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瘦西湖,大家应该都了解,有人问扬州为什么叫瘦西湖,当然了,还有朋友想问扬州为何叫瘦西湖,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其实瘦西湖的亭子叫什么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瘦西湖为什么叫瘦西湖,希望大家会喜欢。
瘦西湖为什么叫瘦西湖
“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为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吴绮(1619—1694),扬州人,字园茨,号听翁。生于明末,为清初词人。由书中记载可见瘦西湖在清初便已得名,大概意思是因为其水道弯曲狭长,并地处扬州城的西北,故称为“瘦西湖”。
乾隆元年(1736),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诗中描述了瘦西湖一带的景致与繁华,在诗人眼中,扬州和杭州一样,市井繁荣,故称“销金锅子”,并通过与杭州西湖的对比,认为瘦西湖之名确实形象而贴切。
主要景点
大虹桥
大虹桥是清代二十四景之一,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横跨保障湖水,原桥为木质红栏,故名红桥。清代乾隆年间改建为石桥,如长虹卧波,改名虹桥。现已改建为7.6米宽的3孔低坡青石桥。
吹台
吹台,又名钓鱼台。相传乾隆曾于此钓鱼而得名。钓鱼台巧妙地运用了“框景”手法,成为中国园林“框景”艺术的经典之作。
凫庄
凫庄建于1921年,是扬州乡绅陈臣朔的别墅。凫庄之胜在环于水而又凫于水,反映出当时的园主人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自主沉浮,如今这里有平台雕栏,可以露天而坐,凭水而眺。西侧有一道曲廊拂水,可以于此仰视桥亭之美,俯视游鱼之乐。
扬州瘦西湖,原名保障湖。因为位于扬州城西又名“西湖”,同时因为这个湖的蜿蜒曲折, 清瘦秀丽故又名“瘦西湖”。它有50多公顷的游览 面积,却又有6千米多的游程,一条曲水如锦带,时展时收,犹如嫦娥起舞时抛向人间的五色飘带,形态自然动人。
“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为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乾隆元年(1736),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扬州瘦西湖得名的传说什么啊?为什么叫瘦西湖?
“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占得一个恰如其分的“瘦”字。 瘦西湖风景区是蜀冈-瘦西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和精华部分。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种清瘦的神韵。隋唐时期,瘦西湖沿岸陆续建园。及至清代,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清代钱塘诗人汪沆将扬州西湖与杭州西湖作了对比,写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且为人们所首肯,至今名播中外。 瘦西湖风景区为我国湖上园林的代表,古典园林群融南秀北雄于一体,组合巧妙,互为因借,构成了一个以瘦西湖为共同空间,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艺术境界,历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称于世。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揽胜、长堤春柳、荷浦熏风、四桥烟雨、梅岭春深、水云胜概、白塔晴云、春台明月、三过留踪、蜀冈晚照、万松叠翠、花屿双泉诸胜,颗颗明珠镶嵌交织在玉带上,形成了一幅秀色天然的立体山水画卷,而小金山、五亭桥、二十四桥景区是这幅画卷的神来之笔。 瘦西湖的美丽景致,很早就为人们所向往。清人刘大观言:“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另一位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赞道:“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其妙处在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历史上李白、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欧阳修、苏轼、王渔洋、蒲松龄、孔尚任、吴敬梓、郁达夫、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在这一带留下或深或浅的足迹和众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烟花三月下扬州”、 “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珠帘十里卷春风”、“绿杨城郭是扬州”等数不清的名言佳句,流传千古,为瘦西湖增添了耀眼的浓墨重彩。 瘦西湖风景区正因其悠久、丰富的人文景观、秀丽典雅的自然风韵,成为古今中外宾客纷至沓来的著名的游览胜地。 瘦西湖风景区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扬州的重要对外窗口,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等殊荣。近年来,瘦西湖风景区不断开发建设景区、景点,面积已达168.32公顷,食、行、游、购、娱等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随着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的认证,将为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和走向国际旅游市场注入新的内涵。 十里湖光,清澄缥碧,花木扶疏,连绵滴翠,亭台楼榭,错落有致。人文景观,独具风韵。瘦西湖正向八方游客敞开怀抱,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佳宾高朋。
扬州的瘦西湖为什么叫瘦西湖呢?
瘦西湖其实是扬州城外一条较宽的河道,原名保障河。面积480多亩,长4.3公里。原是唐罗城、宋大城的护城河遗迹,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冈脚下,明清时期,许多富甲天下的盐业巨子纷纷在沿河两岸,不惜重金聘请造园名家擘画经营,构筑水上园林。乾隆极盛时期沿湖有二十四景,誉为“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均六次南巡来此,对这里的景色赞赏有加。
瘦西湖名称的来历,是乾隆年间寓居扬州的诗人汪沆的一首感慨富商挥金如土的诗作:“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清嘉庆二十年(1815)后,扬州盐业衰退,湖上园林也逐渐萧条荒废。此后这里又经历了太平天国时期的战乱,残破不堪,光绪年间恢复了一小部分。五亭桥。小金山。
1980年代又恢复了二十四桥、熙春台、卷石洞天等景点。
扬州,是江苏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上。景色秀美,城市建筑多古风。全市总面积6653.81平方千米,市区总面积988.81平方千米,全市总人口457.19万,其中市区人口115.13万人。扬州南临长江,北接淮安、盐城,东联盐城、泰州,西与天长、南京、淮安交界。拥有长江岸线80.5千米,沿岸有仪征、邗江、江都;京杭大运河扬州段长143.3千米。扬州市城区位于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处,东经119度26分、北纬32度24分。2005年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9月13日举行,《2005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排行榜正式发布。扬州全国排名第27位。生活质量排在前十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东莞、上海、北京、杭州、珠海、宁波、苏州、广州和厦门。江苏共有11个城市上榜,分别是苏州、无锡、常州、南京、扬州、连云港、南通、镇江、徐州、泰州、淮安。
公路:宁通高速公路、润扬长江大桥、京沪高速公路、扬溧高速公路等。
宁启铁路:扬州始发北京、西安、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地。
1982年扬州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中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998年,扬州被评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主要景点有:
瘦西湖 个园 何园(又名:寄啸山庄) 大明寺(鉴真纪念堂) 京杭大运河 扬州八怪纪念馆 汉广陵王墓 唐城遗址 东圈门汪氏小苑
特产
红烧狮子头 富春包子大煮干丝 酱菜 牛皮糖 扬州老鹅—盐水鹅 扬州炒饭
瘦西湖位于扬州城北,座落着风景秀丽的国家AAAA级风景区--瘦西湖风区。“三下西湖,三十有六”。而以“瘦西湖”命名的风景区,惟扬州有之。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瘦西湖开挖莲花梗新河,直通平山堂。当时扬州的一些盐商,为了迎奉乾隆南巡,在湖之两岸争相建筑,大而楼台亭阁,曲室回廊;小至一花一木,一竹一石,无不别出心裁。据《水窗春呓》卷下记载:“自北门抵平山,两岸数十里楼台相接,无一处重复。尤其妙者,在虹桥迤西一转,小金山矗其南,五亭桥锁其中,而白塔一区雄伟古朴,往往夕阳返照,箫鼓灯船,如入汉宫画图。
五六七诸月,游人消夏,画船箫鼓,送夕阳,醉新月,歌声遏云,花气如雾,风景尚可兼随苏杭也。”
清代瘦西湖共有二十四景,沈复在他的《浮生六记》里曾作过这样的描写:“行途之风景,虽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如此。其妙处,在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观其或亭或台,或墙或石,或竹或树,半隐半露间,使游人不觉其触目,此非胸有丘壑者,断难下手。”这就是前人对清代扬州瘦西湖风景的写照。扬州的风景和名胜,都荟萃于瘦西湖的环抱,十里湖光,园林相接,连绵不断,形成一条漫长的风景带。它的特点,是利用自然的地形、岛屿、土丘,加以人工的修饰,构成一个山水环抱,仪态万方的湖上胜境。
世界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说过:“泛舟湖上,为居民游览之良法。”旧时的扬州曾是“十里林亭通画舫”,荡舟游园,这是扬州的一大特色。早在清代,扬州以花船为业者甚多,其时有歌舫、酒舫、乐舫、诗舫、灯舫、菜舫、膳舫、歌舞舫等。目前,各种画舫虽未恢复旧观,但湖上已有花船荡漾,小者如木船,大者如画舫。画舫分隔为前庭、后庭和中堂三个部分。后庭为唐代七翘角屋顶,上复琉璃筒瓦,舫柱雕花,四面窗花别致,好似一座小型的古典建筑飘浮水面。每艘画舫可载游客20余名。游人透过花窗,可观赏“一路楼台”和“十里亭园”景色。每当月满时,游人往往喜爱乘舟夜游。月下的瘦西湖,晚风漫拂,花木飘香,灯光点点,笑语声声,桨儿轻轻地荡,船儿缓缓地飘,歌儿悠悠地唱,人儿微微地笑,乘着皎洁的月色,陶冶高尚的情操。
如此湖光水色,无怪现代散文家郁达夫游瘦西湖后说:“瘦西湖的好处,全在于水树的交映与游程的曲折”,那五亭桥“比王鳌玉蝀,虽则短些,可它却是东方建筑的古典趣味。”香港一位人士写诗赞道:瘦西湖“纤细如一握楚腰,在杨柳风里,甩开绿色的水袖,袅袅婷婷,舞出千古风流”!
瘦西湖景点珠连:红桥修禊、长堤春柳、梅岭春深、赏月胜境、湖心钓台、莲花浮水、白塔晴云、四桥烟雨、二十四桥等,它们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瘦西湖这根玉带上。正如诗云:“西湖弯弯水迢迢,两岸绿柳夹红桃,画舫轻移拔绿水,湖中西子更妖娆。”
瘦西湖为何叫瘦西湖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种清瘦的神韵。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并蜚声中外。
瘦西湖原名叫炮山河,又因为它在扬州城西,所以又叫“西湖”。这个湖的形状狭长,清瘦秀丽,因此在“西湖”前面又加了一个“瘦”字,又叫“瘦西湖”。其实它并不是湖。原是纵横交错的河流,经过多年人工的管理,运用我国造园艺术的特点,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建造了很多风景建筑,于是就成了扬州有名的风景胜地了。
1,扬州的西湖为什么叫瘦西湖?
1 扬州的瘦西湖本来只是护城河,原名保障河,但是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来到扬州,觉得繁华景象不比他家乡杭州逊色,于是作诗:垂扬不断接残芜,燕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做瘦西湖
古时有腰缠10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所以扬州在当时也是一个消费性城市,俗称销金锅,但他的水道是狭长的,一个瘦字比较传神,于是这个名字就从那时得来的。
如果你想了解详细,便于写作的话,建议你去一下瘦西湖,花80块钱请一个门口的景点导游,她们都能给你讲的很详细,,你把他们的导游词整理一下,就是一篇相当出色的文章了
杭州的西湖叫西湖,为什么扬州的西湖叫瘦西湖?
扬州瘦西湖其实就是大运河的一段河面,只是那里有很多古桥和名人留下的痕迹,所以闻名。为什么叫瘦西湖是因为古人喜欢西湖,只是扬州的运河水面比杭州西湖窄
一开始瘦西湖叫什么,为何又改名瘦西湖
材料一:
历史上,扬州濒临长江,古运河贯纵全城,水网发达,交通便利,商贾云集,盐商富贾一方.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来扬州,为满足皇帝游览,扬州盐商竟相出资,沿水筑园,沿湖造景,累
计有二十四景之多."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是当时园林盛况的写照.
瘦西湖是当时园林最为集中的一处,它原名叫保障河,是一条护城河,也叫长春河,是蜀
岗山水流向运河的排洪渠道.为了迎接康熙和乾隆两朝皇帝的南巡,扬州盐商以及官僚在两
堤争地购园,逐渐形成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胜境.
有人说"天下西湖三十六,唯有扬州堪称瘦"扬州这西湖的瘦是从何而来的呢?乾隆年间
的诗人汪亢曾经拿杭州西湖和扬州西湖做了比较.他把杭州西湖比成唐朝美女杨贵妃.雍容
华贵,而扬州西湖则是汉朝美女赵飞燕,轻盈苗条.两座城市,同样的历史悠久,同样的风景名
胜,同样的消费水平.唯一不同的是两座西湖的比较,一胖一瘦,所以汪亢写下了"垂杨不断接
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做瘦西湖"
杭州素有销金锅子之称,而扬州的消费也可以用"腰缠十完贯,骑鹤下扬州"来形容.西湖
胖瘦之比,按现代的审美观来说,自然是环肥不如燕瘦.一代文豪朱自清先生称赞汪亢起名之
妙,他说"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清末李鸿章的孙子李孔昕先生在游览了瘦西湖之后也
说"西子范蠡今若在,不到杭州到扬州"这呢,便是瘦西湖名称的来历了
材料二:
《鹿鼎记》第二回写道:“清朝康熙初年,扬州瘦西湖畔的鸣玉坊乃青楼名妓汇聚之所。”这一句话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第一,瘦西湖的名称在康熙初年是否已经流行?第二,瘦西湖畔是不是名妓汇聚之所?
先说第一个问题。瘦西湖是一条长长的、弯弯的河,它本来是古扬州的护城河,名字叫“保障河”或者“炮山河”。“瘦西湖”是后来出现的名字,但这个名字流行于何时呢?
一般认为,最早提起“瘦西湖”名字的人是汪沆。汪沆是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的杭州人。这位汪沆也算是满腹诗书的,当时他的藏书在江南颇有名气,但他无意于仕途。他和当时许多杭州文人一样,经常往来于扬州。在一次游览了扬州红桥风光之后,汪沆信笔挥毫,写下了《红桥秋褉词》的绝妙诗句,其中一首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的大名便风行天下。按照现在的观念,汪沆是应该取得“瘦西湖”名字的专利权的。但是汪沆其人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才出生的,由他首先倡导的“瘦西湖”名称当然不可能在他出生之前的“康熙初年”就已经流行。因此,《鹿鼎记》的说法显然不确。
再说第二个问题。旧时青楼集中的地方,北京在八大胡同,南京在秦淮河,上海在四马路,苏州在阊门。那么,清代扬州的“名妓汇聚之所”在哪里呢?
据记载,清代扬州青楼集中之地并不在瘦西湖畔,而是在其它一些地方,首先是钞关。《扬州竹枝词》云:“钞关门外狭邪家,向晚争催绾髻丫。”《广陵竹枝词》云:“秦楼夹道钞关南,是处人家外宅男。”都是写的清代扬州钞关的风情。钞关位于扬州城南,为南北水上交通咽喉,沿岸排列各种店铺、市肆,又有各色旅人、客商,是一个以风月繁华出名的地方。清初文人张岱在《陶庵梦忆》里描绘过这里的情景,说这里有密巷百十条,其中充塞着无数风尘女子。旧时扬州人形容女性美丽,通常用两句话,一是“琼花无二朵”,一是“钞关数第一”,由此也可见其影响。钞关之外,又有新胜街、石牌楼、多宝巷、新大原等处。在李涵秋的小说《广陵潮》中,饶二对他的兄弟说道:“我一到扬州,上了岸,我便跑到多宝巷一带地方……”就是写的此意。清代瘦西湖画舫里曾经有歌女活动,但《鹿鼎记》说瘦西湖畔是“名妓汇聚之所”显然不合史实。
为什么扬州的西湖被叫做瘦西湖
很高兴以一个扬州人的身份来为你作答:
瘦西湖本名“保障湖”,是自隋唐以来由人工开凿的水道。其改称瘦西湖,是因为乾隆年间诗人汪沆将扬州保障湖与杭州西湖做了一番比较,写了一首咏保障湖的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应该说,瘦西湖的命名,传形得神,妥帖而有妙趣,湖因诗名,可谓美谈。
为什么历代文人都叫西湖做瘦西湖呢?为什么不叫肥西湖呢?西湖怎么个瘦法啊?是养不活水草鱼虾的意思吗?
是代表它美丽的意思吧