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 >

元旦习俗简短30到50字

  • 民俗
  • 2021-09-23

元旦习俗简短30到50字

来历1:冬至到了,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 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2019冬至是几月几日哪一天

来历2: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冬至的风俗

祭天

汉代,人们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皇帝要于此日祭天,群臣也互相祝贺。此习俗一直延续至清代,成为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数九九

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一天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进入春天。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不仅仅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的经验总结,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习俗30字50字

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

“冬至饺子夏至面”,过去人家过冬至,饮食习俗多为吃饺子。每逢冬至,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在南方,冬至盛行吃汤圆,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赠鞋帽

冬至时节,民间有赠送鞋子的习俗。在《中华古今》中有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随着时间的推移,赠鞋给舅姑的习俗逐渐演化为舅姑赠鞋帽给甥侄了。古时手工刺绣,送给女子的,鞋子刺绣多为花鸟,帽子多做成凤形;送给男子的,鞋子刺绣多是猛兽,帽子也多做虎行。

藏冬冰

冰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保鲜,又可入药。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后,修窖藏冰。人们用铁钎自河中凿冰,宽一尺多,长二尺多,称为一方。在冬至这天将冰藏窖中,封闭严实,同时藏入各种鲜果,春后取出,在市上销售,颜色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

南方沿海居民,也习惯在冬至后修缮冰窖,储藏冰块,以便第二年打鱼期间为鱼保鲜。

冬至的故事传说简短版

关于冬至的故事(一)

吃饺子习俗追溯到东汉时期,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原为医官,告老还乡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的乡亲受冻饿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于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驱寒矫耳汤”施舍给乡亲吃。乡亲们服食后,冻烂的耳朵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这种“捏冻耳朵”吃,说是冬至吃了饺子不冻人。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关于冬至的故事(二)

相传六朝梁武帝时,南京旧名尚为建康城。有一日,一老者献树种给梁帝,称树种从南疆深谷中采得,已聚天地灵气,若悉心照顾,必可福佑大梁。梁帝观之,曰:“不过一柏树种。”不信其说,随手将其种于宫苑中。两三年内,虽然无人照料,树种依然生根发芽,郁郁葱葱。数年后,灵气凝聚,竟生为树灵。

冬至的故事传说简短版

梁帝信佛,广建寺院,劳民伤财,不理国事,一心出家,民间哀声哉道。梁帝自己不吃荤,不许百姓吃荤,也不许民间以荤祭祀。诸神见贡品皆为素食不悦,奏玉帝,云其不敬天神,玉帝闻之亦不悦,故使建康城大旱三年,以示惩戒。

树灵不忍见百姓受苦,冬至日,化为一少女,名姣,教百姓偷偷以面皮为衣,裹肉其中,捏成各种形状,作食祭祀;又耗自身灵力放弃成仙,为建康城求雨。玉帝感念其牺牲,使建康城恢复风调雨顺。一时之间,百姓间广为传唱,供奉为神。梁帝闻其神力,又见其美貌,欲纳为妃,操纵其神力一统天下。姣不愿,梁帝怒,遂杀之,不欲为他人所得。

姣死后,玉帝为其不公,设侯景叛乱,将梁帝饿死台城,并许姣位列仙班,为民间掌管五谷。姣真身所附柏树亦守护建康城千余年而不倒,兵火战乱不损其分毫。传至现今,是为六朝松。百姓感谢她,将她发明的食物命名为饺子,在其出生的冬至日食用,并在冬至日虔诚祭祀神明祖先,以示恭谨。

元旦的来历由来20字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

元旦的来历由来50字简介

元旦是一年的首日。“元旦”这一名称,据说起自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颛顼。他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元”含有第一和开始之意,“旦”则是一轮红日从地面开始升起。“元”和“旦”和在一起,就是要人们以蓬勃朝气来迎接崭新的一年。

元旦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在中国刚刚开始庆祝元旦时,其庆祝的风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虽然沿用了部分传统的庆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会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现代,元旦的庆祝习俗就更简单了,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

元旦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就在于民间了,尤其是在农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的,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一家人团圆,聚一餐。

元旦为何叫作元旦,经历了哪些变化,各国过元旦都有哪些习俗?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一眨眼的功夫,2019年就过去了,2020年已经来临。从2020年1月1号晚上零点开始,大家就希望在新的一年里,霉运全走,好运来临。因为这1月1号跟其他日子的意义可是不太一样的,它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1月1号,也就是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它就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

当然,新年的第一天叫元旦,自然是跟这二字本身所代表的含义有关系的:元, 万物之初称为“元”,指开始,有第一的意思;旦,这是个象形文字,上面的“日”代表新日,下面的“一”代指地平线,这个字是指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着新一天的开始。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从这里可以看出,元旦的起源可能跟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有着很大的关系。当然,这是一个起源于四千多年前的民间故事。传说在远古时代的时候,这尧天子是一位励精图治、为民谋福祉的好君主,他在位时勤政为民,为老百姓们做了不少好事儿。但是,由于尧自己的儿子当中没有一个有才能的,再加上当时的舜在民间很有威望,也是一个愿意造福百姓的好领导。

所以,秉持着以民为主的原则,尧就把自己的位置禅让给了舜。当然舜本身也是一位好君主,而舜为了感念尧的识才之恩,他在位时继续发扬尧为国为民的精神,也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儿。后来人们就把舜祭拜天地和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这就是古代的元旦。

其实,古代关于元旦时间到底为哪一日,并不是很固定。中国古代的元旦其实指的是阴历正月初一。夏朝的阴历以元月为正月,商朝的阴历以腊月为正月,周朝的阴历以十一月为正月,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又以十月为正月。然而,从西汉汉武帝开始,汉朝把阴历元月(一月)定为正月,把元月的初一称为元旦,而这个规定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到民国时期,又把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那时候还不叫元旦,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定下以阳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当然,全世界不是只有中国过元旦,只不过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位置不同,各国的时间不同,因此,各国过元旦的日期也有所不同罢了。

比如丹麦,就有着在元旦送碎片的习惯。大家会在元旦的前一天晚上,把平时收集起来的杯盘碎片悄悄送到亲朋好友的门前。因为如果谁家门前的碎片越多,就代表着这一家在新的一年里一定会交好运,这有点类似于中国的碎碎平安。而法国人的方式,就很受大家的欢迎和喜爱了。因为法国人会在元旦来临之前,喝光家里的余酒,在法国人看来,只有把家里的余酒喝完,才会在新的一年里交好运。

当然,在中国,大家对元旦并不像对正月初一那么重视,所以很多情况下只是沿袭了部分的新年庆祝方式:比如说敬鬼神、祭拜先人等等。而最重要的是和亲朋好友相聚。毕竟元旦属于法定节假日,大家在这一天都是有假期的。不过,不管元旦的起源和各地习俗到底有何不同,大家对这一天的期望都是相同的。因为谁不想在新年过上更好的日子呢?所以,元旦对大家来说,更是一种寄托,一种希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