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x问题 >

王承书为什么不是两弹一星功勋

  • x问题
  • 2021-11-25

讲到两弹,我们很多人都了解,有朋友问为什么称邓稼先为两弹一星的元勋,还有人想问具有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作文,这到底是咋回事?实际上王承书为什么不是两弹一星功勋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王承书为什么不是两弹一星功勋,今天就一起来看一看吧。

王承书为什么不是两弹一星功勋

她是80年才当上中科院院士的,可能资历不够吧

两弹元勋是谁

中国两弹元勋一共有23人,分别是:

1.钱三强(1913-1992)

2.钱骥 (1917-1983)

3.姚桐斌 (1922-1968)

4.赵九章 (1907-1968)

5.邓稼先 (1924-1986)

6.王淦昌 (1907-1998)

7.彭桓武 (1915-2007 )

8.程开甲 (1918- )

9.黄纬禄 (1916- )

10.屠守锷 (1917- )

11钱学森 (1911-2009 )

12.周光召 (1929- )

13.杨嘉墀 (1919-2006 )

14.陈能宽 (1923- )

15.陈芳允 (1916-2000 )

16.吴自良 (1917- 2008)

17.任新民 (1915- )

18.孙家栋 (1929- )

19.朱光亚(1924-2011 )

20.王希季 (1921- )

21.王大珩 (1915-2011 )

22.于敏 (1926- )

23.郭永怀 (1909-1968)

邓稼先人物业绩: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

钱学森人物业绩:1956年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该院院长。

孙家栋人物业绩:在研制试验过程中,深入实际,艰苦奋斗,带领科技人员攻克了多项技术关键,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他为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62年,中央批准实施核试验“两年规划”,并成立了由周恩来为主任的十五人专门委员会,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为打造大国盾牌奉献了智慧、青春、汗水,甚至是宝贵的生命。他们之中既有后来成为“两弹一星”元勋的科学家,也有至今仍然默默无闻的普通国防科技工作者。

那个年代国家最高科研奖是1万元,当时的原子弹给了1万元,氢弹也给了1万元,邓稼先作为研制团队的主创人员本可以多拿些,但是他讲道:“我们参加研制的团队有1000人,大家平分”,所以邓稼先原子弹分到10元钱,氢弹分到了10元钱。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1999年为表彰在六七十年代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颁发的。在23位科学家中,有一位横跨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也是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郭永怀。

当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制的原子弹在神州大地上轰然引爆。这一爆,炸响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上的强者地位。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成功研制原子弹的国家。而背后的一众功臣也终于迎来亲手创造的成果展示。此时,美国等国家才知道原来我国研制的不是钚弹,而是难度更大的铀弹。

在两弹一星成功研制之后,这一批曾经隐姓埋名的幕后功臣也纷纷被揭开面纱。《邓稼先》、《钱学森》等自传型影片揭示了他们在研制过程中的历史性贡献。而王承书的故事也被写入了小学课本。他们的经历未必能在当代人心中产生共鸣,但也许能激起崇敬与敬佩。

具有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名利的品质的人是哪些?

1、姚桐斌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隆重举行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会上,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其中7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者中,有位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他就是曾历任六所所长、七〇三所所长,我国航天材料和工艺的奠基人,“两弹一星”的功臣——姚桐斌。

出生于无锡锡山区东港镇黄土塘村的姚桐斌,在我国航天事业初创阶段,组建、领导了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建立并形成了材料、工艺、高温检测等研究及有关设备研究体系,领导开展了几百项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为我国运载火箭及导弹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主动密切配合设计部门默默无闻地研究导弹、火箭所需要的材料与相应的工艺,他不为名,不为利,甘当无名英雄、幕后英雄。

2、王承书

1969年前的那个10月,开国大典上的礼炮声响彻云霄,牵动着远在海外的王承书的心;1954年前的那个10月,新疆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震动世界,而千里之外的北京,参与原子弹研制的王承书日子一如往常,没有因此家喻户晓,没有因此广为人知。

她为了国家选择隐姓埋名30年,死后依旧少有人提起。

1946年,王承书担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副研究员、研究员,并曾两度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工作(至1956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王承书坚定地表示要亲自参加到创造科研条件的行列中,为了避免美国政府的检查,在回国前她就将有关书刊和资料分成300多个邮包,从美国陆续寄往北京。

1956年,王承书回到中国,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论研究室研究员,兼任北京大学教授(至1958年)。

1958年,原子能研究所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王承书被调到该室从事理论工作。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热核聚变研究室副主任(至1960年)。

1959年,王承书被派往苏联原子能研究所实习3个月。

1961年,王承书担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铀同位素分离研究室研究员、副主任(至1965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