森”的主旋律抒情怀、表决心。“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诗人忠心肝胆,誓死报国,不因中原沦丧而空流泪水。东晋时南渡的中原文人常相邀在一起宴饮,有一次有人叹息“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众人都哭泣流涕,唯有王导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

诗人用这个典故的目的在于破亡国论、立必胜论,表明应当用战斗去挽救国家危亡,万不可悲观失望。“北伐心”,也表达出作者立下驱逐日寇、光复中华的雄心壮志。这一句取典岳飞北伐抗金的故事,而“北伐”二字,又与历史事件和现实斗争相吻合。诗人曾率军队讨伐北洋军阀,敌人不同,但报国之心却是前后相承。

“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颈联赞扬八路军、新四军抗日的丰功伟绩。百战,言战事频繁,战斗激烈。惊贼胆,揭露日寇色厉内荏,在抗日军民的打击下魂飞魄散的狼狈相。诗人从1937年8月东渡黄河,到今已有3年之久,其间艰苦战斗,呕心沥血,献出了自己的全部身心。当时诗人已53岁,仍然拼杀在抗日的战场。

尾联“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赞扬太行山地区军民的勇武刚烈,凛然无畏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倭寇必败、人民必胜的信念。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用爱国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更是千古不泯的民族英雄。

这首诗朴实苍劲,很有气势,写景抒情都处处体现一个“真”字。几乎句句设典,但绝无穿凿之感,而是用得十分贴切自然。诗人在典故中每每赋以新意,比如楚囚对泣的故事,含有对悲观主义、亡国论的批评与开导;燕赵多豪杰的故事,是对华北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赞扬,都十分耐人咀嚼与品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