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为什么不建议吃抗抑郁的药

  • 健康
  • 2021-09-23

为什么不建议吃抗抑郁的药

20%的抑郁症吃药不能彻底痊愈,我亲身经历告诉你为何这样

我从大二开始意识到自己可能患上了抑郁症,开始非常严重的失眠和抑郁,一直拖到大三才愿意走进医院去正视这个疾病。记得当时诊断的是中度抑郁,开始是两周去医院复查一次,在吃了大约三四个月抗抑郁药物之后,病情开始稳定,情绪有了一点好转,之后大概就是一个月去复查一次了。基本上就是吃完了去医院领一下。到了大四下,在吃了一年半的药物之后,我的情绪已经基本上完全稳定了,很少会陷入那种歇斯底里的痛苦、绝望、无意义的想法后我就慢慢减少药剂量,但是发现药物并不能帮助我彻底走出抑郁痛苦。

时常一旦遇到一些痛苦的事情后,我还是会陷入这些痛苦的情绪中,以至于我甚至怀疑药物是否可以真的带我走出抑郁痛苦。

药物的作用

对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从表面上来看是人的情绪所导致的问题。

然而从深层次的方面析,有学说认为是大脑当中的化学追质出现了回题,所以必须通过药物的办法来解决、改善状况;也有学说认为是内分泌失调所导致的问题;与此同时,也有观点认为抑郁症是种遗传疾病的问题,可以说目前医学对抑郁症的理解尚还存在着多种学说,还没有任何一种学说可以完全解释抑郁症。

现在的主流的抑郁症治疗药物大部分都是 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能够选择性地抑制血小板摄取血清素使得人体的血清素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从而使人摆脱抑郁。

所以有时候抗抑郁药物不能帮助我们彻底走出抑郁,是因为它有一定的局限性。

药物只能带来“临床治愈”

之前有科学研究团队通过对1500名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初步结果显示在经过8~12周治疗有效的患者中,仍然有52%的患者具有抑郁残留症状——抑郁发作结束后仍然存在的阈下抑郁症状。

有时候抗抑郁药物带来的改变更多是让患者在最痛苦的时候可以借助药物回归生活,不那么痛苦地回归到现实中。

可是造成抑郁症的原因是复杂的,如果有童年创伤和一些应急事件带来的抑郁症,那么光吃药显然是不够的,这些问题根深到人的认知和性格中这就需要不断地从生活和心理出发继续解决问题。

有时候我这样比喻抗抑郁药物:它有时就像一个腿摔断人需要借助的拐杖,如果一个人完全依赖拐杖走路自然不可能完全好转,这个拐杖也就是在人最无助时候给人的一个借力点,等你自己恢复差不多还是要进行康复训练的。

抑郁症产生的其他因素

上述我提到了,抑郁症的产生不光是生理因素,还有性格和童年创伤等原因。G Katharina等人对幼年经历过创伤事件的成年小鼠进行研究,发现在经历创伤事件之后,小鼠行为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开阔空间和强光的反感,并且出现类似抑郁症的行为,还能通过精子传递到小鼠的下一代,尽管这些后代并没有亲身经历任何创伤事件。这个研究相对验证了弗洛伊德的理念。从这个角度看,心理创伤也可以是易感人格的成分之一。

当然,并不是任何一个重大事件都会造成心理创伤,关键是当事人的认知。比如,某人在某个场合,被人骂了几句,他可能一辈子都记得,想起来就恨得直咬牙;如果换一个当事人,同样的场合,同样的辱骂,可能又不会产生多大的愤怒,甚至无所谓。也就是说,挫折事件的大小,和心理创伤的关系不成正比。若心理创伤事件得到修复,成为致病因素的可能性很小,只有淤积、未修复宣泄的才会致病。

而且有些社家庭关系、社会文化也可以导致抑郁产生。

卡伦·霍妮认为,社会文化给个体所带来的焦虑是导致神经症的根源。中国典型的不良文化在孝道文化、香火传承文化、婆媳文化、教育文化、职场竞争文化等方面都有明显表现。

解决抑郁绝不能光靠药物

这里强调:是不能光靠药物,不是让你不吃药!

既然我上述提到药物作用是为了缓解我们的痛苦,给予我们在痛苦时候一些支持,但它并不能完全改变我们的性格,以及我们的创伤体验。

这里必要时候就要坚持心理咨询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一个人的性格改变途径大致只有“觉察、与各种类型人相处、做心理咨询”这几个途径。

所以前两种可以在生活和社会支持系统中寻找,后一种只能走进心理咨询室。

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上,很多人做了大量研究,结合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比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更持久。

得了抑郁症,就一定要吃抗抑郁药吗?

作为全国最大的抗抑郁公益组织,我们郁金香阳光会每天都会接触大量的抑郁症患者,回答大量他们提出的问题,在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中,有一个问题 ,始终是被问得最多,也是困扰抑郁症患者最深的,那就是:抑郁症患者到底该不该接受药物治疗?以及药物在抑郁症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在我们所接触过的抑郁症患者中,一直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患者不愿意吃药,不想接受药物治疗,坚持硬扛,他们总认为自己有办法通过种种自我调节(如运动、心理咨询、修禅)来治愈自身。有的甚至在症状发作后仍然坚持不吃药、硬抗,整个人非常痛苦。

而这样的患者,往往我们道理已经说尽了,但他们还是无法听进去,在分析之后,我们认为这其中可能有多种原因:

1,病耻感,吃抗抑郁药的耻辱感

2,感觉药物治标不治本

3,强调药物的副作用,更怕药物会成瘾

4,始终相信心病需要心来医的重要性,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缺乏科学理解

5,不排除有些心理咨询师为了凸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在和抑友咨询中,灌入抑郁症无需药物治疗论(这里要提到一点:我们曾遇到很多郁友反应,在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咨询时,心理咨询师都有让他们停药、告知心理咨询才能根治抑郁症的劝解,这是有误导来访者嫌疑的)

所以,今天,我们就为大家全面解读关于抑郁症该不该服药、如何服药。

关于病耻感

很多人认为得了抑郁症是一件丢人的事,从而不能接纳自己得了抑郁症的事实。病耻感的存在,让他们从心底里抗拒吃药、住院,因为他们觉得,一吃药,一住院,似乎就是在提醒自己:你是个病人。

而事实是,抑郁症已经在你的身体里已经存在了,它就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怕它,排斥它,无异于掩耳盗铃,而且甚至还喂养了它,放大了它的作用。自己跟另外一个自己较劲,会导致严重的内耗、拉低自己的能量。

所以,抑郁症不是你的敌人,接纳它,跟它做朋友,和平相处,是抑郁症康复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把去医院看病吃药,当成像是去看头痛发烧一样正常,才是最好的心态。

关于药物治标不治本

除了极端排斥药物需要警惕,另一种情况也同样危险,那就是:过度依赖药物,把康复的希望全全寄托在药物和医生身上,用一种托付心态来面对疾病。

药物救命,认知救心。面对这些有托付心态的人,我们通常会说:“药物治标不治本,改变自己成长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先吃药,等情绪稳定下来之后,我们再来进行心理重建的工作 。”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抑郁症是一种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双重交织导致的疾病。很多时候,单靠药物治疗或是心理治疗,都是无法彻底根除抑郁症的,往往需要“双管齐下”、“多管齐下”。

关于抑郁症到底该不该吃药

那么,得了抑郁症,就一定得吃抗抑郁药吗?答案是否定的。 到底该不该吃药,要结合具体的病情。

①轻度抑郁症,可以不吃药

如果是首次发作的轻度抑郁症,是可以自发缓解的,不需要吃药,可以通过学习和心理咨询走出来。

如果患者的睡眠基本还可以,没有自杀自伤行为,进食正常,那么一般属于轻度抑郁,这时可以给自己1到2个月的时间进行积极的调整,如果情况没有进一步加重甚至缓解了,可能就暂时不需要服用抗抑郁药了。

对于轻度的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治疗对于解除疾病的维持因素非常有帮助,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所以患者不妨给自己一点时间先尝试认知行为治疗。国内的大多数精神科医生由于不重视心理治疗,而偏重药物治疗,常常只要患者一确诊抑郁就开始给药,其实这是不合理的。

但是如果在此过程中,病情进一步加重了,出现了消极的想法或者饭吃不下水喝不下,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那就另当别论了。此时就必须采用服药治疗。

②中度以上抑郁症患者,建议采用药物治疗

如果抑郁症愈发严重,那么患者大脑的生化过程通常会发生变化,长期的负向情感在大脑里积累,对这一现象产生了一定影响。而吃药对于他们来说,可以较快的调整大脑的生化过程,使它们恢复正常。

③有家族史的抑郁症患者,建议采用药物治疗

对于有家族史的抑郁症患者,不能只做心理治疗。这类患者更可能是因为生物遗传性而导致患有抑郁症,此时则需要药物治疗。

④生活中遭遇重大事件的抑郁症患者,建议采用药物治疗

有些患者生活中近期有重大的事件,如考试升学或结婚等,这时需要快速改善病情,那么早点服药可以好的快一些。

所以,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是否该用药治疗,需要结合具体的病情。如果是首次发作的轻度抑郁,可以尝试自我调节。如果自我调节无效建议直接去医院看医生。对于中度以上抑郁症患者而言,必须要把吃药治疗作为首要的治疗手段。

关于药物副作用和成瘾性

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而和抑郁症的痛苦相比较,抑郁症药物的副作用实在是微乎其微的。而且你要这样想:只要能让我情绪稳定,能让我正常工作生活,吃这一点点苦,又怕什么?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不是都需要终身服药吗?

其实,很多抑郁症患者是人为地放大了药物的副作用。当你打心底里你不再排斥它,相信它会起效,它给你带来的副作用也会小得多。

那么,又有患者要问了:长期吃抗抑郁药会不会产生依赖性?

很多专家医生的观点是:抗抑郁药没有成瘾性,不会形成药物依赖。

对抗抑郁药有所顾虑的朋友,有些是服用抗抑郁药一段时间后,被骤然停药所产生的撤药反应吓到。有些病友的撤药反应很严重,出现各种不良反应,联想到电视里说的吸毒人员戒毒时的戒断症状,害怕自己产生药物依赖。而继续服药之后,这些症状便有所缓解,愈发感觉“这药是不能停了”。

其实,并不是不能停药,而是停药的方法不对。是否发生撤药反应与抗抑郁药的半衰期、活性代谢产物有关,不同的抗抑郁药,撤药反应程度不一样,个人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不相同。

对于这种情况,自我感觉已经好了,想停药的病友,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擅自停药。

有得过重度抑郁症,后来痊愈的患者坦言:其实吃药并不可怕,而且这可能是治疗抑郁症效果最快最显著最安全也最普遍的方法。

关于心理建设

心病还需心药医,这话虽然没错。但问题是,这个心药,需要你内在有很大的能量,因为心理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久战,如果没有一份强大的内在能量,靠自我调节治愈抑郁症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很难实现。

抑郁症患者在意志力非常薄弱的情况下,看不到行动力,而没有行动,康复就是一句空话。吃药,就是把你的上半身从泥潭里拉出来,剩下的,才是成长自己。当你全身泡进泥潭里,浑身动弹不得,你又如何完成自我蜕变自我救赎呢?

关于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怎么可能做了一次就有效?关系都还没有建立,很多咨询关系都是做了一次就脱落了。

不要把聊一次两次天当成心理咨询。真正的心理咨询关系是需要付费的,因为是一个长期陪伴的过程,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技巧:催眠,沙盘,意象疗法,家排,精神分析……整个咨询通常需要十次八次的过程,甚至需要几个月,或者时间更长。

一周一次咨询,是最合理的按排。因为成长需要改变自己,而改变自己是有难度的,一周几次咨询,怎么能看到变化呢?

这里,有必要普及一个心理学知识:我们的大脑结构里,最外面的一层是智慧脑,中间一层是情绪脑,最下面的是原脑。

当我们的情绪脑起作用时,智慧脑通常就会被屏蔽掉了,所以,当一个人处于严重抑郁状态时,他听不进任何人的话,尤其是大道理。这个时候,他需要的就是药物,让自己情绪稳定下来,再来进行心理咨询。

曾经, 有一个孩子处于发病状态非常痛苦时,妈妈带他去北京看病,同时也去做了心理咨询,结果无效,从此,孩子拒绝心理咨询,拒绝与我们沟通,拒绝我们的帮助,从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康复。

真正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不会无视病人的真实情况,他会建议患者先去医院,该吃药吃药,该住院住院,情绪稳定后,再来心理咨询,而不是只顾挣钱,完全否定药物的治疗作用。

最后,祝福每一个抑郁症患者通过药物+心理+运动+社会支持+其它的方式,最终走向康复!

抗抑郁药为什么不能吃吃停停

谣言:

网上有人评论,抗抑郁药千万不能吃,服用后会上瘾,会让人变傻,吃了就停不了,所以建议不要服用抗抑郁药。

辟谣:

抗抑郁药是否真的会上瘾?

抗抑郁药可简单地分为传统的三环类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帕罗西汀等新型抗抑郁药。抗抑郁药常见的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镇静、坐立不安等,并没有成瘾的副作用。

抗抑郁药是否会让人变傻?

抗抑郁药有一些未明确的副作用,如分离性反应、意识模糊、定向障碍、情感迟钝、静坐不能等,让人看起来像是变“傻”了,但这些副作用大多是一过性或者可以通过其他措施处理的,而且相比传统抗抑郁药,新型抗抑郁药很少出现该类副作用。

抗抑郁药吃了就停不了,必须终身服用?

原则上只有重度抑郁发作及复发性抑郁发作需要长期维持药物治疗,更多抑郁症患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科学治疗。抗抑郁药治疗可以分为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急性期治疗需8~12周,巩固期治疗需4~9个月,维持期治疗视患者情况继续2~3年。

到底要不要吃抗抑郁药?

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全球疾病总负担的统计显示,预计到2020年,抑郁障碍的疾病负担将上升到第2位,列在冠心病之后。抑郁症不是性格娇弱的表现,而是一种疾病。

抑郁症患者病程越长,病情会越严重,随后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甚至自杀。药物治疗是目前各种抑郁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同时需要结合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能有效解除抑郁心境及伴随的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多数抑郁症患者的预后较好,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可基本或完全消失,社会功能恢复。

实际上,抗抑郁药物的问世给抑郁症的治疗带来了十分乐观的前景,尤其是新型抗抑郁药的研发成功,为更安全更高效的抗抑郁治疗带来了福音。该类药物不仅不会上瘾,同时与传统抗抑郁药相比安全性更好。建议抑郁症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治疗,不要随意拒绝药物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